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內家拳龍虎二力直析!開胯是傳統武術的不傳之密,分享基本功之開胯法

內家拳龍虎二力直析!開胯是傳統武術的不傳之密,分享基本功之開胯法

無需贅言的講:內家拳所說的龍勁就是人體脊柱發出的勁力,是直立變化之勁力。其勁力發自脊柱,經過嚴格正規訓練的脊柱之勁力伸縮旋搖似騰空之龍,故日龍勁。其取龍形搜骨之名既有尋力之源又有力從根發之喻;據此可漸漸知曉精進武功的重要路徑與方向。

虎勁是炸撲勁力,發自腰腹、力達八荒。啟動于丹田,鼓盪至周身;與脊柱之龍勁合成為萬向的複合勁力。虎勁是在人體的骨盆、腰椎、兩胯的連接肌腱經過深入持續的內家拳功修鍊被逐漸激活、強化、使人體出現並形成的類似猛虎才有的腰胯之功。故此俗稱:虎勁。

觀察當下習武者所謂的龍勁,大都存在著脊柱發出的龍勁與脊背(後背)發出的掙力的概念與實質的混餚不清。

分清這兩者的目的,是為了使發力的機制更接近整體勁力形成的客觀要求。道理很簡單:脊柱是人體運動的中樞,只有脊柱主動而非被動的情況下才會出現與形成骨架傳功的整體運動模式

虎勁的問題是胯部與襠部的訓練概念與實質的指向內涵不明,胯是指連接骨盆區域的一部分即腰椎與胯骨的契合處;襠部一般所指左右兩腿根部的連接處

這裡要著重說明是的是:習武者只要修鍊至開胯的程度,上下體的勁力就會自然聯通,這對形成習武者夢寐欲求整體勁力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不幸的是開胯很難,現在很多練習者每天做的實際上是開襠練習;如此練下去即使能兩腿橫豎劈叉甚至可以扳腳至頭頂、成所謂的朝天蹬姿勢。當見到此等練習者在讚美他的意志與恆心的同時,也還是要告訴他:很可惜、這不是真正的開胯

開胯之法在於樁功的深入及相應的輔助功法練習,其練習過程艱苦異常、非有志於此道者難以習之。

下面分享一下小編整理的兩篇有關開胯的文章和大家分享:

基本功之開胯法(煉士)

先說面壁蹲牆,腳盡量靠近牆,雙腳內八字,下蹲時吸氣,雙手左右攤開,蹲至受力最大時略停,呼氣手還原左右兩側起立,下圖為蹲至受力最大處時的樣子。作為入門功法,無需蹲到底,蹲到受力最大時就起最開胯,每天十個就夠,由於功法本身偏陽性,需要調息,下面再談。

或者採取這種變通的練法

類似於詠春的二字鉗羊馬,腳也是內八字

離牆一個小臂加手長的距離,

兩臂像壁虎、蜥蜴一樣趴在牆上,小臂水平,五指張開,手指肚擦在牆上指上兩關節屈曲方向相反,手掌含空與牆距一指寬。手不要分得太遠,放好之後,上身自動向後略推,肘向兩邊彈開,肩胛是松的,而不是向後頂或者被強行拉開。十分鐘即可。

這兩種練法都要求內八字明顯一些,兩腳內邊延長線夾角至少30度,但是大腿間距不要過近影響放鬆,一般會站得腳跟比肩要寬。

練後坐在椅子上,手心向上放鬆放腿上,然後半閉雙目,意念輕輕守在人中之外,鼻孔之下十分鐘(佛家觀呼吸),可把之前練功的偏性調勻。

此法練到突然哪天走路時骶骨和胯之間嘎巴響,然後走路改外八字為自然平行腳,為功成。然後可以練更為均衡的易筋步和易筋樁。

這是面壁壁虎樁

壁虎樁要點:

首先找好相對於牆的距離,如圖左下,身體中面距牆小臂加手長即是。

然後擺好腳,兩腳平行,腳中線同腋寬,再把兩腳跟各向外挪開一腳跟寬即是內八字,以後站的不舒服可以調寬度,但依舊保持內八,為了開胯。

最後為手臂:

