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軍事技術並未超過俄羅斯,真的假的?

中國軍事技術並未超過俄羅斯,真的假的?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最近俄羅斯《衛星網》發表了經常就中俄軍事技術交流發表意見的俄羅斯專家瓦西里·卡申的文章《中國軍事技術並未超過俄羅斯》。

他這篇文章是回應一篇中國網路上《放下架子向中國學習的俄國表示:不懂為啥中國有人嚮往西方》的文章,《衛星網》稱這篇文章在網易上被評論了12000多次,影響力很大云云。

《放下架子……》一文是其實就是一篇嘩眾取寵的博文,其內容基本屬於「外國人高呼中國OK!」那種,選這麼一篇文章來當靶子,《衛星網》也是挺有想法的

幾年前,卡申先生在當時的《俄羅斯之聲》(後來因其政治傾向問題,被改組成今天的《衛星網》)發表文章回應《解放軍報》發表的《鉚在意識形態鬥爭陣地上》 。然而與《軍報》的文章相比,這篇《放下架子》是一篇典型網上「吹水文章」,由於作者根本就是「小白」,其中說對的地方比說錯的地方少,很正常,抓住這麼一篇文章來罵一頓,說實話還是有點LOW了。

然而卡申先生還是將其批判一番,順便還把「戰火」引到中國軍事技術上,張嘴就是「缺乏實戰」,閉嘴就是「元器件先進不等於系統先進」,有些觀點還和中國網上缺乏常識的「公知」口吻一致,比如「引進蘇-35表示中國雷達技術不如俄羅斯」。你批駁「小白」,咱們自然沒有意見,但把話題提升到這個高度,而且還用了一些「春秋筆法」,把俄羅斯的一些落後說成先進,又強行給中國抹黑,這筆者就覺得不吐不快了。

批駁一篇其實並不值得批駁的文章,說激動了就有點夾槍帶棒,雖然可以理解俄羅斯朋友的心情,但有些話還是不得不說

先說一下,筆者經常看卡申在《衛星網》發表的文章,認為不失為了解俄羅斯方面對中俄軍事技術交流看法的窗口。但另一方面,又覺得如果俄羅斯軍工產業界的專家對中國的認知就是這樣,那麼恐怕他們今後還會繼續錯失很多機會,並被世界潮流拋得更遠。

以下,筆者就卡申《並未超過》一文中部分內容發表一些看法。

第一,俄羅斯艦隊「並未遠遠落後」?

俄羅斯海軍在冷戰結束以後,紅海軍已經從全球進攻型的可觀海上力量退回近海防禦性海上力量。

隨著蘇聯解體帶走烏克蘭,俄羅斯大型艦艇建造能力大幅退化,目前只有列寧格勒北方造船廠還有能力對「基洛夫」、「庫茲涅佐夫」等大型艦艇實施修理和改裝作業。事實上,俄羅斯沒有建造排水量1萬噸以上大型艦艇的能力。

當然,俄國防部一再宣稱要恢復建造大型艦艇的能力。但俄軍大型水面艦艇排隊等修的情況始終沒有得到改善。蘇聯時期,將民用造船工業基本全部轉移到東歐衛星國,本國造船業專心建造軍艦,如今俄羅斯造船產業也只剩軍船。這和可以依託世界第一造船工業的中國,是沒辦法相提並論的。

俄羅斯海軍20385型首艦下水恰好趕上055型大型驅逐艦下水的日子,難免引起人們的對比,喜歡說便宜話的媒體難免要嘲笑一波俄羅斯海軍現狀

(1978年,中國海軍108艦「西寧」號下水)

(1977年,蘇聯海軍「基洛夫」號巡洋艦下水,即今俄羅斯「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

時間回退40年,當初中國海軍還在為自己的051型驅逐艦歡欣鼓舞的時候,蘇聯已經建成了令西方恐怖的「基洛夫」級巡洋艦。今昔對照,令人感慨

2016年,「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在進行短暫修理後,強行前往敘利亞參戰,然後艦載機連續墜海,遭到西方媒體連番羞辱。這件露臉不成反丟人的事情,背後就體現出俄大型水面艦艇部隊的尷尬現狀。

