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聞法方式 法師輔導

聞法方式 法師輔導

《大圓滿前行》第5課筆錄

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現圓滿三身游舞力,

離障本來怙主龍欽巴,祈請無垢光尊常護我。

發了菩提之後,今天我們再一次一起學習華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

引導文主要是引導我們的心趨向於正法,如果我們從來沒有學習過正法,通過引導文的引導逐漸就可以相應於正法,法可以入於心,心融於法,從而成為一個真實的修行者。這裡面的引導包含了在聽法之前的發心,聽法時候的行為,引導我們的心升起出離心而成為一個真實的佛弟子,引導我們的心升起解脫的意願,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師善知識,引導我們的心升起真實的皈依、發起真實的菩提心,引導我們的心遠離一切罪業、累積無上的資糧,引導我們的心和上師相應,引導我們的心通過破瓦的方式往生極樂世界。這些全都是實修的引導文,裡面包含了很多修行者必須的一些作意和修行方法。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佛弟子,應該認認真真地學習這裡面的內容。

現在學習的是第一部分——聞法方式。聞法方式包含聞法前的發心還有它的行為。發心分了兩部分,第一部分類似於顯宗的共同發心,為了利益眾生而發誓成佛的一種意願,我們在聽法之前應該要發起菩提心。法王如意寶和大恩上師以前在講法的時候也曾經提到,在聽法之前,上等者在出門的時候就要發心:今天我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發菩提心,為了利益眾生來聽法,這是上根者;而中根者,以前在寺院、佛學院在講法之前會吹法螺,在聽到海螺的聲音時要發心,因為海螺聲是傳法之前的信號,所以在聽到法螺的聲音時應該要發菩提心;下等者是在法師提醒的時候,比如前面講「為了利益一切眾生髮菩提心」,應該在這個時候提醒自己要發起菩提心。前面講了要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之後聽法的心態就比較正確,這是顯宗的發心。

現在學習的密乘的發心是相應於究竟實相的一種智慧,了知一切萬法本性清凈的一種意樂。在聽法的時候,前面已經講過了,講法者要觀想為蓮花生大士,聽法者的我們要觀想為蓮師的最殊勝的大弟子,都是證悟者。法全都是大乘法,地方也是清凈的剎土,時間也是永遠不間斷的常有相續輪。這些內容前面已經學習過了。

今天我們進一步學習,為什麼這些是清凈的,為什麼要這樣觀想。原因是簡略的宣說。為什麼是簡略宣說呢?因為大圓滿前行畢竟只是針對於修行時內心當中必須要具足的一些條件,它是一種共同的前行或者加行。這些密乘中所說的——為什麼一切萬法是清凈的,一切的世界、有情都是清凈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清凈的思想在這裡面沒有廣說,也不是廣說的地方。要廣說的話,在《光明藏論》以及其它的密乘教言中講得非常多,尤其是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光明藏論》中講到了很多萬法清凈的一些根據,還有一些道理、推理、教證、理證等非常多,以後學完前行進入密法班的時候也可以進一步去深化學習。這方面只是簡單做一些介紹,相應講一些這方面的道理,如果完全不講的話,大家就不知道為什麼是清凈的,講得太多可能也不太合適。大恩上師在講記當中也提到了一些理念,但是很詳盡的抉擇是一帶而過的。

下面我們就講為什麼這些是清凈的道理。雖然前面有五種清凈、五種圓滿,但此處主要講兩種,一個是傳法者的上師為什麼是清凈的,第二聽法者為什麼是清凈的,對這兩點作了抉擇,其它的就可以類推了。

我們務必明確的是,之所以這樣觀想,是因為這些原本就是這般清凈的,而並不是本不清凈而觀成清凈。

前面講到了一切觀為清凈,現在我們講法聽法的地方就是一個清凈的剎土,講法者也是清凈的,聽法者也是清凈的,所有都是清凈的。這裡的清凈並不是觀想我們很乾凈——房間打掃得特別乾淨,房子很高檔,我們穿得很光鮮,今天早上洗了臉、洗了澡,好像很清凈,不是這樣的。這裡的清凈是相應於實相的,一切萬法究竟的實相都是清凈的。

現在我們所在的世界,一般來講叫做不凈的剎土、穢土。我們的身體都是血肉之軀,我們的思想都是相應於我執的分別念,世界也是充滿了土石、霧霾,充滿了很不幹凈的東西。但這只是表相。這些表相之下的實相、究竟層面,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按照佛的智慧觀察和很多教言,其實一切不清凈法的本質都是清凈的。清凈就是相應於佛的所見,佛的智慧最清凈,佛陀安住在最清凈的剎土。所以,正在顯現不凈的當下,這一切都是清凈的。

我們要認知清凈的狀況,當我們認知、當我們想這一切都是清凈的時候,我們的心已經轉變成清凈的作意了。前面講了,心和外境之間有一種很微妙的聯繫——當我們認為東西不幹凈的時候,我們的心就處在法不幹凈的狀態,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是不清凈的。當觀想一切的剎土都是清凈的,一切的有情都是清凈的,語言、聲音都是清凈的,當我們認知一切都是清凈的時候,我們的心已經相應於清凈的境,我們的心也安住於清凈的狀態中,這叫做清凈的意樂。心和境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的。

平時我們講在對治煩惱的時候,如果要對治貪慾心,就觀想對境不凈,我們內心緣不凈的對境,貪慾心就會被遏制住。如果生嗔心的時候,我們要觀悅意的境,這個人其實是對我有恩的人,他不是故意的,當把對境觀為慈愛的時候,我們的心已經放下了,嗔恨心當時已經被化解掉了。這就是心和境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聯繫。

佛法當中很多修行的方式都是這樣轉變我們的心的。當我們觀想一切都是清凈的時候,我們的心也跟隨著所想的狀態而逐漸安住在清凈的意樂。我們的心現在也是安住在清凈的智慧,在現相當中我們的心是起心動念的、具有無明的分別念,但是正在起心動念的分別念的本性,其實也是佛的智慧。無明覆蓋的時候它是心,當把無明去掉的時候它就是佛智。我們要相應於實相來觀想作意,這叫做清凈觀。密乘的發心就是這個意思。

前面講的這些內容,務必要明確的是,有些人認為這樣的觀想只是佛法中的一種要求而已,其實本質還是很骯髒的。如果把每個人的身體解剖之後,裡面是很髒的;走到外面,天空也不好,外面的環境也是土石。我們會覺得觀清凈只是一個要求,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清凈。這種觀念就錯誤了。這是因為我們還安住在凡夫人的思維層面上,而凡夫人的思維沒辦法見到萬法的真如、真性。

上一堂課我們也分析過,好的眼睛和不好的眼睛所看的是不一樣的。如果眼根很清凈、很好,很遠的地方都看得很清楚,可以把它看到的作為標準、正量。而眼睛有毛病的人,比如有膽病的時候,看什麼東西都是黃的;或者眼睛很差、近視眼的話,他看到的東西是模糊的,這些不能作為正量。凡夫人看到一切是不清凈的,這對應眼根不好的比喻。佛菩薩看到一切是清凈的,對應於眼睛好的人看到的更清楚更準確。從這方面可以對照。

我們凡夫人認為,現在是現量見到這些不清凈的,再怎麼給我講道理,也沒辦法說服我。其實我們太過於相信自己的所見,眼見為實,其實所眼見的只能說是某一個層次上很有局限的所謂真實。有些時候我們看到的東西也不是事實,這種情況也是很多的。我們所看到的會受自己的思想觀念的影響,雖然別人做了這件事,我也看到了這件事,但是不是真實的呢?如果當時看到別人做這件事,我們本身對這個人有成見,就會認為他在做很壞的事情,他在傷害我。而本質上是他在幫助我,這些事情都是非常有可能的。

我們自己很多方面都不清凈,不清凈的這些雖然都是親眼所見,但這也不是一切萬法的實相。如果只是從世俗的層面來看的話,當然說這一切都是不清凈的,都是需要出離的。但是從究竟的層面來看,所謂的要出離的不清凈的對境,本質上根本就不存在。此處的層次是非常高的,密乘的發心是所有教法當中最高的層次。所以,我們不能夠完全以現在的思想、現在所接受的知識來看密乘的教言。密乘的教言講了很究竟、很了義的層面,暫時我們沒辦法接受,要發願以後一定要通達一切萬法真實清凈的自性。

「是因為這些原本就是這樣清凈的,並不是本不清凈而觀成清凈。」如果是不清凈而觀為清凈的話,就相當於在很污穢的糞桶外面敷上很清凈的包裝一樣,外表看起來很好看、很光鮮,其實裡面是污穢不堪。是不是這樣觀想呢?並不是這樣。密乘當中觀想一定是相應於究竟實相的。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法,從二轉法輪的教義來進行觀察,二轉法輪所抉擇的是一切凡夫人的能見和所見、八識和八識的對境,所有的法在二轉法輪中抉擇為大空性、大離戲。抉擇的時候,首先說明一切萬法是現而無自性的——雖然是顯現,但它的本性是空的,無有自性可得。第一步是這樣抉擇。現而無自性是說現相是假的,並不是真實的存在,是假立的法,從究竟意義上講不存在的法。我們把顯現的法抉擇為空,再把空也抉擇為空,所謂的顯現、所謂的空都是離戲的。在離戲的大空性當中,有沒有這些法的顯現呢?這些顯現的法是絲毫不存在的。不單單不存在不清凈法的顯現,就連不清凈法的名稱絲毫也得不到。現在所謂現量看到的不清凈,其實在二轉法輪當中已經抉擇為離戲了。

一切的法在究竟實相當中,從空性的層面、從離戲的層面來講,不單單是不凈的顯現,連不凈顯現的名稱都絲毫沒有,一點都得不到。既然一點都得不到,哪裡還會說現量看到的是真實的呢?不單單所看到的法不真實,在二轉法輪般若體系當中,能見的眼根、能分別的眼識也是空性的。能見和所見的一切萬法是無所緣、無所得的自性。所以,二轉法輪抉擇一切萬法都是清凈的。

