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匈奴烏恆鮮卑都畏懼的對手:擅使雙刃矛的白馬將軍公孫瓚
「東胡,東北夷……北狄之別名也。」——《逸周書》王會篇,孔晁注。
春秋戰國時起,東胡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即已活躍在北方大地上。《史記》里多處留下東胡與燕趙等國發生戰爭的記載。
西漢初年,東胡已經頗為強盛,於是四處興緻勃勃地惹是生非。正好鄰近的另一少數民族部落匈奴起了內訌,匈奴單于頭曼被自己的兒子冒頓打死了。東胡借口和頭曼關係好,三天兩頭地來找冒頓的茬,今天要冒頓的好馬,明天要他家的美女,後天要匈奴的土地。把冒頓逼急了,點起兵馬殺進了東胡地界。
東胡人不敵,部眾東家人四散逃竄,一部分逃到烏桓山(今內蒙赤峰阿魯科爾沁旗西北),一部分跑去了鮮卑山(今內蒙古哲盟科爾沁左翼中旗西)。兩撥人就在那定居了下來,久了乾脆直接以各自的現居住地地名烏桓山、鮮卑山作為本族的名號。就這樣,東胡族永遠從中國歷史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2個新的民族烏桓和鮮卑。
東胡已經沒了,可匈奴還惦記著陳年舊怨呢。強盛起來的匈奴學當年的東胡,三天兩頭來烏桓那要這要那,要烏桓交不出東西,本族的老弱婦孺就統統被匈奴人當人質掠走。長此以往,烏桓人受不了了,乾脆南下投靠了中原的西漢王朝。
後來,漢朝於漢武帝時期派名將衛青和霍去病幾次出擊,大敗匈奴,匈奴不得不退出河套以西地帶。漢武帝隨後把烏桓遷移到了上谷(今河北張家口一帶)、漁陽(今北京密雲)一線,讓他們負責緊盯匈奴的動向。
作為漢家北大門的哨兵,烏桓一直盡職盡責。可惜天下沒有不變的友誼:公元8年,大權臣王莽篡奪了西漢最高權力,建立了大新王朝。新莽朝與匈奴交惡,徵發烏桓等部族兵馬遠征匈奴。烏桓人不堪奴役,反而與匈奴人聯合起來抄掠邊境,參與烏匈聯軍的還有新興盛的鮮卑部落。此後多年,烏桓、鮮卑與匈奴一起久為北疆之患。
東漢建立後,烏桓在光武帝劉秀的軟硬兼施下,與中原的關係再度走向和睦,還曾多次出兵協助東漢打敗匈奴和鮮卑人。然而隨著東漢王朝逐漸走向沒落,對北疆控制力也開始被嚴重削弱,乘機再度強盛起來的烏桓各部再度與鮮卑聯合,頻繁入寇。東漢在邊境設置專門統轄這方面事務的護烏桓校尉連戰失利,徒呼奈何。
▲ 烏桓部落(壁畫)
但嚴峻的邊防形勢,也給公孫瓚提供了充分發揮軍事才能的空間。然而與敵人的第一次直接交鋒很快就到來了,交鋒的方式有些出乎公孫瓚的意料之外。
這一天,公孫瓚帶著數十騎兵巡視屬國境內,一路出了邊關。正行間,卻見遠方塵頭大起,約莫數百名鮮卑騎兵迅速朝他們逼來。
敵我數量比為10比1,且此地一片空曠,無險可守。所有的從騎臉上都露出了恐懼之色。公孫瓚見狀,立刻下令全部人撤進附近一座廢棄的堡壘。
城堡內,公孫瓚為部下分析了一番當前的局勢:鮮卑騎兵來去快如閃電,如果我們就此逃跑的話,結果只能半路上被他們追上、包圍、消滅。如今之計,唯有出其不意,拚死突襲敵人,才是唯一的生路。大夥完全同意了他的意見。
▲ 鮮卑武士俑
鮮卑人正得意洋洋地等著漢軍出來投降,一個身材高大的騎士猛然從堡門衝出,只見他手持雙刃矛,左衝右突,勇不可當。在他的身後,數十名騎兵隨之殺出,一齊跟著他直殺進敵陣。
鮮卑人完全沒有料到待宰的羔羊竟瞬間變身為兇狠的惡狼,一時手足無措,潰圍而走。公孫瓚此役殺得血滿征袍,據事後統計,他一人就親自手刃敵人達數十人之多。代價也是慘重的,手下戰死達半數,然而這支小隊伍總算逃過了全軍覆沒的命運。