以筆者近年來登上俄羅斯和中國海軍主力艦艇參觀的感受,俄軍艦艇的維護保養水平實在難以恭維——或許能將艦況如此糟糕的老艦開著滿世界轉,也可以算是一種壯舉吧。

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新造的主力艦是11356、20380、22350三種護衛艦。其中,11356型和20380型之間的故事,可以說正反映了俄羅斯建造新型水面艦艇的困境。

關注俄羅斯海軍的朋友都知道,俄羅斯2006年建成20380型護衛艦首艦「守護」號,隨後又在2010年建成在其基礎上增強火力的20381型,安裝了垂直發射系統以容納「口徑」巡航導彈。

但在2014年2038系列四號艦服役後,一直到不久前的2017年7月20日,才有代號20385型的五號艦下水。20385加裝了一些較為先進的電子設備,但照理說,研製進度不應該拖這麼長。

真正導致該艦拖延的,是因為2014年時俄羅斯海軍就曾表示2038型護衛艦噸位小,發展潛力有限,用3500噸級的11356R級護衛艦取而代之。

但噸位比2038型更大的11356型護衛艦,採用的是烏克蘭生產的M-8k和M-62燃氣輪機作為動力系統。在2014年的烏克蘭衝突後,發動機供應斷絕。該艦首批三艘由於開工時間較早,已經安裝了發動機,因此已經先後交付黑海艦隊,也就是卡申文中提到,去了敘利亞的三艘。

但此後繼續為俄羅斯海軍開工建造的3艘護衛艦,卻只能無奈的在船塢中等待發動機。最初俄羅斯工業界信誓旦旦將在2016年造出國產燃氣輪機,為三艦安裝發動機。

但經過漫長等待後,今年傳出的消息卻是:它們將被出售給印度。

俄11356型驅逐艦赴敘利亞執行任務

對於印度海軍來說,3艘裝備垂髮系統的11356M型護衛艦可謂天降甘霖,對於俄羅斯而言,這筆交易頗為苦澀,圖為印度海軍此前向俄羅斯購買的11356型護衛艦

而且交付方式也頗為特殊,三艘無動力的戰艦被拖去印度,在印度造船廠與從烏克蘭起運的動力系統匯合,再安裝動力系統。

在無法繼續建造11356的前提下,俄羅斯就只能繼續回頭建造2038型,這才有了今天的20385型。

這對於俄羅斯海軍和俄羅斯船舶動力行業來說,實在可算是恥辱。

當然,卡申先生還可以用22350型護衛艦來自傲一下,這好歹是「世界上最小」的防空護衛艦,比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國使用「縮水版宙斯盾」系統的F-100還要小,也小於中國的052C型驅逐艦,而其火力還挺強。

排水量僅為4500噸的22350型護衛艦,堪稱世界上最小的區域防空艦

西班牙海軍F-100型護衛艦噸位和中國052CD相似,為6000多噸

我們不去談22350型首艦「戈爾什科夫上將」號從2010年下水後,直到2016年才等到了它計劃安裝的配套雷達系統,這件事到底算不算是一個正常運轉的軍事科研系統應該的表現。

更不去談後續建造的該型艦所需的燃氣輪機在烏克蘭斷供後,俄羅斯自造燃氣輪機什麼時候才能完成的問題。

就說目前22350型的技術狀態,截止2016年,根據俄羅斯媒體的報道,該艦所使用的9M96、9M96D和9M100導彈依然存在著很多技術問題,尚未進行過成功的打靶試驗。

如果這個報道是真實的,只能說明22350型艦的雷達、電子系統和防空導彈系統事實上甚至可以算是尚未完成研製的階段。這「先進性」又從何談起呢?

