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海六盤山片區脫貧攻堅調研行:老產業,脫貧攻堅新幫手

青海六盤山片區脫貧攻堅調研行:老產業,脫貧攻堅新幫手

紫皮大蒜再次成為樂都群眾脫貧致富的幫手,村民種植大蒜的熱情再次被點燃。

在青海恩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內,工人們正在分揀黑蒜。咸文靜 攝

對於家住海東市樂都區城台鄉壩口村的海顯功兩口子來說,種大蒜可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早在自己年幼時,就跟著父母和大蒜打起了交道。可「靠天吃飯」並不容易,大蒜市場價格波動大,老海一家的收入也沒個定數。而最近幾年,不管地里種出多少大蒜,都由當地公司以高於市場價收購,原本「沒個准」的種蒜收入一下子穩定起來。

從「靠天吃飯」到「旱澇保收」,海顯功家的種蒜史,也是樂都區產業扶貧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一個縮影——

海東市樂都區,是遠近聞名的大蒜產地。樂都紫皮大蒜口感好,營養價值高。加之當地特有的富硒土壤,又讓原本就聲名遠播的樂都大蒜市場前景更加樂觀。可是,就在富硒大蒜這一朝陽產業發展的如火如荼之際,當地蒜農的收入卻並沒有水漲船高。

資料顯示,「大蒜市場價格波動大,當地農民種植大蒜的積極性不高,種植面積也一度縮減。」這也就意味著,富硒大蒜產銷鏈條相對脆弱,離富農產業還有一段距離。

如何利用當地的優勢產業,幫助貧困戶致富奔小康?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後,這個問題成為了擺在當地政府面前的一道現實命題。

農企合作,「老樹」長「新芽」

城台鄉壩口村是樂都區富硒黑蒜的種植地之一。雖然全村98戶、300多人的人均耕地只有0.067公頃左右,但大蒜的種植面積超過13.33公頃。按照當地人的話說,「除了種點自家吃的洋芋、菜籽,所有的地都種大蒜了。」

海顯倉是村委會主任,也是村上的致富帶頭人。在他看來,這種局面,這幾年才剛剛形成。

「我們村上種大蒜有些年頭了,像我們家,我父親就是種蒜的『專家』。」看著眼前那一片片在地里鋪展開來的綠油油的蒜苗,海主任說起村上的變化。

原來,壩口村離縣城並不算遠,可蜿蜒的山路和村民們的致富路一樣,崎嶇不平。雖然種蒜的收益遠遠高於其他農作物,可村民們卻不敢種。原因很簡單:賣不出去。

在海顯倉的印象中,每年收穫時節,村裡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好幾年,市場價格持續回落,村民們眼看一顆顆大蒜爛在地里,卻盼不來一輛來村裡收蒜的拖拉機。

這樣的情況,在樂都區並非個例。想要依靠這一優勢產業讓老百姓持續增收,光靠村民有限的眼光和力量,顯然不夠。

為何不能讓蒜走得更遠些,出口怎麼樣?

樂都區農牧局項目辦公室主任李平說出了其中的關鍵:出口產品對品質要求高,由於運輸時間長,樂都大蒜有時剛剛運到山東等地,就已經長出了嫩芽。「這種情況,只能退回來。銷路難以保障。」

然而,就在此時,一家企業的發展情況卻令人欣喜。

「青海宏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2015年7月,公司又籌資成立了青海恩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經營富硒農產品的深加工。到目前為止,公司基本形成了富硒肥料加工、富硒農產品種植、富硒農產品深加工、市場營銷的完整產業鏈。」該公司副總經理馬長文說。

「樂都紫皮大蒜是海東市樂都區特色農產品,經農業部認證的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獲得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我公司生產的富硒樂都紫皮大蒜,2016年已獲得綠色食品認證,認證產量8000噸。」據馬長文介紹,企業通過和海東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等相關單位密切合作,利用海東的富硒土壤,在不人為添加外源硒的前提下,成功生產出富硒樂都紫皮大蒜。而讓大蒜在高溫高濕的發酵箱里自然發酵60—90天後,「富硒大蒜」就變成了「富硒黑蒜」,它不僅保留了生大蒜原有的成分,具有緩解疲勞、提高體力、保護肝臟、抗氧化、抗酸化等多種功能。相比普通大蒜,黑蒜變得綿軟而酸甜,特有的刺激性氣味也隨之消失。

「公司成立的同年10月,『恩露』牌『富硒黑蒜』開始正式推向市場,到2016年4月底,企業實現銷售2800萬元。」

一方面,農民的大蒜銷路難以保障,另一方面,企業需求日益增加。

富硒大蒜產業園項目的實施,為二者搭建了一個平台。

產業扶貧,「深溝」遇「活水」

「其實,在2014年和2015年,我們就實施了遼援富硒產業科技扶貧項目,建設了年產2100噸的無公害富硒樂都紫皮大蒜系列產品生產線四條,還建了三處基地。整個項目扶貧成效顯著,帶動了周邊的1000多戶村民。」馬長文告訴記者,為了繼續加大扶貧力度,同時做大企業深加工規模,2015年,富硒大蒜產業園科技扶貧項目開始實施,整個項目投資達6208萬元,包括新建富硒大蒜加工中心、冷藏保鮮庫、種植基地等多項內容。

一個產業園,究竟如何帶動蒜農致富?

