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國學大師,學問好,字更好
最有格調的國學微刊
今天所談的幾位國學大師,每個人都有驚人的藝業,他們學貫中西,尤其對中國傳統學術文化有著極深的造詣。這些稱得上「大師」的人,不僅學問人格一流,連書法也頗有趣味呢!
一、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謚忠愨。漢族,浙江省海寧人。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王國維,生無擅書之名。然其墨跡可讀性極強。從筆墨之端莊靜謐中,我們能領略到其內心的幽雅。在結構的和平精緻上,我們能品讀出其至道無難的精神。
在王國維遺墨中,沒有風采的外溢,更多的是自然和含蓄。然而就是這自然和含蓄,包容了那個風雷激蕩的時代,吞噬了人性情感中的是非恩怨。在憂鬱和憔悴的境遇中,把生命推向那極致。
王國維的一生,誠乃為學術事業而生,為追求理想而死。在生與死的五十年中,王國維完成了「承繼先哲將墜之業,而示來者以軌則」的學術大任,其畢生所構建的「觀堂」,隨著時光的推移而愈見金碧輝煌。其遺著《觀堂集林》早已成為學術界最重要的著作而傳播中外。
韶華易逝,往事依依。文從沈夢遙想「觀堂」,敬意油然。再讀「觀堂」,希冀能窺其堂奧也。
二、梁啟超
梁啟超 (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清光緒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史學家、書法家,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在退出政治舞台後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
梁啟超的書法,初崇唐楷,後攻魏碑及漢隸,其取法北碑的書法理念深受康有為影響。觀其書法,當屬於學者類型,功夫極深,既溫文爾雅,又一絲不苟,頗有文人之書卷氣與學者之嚴謹度。
他在文史哲政方面的成就和聲名太高,掩蓋了書法家的聲望。康有為在理論研究、書風倡導方面功勛卓著、影響深遠,但若論書寫實戰,並不比梁啟超強,梁的功夫,我們透過其一兩幅作品就能看出,確實很深。
梁實秋在一篇回憶梁啟超先生於清華學校演講的文章中,有一段描寫頗為精彩:「……大教堂里坐滿了聽眾,隨後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健,風神瀟洒,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然後他又寫道:「他(梁啟超)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麼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
幾句話,將其對梁啟超先生的第一印象寫得活靈活現。尤其是兩句簡短的開場白,一進一出,既自謙又自負。不過,照我看來,梁啟超說這樣的話,其實就是自負。當然,他也完全有資格這樣自負。
三、章太炎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原名學乘,字枚叔,浙江餘杭人。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後自認「民國遺民」。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小學大師,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民主主義革命者。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佛學、醫學等等,著述甚豐。
早在一九二九年,上海《時報》刊載一篇《東南文壇點將錄》時,就仿《水滸》一百零八將,將東南名士依其聲望排列座次,第一名即是「天魁星章太炎」(第二名天是星為陳三立),將章氏與梁山好漢的頭領宋江並列,可見其文壇地位之顯赫。
作為一代碩儒,太炎先生的道德文章天下聞名,在學術界被譽為「國學泰斗』和「小學大師」。他的學問實在太精深了,連魯迅先生也嘆服,我等區區根本就不懂也不配談了,但讀讀他的字、談談他個性以及許多膾炙人口的軼事,還是很有意思的。
章太炎的字早有書名,因其博通經史,在小學上又享有盛名,所以他的書法尤其是篆書,朴茂古雅為人所稱道。
沙孟海先生曾評章太炎的篆書是「自成體系,於錢太虛、鄧頑伯皆不同科」、為「古文字學別派」。錢太虛即錢站,頑伯則鄧石如是也,此兩位清代的篆書家,各為清麗與雄厚的兩種風格,而章太炎的篆書卻蹊徑獨出,與之均不沾邊也。
章太炎先生的存世書作不算太少,其作品篆書尤多。因為他喜歡寫篆字,甚至開藥方、寫便條也用篆體,為此曾難倒不少人。