這次勝利再度大大提升了公孫瓚的名聲,也讓鮮卑知道了新任遼東長史是個打起仗來敢玩命的主兒,從此不敢再輕易入塞。因此,公孫瓚被升為涿令。然而他在拜聽朝廷封賞的詔書的時候絕對不會想到,他很快將遭遇一次沉重的挫折,他更不會想到的是,自己這一生都將與烏桓、鮮卑剪不斷理還亂……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北地郡(今甘肅慶陽一帶)的先零羌人及罕、河關兩地盜賊共同起來造反。叛軍推選湟中義軍首領北宮伯玉及李文侯為將軍,擊殺護羌校尉泠徵,金城太守陳懿等。此後,他們更挾持涼州豪傑邊章、韓遂共同造反,一路打破州郡,聲勢十分浩大。
東漢政府委任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執金吾袁滂為副以討之。張溫從幽州(今北京)徵調了三千突騎(從烏桓人中精心挑選出來的騎兵)助戰,這支精銳部隊的指揮官,正是公孫瓚,可見當時的公孫瓚已是邊境戰功無數的名將了。
漢靈帝無疑是整個東漢乃至兩漢最會斂財的帝王,他通過賣官,加稅等方式,使設在西園的私人金庫里的金銀堆積成了山。然而漢靈帝無疑又是東漢最吝嗇的帝王,全國各地暴動此起彼伏了,他卻始終不肯動用一毫一厘來犒賞軍隊,以至於多支軍隊糧餉不繼,怨聲載道。
很不幸,這支幽州突騎正屬於欠薪部隊之一。烏桓人們遠離家鄉,為別人家出征本就不大情願,現在連飯都不讓吃飽,報酬也不發。這如何讓他們還有心思替皇上賣命?隊伍到了薊中,已經逃亡大半。
仗是沒法打了,偏偏又有人乘機鬧事兒。前中山國相張純隨隊出征,出發前他曾和張溫申請做突騎統帥,結果被無情駁回,一直懷恨在心。如今見烏桓兵多叛亡歸本部,他覺得報復的時機來了,便私下與同在軍中的前泰山太守張舉商議:「如今天下到處反叛,到處出現異象,朝廷無力阻止。現在連烏桓也反叛了,這分明是漢朝氣數已盡的癥狀。我們何苦再傻乎乎地做忠臣?不如當下聯合烏桓一起反了,說不定將來的新主就是我們呢。」(「今烏桓既畔,皆願為亂,涼州賊起,朝廷不能禁。又洛陽人妻生子兩頭,此漢祚衰盡,天下有兩主之徵也。子若與吾共率烏桓之眾以起兵,庶幾可定大業。」——《後漢書卷73 劉虞傳》) ,說的張舉連連點頭稱是。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六月,張舉、張純連接烏桓部落首領丘力居,在薊縣(今天津薊縣)舉兵反叛,劫掠薊地。烏桓校尉公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均被殺。叛軍隊伍很快發展到10餘萬人。張舉於是自稱皇帝,張純彌天將軍、安定王。二張隨即布告天下,要求靈帝退位,迎張舉為帝。
▲ 烏桓首領丘力居
舊叛還沒平定,新叛又起!作為距離叛軍最近的朝廷部隊,公孫瓚自然不能無所作為,他先是率部追擊正在劫掠右北平和遼西各郡的叛軍,被提升為騎都尉。第二年11月,張純與丘力居進入青、徐、幽、冀(今山東、河北一帶),公孫瓚奉命堵截。在石門山與叛軍展開大戰,張純、丘力居大敗,丟棄家屬越邊塞而逃,在漁陽、河間(今河北滄州)等地掠來的百姓全部被公孫瓚奪回。
大概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公孫瓚不顧自己沒有後援,率軍一路追擊,結果反而被緩過勁來的丘力居等人包圍在遼西管子城。漢軍外無救兵,內無糧草,只得用戰馬和皮弓甚至盾牌上的皮革充饑。就這樣過了二百多天,漢軍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公孫瓚只得與士兵們一一訣別後分散突圍。