兩臂像壁虎、蜥蜴一樣趴在牆上,小臂水平,五指張開,手指肚擦在牆上(不用力),指上兩關節屈曲方向相反,即近關節凸,遠關節凹,手掌含空與牆距一指寬。手不要分得太遠,放好之後,上身自動向後略推,肘向兩邊彈開,肩胛是松的,而不是向後頂或者被強行拉開。

開胯-開胯是傳統武術的不傳之密

1、「襠勁要開,要虛,襠開然後心氣發動」。襠和胯很容易混淆,馬步開橫襠,弓箭步開直襠。開襠使下盤穩固。

2、胯的部位。指腰椎與胯骨的契合處,開胯則能打通上下的勁,但開胯很難。

3、用骨不用(肌)肉-行拳、盤架要慢練。慢才能體會內在的氣息運行、骨節的催動。盤得這樣慢,是要體會「用骨不用肉」的骨骼的節節催勁;

4、同樣背和脊也容易混淆,力由脊發,往往做成背發。不要誤會,叉劈開後並不意味著就是開胯了,開胯是傳統武術的不傳之密, 劈叉最大的作用是松筋, 展胯。 想練劈叉自己完全可以,我不知道舞蹈是怎樣的, 武術里的劈叉主要通過原地支撐下叉壓腿和平時的壓腿,溜腿來練,先壓腿,再 溜腿,然後下叉。

開胯有兩種解釋:武術練功用語。即開活兩胯,操練髖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配合腿法動作而靈活轉使。主要方法有壓、搬、擺、轉等。以橫叉能坐地者為"開"。步型弊病之一。做弓步時,後蹬一腿之胯向外向後捌開,或稱"放胯"。坐胯,為步型錯誤之一。做馬步時,臀髖下坐,重心後移,迫使上體前俯,以維持平衡。馬步樁功訓練要領。即力坐(注)於兩胯而形不變,以求步固勢穩。不動胯。螳螂拳嘗有"走腰不走胯"之說。

胯和襠是倆嗎事啦"襠"是倆腿所夾之角,而"胯"其實是骨盆之位的一塊地域.有沒有練過"摟膝拗步"啊?其中的提膝 開胯 出腳 ...,不是提襠啦.

襠和胯很容易混淆,且在隱私部位,難以示範。當時老師要求我們開胯,我們也是在拚命開襠。馬步開橫襠,弓箭步開直襠。開襠使下盤穩固。開胯則能打 通上下的勁,但開胯很難。同樣背和脊也容易混淆,力由脊發,往往做成背發。

戴老師的文中就有秘訣啊:「我一下子明白了馬步的含義,找到了感覺,既圓襠又夾緊,既下沉又上拎。可以說內家拳就是找感覺的拳,感覺找對了,就會突飛猛進,感覺找不到,只能形似。比如,在盤架子中做陳式太極拳單鞭勢、斜形拗步勢、前膛拗步勢時,右(左)膝外展旋轉,以身領手,丹田運轉,勢子結束時兩膝微微內合,使胯撐開,上下相隨,外形如城牆之拱門,達到了「胯撐襠圓」 的要求。——這個帖子重新讀來,又有新的體會

太極拳之「胯」來源:少林與太極 200805 諸多太極拳理論中,對於太極拳中 胯的問題歷來強調不多, 對胯的重要性也鮮有提及,往往籠統稱之為「腰際」、 「腰 襠」、「腰隙」或者「腰胯」。即便如此,也是強調「腰」的作用,對胯幾乎忽略不提。其實,這是太極拳修鍊的一大誤區。 這裡,我們首先要理清一個概念,腰胯的「腰」是指人類身體臀上肋下中間部分;而「胯」是指人類骨骼的一部分,即胯骨,它是組成骨盆的大骨,左右各一,由髂骨、坐骨和恥骨組成,統稱為髖骨。因此,腰和胯是人體兩個不同部位的稱謂,其含義也不同。腰體現在外,而胯則 隱藏於內。 正因為胯的隱蔽性,前人在闡述太極拳要求時往往對其不詳細說或者 說不清。但是太極拳真正發勁打人力量的來源就是胯骨。所以,拳師界有「傳拳不傳胯」一說,將胯的練法和用法當作珍貴的看家功夫,不輕易傳人。