二轉法輪抉擇完大空性之後,三轉法輪就抉擇遠離一切分別念的如來藏。如來藏是和大空性雙運的究竟的佛智顯現,一切有情本性的佛性就可以抉擇得很清楚。

從這方面看,一切不清凈的法本身是沒有的。為什麼要這樣講呢?就是為了打破以下錯誤的觀念:在實實在在存在的不清凈的法的外面包裝一層清凈的皮,蒙在上面,這樣把一切法觀成清凈。其實它本來是不清凈的,但是我們必須要這樣想,這樣觀,那怎麼辦呢?不清凈的法是實有存在的,要觀清凈,只有在外面給它包裝一下了。

是不是這樣包裝呢?不是。因為在二轉法輪當中就已經把不清凈的法完全抉擇為空性了,從究竟來講它完全就是不存在。既然不存在,為什麼要去包裝它呢?不需要包裝。只不過我們沒有認識到法本身是離戲的。我們認為有一個包裝,認為它本身是存在的,所以我們就覺得,既然要觀清凈,就必須在這個基礎上把它觀清凈,把它包裝一下。其實根本不是。

為什麼佛先講二轉?二轉法輪就是抉擇萬法空性,這一切不清凈的法就是前面講的八識和八識的對境,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乃至於意識所分別的,這一切的一切,在空性當中一絲一毫都不存在。它沒有什麼可包裝,它的本性就是空性的。空性的第一步就是無自性、無實有,第二步就是離戲——遠離一切戲論,連名稱都不存在。它就是從這個方面進行觀察。

我們再再提到,如果真正要學密乘,就一定要對二轉法輪的般若空性有所了知。如果這個方面不了知,對於密乘的觀本尊、觀清凈,肯定會認為是在一個血肉之軀上強制性地把它觀為一個清凈的東西,但絕對不是這麼回事。如果深入理解密乘這些很深邃的思想,必須要對二轉法輪的空性、三轉法輪的如來藏,這些內容首先有個基礎,再在這個基礎上去觀想,那就非常自然了,因為一切萬法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們在修儀軌的時候,首先觀想一切萬法都是空性的,其實就是把庸俗的東西都空掉,一切庸俗的東西都沒有了,再在大空性當中去觀想清凈的本尊出現,就水到渠成,非常非常自然。

所以,一切萬法並不是本不清凈,因為所謂本不清凈的東西在二轉法輪當中、在實相當中是沒有的,完全不存在的,所以就不是把本不清凈觀為清凈。本來不存在不清凈的法,和大空性雙運的光明如來藏本自圓成,大無為法本來存在著,這樣就能如實觀想。

一切萬法本來就是清凈的,二轉法輪講的空性,三轉法輪講到了一切眾生本具如來藏。在眾生位、基位的時候叫如來藏,在佛位的時候叫如來。如來藏和如來從究竟的功德來講是一模一樣的,為什麼在眾生位叫如來藏呢?如來藏還有所隱藏,現在雖然有佛的功德,但是客塵把它覆蓋了,沒有顯現出來。有時「藏zang」就被解釋成藏cang的意思,如來的本性被覆蓋了,藏起來了。「藏zang」就是說眾生本來具有如來的寶藏,如來的功德法就像寶藏一樣存在。眾生位叫如來藏,佛位叫如來——清凈了客塵之後就叫如來了。佛位的如來是不是先沒有、後有了呢?不是的,講如來藏的原因就是說明佛位的功德在眾生位早就已經有了,它是永遠存在的,只不過我們沒發現,沒有去顯發出來而已。

所以,這就說明了如來的清凈——前面已經說了,一切都是清凈的,是以佛的現量、以佛的凈見量作為標準來衡量,這一切並不是不清凈而觀為清凈,而是本來就是清凈的。當佛成佛之後,就發現了這一切都是清凈的,就告訴我們,眾生正在輪迴的時候,在我們的相續當中,在骯髒污穢的血肉之軀的本質裡面,都具有佛功德。所以,我們相應於佛的功德來作觀想:我就是佛,一切都是清凈的。

所謂的不清凈是不存在的,本來清凈是存在的,這在二轉法輪和三轉法輪的思想當中已經講到了。當然,空性在二轉法輪當中已經講圓滿了,眾生本是佛在三轉法輪講如來藏的時候講了一部分,但還不那麼直接,不是那麼廣大地進行抉擇。密乘當中就講得非常直接、非常廣大。在這方面有一點差別。總之,並不是將本不清凈而觀為清凈,這方面一定要理解。

(為什麼這樣說呢?以上師為例。)

前面講到了五種圓滿、五種清凈,此處首先以上師為例。為什麼講法者上師是清凈的?下面就講了,因為上師是三世佛的本體、三寶三根本的總集,是三身的總集,是過去、現在、未來佛的體性,所以上師是清凈的。在講上師是清凈的時候,不單單是說在聽法的時候要這樣觀想,平時在對自己的上師認定的時候,他也是這樣的。平時我們總是說,上師是三寶的總集,我們大概講一講這個道理。為什麼上師是三根本、三身的總集?這裡就有所體現。當然,我們不可能講得非常細緻、非常的廣,但是大概的理念我們可以了解一些。

上師本是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之本體。

上師顯現上是血肉之軀,好像是一個凡夫的善知識,其實他是三世諸佛的本體。

身為僧的本體、語為妙法的本性、意即佛的本體,可見上師是三寶的總集。

首先講了上師是三寶的總集。上師的身體是僧眾,是僧寶,可以從幾方面來作理解。第一,很多上師善知識顯現為出家人的形象。在我們的理解當中,出家人就是一個僧人。大恩上師在講記當中講,上師守持清凈的戒律,從這個方面來講是僧寶的自性。但是上師不一定非得出家,也有很多在家形象的上師。如果是在家形象,不顯現出家的僧裝打扮,也不顯現守持出家的戒律,又怎麼觀想呢?其實說上師是僧寶,僧寶的自性在《寶性論》當中說,已經現前了法寶的叫做僧,一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稱之為僧寶。

平常說皈依三寶的時候,有些人就不太理解,他就認為僧寶就是寺院裡面的僧人。寺院裡面的僧人是不是僧寶?一個人不能叫僧寶,四個人以上的僧團可以叫僧寶,這是一種僧寶的含義。但是按照《寶性論》的觀點來講,一地以上的菩薩一個人就可以叫僧寶,因為僧寶內心當中要具有部分的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法寶在相續當中已經現證了。僧寶就是聖僧,已經現證空性、現證法性。

有些地方講二寶居士,只皈依佛寶、法寶,不皈依僧寶。其實是對於僧寶的定義不理解,他認為僧寶就是寺院裡面的出家人,而他可能生不起信心,就說我不皈依僧寶。但是學習《寶性論》的話就會知道,真正的僧寶是一地以上的菩薩,那有什麼根據說只皈依二寶、不皈依三寶呢?其實即便是寺院里的僧人,從某個意義上來講我們也是要皈依的。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寺院里的出家人是凡夫的話,皈不皈依沒有很大的關係。為什麼?因為《寶性論》當中講了,僧寶就是一地以上的菩薩,聖者才叫僧寶,嚴格意義上的僧寶是這樣的。皈依三寶是從這個方面進行理解的。

上師的身體就是僧寶,按直接理解說,上師是出家人、有戒律;或者說他是一個聖僧,是證悟法性者。還有一種理解的方式是,僧寶是引導者、修行的助伴。當我們在皈依三寶的時候說,佛是導師,法是道,僧眾是修法的助伴,那麼我們依止上師就意味著,他是我們修法的助伴,他就有一種修法助伴的身份。我們依止上師,有什麼問題就問他,他給你加持,給你講法,所以在修道的過程中,他是很好的助伴,幫助我們在修行上能夠增上。所以,上師的身體是僧寶的自性。

「語為妙法的本性」,上師的語——所說的話是殊勝的妙法,妙法是引導我們趨向於解脫的取捨之道。上師的語言是殊勝妙法的本性,如果我們依止上師的語言去做,依教奉行,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就可以得到非常大的受益。

此外,妙法就是道。皈依法,法是什麼呢?法是修行的道。上師的語言就是修行的道,可以這麼理解。當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以妙法為道。我們依止上師,在上師面前聽法,上師說你應該這樣做、那樣做,這樣的法就是我們修行的時候應該依止的道。如果沒有這樣的道,就沒辦法到達目的地,有了道,就可以到達目的地。

道從哪裡來?佛經、論典當中講了取捨之道,但是這些佛經和論典的意義,如果沒有上師善知識開顯的話,我們還是沒有辦法了解其密意。這句話到底怎麼解釋?如果以前沒有學過佛法,我們只能夠按照我們所受過的教育去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比如所謂的空,我們平時在讀書的時候、受到的教育中所理解的空是什麼含義,當我們看佛法中的空的時候,很自然地就以曾經學習過的東西去解讀這個空。是不是這個空?根本不是。

再如三寶,三寶是什麼?三寶就是日月星,三寶就是爸爸、媽媽等等,這是三寶嗎?東北有三寶,但這不是三寶。如果只以平常的知識去解讀佛經,只按照你自己所了解的東西去解讀,那麼解讀出來的東西離本意十萬八千里,根本不可能是佛經論典的密意。你說我看懂了,我可以去修行了,那你去修東北三寶、日月星嘛?這根本不是三寶的意義。

所以,三寶等佛法,雖然佛經論典當中講了,但是沒有依止上師,沒人給你開顯的話,完全沒有辦法懂得它的含義。從這個角度來講,上師的語就是妙法,就是道。因此,語為妙法的本性。