有則笑話說他一次差僕人買肉作羹,僕人並不識字,拿了他的手書條子跑遍蘇州城內各肆,仍舊空手而歸,回對主人說:「您寫的東西,人家都說沒有。」原來章太炎把「肉」寫成了篆體,和「月」字幾無差異,難怪各大小菜肆都說沒有。
還有,他對字理的研究也出人意外。在成都時,有一客敘述己貧,求他向四川當局推薦。章聽了怒日:「你一貧已至此,若至窮時又將如何?』在座的趙堯生為打圓場,笑道:「貧與窮亦有異乎?」章太炎認真地說:「異甚。所謂貧者,以其貝(錢也)分之於人,而己身尚不致一無所有;若窮則棄家而無有,孑然一身,藏於穴內,安能與貧並論乎?」趙是一位詩人並精於書法,聽後則大為嘆服,自認讀書幾十年,剛剛懂得「貧窮』二字的字義。
章太炎先生學問雖博大精深,但脾氣古怪、個性乖張,故有「章瘋子』的稱號。獸迅先生說他「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垢袁世凱的包藏禍心」以及「七被追捕,三人牢獄」等,均「並世無第二人」。
即便面對袁世凱即位時的邀宴,他的回帖竟也是「怒不奉陪!」後因蘇報案被拘禁,據說在拘禁期間,章太炎曾一度絕食,後經勸而止。但他寫字送人,時常於落款中註上「待死章炳麟」數字,以示其終不屈撓的凜然之氣。當然,至一九一六年袁稱帝失敗病死,他就獲釋了,從此又潛心治學二十年。
一九三六年章太炎先生卒逝時,曾有一副輓聯是:經學駕唐宋而上;其人在濡俠之間。應該說,這寥寥數字倒也寫出了太炎先生的學術成就和為人性格的一面。
四、胡適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字適之,徽州績溪人。
胡適書法是典型的學者書法,學者書法的特徵是文雅、含蓄、雋永、流暢,無雕琢氣、造作氣、浮躁氣和江湖氣,學者書法很少注重對線條的單純錘鍊,而更為重視內在的氣韻和整體的表現力。
從胡適手稿的筆跡上看,我們很難看出胡適書法的師承淵源和所屬流派,但是,從整體上看,胡適顯然有著較深厚的書法功底,尤其是他對魏晉小楷及唐楷的臨習功夫尤為到家,且能化之。
有人評價,胡適的墨跡,舉重若輕,條理分明,不拘不泥,一筆帶過,天生是個「博士」而非「專家」。確非妄評。胡適精通各門學科,中西兼容,其實他既是個專家,也是個雜家,故而其書法線條中,也體現出一種儒雅、雋秀、通靈、放達、超逸的筆墨韻致。
胡適給人的總體印象是溫文爾雅,頗有古文士及古君子之風,而這正是其書法審美風格的最大體現。他的楷書極為工整,線條柔軟而具有彈性,既有對傳統帖學的吸收,也有對碑學的借鑒與臨習,可以知道,胡適書法的取法與其畢生致力於傳統經史文獻的考證是分不開的。
大氣、疏朗、空靈、雋秀這就是胡適書法留給我的整體印象,閑暇之餘收集胡先生書法圖片幾十幅一併奉上,供列為觀瞻。
五、梁漱溟
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著名學者、國學大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梁漱溟受泰州學派的影響,在中國發起過鄉村建設運動,並取得可以借鑒的經驗。
六、陳寅恪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九江市修水縣人,生於湖南長沙,祖籍福建上杭。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陳寅恪 《闕特勤碑》局部
陳寅恪 《闕特勤碑》局部
透過這些關於《闕特勤碑》的小楷手稿,我們能夠感覺到陳寅恪紮實的基本功。這些字一絲不苟,清秀可人——
這種清秀,幾乎可以讓我們聯想到陳寅恪少年的模樣。想君東渡西遊之時,該是怎樣地雄姿英發——
陳寅恪在年少時便去了日本留學,此後在歐美各地輾轉13年,從德國到瑞士、法國、美國,最後又回到德國,他學數學 、物理,也讀《資本論》。
此外,他還精通梵文、印度文、希伯來文等22種語言,但他沒有任何文憑,他只是由著興趣去旁聽,跑遍了很多名校,有點古代文人求學的意味。
1926年,36歲的陳寅恪來到清華園,擔任研究院的導師。
他在清華授課時對學生們說,凡是他本人沒有特殊見解的內容就不講了。所以儘管上他的課不點名,但來的學生卻最多。甚至一些教授也紛紛來聽他的課,據說有時還出現教授多於學生的盛況。
所以,陳寅恪被戲稱為「教授的教授」,即源於此。
我們在看陳寅恪先生的書法時,似乎也能從中感受到他的自信。這頁書札寫得非常隨意,但線條流暢堅定,雖前松後緊,但一氣呵成,自然生動。
這種書寫告別了一絲不苟,進入隨意為之的境地。隨便一寫,出來的就是味道。可放大細節看,儘管寫得隨意,卻都有法可依。
做人貴在立品,書法亦然。無品之字,就如無品之人。
七、馮友蘭
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著名哲學家,1924年(甲子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歷任中州大學(現在的河南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其哲學作品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