時值寒冬,大雨夾雜著大雪連綿不斷,又冷又餓的漢軍士兵們大批倒斃在城邊壕溝內,活下來的人只剩四成。幸運的是叛軍同樣也打的精疲力竭,自動撤至柳城。公孫瓚殘軍這才得以活著回家。
管子城之戰對於先前連戰連勝的公孫瓚來說,簡直是一個巨大的恥辱。未來的遼東梟雄選擇用實際行動來洗雪這一恥辱。此後公孫瓚成了遼東一帶最勇猛的將軍,不論晝夜,不論遠近,只要一聽到敵情,公孫瓚立刻帶著手下追殺過去,不砍下幾顆腦袋決不罷休。
烏桓人對他可以說是又恨又怕。對公孫瓚恨之入骨的烏桓人甚至專門給他畫了張騎著白馬,手持雙刃矛的像。平時沒事就把那張像當靶子練,一旦射中,便高呼萬歲。(這待遇可以和西漢時著名酷吏,「蒼鷹」郅都相媲美了。匈奴人曾把木頭人雕刻成他的樣子,用箭射泄憤。)
由於公孫瓚很有創意地在軍中挑選了數十名神射手,全部騎清一色的白馬作為自己的左右翼護衛,還給他們起了個很威武的稱號:「白馬義從」。因此,烏桓人之間常常互相告誡:遇到白馬長史的軍隊,千萬不要交手,儘早閃人。烏桓的貪至王頂不住壓力,率眾向公孫瓚投降。憑此功勞,公孫瓚再升中郎將,封都亭侯。
▲ 漢代騎兵俑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孟馳。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bqyjs
※美人贈我金錯刀:看看先秦時代的金幣與銅幣都是什麼樣?
※三十年戰爭的轉折點:北歐雄獅」古斯塔夫二世的烏瑟多姆登陸
※拿破崙登上命運的頂峰,竟是因為看了兩份神秘的報紙?
※歐洲各國武器博物館縱覽,別人家的冷兵器館藏
※阿拉伯刀劍的變遷史:圓月彎刀是後期才出現的?
TAG:冷兵器研究所 |
※錫伯族認為來源鮮卑,那麼滿族是否也和鮮卑有關係呢?
※文史宴:曹魏是怎樣一邊與吳蜀大戰,一邊壓制匈奴、烏丸、鮮卑的
※鮮卑族的後裔今何在?
※鮮卑族的他:殺東晉柱石之臣,卻又為東晉王朝持節而死
※稱霸東漢的鮮卑人,為何沒能形成匈奴一樣的統一帝國?
※鮮卑族是真正的戰鬥民族,燕國滅亡後,鮮卑族去了哪裡?
※匈奴鮮卑契丹党項女真,曾經稱霸的游牧民族,後裔在哪裡?
※此人是鮮卑族後裔,殺了李淵堂兄,卻當了唐朝大將軍,死後被封神
※胡人漢化:鮮卑族拓跋氏出身的長孫皇后,四個親姐妹都嫁給漢人
※匈奴鮮卑契丹党項女真,稱霸一時的游牧民族,後裔在哪裡?
※隋文帝楊堅是鮮卑人還是鮮卑化的漢人?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到底是鮮卑族的功臣還是千古罪人?
※塞外野蠻精悍之血鑄就了李唐盛世,鮮卑人才是盛唐的一大助力
※外國學者說:隋唐是鮮卑王朝,不是漢人的王朝?那這個說法對嗎?
※鮮卑族是怎麼發展與滅亡的
※鮮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王朝,為何會被稱為「正統王朝」?
※一代奇女子獨孤伽羅,隋文帝最愛也最怕的人,居然是鮮卑族!
※替父從軍的花木蘭到底是鮮卑人,還是漢人?
※匈奴、鮮卑、突厥、柔然、回紇……這些民族的關係你們暈不暈?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巾幗英雄花木蘭參加的,其實是一場鮮卑人的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