「意即佛的本體」,上師的意安住在佛的本體當中。大恩上師也講了,佛性有自性住佛性和修增長佛性,一切眾生都有自性住佛性。在講兩種佛的時候,一個是本來清凈的佛,一個是離垢的佛。本來清凈的佛是說,不管眾生修行、不修行,他在地獄當中也好,在餓鬼當中也好,在謗佛也好,他的本性是有佛性的,這叫本來清凈的佛。每一個眾生都沒有什麼差別——連蒼蠅也有佛性,很討厭的蟑螂也有佛性,吸血的蚊子也有佛性,毒蛇也有佛性。每個眾生只要有心識,他就有佛性,這叫本來清凈的佛。

還有一種佛是離垢清凈的佛。在本來清凈的佛性上面有很多垢染,讓你變成了眾生,你垢染很重,就墮地獄了,顯現旁生的垢染就墮入旁生。離垢清凈的佛是說,他通過修行的力量把垢染一分一分去掉,完全去掉之後,現前像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一樣的佛功德,這叫離垢清凈。

上師是兩種清凈。第一他是本來清凈的佛;第二,離垢清凈的佛他也現前了。但講是講兩種,其實只有一種。現前的離垢清凈的佛和本來清凈的佛其實就是一個,只不過是根據眾生位和佛位來劃分的,眾生位是本來清凈的佛,他修行把垢染清凈掉之後,叫離垢清凈的佛。其實離垢清凈的佛就是眾生以前內心當中本來清凈的佛,只不過垢染沒有了,現前了而已。上師通過修行已經完全現前了離垢清凈的佛性,因此他的意就是佛的本性,安住在佛的體性當中,已經遍知一切,遠離一切垢染。所以他的心就是佛寶。

佛寶就是導師了。我們皈依三寶的時候要皈依佛,因為佛是導師。為什麼要皈依導師?因為他完全能夠了知一切,能夠作為引導者,所以就是導師。上師就是引導者,因為上師安住在佛的體性當中,他完全現前了佛性,才可以真實地引導我們。如果沒有現前佛性,就可能引導不了。如果你是一個開車的司機,你可以引導你的弟子把車開好;如果你是一個阿羅漢,你就可以引導你的弟子怎樣把阿羅漢當好;如果我們學習了一些經論,我們就可以引導其他一些弟子,把這個頌詞解釋好,把這個論典學好。我們引導的能力有限的。要引導眾生成佛,必須要自己完全證悟佛性。

佛陀為什麼是導師呢?他是三界導師,要把眾生引導成一個好的司機他可以做得到,要把眾生引導成一個阿羅漢他也可以做得到,引導成初地菩薩、引導成佛他也做得到,這才是真實的導師、究竟的導師,這是非常稀有的。上師已經現前了佛的本性,他完全可以是導師,我們依止上師,他完全可以把我們安置在佛地。所以說上師的意就是佛的本體。

從以上角度來講,上師就是三寶的總集。

再者,身為上師、語為本尊、意為空行,上師是三根本的總集。

三寶、三根本,平常在密乘、皈依中經常出現。三寶就是佛、法、僧,三根本就是上師、本尊和空行。在三根本中,上師是加持的根本,我們要得到加持,它的根本就是上師。本尊是悉地的根本,悉地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成就。要賜給我們成就、悉地——共同的成就和不共的成就,來源就是本尊,所以本尊是成就的根本。空行是事業的根本,成就之後或者之前要顯現事業,都是空行賜予的。叫三根本的原因就是這樣的。加持的根本、成就的根本和事業的根本,這就稱為三根本。

尤其是密乘的行者,經常都要修三根本:要修上師瑜伽,修本尊的心咒、儀軌,還要修空行。上師也是三根本的總集。修的時候也是一樣的,修的時候是分開修,修上師的修法,本尊的修法,空行的修法,但是三者的本體是一致的,本體既是上師,也是本尊,也是空行——上師、本尊、空行在上師的相續中完全具備。所以我們在修本尊的時候也不要脫離上師,現在要修本尊了,就把上師拋在一邊、不觀想了,不是這樣的。其實在觀本尊、修空行的時候,要了知他的本性就是上師。這是修行必須要了解的一個竅訣,也是觀想的一種基礎知識。

「身為上師」,他的身體就顯現為我們依止的上師,給我們講法、加持,可以解除疑難。也就是上師言傳身教,給我們講法,他的身體也會顯現應該這樣做、那樣做。上師賜予加持,你說上師給我摸個頂加持一下,或者吹口氣加持一下,修上師瑜伽的時候祈禱上師:上師給我加持一下。上師是加持的來源。

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加持的話,必須要對上師有信心,之後真誠地祈禱上師,這時候就會得到加持。如果對上師很恭敬、很有信心,就會得到全分的加持,上等的加持。如果信心中等,會得到中等的加持。如果沒有什麼信心,就得不到什麼加持。為什麼我們要對上師有信心呢?主要是上師的加持力完全看自己的信心清凈與否,如果信心清凈,加持就會很清凈,很迅猛;如果信心打折扣,有欠缺,就沒有辦法真實獲得加持。我們想要得到加持,必須要恭敬上師的原因就是這樣的。

第二是「語為本尊」,上師的語就是本尊。在修成就的來源本尊時,首先在上師跟前得灌頂,之後,上師再給我們傳儀軌,並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念本尊的咒語,通過念誦來成就本尊。很多成就本尊的方法都是念儀軌,它的核心就是咒語,通過念很多咒語,逐漸和本尊相應——咒語其實就是本尊本身。通過咒語和本尊相應之後,自然而然會獲得成就。從這個角度來講,上師的語言是讓我們成就本尊的來源。這是語為本尊的一種解讀。

還有一種解讀是,上師的語言本身就是本尊,在顯現上上師無論說開玩笑的話還是講法,都是在說某種語言,而語言的本性就是咒語的本性。幻化網當中有密咒品,也講了這個問題。從這個方面講,語言本身就是咒語,而咒語是本尊法的核心,語為本尊也可以這樣去解讀。我們要了知上師的語就是咒語。

咒語好像就是召喚、祈禱,有些咒語的確是這樣的。但是真實的咒語和本尊本身是沒有什麼差別的,比如嗡班匝薩埵吽,就是金剛薩埵本身,當我們念嗡班匝薩埵吽的時候,就一次一次地在和金剛薩埵在相應。因為金剛薩埵咒語代表了金剛薩埵本身,他所具有的一切功德全都含攝在咒語當中。所以我們念一次就相應一次,念很多的時候自然而然一直在相應,最後就可以成就它。「嗡嘛呢吧美吽舍」「嗡阿吽班匝格熱班瑪色德吽」也是這樣的。這些咒語都是代表所修的本尊,雖然看不到本尊的樣子,但是他用咒語的方式來體現,如果你念咒語,你就可以相應,得到加持,然後現見或者成為無二無別。語為本尊也可以從這個方面來理解。

「意為空行」,空行字面理解是空中行走的意思,行於空中。大恩上師在講記當中解釋,空就是大悲和智慧,行就是安住在裡面——行於大悲空性,他所有的心沒有離開過大悲和空性,這就叫空行。行就是行於這個境界,在這個境界當中如是地安住,如是地行動。有些地方上師解釋說,空行就是女性的佛、女性的成就者,比如金剛亥母、妙音天女、作明佛母等等。很多修行當中,空行的修法基本就是這些,比如修金剛亥母,或者修妙音天女、修作明佛母、度母等等,都屬於空行的自性。

意為空行是指,上師內心的意安住在大悲和智慧當中,而「空」就是大悲和智慧,一切的證悟完全現前、完全安住在這個當中就叫空行,所以,上師的心和諸空行的密意無二無別。因此,在修空行的時候,不要想著空行和上師是分開的,空行是女的,上師是男的,這二者之間肯定沒有什麼關係,不是這樣的。男、女其實都是一種相,在法性當中是沒有男女的。不是說證悟時,證悟了男的本性,或者證悟了女的實相,這是沒有的。為了要體現某種根基的修法的緣故,要作這樣一種示現。上師既是上師,也是本尊,也是空行,而空行是事業的來源。我們要成辦事業,息、增、懷、誅等很多事業都是通過空行進行助伴的,通過空行來成就殊勝的事業。有的時候也說空行是遣除違緣的。或者空行成就事業,護法遣除違緣,加一個護法——上師、本尊、空行、護法。不加護法的話,空行就是遣除違緣、成辦事業,從這方面理解。

上師是三根本,上師既是加持的來源,也顯現為本尊悉地的來源,也顯現為空行,屬於事業的來源。所以,上師、本尊、空行就是身、語、意,三個好像是分開的,其實就是上師的身、上師的語、上師的意,所以,上師、本尊、空行都是上師一個本體當中所包含的。講的時候,似乎在講一個上師、一個本尊、一個空行,但其實三根本就是上師。上師就是三根本的總集,應好好地恭敬,依止的時候也好好地依止上師,修本尊的時候也應該把本尊觀為上師的幻現、幻變,這樣既修了三根本,也沒有離開上師的自性。以上是講,上師是三根本的總集。

也可以說,身為化身、語為報身、意為法身,總集三身。

上師的身體是化身,就好像當年釋迦牟尼佛的身體是化身一樣。佛陀的化身顯現在我們跟前,顯現為上師的身相,不管顯現的是年輕的,還是中年的、老年的、男的、女的,哪個國家、哪個民族,上師的身體都是佛的化身。

在講三身的時候,化身只有佛才有,平常說這是誰的化身,是一種寬泛的講法。如果不和報身、法身連在一起說的話,說這是誰的化身,大概可以這麼講的。如果是三身當中的化身,只有佛才有,其他的沒有。因為化身是和報身、法身連在一起的,其他的菩薩沒有報身、法身,真實現前三身的只有佛。

身為化身的上師是佛的化身,是佛的幻化。前面也講過這個問題,上師顯現為善知識的時候,根據不同有情的根基,從大乘的角度講,大概顯現為三類。

第一類,上師顯現為佛的形象——三十二相的佛,他也是上師。比如說釋迦牟尼佛,他就是一個上師,只不過當時沒這樣稱呼而已。佛陀當年在舍衛國等地方,他就是大眾的上師、導師。所以有些上師是以佛的形象來示現的。有的上師顯現的是菩薩的形象,他的功德和菩薩的功德是相應的,是以菩薩的形象示現的上師的形象。尤其是現在,當然百分之百不敢說,現在世上的上師顯現像我們一樣的凡夫形象,也生病,也走路、吃飯。他顯現的是凡夫的形象,但他是佛的化身。