胯的 重要性體現在王宗岳《十三勢行功歌》中。它的頭一句「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中的「腰隙」,就是指胯的部位。對於「腰隙」的理解很多人解釋為「命門」,比如沈壽先生說,「腰隙,腰部孔穴,這裡指腰之後部第二、三腰椎之間的?命門?穴位」。也有人認為「腰隙」是「丹田」,比如馮志強先生說:「所謂命意源頭 在腰隙,是指意氣之源在丹田,腰隙即丹田。」筆者對「命門說」和「丹田說」 均不能苟同。丹田說與人體構造不符,命門說有一定道理,但也解釋不了「隙」。「隙」是縫,是裂縫,很細很小的縫。從人體骨骼結構上說,腰隙是指腰椎與胯骨 的契合處, 筆者稱之為榫頭處, 這符合「隙」的含義。筆者結合自己練拳體會認為, 此處輕微的變換不僅是重心的轉換或調整,而且是發勁的源泉的變化。比如我捋 對方左手, 自己重心不能在右腿,而應在左腿, 這就要求右胯走弧形向左胯轉化, 看似重心在右,實則在左;對方見被捋將要前傾失勢回撤時,我正好胯已移向左邊,即可順勁蹉步向前方放勁,這樣勁整威力大。太極拳架及推手中腰胯間隙轉化比比皆是。太極拳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就是不斷轉化或調整自己重心,而撥動、控制對方重心,轉換、調整、發放全在腰隙,主要是胯骨,以故「命意 源頭在腰隙」也!王宗岳時代中國還沒有人體解剖學,人們對人體骨骼結構 不了解,所以,王宗岳只能根據中醫學的理解來解釋胯的作用,運用了「腰隙」一詞,應該說是準確的。設想,王宗岳如果是指「命門」或「丹田」,他完全可以直接用這兩個詞。因為「命門」和「丹田」不僅是中醫人體兩個重要穴位,而且在中國武術中是最普遍、最具重要性的練功用詞,王宗岳在指導人們練習太極拳的《十三勢行功歌》里不會故弄玄虛地造出「腰隙」一詞,正是因為「命門」、「丹田」無法正確表達胯的含義,王宗岳才想到以「腰隙」來說明,可謂用心良苦啊! 太極拳的發勁源自胯骨,再由胯骨帶動脊骨,進而帶動四肢筋骨發勁,即所謂「節節貫通」是也!從這個意義上說,太極拳發的是「筋骨勁」。以筋骨發力,是太極拳 不同於其他拳術之處。 其他拳術,都以肌肉發力見長,所以練西洋拳者背肌發達, 練跆拳道者腿肌發達。練太極拳者,不大可能練出什麼肌肉, 練得出肌肉的就不是太極拳。所以,一般說來,太極高手是最沒有健美的「樣子」的。 我們在練習、教授太極拳時,一再要求「用意不用力」。而這個「用意不用力」既不怎麼好理解,也多引起爭論。如果我們換一種說法,叫「用骨不用(肌)肉」,是否令人 更加明白呢?因為太極拳要求我們以超乎正常的訓練方式,細緻深入地控制到骨 骼。 我們常說「太極處處都是手」,是這樣嗎?當然是!只要我們能夠控制自己周身每節骨頭,無論對方碰到我們身上任何部位,我們都能立即就在該部位進行化解、反擊,就能做到「渾身都是手」,所謂「全身是手手非手」也! 既 然胯骨如此重要, 那如何練胯?首先要學會開胯, 將胯根打開,以使胯關節鬆開。 陳鑫說,「襠勁要開,要虛,襠開然後心氣發動」,襠開就是指「兩大腿根要開」。我們知道,腰部的左右旋轉和腿部的虛實轉換,是靠胯關節的松活來完成的,如 果兩個胯關節不打開,而是死頂住骨盆,腰也起不到車軸轉動的作用。「開 胯」的要求,一般有兩層意思:一是機械性開胯。每天要拉胯、壓胯,有正壓、 側壓等, 再就是拉大馬步, 兩膝蓋螺旋外展、 平面旋轉,以使大腿根部產生拉力。 這樣練習一段時間,可使胯關節和肌肉拉開變長,具有一定韌性。二是內功性開胯。在機械性開胯基礎上,通過意念,兩膝先外展後微微內合,胯根鬆開,用意念引導胯骨部位收束、開放、旋轉、整合起來,帶動全身骨骼運動。比如,在盤架子中做陳式太極拳單鞭勢、斜形拗步勢、前膛拗步勢時,右(左)膝外展旋轉,以身領手,丹田運轉,勢子結束時兩膝微微內合,使胯撐開,上下相隨,外形如 城牆之拱門, 達到了「胯撐襠圓」的要求。這裡還要注意一個問題, 胯開不是胯岔、 胯撇、兩腿岔開越大越好,要求的是內開而不是兩腿外形的撇、岔。我們應記住陳鑫的話:「襠開不在大小,即一絲之微亦算得開。蓋心意一開,襠即開矣。腿 雖岔三尺寬,不開仍然不開,是在學拳者細心參之。」其實,行拳、盤架要 慢練。慢才能體會內在的氣息運行、骨節的催動。筆者在盤練陳式太極拳一路最 慢時達 25 分鐘,現在行一路拳也要15~20 分鐘。盤得這樣慢,是要體會「用骨 不用肉」的骨骼的節節催勁,如果盤得快,7~8 分鐘練完,是無法體會氣息、骨骼運動的。通過這樣的修鍊,再復而快時,才能快得順、快得整、快得渾身都是 手。行拳、盤架、推手、散形皆由丹田統領,以胯根為主宰,帶動周身骨 骼節節運動,化則節節分解,發則節節催勁。依靠胯部運動來傳勁發力,外形似乎是手在發勁,實則胯在催動手之勁。比如,陳式太極拳「青龍出水」勢,右手自胸前由上而下弧形向右前上發勁,實際胯在右經左再到右旋轉運動,方能發出右手抖彈之勁。再比如,對方封住我右手並向我發勁,而我雖然被封住右手,但我 腰胯隨即向左轉換, 左重則左虛、 右重則右沓, 不進則罷,若進必然使對方落空, 因為胯的移動已使我的重心變化,而我重心一變,則可相機得勢使對方失去重心而傾斜跌出,這是「松胯活襠」的結果。久而久之,心意合一,由內達外,自然渾 然一體。

