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养脾胃肾,脏腑不失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早已成为公众话题之一。养有补、养之意,生有生命之意;养为补后天、养先天,生为先天、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因此,养生以脾胃肾为要,其他脏腑失调则随之而调。养生保健方式多种多样,针灸、按摩、气功、中药等等;其中,艾灸简便、价廉、易于操作,为养生保健常用方法。
一、调脾胃
常灸穴位:足三里、中脘、关元
脾胃为后天之本,人的身体状况与脾胃关系极为密切。内因性病态多与脾胃相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脾胃功能失常,易产生诸多病症,如:腹胀腹痛、纳差、恶心欲吐、身重乏力、便秘、泄泻等。
艾灸选穴需病证结合,对症择之。一般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关元,痰多加丰隆,恶心加内关,便秘加天枢、支沟,体虚多病加百会、大椎、脾俞、胃俞、命门、太溪或三阴交。
每次选灸5个单侧穴位即可,每穴灸15-20分钟左右,轻者隔日或一周两次,重者每日一次甚至一日两次。
肥胖者主要选取水分、阴陵泉、丰隆等,小儿因难以坚持长时间艾灸,可通过推拿(捏脊、摩腹等)健其脾胃。另见口疮等属脾胃郁火或虚火者,建议停灸,通过黄连漱口等方式清火后,辅之以滋阴之法适量艾灸。
二、温肾阳
常灸穴位:百会、神阙、关元(或命门)、太溪或三阴交
肾阳为元阳,一身阳气之根;一份阳气,一分生机;温补肾阳,可使周身阳气绵延不绝。肾阳不足常见畏寒肢冷、水肿、腰膝酸软冷痛、小便清长、大便溏泄等。
阳虚重症者灸命门,较轻者灸关元。上半身冷加大椎,腰部冷痛加肾俞,水肿加阴陵泉、命门,频繁起夜、小便清长加气海,大便溏泄加天枢、大肠俞。灸法同前。咽炎属肾虚火旺者,建议暂时停灸,并通过蒜敷涌泉穴等方法降火后,辅之以滋阴之法适量艾灸。
阳虚重症者灸命门,较轻者灸关元。上半身冷加大椎,腰部冷痛加肾俞,水肿加阴陵泉、命门,频繁起夜、小便清长加气海,大便溏泄加天枢、大肠俞。灸法同前。咽炎属肾虚火旺者,建议暂时停灸,并通过蒜敷涌泉穴等方法降火后,辅之以滋阴之法适量艾灸。(提醒“第35期佛医辟谷共修课”已经开始)
三、心肝脑肺
人体除了脾胃肾外,还有心肝脑肺等脏腑,对于此类脏腑病变可随症配穴。
心系病症多灸心俞、厥阴俞、内关、神门等;
肝胆病多取期门、肝俞、胆俞、阳陵泉等;
肺病多取肺俞、尺泽、中府等;
脑病可取神庭、百会、风池、风府、大杼、绝骨等。
灸法大致同前,不再赘述。
四、无病保健
常灸穴位:足三里
补后天以养先天,养生总以脾胃为要,虽有侧重,但护脾胃应当时刻谨记于心。无病保健时建议常灸足三里,正所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耐痛者还可在足三里行化脓灸,具有很好的强壮补益作用。“病从口入”不无道理,大家日常生活中尤其注意保护个人脾胃,切记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规律。
来源:佛医堂
※所有妇科病,请艾灸!揭秘艾灸调理妇科疾病的根源!
※艾灸治療風濕!就是這麼牛!
※胃不好?艾灸兩個穴,比吃胃藥還厲害!
※艾灸真能補血嗎?&怎樣正確補血?
※艾灸先灸哪裡後灸哪裡、什麼時候艾灸最好,你都看了嗎?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