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賢臣遇明君,進諫藝術推動一代盛世發展

賢臣遇明君,進諫藝術推動一代盛世發展

自古以來,華夏歷史上便盛於忠君愛國,敢言直諫之說。然而在言諫制度存在的幾千年時間中,僅有一人獲得「千古諫臣,一人而已」的殊榮。魏徵,因其敢言直諫,剛正不阿,治國為民,為貞觀盛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功績而被譽為「千古諫臣」,他的諫言在貞觀初期時候的國家治理方面甚至起到了導向性的作用。

魏徵一生進諫二百餘事,共十餘萬言,皆是為國為民的治世良方,在貞觀初期的國策制定過程中起到了極大的導向作用,唐太宗曾贊其曰:「貞觀之後,盡心於我,獻納忠讜,安國利民,成我今日之工業,為天下所稱者,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由此可見,唐太宗對於魏徵進諫的讚許和認可,在《貞觀政要》中記載了多數魏徵向唐太宗進諫之言,可以看出魏徵對唐太宗多數建議都進行採納和認可,其中多數為治國利民之方,那麼自古以來便存在言諫制度,所誕生的忠君愛國的諫臣不勝枚舉,為何只有魏徵能夠獨享「千古諫臣」之譽?明君,忠臣,進諫藝術,自身德行,為國之心,多方面綜合元素缺一不可,方才造就後世人們眼中的「諫臣」魏徵的形象。

心繫家國,利國利民,進諫藝術奠定被採納基礎。

范文瀾於《中國通史》中將魏徵進諫藝術分為隱諷法,激將法,利誘法,理喻法,勢禁法五中進諫方法,在不同環境,不同情況下從最大程度上使唐太宗能夠心甘情願的接受所諫之道。貞觀十四年,魏徵為令唐太宗明白君臣之間關係的重要性,以人體四肢與腦袋作比喻,謂之曰:」臣聞君為元首,臣作股肱,齊契同心,合而成體,體或不備,未有成人。然首雖極尊,必資手足以成體,君雖名臣,必籍股肱以致理……。」

明君賢臣,後系其紐帶。

唐太宗縱然為一代明君,魏徵也堪稱一代治世名臣,剛正不阿,卻也難免因忠言直諫而觸怒帝王威嚴,有史記載,魏徵曾於朝堂之上直諫太宗,使太宗於朝堂之上顏面盡失,下朝之後太宗龍顏大怒,長孫皇后華服鳳冠立於殿前恭喜太宗將迎來一代盛世,必以一代明君形象名垂青史。太宗不解,長孫皇后道:「自古以來必有明君才能伴有忠君直諫之賢臣,君善納諫,則必將迎來一代太平盛世。」太宗由此君心大悅,魏徵由此倖免。

自古以來賢臣必要伴有明君才能真正施展才華,得以名垂青史,魏徵自身的德行出眾,利民為國,再加上明君賢后所提供的可以直言進諫的環境,輔以巧妙地進諫藝術,才塑造了「千古諫臣」的形象,與其說是魏徵自身的功勞,不如說是賢臣幸遇明君更為貼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靈寵--聞音起舞的馬
皇帝服「仙丹」中毒身亡。
最強者名次墊底,事實是什麼?
絲綢之路外來使者來訪
唐朝所擁有的交通規則。

TAG:唐朝 |

您可能感興趣

明熹宗玩物喪志,魏忠賢控制朝政。一廚子冒死進諫,可也難以挽回明朝衰微
進諫是門「技術活」——《資治通鑒》中的君臣之道
明朝大臣都敢向皇帝直言進諫,為何清朝大臣只能唯唯諾諾執行
古代四大滑稽人物,通過講笑話進諫帝王,《史記》列傳記載
為了不讓大臣打擾自己享樂,這位明君在宮門貼「進諫者,殺無赦」
《重耳傳奇》劇情升級 重耳王龍華直言進諫卻遭眾臣污衊
唐玄宗如果聽此人進諫,殺掉安祿山,就不會有後來的安史之亂
曾國藩向咸豐皇帝直言進諫,卻提出這個建議,差點讓他喪命!
他是史上最仁慈的皇帝,繼位期間廣納諫言,卻因一事拒絕臣子進諫
唐朝魏徵以向李世民直言進諫聞名,但水平一般,真該跟此人學學
他是戰國最強戰神只因忠言進諫被賜自刎
朱棣北伐打到林中百姓附近,謀臣進諫朱棣聽完立即下令班師
他和美女纏綿十天,臣子強行進諫差點被殺,最後他卻成為一代雄主
[馮無常]此人本是鮮卑人,因為一次進諫被皇帝重視,執法嚴苛令人聞風喪膽
早晨朝堂進諫晚上被貶千里之外,韓愈這首唐詩七律可謂字字泣血
在古今君臣關係中,能夠達到像太宗納諫、魏徵進諫那樣契合高度的確實不多見
天象異常,朱元璋請大臣進諫,一大臣說了句實話,卻被折磨致死
明朝御史剛正不阿,經常直言進諫,官員們都很怕他
大臣抬棺上朝進諫,皇帝揚言將其斬首,下朝後卻給錢讓他回鄉
效仿徐妃進諫反失寵,遼代最有才皇后背負恥辱罵名含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