所以,有些上師是以佛的十全十美的方式來示現上師的形象,就像釋迦牟尼佛;有些是以菩薩的形象示現;有些以凡夫的形象示現。我們現在的福報很淺薄,所以根本見不到十全十美的三十二相顯現的上師佛陀的形象,也見不到像菩薩那樣、功德比較圓滿的形象,只能根據我們的根基意樂,在我們面前示現凡夫形象的上師善知識。當然,雖然示現的是一個凡夫善知識,他內心是安住在佛的境界當中。所以,他的身體是佛化身。

「語為報身」,語言就是報身。上師在講記當中也講了,風和語言清凈了之後就叫做報身。風就是身體裡面各式各樣的風,風脈明點中的風形成了語言,這種風的本性、或者說語言清凈之後,就顯現為報身的自性。上師的風和語言都已經清凈了,示現為報身。這方面比較難理解一點。

我們換一個方式,也許好理解一點。報身是什麼呢?按照《經莊嚴論》等一些經論的講法,報身也叫食身、受用身,報就是受用的意思。佛陀自己受用自己的功德,叫做自受用。還有他受用,此處從他受用就比較好理解,讓誰受用,受用什麼?佛陀的報身、受用身主要是讓一地到十地的菩薩受用正法,佛陀的報身不間斷地給一地到十地的菩薩講法。我們說報身常住,因為一地到十地的菩薩不像凡夫人一樣有很明顯的生老病死,所以佛陀的報身也是常住的。佛陀為什麼會顯現報身?他是不間斷地給一地到十地菩薩講法,沒有一剎那的中斷,這是受用身——讓清凈的眷屬受用正法,這個叫報,報就是受用的意思,報身就是受用身。受用身就是讓這些眷屬受用正法。

前面講到食身,食身也是受用,受用的是妙法之食,並不是吃米飯、吃麵條的食,正法就是食。菩薩們食用正法的來源是報身。上師的語言就是報身,不間斷地講法,體現報身給清凈的眷屬不間斷講法的自性。

「意為法身」,上師的意完全安住在法身的證悟當中,所有佛的證悟都已經現前了,離開一切戲論的法身的證悟已經現前了,這叫做意為法身。

上師是總集三身——法、報、化三身。真實的法身只有佛才有,有些時候說,菩薩是法身大士,這是從現前了真如本性的一分、兩分、乃至於多分說的,而真實的法、報、化三身中的法身只有佛才具有,報身也是只有佛才有的,其他的菩薩沒有報身。我們說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報身像時,好像菩薩有報身。其實不是的,因為文殊菩薩早就成佛了,觀世音菩薩也成佛了,所以文殊菩薩報身像可以這樣講,報身裝飾也是這樣的。真實的法、報、化三身只有佛才具有,一般的人就沒有所謂的法、報、化三身。

上師是過去諸佛之化身、未來諸佛之源泉、現在諸佛之補處。

上師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的本體。剛才第一句話講到了上師本是三世諸佛之本體,怎麼樣體現呢?第一,他是過去諸佛的化身,他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的化身,現在顯現為上師的形象。佛陀在經典當中講「阿難莫哀傷,阿難莫哭泣,我於未來時,化為善知識,利益汝等眾。」佛陀也說,以後我會化現為善知識的形象來給你們講法,來調化你們。從這個教證也可以說,真正具有法相的上師是過去佛的化身,化現在我們身邊。

前面我們講了,現在眾生的福報很差,沒辦法通過我們的福報來感應一個很圓滿的佛的身相,只有相應於我們自己的根性,感召一位善知識的形象。就像天上的月亮,要顯現在地上的水當中,如果沒有水就顯現不了;如果水很臟,顯現的月影就很模糊,不是很清晰;如果水器很圓滿,裡面的水很乾凈,顯現在水器裡面的月影也會非常清凈、非常明顯。如果有風吹動也不行,如果沒有風,而且水器很圓滿,水很清凈,中間沒有雲等什麼的遮障,所有這些條件都具足了,顯現在水器當中的月影不就非常明顯了嗎?

佛時代的這些有情的法器,就像地面上很清凈的水一樣,他們有這麼清凈的福報,感召了一個釋迦牟尼佛這樣的上師直接給他們教化,給他們講法。而現在我們的相續比較污濁了,相當於我們的水器也不是那麼圓滿,水器里的水也不是那麼清凈,所以在我們面前示現的月影——上師,顯現上就有某種缺陷。不是說上師本身有缺陷,而是我們自己有缺陷,導致了顯現在我們相續當中、我們面前的上師,就不像佛一樣身相圓滿,神通、智慧也不像佛顯現的圓滿。我們要理解這個問題。

上師是佛陀的化身,他是跟隨我們的根基。如果我們要召感一個像釋迦牟尼佛那樣的上師,只有這個要求的話,或者佛陀的悲心只限於給這些圓滿根基的人,那麼我們現在根本沒有辦法遇到佛的化身。就是因為佛的悲心,我們自己也有一定的福德,所以在我們面前顯現為上師,我們遇到他,生信心,在他面前聽法,得到了收穫。他講的法讓我們得到了收穫,佛來了也是這樣的,也是講這些。

我們可能會說,佛來了就不一樣了,加持更大,我可能得到的收穫更大了。那也不一定。你的接受程度就是這樣的,你的根基就是這樣的話,即便是佛親自來調化你,你也有可能像提婆達多、善星比丘一樣——他們遇到了佛,佛也給他們教化了,他們也是聽不進去。所以,是不是一定遇到了比我現在的師父,還要清凈圓滿的、還要好看的某位上師,我就怎麼樣了?那不一定。你有福報遇到佛,但有沒有福報,佛講的東西你能聽進去,你能夠受用——這個還是不確定的。

為什麼一定要對上師生起強烈的信心呢?你的信心越強烈,就說明你的心越清凈;你的心越清凈,雖然你現在在末法,但是你的心清凈了,也能夠感覺到像佛那麼強烈的加持——上師在你面前顯現佛的加持力,關鍵是看我們對上師的信心程度。雖然顯現上是一個血肉之軀的凡夫善知識形象,但是你的信心把他看成佛,去祈禱去觀想的話,其實佛的加持照樣通過上師給你傳遞出來,你仍然可以收得到像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上首弟子們得到的那種加持。我們說要一生成佛,若你不以對佛的信心來得到佛的加持,又何談一生成佛呢?根本不可能。所以成就與否,關鍵就看你對上師的信心怎麼樣,上師就是佛陀示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能夠祈禱、能夠依止的,直接能夠調伏我們的我執的殊勝善知識。

上師顯現的時候不會成天笑嘻嘻的,你想什麼他就滿足你什麼,有時這隻能增長我們的我執而已,覺得自己了不得了。上師出世(我當時看到這些教言,覺得很奇怪,但是後面思維,就覺得非常有道理),出現在我們面前,主要的工作就是折磨你。並不是很兇暴地折磨你,而是折磨你的我執,他要把你的心從輪迴的模式調到解脫的模式。你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完全沒辦法調伏的,他就要折磨你、讓你難受。當你難受的時候,你就慢慢捨棄了輪迴當中的很多思想、行為,相應於我執的、煩惱的,我們很習慣的、覺得很安全的所有輪迴眾生的思想,他全部都要給你扭轉過來。當然你會很難受了,因為他告訴你的是一個全新的東西,他要告訴你解脫道的東西。

當你覺得自己了不得的時候,他就會來加持你,有的時候罵、打,讓你難過,折磨你。所以我們不要想,上師對我很好,天天笑嘻嘻的,這說明你有可能還不是法器,上師顯現上還不能用真實地調化你、讓你解脫的方式讓你去做。有的時候,我們覺得:我和上師的關係好得很。這是不是真正的成為法器了?我們並不是說完全不可能,有些上首弟子上師對他很歡喜的,他的根基也很好,方方面面都很好,上師對他非常好。

但是,我們看看上師調化弟子的很多公案,有的時候都不是這樣的。你如果是法器,有很多非常規的方式來調化弟子,讓你很難受,當你覺得這段時間,上師這種行為我習慣了,我覺得可以了,他馬上換一個方式,讓你顛覆自己的思想,又讓你開始怎麼怎麼樣。他就是不斷地調伏你的我執、固有的分別念。

有的時候我們說:上師好像對我很冷淡,上師對我不高興啊。其實也可能他把你當成一個弟子在調化,他覺得你是一個法器,你可以接受正式的調化了。

我們在依止上師的時候,剛開始上師都是笑嘻嘻的,天天都是很高興,看見你很高興,那個時候你剛剛進來,還接受不了真實的嚴格調化。當我們決定要依止的時候,他的方法就變了,你會覺得上師對我很冷淡啊。其實,他開始真實的把你作為弟子來攝受了,剛開始的時候給你結個緣,讓你進來,他當然要很溫和,因為你只能接受這個層次。

我們也要知道上師在調化弟子的時候,真正把你當成弟子,他調化的方式有時還是不一樣的。當然,是不是上師對我不高興,一定是把我當成一個弟子?不一定,為什麼?你太差勁了,上師講什麼東西你都聽不進去,邪見很深重,上師對你可能也不會笑嘻嘻的,他可能顯現上對你的行為本身不滿,讓你知道你是做錯了,他會顯現很不高興。所以,我們不要誤會,上師對我這段時間都不高興,是不是我就是一個合格的弟子、法器呢?這也不確定。

像馬爾巴調伏米拉日巴,那樣嚴格的調伏,他是個法器,他知道他受得了,而且這種方式對他是最快的、最迅速的,他就用這個最極端的方法。如果不是最快的,他就用稍微溫和的方法。如果還不行,他就天天笑嘻嘻地對待你。