俄羅斯克雷洛夫設計局的23560E方案如果建成,倒是可以說是俄羅斯海軍新的驕傲,可惜這種排水量高達17000噸的驅逐領艦的建造工作,起碼要排到現有幾艘「基洛夫」級和「庫茲涅佐夫」號維修工作完成,才能開始,那恐怕起碼是十年後的事情了

相比之下,中國海軍從2010年開始的造艦速度,恐怕就不必再給俄羅斯同志談了吧。我們且不算排水量「僅有」2000噸的056型輕型護衛艦(俄羅斯海軍近20年來建造的多為這種噸位的艦艇),光是4000多噸的054A,中國海軍造了20多艘,6000噸的052C,從2005年首批兩艦服役,經過一段時間對艦上相關係統的調整,從2010年進入批量生產,建造4艘。隨後在其基礎上進一步改良,安裝新型雷達和全面改用通用垂髮的052D型開工建造,目前已經有13艘下水。最新的055型大型驅逐艦,也已於不久前下水。

中國海軍新型主力驅逐艦均採用了新一代的相控陣雷達,連卡申自己都在文章里羞羞答答表示:中國元器件不錯。而事實上是,中國新一代艦載作戰系統、防空指揮系統、對空搜索、火控雷達、通信系統……綜合射頻系統各方面都已經領先俄海軍至少一代。

等俄海軍磕磕絆絆的吧22350型的艦載系統搞定,其實際水平也不過和052C技術水平相似。但由於戰艦尺寸問題,其雷達系統功率依然不如052C——在技術水平相似的情況下,性能自然也就要差一截。要真正達到052D,乃至055的水準,恐怕還需要一番努力。

至於卡申文中引為自豪的「小型導彈艦」,那其實是一種俄羅斯繞過「中導條約」,在裏海部署巡航導彈的措施,實在談不上什麼技術上的獨創性。中國如果願意,完全可以在排水量更小的022型導彈艇上裝1-2發陸攻型巡航導彈,來爭奪這個「世界最小陸攻巡航導彈海上運載平台」的帽子,有意思嗎?

21631型導彈艦,裝備8單元「克拉布」(口徑)導彈發射裝置

但其實要說小艇裝大彈的能力,中國的022型導彈艇更誇張,把8枚鷹擊83換成2-4枚陸攻巡航導彈也完全沒問題

某種意義上說,21631型不過是繞過「中導條約」,部署陸基RK-55巡航導彈的一種方法,技術上來說,恐怕沒什麼值得驕傲的

在艦載系統、艦載動力、大型艦艇建造能力、艦艇實際開工數量,艦艇技術水平方面都已經落後於中國海軍的情況下,這個「並未落後於中國」到底是怎麼說出來的呢?

當然,卡申同志的文章里也有客觀的部分,比如俄羅斯的核潛艇技術還是較大幅度領先於中國的,尤其是潛艇用核反應堆和大直徑耐壓殼製造技術等方面,中國可以向俄羅斯學習的地方還有不少。

中國在這方面要追趕俄羅斯,還需要一定時間。不過,隨著中國水面艦艇一波「大爆發」之後,潛艇、乃至核潛艇方面受到高度重視,得到大發展是可以預期的。

說到底,資金充裕,科研體系完整健全,科技人員代際傳承有序,工業技術實力強大,這是中國國防軍工系統總體而言比現在俄羅斯的重要優勢。在某一個領域開始發力後,迅速趕上,乃至超過其水平並不是天方夜譚。

實在的說,俄羅斯的核潛艇,咱們還是羨慕的,如今這方面中國依然有很強的和俄羅斯合作的意願

第二,中國戰鬥機是4++代,不是五代機

這真是一個陳年笑話。

卡申老先生也是業內人士,可以去問問俄羅斯空軍的同志。他們花了巨大的代價獲得的殲-20部分測試數據給他們帶來了怎樣的感受?為什麼2017年開始俄軍對T-50的態度突然轉冷?為什麼不久前普京總統、紹伊古部長親自參加的會議上決定把未來的希望放在全新研製的「5.75代」戰鬥機上?