太極養生堂好書推薦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楊松泉老師語錄
武當內家功夫丹田開合樁功,極短時間內激發出丹田內氣感,開磚斷石毫不費力,小腹可抵抗外來重力,功效十分驚人!
武禹襄拳論,溫故而知新!精典中的精典理當反覆學習!
《九要論》:一貫呼吸,三節四梢,五行六合七進,身法步法
內家拳龍虎二力直析

TAG:九五太極養生 |

您可能感興趣

千聖不傳的開九竅之法
太極拳中的不傳之密,絕頂功夫:五丁開山掌
刮痧不傳之秘法:內臟病瘀滯開鎖法?
中醫不傳之密
每天一招硬功展示!傳統武術的不傳之秘!還有配套呼吸秘法
「翡翠賭石」核武器,傳內傳親不傳外,第三部
淺析在鴿界的不傳之密!
它是治療婦科男科的要穴、也是密宗不傳之秘法,打開它效果驚人!
「傳拳不傳腰,傳腰師不高」關於太極放鬆腰胯基本操作方法!
針刺技法之千古不傳之秘——馬丹陽祖師創立之「擔截法」
奇門遁甲——千古不傳的帝王之術
八字斷命的不傳之秘
面相基礎口訣:傳統相法不傳之秘!
我國崛起工業的不傳之秘 背後大功臣之一竟是它!
武術不傳之秘-發力
「道不傳非人,法不傳六耳」,佛道兩家都有自己的傳承理念
火影忍者:忍術中的兩大不傳之秘,擁有輪迴眼才會的究極忍術!
中國武術的撞牆功是什麼?輕易不傳的武林絕技
分享:道醫千古不傳之秘,藥性陰陽轉變大法
分享:千古不傳之秘——藥性陰陽轉變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