如果稍微一點點你都接受不了,對你稍微不笑一下,你馬上就生邪見,他可能就是天天對你非常的高興。想要什麼東西他就滿足你,有可能從這個方面進行調化。不管怎麼樣,上師的悲心很圓滿,他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弟子,即便顯現幾年都不聯繫、不理睬你,但是他的心沒有捨棄你,因為在當前這種階段,你只適合這種方式,他會觀察最好的方式、適合你的方式。這方面我們需要了解。

「上師是過去諸佛之化身、未來諸佛之源泉」,為什麼是未來諸佛的源泉呢?因為上師講法之後,我們可以修法,未來會成佛,成佛之後我們就會想:最早的時候是誰讓我們發菩提心的?只有大恩上師讓我發菩提心,讓我學了前行、入行論,讓我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讓我從那個時候發心。上師也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加持我、幫助我、扶持我,給我找很多道友,給我安排一個道場,讓我好好的學。我在那個過程當中,接受了很多真實的大乘思想,也讓我慢慢在學習、在修很多的法,逐漸我就成熟起來了。當我們成佛的時候就知道:我現在成佛,也是因為以前上師慈悲攝受我,讓我皈依,給我灌頂,引導我。

當然,並不是說某一位上師,其實,我們在修法過程當中,會遇到很多上師。但是,很多上師內部都是一體的,只不過顯現上有的道場不一樣,有些傳承不一樣。我們會很感恩,我們未來成佛了就知道,最早的源泉誰讓我皈依的?是那位上師。誰給我傳菩提心?是那位上師。誰那麼強調菩提心?是那位上師。因此,上師是未來諸佛之源泉。

「現在諸佛之補處」,「補處」就是代表,意思略微難以理解。比如,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補處,他是第五佛。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佛在娑婆世界調化眾生的位置誰來補?彌勒菩薩成佛了,他就是第五佛,他補釋迦牟尼佛的處,這叫補處。

「補處」在世間叫什麼呢?王儲,或者叫太子。國王死了,王儲繼承王位,補處就是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入滅了,三十二相、八相成道的佛還沒有出世,誰來補釋迦牟尼佛的處來調化我們?就是上師。上師是釋迦牟尼佛現在在我們身邊、這個時代的補處,他顯現在我們面前給我們講法、做佛的事業。佛當年在世的時候做什麼事業,上師現在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周圍就做這個事業,在這個時代調化我們、攝受我們,給我們做佛的事業:給我們講經說法,開示取捨之道、開示殊勝的正法、菩提心,開示殊勝的密乘。這就是代表、補處、法太子,或叫王儲。

「現在諸佛的補處」,現在佛是釋迦牟尼佛,上師是現在釋迦牟尼佛的補處,佛入滅了,他在這兒,頂了釋迦牟尼佛的位置,做我們的上師,給我們講法。所以,在我們面前他就是佛,他就是現在佛的補處。以上我們介紹了三身、三根本、三寶、三世佛的本體都是殊勝的上師。

上師攝受了我們這些甚至賢劫千佛也未曾調化的濁世眾生,從慈悲與恩德的方面來講,上師已勝過了諸佛。

上師攝受了我們這些非常固執的、煩惱深重的有情。我們這些有情甚至賢劫千佛也沒有調化,大恩上師在講記當中講,賢劫千佛現在只出世了四尊佛,還有九百九十六尊佛沒有出世。這裡的賢劫千佛是說,過去的四尊佛沒有調化我們,我們還在流轉,未來的九百九十六尊佛也不一定能夠調化我們。因為如果沒有上師的調化,沒有現在的上師讓我們發心,讓我們學佛,讓我們的心調順,即便還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我們也不一定遇得上。我們根本沒有發願,沒有去積累資糧,怎麼能無緣無故地遇到彌勒佛、獅子吼佛,根本遇不到的。過去的佛沒有攝受我們,現在的上師攝受我們了,如果現在的上師沒有攝受我們,以後的佛也不一定遇得到,也不一定成為調化的根性、調化的法器。

換個角度來講,過去的四尊佛已經入滅了,沒有調化我們,未來的九百九十六尊佛還沒有出世,也沒有調化我們,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因為未來佛還沒有出世,所以我們還沒有得到未來佛的調化,這是一種說法。

還有一種說法,賢劫千佛不一定專門指賢劫千佛,可以指過去的無數佛。過去出世多少佛呢?沒辦法計算了。我們流轉輪迴已經不可思議劫的數目,沒辦法計算,無始以來這麼多佛出世,哪尊佛真正調化我們?賢劫千佛是泛泛的很多佛的意思。過去所有的佛都沒有調化我們,可以這樣講。現在上師在濁世當中攝受我們,讓我們來學法,給我們提供很多學法的便利。我們能夠學習到一些佛陀的教法等等,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但實際不是這樣,而是上師的悲心、智慧、善巧方便,讓我們能夠在便利的條件當中學習正法,所以,我們應該對上師非常非常地感恩。

此處說的「賢劫千佛」,只是一個大概的數字而已,過去的佛都沒有調化我們。但我們會想:過去的佛沒有調化過我們嗎?以前我們沒遇到過佛嗎?也許曾經調化過,但是現階段來講,攝受我們的只有上師。所以,對現階段來講也是沒錯的,現在我遇到上師,可能是以前結了個善根。那麼有些教證講,現在我們遇到了密法、大圓滿,是因為以前面見過無數佛,積累過無數資糧的結果,難道不會衝突、矛盾嗎?倒也不會矛盾,不管怎麼樣,現階段在我們面前示現的就是上師,對我們來講,以前的佛沒有調化我們,現在攝受我們的就是他。從這個角度來講,也可以說得過去。

千佛沒有調化的濁世眾生,從某個角度來講,我們也是要認清楚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依止了上師,就好好地學,認認真真地配合上師。因為上師調化弟子,是兩方面的事情。我們說:上師,一定要度化我啊!上師怎麼度化你?我們想,我什麼都不做,天天吃喝玩樂,上師抓住我的頭髮,把我拽到極樂世界,我就解脫了。我們想的度化是這樣一種情況。

但是,度化並不是這樣的。真正的度化是兩方面,上師願意度化你,你還要配合才行。比如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的手一直伸在我們跟前,非常希望我們到他的剎土去,得到解脫。而我們就不把手伸出去,就不配合你,怎麼樣?他也不能拿你怎麼樣,他也沒辦法。救度、度化是兩方面的,他肯定願意救度你,他的悲心那麼圓滿,怎麼可能不願意救度你呢?但關鍵是,你還要配合他的救度,你掉到水裡面了,說:快來救我,快來救我。他把手伸出來了:你抓住我的手。我就不伸手,又怎麼樣?這個時候,就沒有辦法成辦救度。救度是兩方面的事情,他願意救度你,你還願意配合才行。

什麼配合?上師告訴我們,應該這樣去皈依、發心、修加行、聞思,他都是在救度我們。但是,我們要配合:我願意去皈依、守戒,我願意發菩提心、修五加行。上師給我們開出的這些方子,我們要去服用才行,上師告訴我們的救度方法,我們要去配合才行。就好像阿彌陀佛說:誰發願我都可以接引他。但是,我就不發願,他也接引不了,他就是手已經伸到我的跟前了,還是救度不了。所以,一定要想這是兩方面的事情,不是一方面的事情,上師很願意救度,但是我們要配合,一定要把這搞清楚。

「從慈悲與恩德的方面來講,上師已經勝過了諸佛」,他的慈悲和恩德從這個角度來講,上師勝過了諸佛。為什麼勝過了諸佛?因為現在這麼多的佛,只是上師示現在我的面前,來救度我,所以他的慈悲勝過了諸佛,他的恩德勝過了其他的諸佛。但是,我們也不要想:既然是這樣,上師和諸佛是不是完全分開的呢?講是這樣講,我們要對現在的上師生信心,要知道現在的上師對我們恩德很大。但是,從實際的層面來講,前面我們剛剛講完了上師就是三世諸佛的化現,現在又說上師的恩德比其他諸佛還大,那不是分開了嗎?不是分開了。這裡面講的是,現在顯現在我們面前的、和我們最有因緣的是上師,這麼多佛,我們都有信心,但是誰顯現在我們面前?是現在上師的形象。上師是對我們最親近的、關係最近的、緣分最好的,他顯現在我們面前。所以,你祈禱他、皈依他、依教奉行,加持最直接,毫無疑問。

我們並不是說,阿彌陀佛沒有悲心,畢竟我們現在看不到他,沒辦法依止他,他也沒辦法給你言傳身教,因此,你還是要依止這個上師。上師是諸佛的化現,他對我們來講因緣最近,關係最近,得加持的距離也是最直接最短的距離。我們要把現在的上師依止好,對他升起佛一樣的信心,他就是顯現在我面前的佛。賢劫千佛的智慧、悲心,就顯現在上師的相續當中,在我的面前示現,我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去依止他,他的所有教言應該依教奉行。

雖然此處說的是慈悲、恩德勝過諸佛,這也是從某個方面說:我們要對現在的上師產生信心,產生感恩心,這方面講上師已勝過諸佛。在佛法當中也講了,上師功德等佛、恩德勝佛。他的功德和佛一樣,但是,他的恩德超勝於佛,因為直接調化我們、給我們講法、直接攝受我們,從這方面他的恩德已經勝過諸佛了。我們必須要了解。

如頌云:「上師即佛亦即法,如是上師即僧眾,一切能作乃上師,師為具德金剛持。」

大恩上師在講記中講,這是《密集金剛》中的一個頌詞。上師就是佛,上師就是法,上師就是僧眾、聖僧。「能作」的意思就是作者,一切的作者就是上師。上師是什麼的作者呢?一切我們的加持、成就、事業的所有的作者就是上師。我們能夠把作者、能作——一切加持的來源,把上師認認真真地依止,好好地清凈心去依止、依教奉行,就能夠得到一切的悉地。因為所有的作者是上師,我們依止好了,所有的悉地就得到了。