當然,仔細看卡申的文章,會發現他並非完全不明白這一點,只是妙筆生花,耍了點滑頭。

他把殲-20排除在討論範圍之外,只說他批駁的「靶子」文章里「小白」作者提到的殲-11啊,FC-31啊,L-15啊這些飛機,說這些飛機算不上五代機。這不是廢話嗎。

其實,中國空軍和航空企業界關於自身裝備的分類法是很明確的,只不過俄羅斯的「五代」分類法在影響到西方國家後,中國媒體多接受了這種分類法。但套用到中國飛機上,其實這本身就有點勉強。

舉個例子來說,殲-8戰鬥機,按照中國分類法屬於典型「二代機」,而按照俄羅斯分類法,這種和米格-23類似的戰鬥機自然應該屬於「三代機」。但反過來,殲-7E,殲-7G這樣經過現代化改造的典型俄式「二代機」究竟算「三代機」還是不算呢?解放軍自己是有定論的,因為按照我軍的演算法, 這些飛機不管怎麼改,都只能算「二代機」。

蘇聯在戰鬥機分代這件事上的糾結,起源於不承認米格-23屬於「二代機」

俄羅斯將EF-2000這類飛機歸為「4+」代戰鬥機

後來為了宣傳蘇-35的先進,又將其稱為「4++」代戰鬥機

0.1-0.4平方米的反射面積,其實就和進行隱身改進的4代機差不多了

美國波音公司推銷的F-15SE在乾淨構型下,雷達反射截面積也可以控制在0.1-1平方米之間

像俄羅斯這樣,把經過電子系統改良的「四代機」叫做什麼「4+」,後來又發明「4++」,這種分類法只能反襯俄羅斯航空工業一度的凄涼現狀,以及今天經費問題初步得到緩解,但總體產業水平卻難以同步提升的尷尬。

其實,這就跟2004年殲-10A剛服役的時候,中國軍迷強行要說它「是『三代半』戰鬥機」的心理一樣。只不過今天中國殲-20服役了,甭管殲-10B還是蘇-35,在中國空軍眼裡,都算「三代機」,甭管是專家還是軍迷,對此也都沒意見了。

至於說中國買了蘇-35,是因為「雪豹E」雷達先進,要把它作為自己「最先進的雷達」使用,這恐怕就是俄方的一廂情願了。

但4後面有多少個加號,和真正的五代機是無法比較的,而五代機的主要特點,是正面雷達反射面積達到0.001-0.0001平方米水平,換句話來說,常規雷達發現這種飛機的距離,和肉眼視距差不多。殲-20和F-22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滿足這一條件的空優戰鬥機

FC-31目前不僅有國外潛在用戶,未來也可能成為中國海、空軍的裝備,目前用的RD-33發動機只是一個過渡

之前「局座」就做了一個不錯的比方,當代世界雷達市場,主流是「智能機」,而蘇-27戰鬥機原裝的N001,只能算是「功能機」。而「雪豹E」,憑藉其有源+部分機掃的「奇葩」體制,可以算是一個「海事衛星電話」。中國對這個雷達有興趣,更多的恐怕也是「好奇」,而不是「仰慕」。

這就和蘇-35上的「決鬥」近距離空戰輔助決策系統一樣,算是讓中國空軍很感興趣的「獨門絕技」。

但這種系統究竟受到多大重視呢?在業內以詞鋒銳利著稱的殲-20總設計師楊偉不久前在軍民融合展上搞的一次講座上可算是做了側面回答:

「為什麼你要狗斗?」「因為我有超機動。」「不,因為你笨。」

這麼說吧,假如俄羅斯現在有足夠的錢,蘇霍伊設計局T-50團隊也一定會對買一架FC-31回去研究研究很有興趣的——畢竟他們之前就曾希望請瀋陽飛機研究所幫他們解決一些第五代戰鬥機的氣動問題,可惜合作沒能成功。

反過來說,俄羅斯空軍現在已經「飢不擇食」到連此前因為對米格-29提升不大,而看不上眼的米格-35戰鬥機都願意接收的程度了。

要是他們能買FC-31(當然,如果這種飛機已經已經是一種現成能出售的戰鬥機),又有足夠錢,國內政治形勢又允許,那無疑會上手啊。

只是,考慮到上一個做出購買外國武器決策的謝爾久科夫前國防部長的下場,今日的俄國防部也不可能做出這樣的決策。

俄前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發動了激進的軍事改革,不僅大刀闊斧改變俄軍組織結構,還力主外購一些武器裝備,包括「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還和義大利談過引進「半人馬座」輪式戰車