「簡單地說,就是讓農戶按照我們公司的技術標準化種植,公司簽訂合同,按高於市場的價格進行回收,確保農戶收益的最大化,也確保公司原料供給的相對穩定。」馬長文笑著說,這也就意味著,農戶只要按照公司的要求種蒜就行,完全不用擔心市場的潮起潮落。同時,公司還為農民提供蒜種、肥料,並且對其進行培訓。

不難發現,這是一場「從頭到尾」的幫扶。

提起這種「訂單種蒜」的模式,樂都區深溝大蒜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王國鋒打開了話匣子。

「企業與農戶簽訂合同,給我們提供名單,我們負責收購。按照收購的量給我們支付勞務費。去年合作社的收入大概有100多萬。」按照老王的話說,作為樂都區規模最大的大蒜合作社,他們的效益還算樂觀。

王國鋒是地地道道的樂都人。種蒜這門手藝對於家住雨潤鎮深溝村的他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不止是他,深溝村幾乎家家戶戶的地里種的都是蒜。在他的印象中,早年樂都大蒜因為品種問題銷路一度不好,直到1985年,進行蒜種改良,他們的大蒜才實現了從「拉出去賣」到「有人上門收購」的轉變。

2008年,作為種植能手,王國鋒和同村的4個人成立了合作社。在那幾年裡,王國鋒先後參加了幾次縣上組織的培訓,在山東等地學到了不少新理念,新技術。回來後,在他的帶領下,合作社的種植模式漸漸科學起來。而如今,整個合作社帶動的社員356戶,大蒜種植面積超過66.67公頃。

說起和企業的合作,王國鋒坦言,早在2009年就開始了。

「當時這家企業創辦時間不長,富硒大蒜還在試驗階段,搞試驗不能光靠嘴說,得有地。於是企業找到我們,開始在我們的地里做試驗。」王國鋒回憶道。

經過幾年發展,公司形成了「公司標準+農戶種植+基地加工+市場營銷」的科技扶貧模式。作為長期的合作夥伴,王國鋒他們的合作社也成了受益者之一。

「按照這種模式,不僅農戶的收入有保障,我們合作社的銷路也有了保障。去年,我們按照訂單給企業提供了600多噸大蒜和100噸蒜種。」合作社會計朱金川如是說。

「對於貧困農戶來說,除了提供免費的蒜種、肥料,我們還組織他們進行合作加工、選擇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安排就業崗位。同時,將產業扶貧資金以股權投資的形式折股給貧困戶,公司以10%的固定利率每年給他們分紅;將財政扶貧資金100萬元折股量化給低保戶,每年給貧困戶分紅。」馬長文告訴記者這樣一組數據,三年來,產業扶貧直接受益群眾3528戶,14953人,其中,精準扶貧戶905戶,3802人;資產受益分紅帶動精準扶貧戶538戶,1797人。

「今年,我們簽訂富硒大蒜訂單收購合同3670戶,面積達362公頃,覆蓋9個鄉鎮,34個村。其中精準扶貧戶413戶,1734人。預計大蒜地頭收購價將達到每斤5元,每公頃增收可觀。」馬長文說。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我們堅持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核心支撐和首選路徑,將近期脫貧與長遠致富相結合,保障了貧困戶精準脫貧有依託、可持續、不反彈的目標。」李平告訴記者,目前,全區已依託宏恩科技大蒜深加工、暉達食用菌生產基地、恆源飼料廠飼草基地建設、興農公司等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落實扶貧項目5個,瞄準貧困村、貧困人口,發展致富產業。(咸文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站 的精彩文章:

步履鏗鏘 堅實跨越——青海藏區加快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綜述
擦亮我們的金字招牌——熱烈祝賀第十六屆環湖賽開幕
王小青在西寧調研城市建設工作時強調省市共建以市為主 進一步提升西寧帶動全省發展的載體功能
青海六盤山片區脫貧攻堅調研行:一戶撒拉人家的故事
省直機關工委舉辦黨建通訊員培訓班

TAG:青海省人民政府網站 |

您可能感興趣

非遺傳承人冉藝飛:傳承古技藝助力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