「師為具德金剛持。」上師就是具德的金剛持,我們有說法身普賢王、報身金剛持。「金剛持」就是具德的佛陀的意思,在密宗當中的佛陀。

此處我們看「上師即佛亦即法」,我們也可以稍微講一下。因為有些時候我們覺得,在密宗當中講了,我們要依止上師,好像所有的都要依止上師,一切都是依教奉行,一切都是以上師的教言為準。前面我們講了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不要依人不依法。我們就會想:如果一切都是依止上師的話,佛陀講了依法不依人,應該依法而不要依人,而上師是個人,是不是違背了佛陀的四依四不依的總原則呢?當然不會。

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地方上師並不是個人,他的全體就是法。我們認認真真地依止上師,其實也是依止法。為什麼呢?此處說:「上師即佛亦即法」,他不是離開法之外的單獨一個普通人。好像我們依止人不依止法了,不是這樣的。其實,上師就是法,他的身體是法,語言也是法。他的語言是法,我們能理解,他的心是法,是說他證悟了滅諦和道諦的自性。身體也是法,言傳身教,他示現了很多的菩薩行、慈悲行,其實也是在給我們傳法。

上師本身就是法的體現,是法的代表。所以,我們依止上師就是依止法。而且,依止上師、依教奉行本身就是法的體現。它就是整個法當中的一個修行方式,依止上師是法的其中一部分。這哪裡是依人不依法,它就是依法,因為這個時候,上師並不是一個普通的人、凡夫的人,他就是一個法的代表。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知道也沒有什麼問題。

前面上師是清凈的講完了,下面再講聞法的眷屬也是清凈的。

再者,我們所有聞法眷屬也無不具有本基如來藏,並且獲得了珍寶人身,又幸運地遇到了善知識,而且承蒙他們以方便教言攝受,可以說作為眷屬的我們都是未來佛。

聞法者也是清凈的,我們要觀想聞法者清凈的,是不是沒有根據呢?有根據。所有的聞法眷屬,只要具有心識的,本性都具有本基如來藏。本基是基道果當中的本基,是針對於道位、果位說的。我們內心當中安住的,叫本基如來藏。

每個眾生都具有本基如來藏,佛陀在了義的第三轉法輪的教言當中講得很清楚。像《如來藏經》《大涅槃經》《法華經》,裡面都講了眾生具有如來藏。一切眾生具有如來藏,是佛的遍知智慧照見之後,在經典當中如是宣講的。

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藏,而且我們又具有暇滿人身、珍寶人身。為什麼要提珍寶人身?因為珍寶人身是現前如來藏最好的載體、最好的工具,如果你顯現成一隻螞蟻,雖然螞蟻也具有如來藏,但不是一個法器。你沒有辦法在螞蟻上面去修法,跏趺坐、磕大頭,就可以積累資糧了。螞蟻這個載體是不行的,蚊子也不行,蒼蠅也不行。珍寶人身是現前本基如來藏的最好工具。這裡講到,獲得了珍寶人身,我們要現前如來藏、修行正法,它就有一個好的基礎。

有了珍寶人身之後,又幸運地遇到了善知識。「幸運遇到」——在這麼多的有情當中,只是我和幾個單獨的有情遇到了,好像是很幸運的——其實幸運是說很難得的意思,非常非常難得,應該珍惜。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靠運氣得到的。我們幾個人運氣好,在哪個地方閑逛遇到上師了,之後就生起了信心,然後他就把我運到凈土。沒有這樣的偶然,沒有這樣的運氣好,一定是他的悲心和以前的因緣彙集之後,在這麼大的世界上恰恰遇到了,恰恰某個朋友介紹你。沒有幸運的事情,全都是以前的前因後果。

遇到了善知識之後,我依止了他,最關鍵的是,「蒙受他們以方便教言攝受」。他有很多方便教言,剛開始你啥都不懂,他就給你講簡單的教言,你理解了之後,他就給你逐漸地講解脫的教言,和空性、密乘有關的教言慢慢講,講了之後,逐漸可以修持解脫道。

「可以說作為眷屬的我們都是未來佛」。珍寶人身遇到上師,可以修法,通過不斷地觀修,未來一定會成佛的,所以,作為眷屬的我們都是未來佛。那麼現在我觀想:我們都是佛,這樣相應於實相,雖然我們還沒有現前,但是本性具有佛的自性。

很多大德就把這幾句話歸攝了,我們也講一下,這對我們很重要。

大德講,所有的眾生都會成佛的。有些人就會想:所有的眾生都會成佛,這也不一定吧!現在我們具有這麼多的煩惱,還有些人根本不信佛,而且還在誹謗佛,為什麼會成佛?一切眾生都會成佛的第一個根據,是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如來藏。這是佛陀在了義經中如是觀照、如是宣講的,對我們來講這個可以成立的。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而不是說煩惱、邪見是他的本性,剛強難化就是他的本性,這都是暫時的。真實的一切有情的本性,就是具有如來藏。一切眾生必定會成佛,因為具有如來藏的緣故,這是第一個條件,只要我們把障礙去掉了就可以成佛。

這個時候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具有如來藏還沒有成佛呢?就是因為障礙、客塵、煩惱、業習覆蓋住了。有些人就想:覆蓋如來藏的業習是沒辦法遣除的,它這麼穩固,無始以來熏習我執,它應該已經變成我們的本性了吧!熏習了這麼長的時間,是不是已經變成我們的本性呢?我這麼強烈地貪慾、嗔恨、愚痴、想打瞌睡的心,難道可以去除掉嗎?好像是很困難。即便你具有如來藏,也不一定成佛,因為障礙難以去除,很堅固、很穩固的,無始以來已經形成串習了。

這個方面,我們講第二個問題,覆蓋如來藏的客塵是可以被清凈的,這是很重要的問題。為什麼可以被清凈?因為它叫客塵,客塵的本意就是可以被去掉的東西,可以被清凈的、可以被分離的叫「客塵」。一切的我執、煩惱,都是可以被分離掉的,無明習氣就是個顛倒的妄執。

為什麼叫妄執?它本來不是,你誤認為是,這叫妄執。以前我們經常講繩蛇的比喻,我覺得是萬能比喻,哪個地方都可以用。當我們看到繩子,把繩子看成蛇的時候,蛇能不能把去掉?現前繩子的本性,蛇就可以去掉。它本來是你的錯誤認知、錯覺而已。你認為它是一條蛇是你的錯覺,它本身是條繩子,你錯看成了蛇。只要你把錯覺去掉,錯覺能不能去掉呢?當然能去掉。錯覺本身是客塵,是可以被分離掉的,它不是本性,不是穩固的自性。當你有錯誤認識的時候,它就顯現成一條蛇,當你清晰認識的時候,它就不是蛇了。

所有我們的煩惱、執著、習氣,乃至說我執是一切輪迴的根本,都是錯覺。「我執」就是本來沒有我,你把它看成我。本來是五蘊,你把它看成我,這叫我執。所有的煩惱、習氣,都是緣本來無我以為有我,這是典型的錯覺。本來萬法是空性的,你把它認為是實有的,典型的錯覺!一切是空性的,你無明實執認為它有了,有人我、法我,你認為這都是穩固了,這叫人我和法我。「人我」是把本來無我認為有我。本來是空性的,你認為它有,這叫法我。

所有的煩惱、習氣,煩惱障、所知障,認為有我,認為諸法實有,全都是錯覺,就像蛇的錯覺一樣。錯覺的東西就不是本性,當你認知到它沒有的時候,錯覺是可以被遣除掉的。通過這些錯覺派生出來、引生出來的煩惱、習氣,統統可以去除掉,沒有一個是穩固的,完全可以這樣確定。當我們學了義教法的時候,越學越知道。為什麼學空性?其實也有這個必要,我們現在的障礙全都是無自性,全都是假的,錯覺而已。

它的本性是黑的碳,你要把黑的碳洗白,那是不行的。但它不是。它的黑是掉進了墨水裡面,把它染成了黑,或者你外面塗了一層黑粉而已。你把它洗掉,就白了,這很簡單。比如中午吃飯,這個盤子很臟,我把它洗乾淨,如果盤子本身是髒的,你怎麼洗也是洗不掉的。但是所謂的盤子臟,它的本性是清凈的,它的污染是暫時的,可以分離的。可以分離的叫客塵,你只要用水把它清掉,它就還原它的本來清凈。

我們的障礙、客塵,我們不要擔心,現在我們認為我們的煩惱很重,這只是暫時現象,絕對不是本性。我們串習了「我」這麼長時間,串習的「我」再長,所謂的蛇在你的門口盤了三天了,會不會變成真的?絕對不可能變成真的,不會因為時間長,就變成真的。兩年前我出門的時候,它在這,現在兩年後我回來了,它還在這,變成真的了。這是永遠不可能的事情。假的就是假的,錯覺就是錯覺,當你認識到的時候,一剎那就消失了。

時間再長,一剎那消失了。有個比喻「千年暗室一燈照破。」這個房間一千年沒有開過燈,都是封閉的,一千年黑暗已經變成真實的?絕對不可能。一千年的黑暗,一燈就照破了,你只要一開開關,一剎那所有的黑暗消除了。我們的障礙也是這樣的,你什麼時候認識它的本性,它就消除掉了。第二個根據,我們講這些,就是讓我們生信心的,我們並不是那麼差的,並不是沒有辦法的,絕對有辦法的。第一個有佛性如來藏,第二個覆蓋佛性如來藏的客塵,是可以被清凈掉的,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第三個問題,有些人說了客塵可以被清凈掉,但是方法是沒有的。我們說方法也有,佛出世就是為了告訴我們這個,上師顯現在我們跟前,就是告訴我們這個。佛陀不斷地轉生,不斷地化現為上師在我們面前,就是為了告訴我們,我們本具如來藏,這一切的客塵都是假的。佛陀已經現證這個方法了。我們說沒人知道去掉客塵的方法,實際上佛知道,佛陀化身的上師知道,而且他已經顯現在我們面前了,已經在給我們講這問題了。現在我們所學到的任何教法,都和我們現前佛性、遣除客塵有關。只不過有淺有深,受眾不一樣,有的時候講得淺一點,你根基好可以講得深一點。有的直接給你講密宗,給你講空性、如來藏,已經深入到比較高的層次了。我們可以接受。