這些改革措施引起激烈反彈,不就謝爾久科夫因腐敗醜聞黯然去職,幸得普京總統赦免,沒有蹲監獄,只是結束了政治生命

實際上,中電科14所為殲-20、殲-11D等戰鬥機研製的新型AESA雷達,改改軟體,完全可以達到和「雪豹E」一樣的,在400公里上很小範圍內跟蹤5平方米RCS目標的能力。甚至這個距離可以更遠,因為中國的AESA雷達所用的T/R組件性能遠優於俄制同類產品。

只不過,這個功能意義不大,畢竟中國戰鬥機不需要用自身的雷達來鎖定400公里外的大型目標以發射K-100導彈——我們的霹靂XX導彈射程700公里,已經完全不可能靠飛機自身的雷達來保障發射了……

但另一方面,霹靂-XX導彈作戰過程中所需要的高指向性、遠距離、大容量的先進數據鏈系統,目前俄方也只能羨慕……從原理上來說,這類通訊系統和AESA雷達是相通的——俄方在元器件方面的落後直接限制了他們研製這類系統的能力。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元器件先進不代表設備先進」的說法如果被奉為金科玉律,那就荒謬了,很簡單,你沒有好的T/R組件,談什麼先進AESA呢?

對比一下今天中俄兩軍正在批量生產裝備的戰鬥機。中國空軍目前正在批量生產接收的飛機包括殲-11B(新批次)、殲-16、殲-10B(換裝AESA雷達,之前盛傳稱為殲-10C的殲-10B第二批次)三種。此外,殲-20戰鬥機正在低速生產,年內可能裝備起第一個試訓團。

相比之下,俄羅斯目前正在生產接收的戰鬥機有:蘇-30SM(電子系統技術水平與殲-11B大致相當)、蘇-35S(與中國空軍接收的蘇-35SK基本一致)、米格-35(米格-29改進型,主要提升了航程, 依然沒有安裝相控陣雷達)、此外還有蘇-34戰鬥轟炸機。

殲-16攜帶航天X院研製的霹靂-XX空空導彈起飛進行試驗,該導彈最大射程可達700公里,戰鬥機自身的雷達再強大也無法鎖定那麼遠的目標

蘇-35雷達的「超頻」模式主要是用來給機載的K-100超遠程導彈鎖定目標,該導彈據稱射程為400公里

從兩國空軍接收新型戰鬥機的速度來看,中國空軍目前平均每年是俄羅斯的兩倍以上,但中國空軍的歷史包袱更大,因為還有大量老式飛機等待更換,所以蘇-35SK能夠引進,那也沒什麼嘛。只是因為俄羅斯方面產能的問題,該機究竟在中國空軍能否裝備超過一個團,還是個問題。

從技術水平上來看,中國空軍新戰鬥機,除了殲-11B新批次外,主要是因為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而對比俄羅斯同類機型擁有一些相對優勢。而在飛行性能方面,也不敢說比俄羅斯強。客觀地講,這方面也體現了俄羅斯航空工業的深厚底蘊,中國也還有很多方面可以從俄羅斯學習。

但在現代軍事技術競爭最前沿,最有革命性的方面,俄羅斯這邊就是空白了。俄羅斯塔斯社不久前公布T-50的正面雷達反射截面積高達0.4平方米,僅僅比掛繭包的第四代戰鬥機稍微小一點而已……在第五代戰鬥機最根本性的革命要點,隱身方面,該機完全不合格。

應該說因為低估其他國家第五代戰鬥機的實際水平,當初確定T-50研製目標的時候,俄羅斯就已經鑄成大錯。而究其原因,恰巧就是卡申在文章里所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是俄羅斯此前和中國軍事技術合作中的嚴重錯覺。「中國航空工業產品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在俄羅斯或者俄羅斯其決定性參與下設計的。」嚴格來說,這句話里真正有錯的恰恰是這「決定性」三個字。即使是殲-11系列,發展到殲-11B,殲-11D,殲-16以後,俄羅斯的作用也已經不是「決定性」了。

