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清時北京頻發霧霾 皇帝為感動上蒼禁屠宰

明清時北京頻發霧霾 皇帝為感動上蒼禁屠宰

霾,又稱煙霞,是由大量煙、塵等微粒懸浮而形成的空氣渾濁現象。

在俗語中,霧霾常連用,但霧和霾不是一回事:首先,水分含量不同,達到90%以上的叫霧,低於80%的叫霾,80%至90%之間是霧霾混合物,主要成分是霾;其次,能見度不同,1千米以內是霧,1千米至10千米之間稱為輕霧或靄,小於10千米是霾;第三,霧比較薄,厚度只有幾十米至200米,霾則達1千米至3千米。

霧霾產生的原理很複雜,但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它們都可能給人體帶來消極影響。北京地處北方,氣候乾燥,距沙漠較近,從歷史上看,霾災比較頻繁,最早的記錄可追溯到元朝。

據《元史》記載,1329年陰曆3月,由於前年冬天沒有下雪,春天又乏雨水,導致「雨土,霾」。

明代相關記載更多,1481年,由於降雨少,「連日狂風大作,塵霾蔽空」。1485年,旱荒使近京饑民湧入京城求食,城內經常狂風大作,史書上稱「風霾累日」。1493年,「京師雨霾」,1497年,「京師去冬恆燠無雪,今春狂風陰霾」。1498年,「四月丁亥,京師風霾連日不止」。1504年,通州區出現了「春二月,常風霾蔽日」。1506年,通州城「十月,霾霧四塞」。1510年,北京城「今春以來,風霾屢作」。1516年,海淀區「冬無瑞雪,春有風霾」。1548年,「正月,京師大風霾」……

類似的記錄連篇累牘,數不勝數。總之,每隔幾年,大霾便會光臨京城一次,雖然春天成災較多,但冬季亦不罕見。

需要注意的是,古人相關記載並不全面,由於缺乏科學的觀測手段,所以對霾的大小、濃度等,只能憑感覺,且只記錄成災的,對沒有造成災害的霧霾,往往忽略。單看文獻,會覺得古代的霾只與旱相關,其實,這是記錄粗疏造成的錯覺:旱是災害,與旱俱來的霾必須記錄在案,卻遺漏了那些不與旱俱來的霾。

那麼,為什麼元代以前史料中很少見到的霾,在明清兩代卻成了北京的常客呢?

原因不外有三:首先,元代以前北京地處邊關,雖是重要城市,但並非全國政治中心,所以其氣候、環境、商業等細節,史書往往闕載;其次,元代以前北京城市規模較小,隨著城市不斷擴展,建築物增加了,空氣流動速度下降,霧霾發生的幾率相應提高;第三,明代後期正逢小冰河期,北方氣候變冷,降水減少,利於霧霾天氣形成。

古人對霧霾災害只能束手無策,明清兩代皇家曾命文武群臣致齋三日,並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動上蒼,賜下甘霖」。對於現代人來說,這顯然是無稽之談,減少霧霾要靠科學,應從約束人類自身行為入手,搞好綠化,注重節能減排,是積極的解決之道。

本文主要材料引自《北京地方志·氣象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史大全 的精彩文章:

秦始皇是外星人?竟是因為秦始皇長的太丑
解密:明太祖朱元璋名字背後的秘密
古代清官「作詩拒禮」:一絲一粒 我之名節
妓女引發的一場國難:吐蕃來犯唐朝無力還手
古代懲治"強姦罪":三男強姦一婦皆被處死

TAG:野史大全 |

您可能感興趣

明朝皇帝崇禎為何被逼在景山上吊自殺
震驚!天台發現疑似南宋皇帝陵?
明朝有兩京,北京和南京。崇禎皇帝為什麼寧可自殺也不南遷?
唐朝皇帝發明「風流箭」,卻把命搭了進去
「清朝無昏君,明朝都是昏君」——清朝的皇帝贏在哪裡?
洛陽夜景:唐時皇帝休閑地,雪夜輝煌上陽宮
明朝朱棣皇帝為何放棄南京遷往北京?除覺得陰氣重,還有三個原因
如果崇禎皇帝遷都南京,明朝能延續下來嗎?
南北朝奇聞:被嚴重妖魔化的前秦第二代皇帝
清朝皇帝和熊有不解之緣,從三頭熊身上,可洞見清朝滅亡的大秘密
離奇!乾隆皇帝一道聖旨,青蛙從此禁聲,現代科學發現秘密
唐宋元明清末代皇帝的下場
清朝首任兩廣總督,殺了南明的皇帝,被迫投降後被錦衣衛殺死
史上運氣最爆棚最逆襲的皇帝竟然是烏龍闖情關的劉病已漢宣帝劉詢
明朝皇帝錦衣衛表情包
歷史上被殺後驚現自然異象的傳奇皇帝
北京為什麼沒有清朝皇帝的陵墓?
《獨孤天下》宇文毓清君側泄密,太師宇文護捲土重來逼皇帝退位
清朝一個兩廣總督,殺了南明皇帝,最後死在錦衣衛刀下
明清皇帝喜歡吃的「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