為什麼不能遣除?上師就在我們面前示現,就在給我們講這個問題,只要我們依教奉行,遣除客塵的方法是可以被我們掌握的,而且掌握之後,我們可以修行,可以去掉的。一去掉客塵,本來具有佛性,為什麼不成佛?一定是可以成佛的。

很多大德這樣講的。我們在以前學的時候,上師跟我們講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三個條件,我們完全可以確定:第一,本具佛性如來藏,絕對會成佛的;第二,客塵是可以被遣除掉的;第三,遣除客塵的方法,我們是可以掌握並且修持的。為什麼不能成佛?一定可以成佛,我們可以成佛。所以對我們能夠成佛,能產生信心,我們遇到障礙、挫折的時候,我們就想想這些,就可以遣除掉。

第二,對其他眾生髮菩提心也可以。這個眾生很難度,這個眾生怎麼怎麼樣……這三個條件對他仍然適用,他有佛性如來藏,他的客塵還是假的,教言慢慢影響他,對教言生起信心,哪一天他的善根成熟、遇到了上師,他就可以接受,可以得到調化。我們發菩提心的時候,有的害怕:眾生這麼多、這麼難度,我行不行啊?完全可以的。了解之後,對我們發菩提心,堅固我們的菩提心,也是很大的助緣,對我們自己能夠堅持修行、能夠成佛,也是很大的鼓勵。

成佛,並不是說我們本來不是佛,千辛萬苦去創造一個佛,這個能不能成,真的不好講。即便能成,不知道花費多少時間。但是好消息——我們本具佛性,而且客塵是假的。當你對教言理解得越深,你對客塵越明白。中觀的教言、大乘的教言為什麼這麼殊勝?它就是告訴我們,所謂的客塵煩惱全都是假的,不像小乘的一些教言:煩惱這麼可怕,煩惱對你傷害,對治時間很長,很難去掉。它把煩惱介紹成一個真實的東西。我們想,煩惱很真實、很深,自己就有點怯弱了,到底能不能調伏啊?我們煩惱這麼深,行不行啊?但是,大乘不是這樣,大乘告訴你這一切法都是假的,如夢如幻的,假的、無自性的,罪性本空。它全在跟你講,這些客塵不存在。

當我們對煩惱的認知越清楚,越知道是假的,我們遣除起來就更方便,因為它本來就是假的,安住在罪性本空的時候,一念能夠安住,很多劫的罪業一剎那就清凈了。了義的教法就是了義的教法,真的不是說我們在分高低,它給我們介紹煩惱的時候,都是介紹得這麼清楚。本來就不存在,只不過暫時顯現的,如夢如幻,你知道它是假的,去除起來就很容易。如果本來是假的,你把它固化成真實的,你的心就虛了:到底怎麼辦?你自己的自信心就不夠。到底能不能對治它,自己有一點的困難。

修金剛薩埵的時候,為什麼在四對治的所依對治、現行對治當中有空性?你了知了罪性本空,它本來就是空的,對治起來就很容易,就像是鏡子上面的灰塵,輕輕地去摸掉就可以了。這是一個認知的問題,它本來就是這樣,但是你沒有認知之前,用思想把它固化了,你覺得很難。你通過學習了義的教法,知道這些都是假的、虛幻的、如夢如幻之後,再去安住罪性本空對治它,完全不一樣的。密乘當中講的就更清楚了。

因此,很多的教法要不斷地學習,學習過了義教法的人,他對自己能夠成佛的信心也不一樣,他的佛性本來就有的。就好像說,我們已經很確定我的平房下面三米的地方,有一大灘黃金。你已經知道了,你挖就行了。你非常確定有,你挖一厘米下去,你就知道離黃金近了一厘米,每一分的努力都是離黃金越來越近,也很確定有,所以,你挖起來肯定不一樣的。你不確定有,這個地方刨幾下,下面到底有沒有啊?我現在去做的話,有沒有啊?刨幾層,可能沒有,換個地方刨幾下。完全不一樣的。大乘了義就在這個地方,每個眾生本具佛性,看你花的功夫,你越精進,你的方法越正確,萬法如夢如幻的見解越深,你修一分鐘,離佛性現前就短一分鐘。因為你本來是有的,而不是說你本來沒有,努力去創造。也不是說,你到底能不能成佛,打問號。

已經確定了有,問題就是障礙,障礙本來也是假的,就看你對障礙的認知到底是什麼樣。對障礙的認知,你很清楚,它就是假的。你安住在這麼高的見解,你的修行就快。如果你的見解沒有這麼高,修行就慢,因為你的方法是很笨拙的。你認為是實有的東西,當然就很笨拙。你知道佛性本具的,它是大空性的,這樣理解之後,再去修行,就完完全全可以知道:自己就是佛。像這樣,自己對自己能夠成佛的信心,就非常非常地充足。如果有這樣的信心,那麼現在遇到的違緣算什麼,現在我修道遇到的分別念,遇到別人障礙,都不算什麼。我本來就是具有佛性的,那些障礙都是假的,所以,也不會讓自己退信心,信心會很穩固。對眾生的悲心也會很穩固,因為你知道,眾生現在顯現的剛強難化也是暫時的。只要他因緣具足,他也是和我一樣的,他能夠生信心,也能修佛法,因為他本性是佛的緣故。像這樣,悲心、菩提心也會很穩固。

這些了義的空性、如來藏的教法,如果我們有時間、有精力一定要學。這裡講的這些思想,在了義的教法當中都有,只不過華智仁波切把它高度濃縮在這裡面了。我們沒有學過,我們打不開,濃縮的東西不用水去化開,你是沒辦法接受的,它太濃了。如果我們沒有基礎,就不知道在講什麼,但是我們學習了之後,再來解讀這些,相當於密碼一樣,一打開之後,這裡面有好多的好東西在裡面。

我們學完以後,肯定會信心大增的。因為我們知道,學習佛法就是現前本來的佛性而已。並不是毫無勝算的東西,我們去拼搏。這是沒啥意義的。我們完全有勝算的,而且看你付出的程度,是很善巧方便的嗎,是具有菩提心、空性的去做?還是很笨拙的、實有的去做?還是不一樣。越往後學越了義的教法,它講得越清楚。可以說,作為眷屬的我們都是未來佛。我們這個地方稍微講了一些。

如《二觀察續》云:「眾生本為佛,然為客塵遮,垢凈現真佛。」

眾生本來是佛,但是被客塵遮蓋了。前面講了,可以被去掉的東西、可以分離的叫客塵。比如,鏡子、衣服上面的灰塵叫客塵。眾生只是被客塵遮蔽而已。或許客塵遮難以理解,但是,剛剛我們講了「錯覺」,這對我們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而且可以比較準確的理解,所謂的客塵到底是什麼東西,障礙到底是什麼。它就像把繩子看成蛇一樣,完全是錯覺,錯覺不是真實的,所有的障礙、我執都是一種錯覺而已。「垢凈現真佛」,垢染清凈之後,就可以現為真佛,就是我們本具真佛的自性。以上講完了發心。

乙二(行為)分二:一、所斷之行為;二、應取之行為。

行為,是我們在聽法的時候應該有的行為。第一個是所斷,不能做的;第二是應取,應該做的。

丙一(所斷之行為)分三:一、法器之三過;二、六垢;三、五不持。

丁一(法器之三過)

我們要成為法器,聽法的時候,身心就叫法器,因為我們要用法器來盛妙法的緣故。身心的法器有三個過失必須要遣除掉。

分三:一、耳不注如覆器之過;二、意不持如漏器之過;三、雜煩惱如毒器之過。

戊一、耳不注如覆器之過:

「耳不注」是指我們在聽法的時候不專心聽法音。「覆器」是指把碗——器扣過來。你再往碗里倒水,它是一點都進不去的,因為你的碗是倒過來的,沒辦法裝水。

在聞法的時候,自己的耳識萬萬不可四處分散,而應當專心致志傾聽說法的聲音。

在聽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耳識萬萬不可四處分散。「不可四處分散」,從耳不注的角度來講,可以從幾個方面理解:

第一,你專註其它的聲音——窗戶外面汽車開過來了、狗叫等等,把耳識分散到其它地方。當然,一心不可二用,你專註其它的,就專註不了法音了,到底法師、上師在講什麼,你沒聽到。我們聽法是為了以後修行的,你聽都沒聽懂,你怎麼樣遣除懷疑,怎麼去修呢?聞思修都是為了我們能夠親證法界,最後要修行。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聽聞修行的方法,要聽懂,然後思維產生定解,第三步緣定解去觀修。所以最後修的東西就是你現在聽的這個,如果你現在聽不懂、沒聽好,以後怎麼修?是沒辦法的。所以,自己的耳識不能分散。

還有就是,聽法的時候不能胡思亂想。你雖然沒有聽外面的東西,但是當你胡思亂想的時候,專註腦海當中的景象、聲音,法師講什麼你也聽不到。所以,胡思亂想也是不行的,要比較專心。

還有就是不要瞌睡,瞌睡當然也不可能聽得到。雖然你沒有胡思亂想,但是你打瞌睡,一堂課完了,你開始迴向,把睡覺的善根迴向一切眾生成佛。當然你啥也聽不到,這也是屬於耳不注。

耳朵沒有聽到都叫「耳不注」,這裡「不可四處分散」只是個例子。第一不要四處分散;第二不要胡思亂想;第三不要睡覺。不分散是這樣的。

當然,我們在聽法的時候,也不要交頭接耳。第一,自己跟旁邊道友講話的時候,當然聽不到上師在講什麼;第二,講話的時候,不單單是你們兩個聽不到,還會影響其他的人。你們在講話的時候,其他人注意力過來,他也沒聽到。所以,不單單是你自己有問題了,還會影響周圍的人。有些地方講,過失還是比較大的。