當初「718工程」預研階段買了一些俄羅斯某設計局某型五代機驗證機的資料,就被俄方認為是要「抄」這種原型機……若不是後來某些事件,恐怕俄方至今還以為殲-20研製過程中他們的這些資料是「決定性」的呢。

在718工程方案競爭階段,俄羅斯幾家主要設計局曾熱情向中國方面推銷其多種五代機原型機的技術資料。俄方想像中,中國航空工業購買後,會按照俄羅斯這些原型機的設計來做自己的方案,或者說,以為自己在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結果么……大家現在都看到了

除了隱身戰鬥機,在很多前沿領域,中國現在都已經超越了俄羅斯,越是前沿性領域,這種超越越是明顯。

例如高超聲速飛行器、超燃衝壓、反導動能殺傷器……這些蘇聯解體前尚未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今天的俄羅斯也還未能實現突破,基本上就只有靠宣傳來顯示自己在這些方面「也有積累」了。

當然,也應該看到,俄羅斯在航空技術方面,也有很多值得中國學習的部分。至少蘇-35戰鬥機的超機動性能,不論這東西有用沒用,但能做到,這就不容易。而中國方面真正羨慕的,可能是俄羅斯積累幾十年的航空氣動設計和試驗的經驗。據悉,中國目前多種型號飛行器,包括運-20、直-10,乃至「718工程」初期方案選型階段,都與俄方進行過合作,主要是請俄方設計局「驗算」中方做出的方案,看是否存在嚴重問題——這是個純靠經驗的活計,蘇聯、俄羅斯幾十年的經驗是很難替代的。

已經進行8次成功試飛的中國高超聲速滑翔器設想圖

第三,中國坦克「抄襲俄羅斯主炮」,所以其性能不如「阿瑪塔」

縱觀卡申先生文章,前後均運用春秋筆法,偷換了不少概念,肯定能唬住不少人。

在坦克主炮這件事上,表現得特別明顯。

卡申說,在俄羅斯,已有幾十年時間不再生產2А46基礎型火炮,而這些火炮卻是中國125毫米坦克火炮的樣機……T-14坦克上安裝的是口徑為125毫米的2А82火炮。

當然了,這是為了駁斥那篇「小白」文章中連2A82這個型號名稱都沒聽說過的「小白」作者。但對中俄坦克炮技術史有一些基本概念的讀者而言,這就有點滑稽了。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俄羅斯關於中國軍工技術有不少錯覺,其中之一就是中國的技術都是抄的。

事實上,中國在坦克炮方面,在早年模仿蘇聯D10T型100毫米坦克炮後,就已經開始試圖走自己的路子。雖然早年模仿T-62的主炮研製的老120毫米滑膛炮性能還不如模仿對象,但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坦克炮技術就已經以我為主了。

以86式100毫米滑膛炮為代表,中國的高膛壓火炮技術實現飛躍。在當初引進西方坦克炮相關技術的談判中,中國向他們展示了89式殲擊車的120毫米滑膛炮的威力,令後者驚訝不已,在後續談判中,不再刁難中方。

時至今日,中國在坦克炮製造工藝技術水平方面,已經可以和西方最先進水平至少平起平坐,而俄羅斯至少在2A46M5型上,依然沒有使用一些中、美坦克炮上已經使用多年的工藝和技術。

從外觀上看,2A82的主要變化是炮管略微加長,並取消了抽煙器,其是否已經採用了俄羅斯坦克炮此前沒有用過的電渣重融工藝,尚不清楚

中國125毫米坦克炮的性能遠比2A46M5高得多

卡申的春秋筆法的破綻在於,火炮的結構設計只是火炮性能的一個因素,且很多時候並非決定因素。

大家都知道,美國製造的120毫米坦克炮要比德國的RH-120坦克炮性能好不少,至今美軍都沿用44倍徑坦克炮炮管,而其實際穿甲彈威力還略大於德國的55倍徑。

這其中就有美軍的坦克炮炮管製造工藝優於德國的原因。

而反過來,烏克蘭在蘇聯解體後製造的KBA-3型125毫米坦克炮雖然結構和2A46M-5一樣,但炮管壁更厚,重量更大,性能卻更差了,也是由於其材料和工藝不行。

烏克蘭KBA-3坦克炮,雖然結構設計和2A46M5一樣,但性能卻有較大下降,因為用的工藝和材料還不如俄羅斯

俄羅斯的2A46系列坦克炮,在火炮炮身材料和工藝方面與西方有較大的差距。相比之下,中國則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用先進材料和工藝大幅度提高了125毫米炮的性能。