八、馬一浮
中國現代思想家,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為「現代三聖」,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於古代哲學、文學、佛學,無不造詣精深,又精於書法,合章草、漢隸於一體,自成一家,豐子愷推崇其為「中國書法界之泰斗」。
在書法藝術上,馬一浮也同樣被稱為一代大家,他是一位有真正書名的學者。
真草篆隸無一不精,用筆凝練高雅,不名一體,對歷代碑帖都有精深的研讀。沙孟海曾撰文說:「我們展玩馬先生遺墨,再檢讀他《潤戲齋題跋》,可以全面了解他對歷代碑帖服習之精到,體會之深刻,見解之超卓.鑒別之審諦,今世無第二人。』曾受過馬一浮親炙的豐子愷更是服膺馬先生的學問人品和書藝,稱其為「中國書法界的泰斗』。
馬一浮在書法上有如此高的成就和讚譽,主要還是得自他博大精深的才學。
他自幼就聰穎過人,有「神童』之譽。傳記中說他十歲時,母親指著園中的菊花命他做一首麻字韻的五言律詩,他即刻吟道:「我愛陶元亮,東籬採菊花。枝枝傲霜雪,瓣瓣生雲霞。
本是仙人種,移來處士家。晨餐秋更潔,不必羨胡麻.」母親聞之嘆日:「兒長大當能詩。此詩雖有稚氣,頗似不食煙火語。汝將來或不患無文,但少福澤耳。」十一歲時,他的家庭教師鄭墨田居然因學生太聰明自己難以勝任而請辭。而在十五歲赴紹興城參加縣試時,馬一浮更是名列第一,大出了一記「風頭」。
因為同次參加這次縣試的還有魯迅兄弟倆,他們在各自小組中,周作人考了第三十四名,獸迅則是第三十七名。
九、錢 穆
史學大師、國學大師。曾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教授,創辦新亞書院。著有《國史大綱》《國史新論》《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研究法》等1700餘萬字的史學和文化學著作。
十、季羨林
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其博古通今,被稱為「學界泰斗」。其學術研究範圍涉及印度古代語言,特別是佛教梵文,堪為世界上少數幾位能精通佛教梵文的大師,吐火羅文,印度古代文學,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中亞佛教史,唐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差異和共性,美學和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德國及西方文學,比較文學及民間文學,散文及雜文創作等領域。
文系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編輯整理
轉載須授權,侵權必究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熱文推薦——
不丟傳統,不忘來路,不失本心
※佛教修心智慧:心如虛空,方能容物;臨事守心,不亂不移
※白岩松:我眼中的佛教
※南懷瑾:夫婦本是前緣,兒女原是宿債
※讀懂這10大雅事,你就懂了中國人的極致浪漫
※《菜根譚》:交友三分俠氣,做人一點素心
TAG:京博國學 |
※最後的國學大師
※一位國學大師離世
※中國成就最高十位國學大師,看你知道幾個
※大師顧頡剛有一個特殊的癖好,最終,讓他成為了一代國學大師
※民國國學大師,情史比學術更引人注目,一手小楷書法真端正!
※國學大師自稱「醫學第一」,卻不會治病,他有一位學生婦孺皆知
※探索國學人物:客觀討論中國國學大師排名前十的是哪些人?
※國學大師卻是結婚老大難,三十八歲才談了對象,還是個體育老師
※跟國學大師一起,讀懂經典里的智慧
※又一位國學大師去世,中國國學該何去何從?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著名學者何新曾盛讚是當今惟一真正堪稱偉大之博學者和學術大師
※金庸武俠世界趣聞多,國學大師取個名字都有這麼多故事
※泰斗級國學大師,公認經學第一,史學第一,他卻認為自己醫學第一
※國學為魂,送別國學大師饒宗頤
※他是國學大師,是好丈夫,也是「毒舌」段子手
※民國時期的十大國學大師,誰排第一合適?
※最後一位國學大師走了,我們欠他一個頭條
※最帥的國學大師之一——顧隨
※國學大師:做人一步一個境界,做好了這些,錢自然就來了
※王祖賢爺爺來頭很大,不僅是戴笠的學生,還是國學大師章太炎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