所以聞法的時候,聞法的方式就是這樣的。這些都是不能做的,是要斷的,如果做了就沒法得到很好的聽聞效果。我們聽聞,要得到聞所生慧,它是以後的思維來源,我們就是思維聽法的時候得到的這些東西,通過一次一次的思維,遣除懷疑,產生定解。所以,應當專心致志傾聽說法的聲音。到底上師在講什麼,法師在講什麼,應該好好的聽,把它聽懂。

否則,就如同在覆口的容器上傾注汁液一般(把碗扣過來,上面倒水),儘管身居聽法的行列中,但恐怕連一句正法也不會聽清。

雖然自己坐在裡面,有時坐得端端正正的,有時東倒西歪,有時腳伸出去又收回來,雖然你的身體在這裡面,但是你得不到聽法的利益。有一點利益,反正一句二句、一兩個字聽到了,也算有利益,但是聽法不是為了得到這一點的,聽法是為了以後正確的修行,這是第一步。如果第一步錯了,第二步、第三步都會錯。第一步做好了,第二步、第三步就可以按部就班。所以,恐怕連一句正法也不會聽進的。聽的時候,耳朵應該專心聽,側重點就是這個。

戊二、意不持如漏器之過:

「意不持」是指聽的時候,我的心沒有專註,沒有去思維、理解這裡面到底講什麼。要一邊聽聞,一邊去理解。雖然聽完了,沒理解也不行。「漏器」是指杯子雖然口朝上,但它是漏的,有個小洞或者有幾個大洞,你不斷倒水,倒是倒進去了,但它又漏走了,不會停留的。你一停止倒,它就漏光了。

我們聽法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一邊聽一邊要思維,盡量能夠聽懂,盡量能夠知道到底在講什麼。這是最好的。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中也提到過,在法會(這裡指講法的場合)當中,通過聽法改變我們相續的作用是很大的。聽法的時候,很直接、很震撼的都會有,很多疑惑就在這裡面遣除掉了。所以,在法會當中聽聞法義,對我們的利益是非常大的。要一邊聽一邊思維,盡量能夠理解。有時我們聽法,會有這樣的:哎呀,很震撼!的確是這樣,以前不知道的東西,聽法的時候就知道了。

而且在講法的時候,就算講法者是凡夫人,但是按照大恩上師的教言,他在講法的時候,十方諸佛菩薩會進入到講法者的身體裡面,加持他,講法之後又離開了。即使是個凡夫人,他講法的時候,都和平常不一樣的。講法的時候,一定有諸佛菩薩的加持,那個時候認真聽的話,他當然完完整整得到了聞法的功德,還可以聽懂,能夠得到很大的加持力,這方面完全不同。我們要認認真真聽,要聽懂。

如果對於所聽聞的法僅僅限於一知半解或者單單聽聽以敷衍了事而沒有銘記於心,那就會像漏底的容器中注入多少汁液也無法留存一樣,不管聽了多少法也不會懂得融入相續而身體力行。

「一知半解」,並不是說我們理解不了,就很懊喪:怎麼沒聽懂。因為聽者自己的根基、智慧,也有差別的,明明你可以理解的,但是你沒有認真去思維,導致本來可以完全理解的,只是限於一知半解。或者單單聽聽就敷衍了事,聽一下就可以了,聽了也不想去觀察。

我們在聽聞的時候,該記錄就記錄。當然有錄音,以前上師也批評錄音,為什麼呢?錄了之後,下來完全不聽。以前是錄音帶,錄音帶有好幾箱子,一個月一盤都沒有聽過。他覺得以後有空的時候聽,那永遠沒有空的時候。時間長了,磁帶都放不出來了,他就覺得錄了都沒有聽,就很可惜。錄音是為了聽的,上師也不是說錄音不好,關鍵是錄完之後要聽。聽才是錄音的必要。

記筆記也是一樣的,聽課時記筆記可以不散亂。記完筆記之後,是為了我們下面在看的時候,這個地方當時沒懂,或者忘掉了,我再看下筆記,一下子能夠回憶起來,這當然很好。以前,我們在聽法的時候,都是記筆記。最早的時候,沒有錄音機,全都是筆記,寫得非常快。但是,寫得太快也認不出來了。一下課,這個寫的是什麼?這樣的情況也是非常多。

我們要銘記於心,要專心去分析上師講的、法師講的,一邊看文字,一邊聽語言,一邊去想:這到底是什麼意思?這樣的話,就能夠聽懂很多。

如果敷衍了事,沒有銘記於心的話,就好像漏底的容器一樣,注入多少汁液也沒辦法留存一點點,不管聽了多少法也不會懂得融入相續而身體力行。因為他沒有留存,就沒有辦法思考,法義就沒辦法融入我們相續當中,就沒辦法身體力行。我們平時能夠做到的,都是我們記住的。比如發菩提心,我聽法、放生的時候發菩提心,一定是我記住的,我才能去發。如果你沒有記住,當然就不會發了,到底要做什麼不知道,忘了。身體力行的東西,一定是融入相續的,一定是記住的。記住的東西,一定是當時我留心的,我下來複習的東西。學習佛法就要身體力行,身體力行就要內心當中記住這些法義。當然,有些年齡大了記不住,不要緊,完全記住是不可能的,但是,盡量把重要的記住,記不住,我們反覆要看。

戊三、雜煩惱如毒器之過:

我們聽法的時候,雜了煩惱,就像容器雖然是碗口朝上的,它也是沒有漏的,但是,如果裡面有毒,你加入多少汁液,都會變成毒液。所以,我們在聽法的時候,心要清凈。

這就和我們前面的發心配合起來,前面我們已經通過發心來調整自己的心了,聽法之前要調整。聽法過程當中,也要注意不以煩惱心來聽。因為煩惱在我們內心當中已經存在了,我們的身心是一種容器,要接受正法了,這裡面有你的作意,有煩惱、貪心、嗔心,這時你處於煩惱的狀態。正法的甘露一進來,就和你的煩惱融在一起了,就相當於你的碗里有毒,汁液一進來,和毒液融合,這碗水就成了毒水。你喝下去,當然對你的身體有害了。你內心當中有煩惱,法進來了,和你的煩惱融在一起,留在你的相續當中,就會成為毒液,傷害你的法身慧命,會對你修行正法有傷害。

在聞法時,如果自己心存貪圖名譽、謀求地位等有過患的動機,或者摻雜著貪嗔痴等五毒妄念而聽聞,那麼所謂的法非但對自心無利反而會變成非法,如同向有毒的容器中注入上好的汁液一樣。

這些都不太難懂,詞句上比較好懂。但是,我們要做的話,還是要努力才行。聽法的時候,我們覺得這個太好懂了,但往往在胡思亂想的過程當中,就會存在一種思想:貪圖名譽。我聽懂之後,就可以怎麼樣,得到很多人的讚歎,得到法師的地位等等。謀求地位,這些都是有過患的東西。或者夾雜著貪慾心,或者有嗔心、愚痴心,聽法的時候還在想所貪戀的事物,還在想:我過來的路上,誰對我不好。一直對這個人處於嗔恚的狀態當中,如果不去打消這樣念頭,聽多少法都會被你的嗔心煩惱所染污。

「痴心」是指愚痴的狀態,比如睡覺,被這些染污。當然,如果是真實的睡覺,對照前面的「耳不注」,他沒聽到。愚痴和睡覺是有關係的。「愚痴」做其它的解讀,指亂解法義、生起邪見,這些屬於不了知而生痴心。

貪嗔痴三毒,「等」當中還有嫉妒和傲慢。貪、嗔、痴、嫉妒、驕傲,這是五毒。如果生起了嫉妒心、傲慢心,有這樣的五毒妄念聽聞,聽聞的法非但對自己沒有什麼利益,反而會變成非法。法本身不會變成非法,但是,和你的煩惱混雜起來,就變成非法了。

「如同像有毒的容器中注入上好的汁液一樣」,就好像容器當中有毒,注入很多的甘露,甘露都被染污、變成毒液,服用之後對自己會有害的。相續當中如果被煩惱染污了法,對自己沒有利益,而且對自己的修行也會有一些障礙,產生一些過患。後面還要講「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惡趣因。」

所以,我們在聽法的過程當中,盡量地調整自己的心態,聽法是為了解脫的,不是為了做世間的事情,是為了對治貪嗔痴的。因此,聽法的過程當中,盡量不要夾雜貪嗔痴。這方面一定要注意!當然,如果是習性,在聽法的時候不可遏制地產生貪嗔痴,馬上要認知、對治,盡量地讓它的影響變得很小。

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個地方。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其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般若實修 的精彩文章: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第八品-23

TAG:般若實修 |

您可能感興趣

在新政策整改下輔導培訓班經營管理方法
輔導孩子作業的注意事項與方法
八字學員輔導課節錄:職業命理師常用化解改運方法概述
輔導孩子需要注意方法,否則會越輔導越笨
輔導也要講方法!選擇經營一家聚能教育培訓機構
加盟哪家輔導班培訓機構好?三大方法幫你找到對的品牌
經營聚能教育輔導加盟機構有更多客源的方法
天下再無「河東獅吼」輔導寫作業的技巧方法
知道這6點書法真相,書法輔導班不用去了!
「致未來親家書」刷屏 三招小方法助家長輔導作業
校外藝術輔導火熱,學校美術教師如何「突圍」?
校外藝術輔導火熱,學校美術教師如何「突圍」
家長輔導孩子作業正確的打開方式
金剛經大要第五課法義輔導
寶寶讀幼兒園,媽媽如何輔導作業?學會三種方法,輕鬆輔導作業
輔導機構中的2個經典營銷方式
如何輔導孩子做作業?這種方法更高效!
【同步教學輔導 | 歷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和勝利
論輔導員的自我修養
清華教授:家長文化程度不高該如何輔導孩子?這3個方法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