在俄羅斯最新的2A82坦克炮上,究竟是否使用了類似的技術,目前還難說。畢竟俄羅斯方面宣傳稱這種火炮的製造工藝和技術得到了很大改善。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頂多也只能說,2A82終於趕上了中國上世紀90年代的125毫米坦克炮。

此外,正如許多科普文章一直說的,對於現代坦克炮來說,火炮本身的性能只是決定穿甲威力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則是穿甲彈技術。

從蘇聯時期後期開始,蘇聯穿甲彈製造工藝和技術落後西方已經是很明顯的趨勢。尤其是1991年海灣戰爭,美國M829型長桿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表現了巨大的威力,讓同時期採用兩截式短桿彈芯的俄制穿甲彈相形見絀。

更要命的是,由於蘇聯解體的影響,整個90年代,俄羅斯在坦克炮和穿甲彈技術方面的進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3BM-42穿甲彈至今是俄軍的主力彈種,其兩截式的鎢穿桿在今天看來已經相當落伍

進入21世紀以來,俄羅斯也開發了幾種新的穿甲彈,但其實際技術水平依然遠不及中國和西方同期的彈藥。而且,這些彈藥也無一例外始終處於「傳說」階段,沒有裝備部隊。

在2014年的烏克蘭戰爭中,出現了尷尬的一幕,俄軍派出了新銳的T-72B3,甚至傳聞有T-90A參戰,但使用的炮彈,依然是80年代技術水平的3BM42及其衍生彈種。烏克蘭的老式穿甲彈,甚至是冷戰時代庫存下來的貧鈾彈,都打不穿俄軍堅固的T-90A坦克,在T-72B3的「接觸5」反應裝甲面前也敗下陣來;但反過來,俄軍的穿甲彈很多時候也拿老舊的T-64BM沒辦法。據烏克蘭哈爾科夫坦克廠方面發表的消息,烏軍損失的坦克裡面有70%是被擊穿頂部裝甲,也就是毀於炮兵或者航空火力,而真正在坦克對射中被擊穿正面裝甲而損失的坦克,似乎很少。

這充分表明,俄軍目前尚未裝備真正威力強大的穿甲彈——既然都已經派T-72B3和T-90A參戰了,沒有理由不給他們配發最新的穿甲彈啊。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為何卡申文章里強調「實戰練兵」的時候只說飛機,不說坦克……

烏克蘭T-64BM的三層反應裝甲疊放的方法在實戰中被證明有一定效果,當然圖中這張不清楚是什麼彈藥打的,但顯然引爆了反應裝甲後未能擊穿炮塔裝甲

中俄合作中,俄方的「傲氣」已經成為障礙

俄羅斯和中國的軍事合作,有著廣闊的基礎。從蘇聯時代至今,俄羅斯工業體系內有不少短板,尤其是電子工業,已經和當代世界拉開了相當的距離。基本上來說,是在通過「歪門邪路」,用一些創新的技術方法,達到部分參數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這樣的方式來發展。

舉個例子,中國某電子科技研究單位曾將美、俄、中、日、歐的同類航空電子系統放在強電磁干擾環境下進行試驗。隨著干擾強度的提高,日本、歐洲的產品首先停止工作,然後中國自行研製的系統也出了問題,而美俄的產品在抗干擾能力方面似乎不分伯仲。當然,這些設備在無干擾環境下的技術性能上、功能的豐富性上、信息處理能力……等等性能上,即使是抗干擾性能較差的日、歐的產品,也遠超過俄羅斯同類系統,俄制產品只在抗干擾一點上能與美國貨相提並論。

所以說,卡申文章里提到的「紙面性能」不可信,還要看「實戰」的說法,有一定依據。

畢竟,中國真正「牛逼」起來時間還不長,我國在軍工領域大幅度增加投入也不過是21世紀開始的事情。

中國目前在很多領域也存在短板,要說全面超越那些在冷戰期間已經持續投巨資發展幾十年的國家,即使今天也還是底氣不足,中國依然需要時間繼續發展自身實力。

反觀俄羅斯,自普京總統上任以來,尤其是在08年喬治亞戰爭之後開始軍事改革以來,在軍事技術方面的投資不可謂不大。以俄羅斯的經濟體量而論,如今其在軍事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見得比蘇聯時期小。

但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整個90年代都被荒廢了。如今,俄羅斯軍事技術工業界出現了科研人員斷檔、技術工人不足等一系列問題。而且由於今天的俄羅斯已經沒有蘇聯時期大而全的龐大工業體系,其工業系統自我更新,自我升級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很大程度上要靠購買國外技術設備來提升研製、生產能力。又偏偏趕上西方制裁和與烏克蘭關係惡化……

在這種環境下,俄羅斯軍工振興的翅膀是沉重的。

中俄兩國是友好鄰邦,戰略合作夥伴,背靠背的好夥伴,兩國在軍事技術方面的合作也還有巨大的空間。

對俄羅斯而言,中國的長處完全可以用來彌補其短板,事實上現在俄羅斯已經開始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考慮使用中國產品。

只是,俄羅斯如今有種莫名其妙覺得自己比中國高一頭的「傲氣」,這很大程度上成了阻礙兩國繼續深入合作的障礙。在C929、重型直升機等合作項目上,俄方都表現出來了「我們才是核心技術擁有者」,「你們為啥就不能和印度一樣,老實掏錢,等著拿我的貨就好了」這樣的態度,俄方能否克服這種態度,恐怕是決定這些項目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要克服這一障礙,就需要中俄兩國相關行業間更坦誠、更有效的交流了。如果有機會,筆者也很想請卡申先生喝一瓶,伏特加還是茅台,都行。

啊朋友乾杯……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的精彩文章:

印將購法二手「美洲虎」戰機 搞「以買代修」換本國同型老機
不是軍迷,都被這部片子帥哭了!
「沱江艦」量產型招標 更大更快更強?

TAG: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

您可能感興趣

俄專家:中國是俄羅斯最親密的夥伴,俄方將解禁更多的軍事技術
中國航天技術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俄羅斯專家:說的沒錯!
中國的技術會超過美國嗎?
囊中羞澀的英國海軍,連航母的核心技術都是中國的
俄羅斯的經濟影響軍事的代謝?這幾個技術是怎麼都不會出口的
俄羅斯這項技術停滯不前,中國迎頭趕上已經超過俄羅斯
美國專家;不得不承認,中國軍事技術已經趕上甚至超越美國!
美國火箭技術很強,但並非無法超越,只待中國這項技術研究成功
俄羅斯五代戰機的最新技術攻關,稱已經研製成功,對此印度非常激動
前蘇聯遺留下的軍事技術幾乎都不見了,俄烏倒退成既定的事實
中國和印度,誰具有更領先的技術?某網民:中國信息技術不如印度
中國的雷達技術,「中國雷達人」自己的故事
印度人問:在十五世紀,中國、印度和歐洲,誰擁有更先進的技術?
真的嗎:加拿大華裔教授被懷疑為中國盜竊美國軍事技術
踢館:印度、朝鮮和伊朗,這三國哪個導彈技術更強?
印度正研製的新款戰機,我們沒技術,俄羅斯也沒經驗
中國在電磁發射技術領域,並不比美國落後,你知道嗎?
俄羅斯技術不過關,被敵機尾卻無法發現,雷達技術還需改進
中國軍工新技術冠絕全球?美俄都承認不是中國的對手,甘拜下風?
中國的此項技術令美國擔憂,俄羅斯也甘拜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