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人類機體如何與腸道微生物組共生共榮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認為「良好」的免疫細胞能夠幫助識別並且抵禦外來入侵者,這就是為何很大一部分藥物能夠直接靶向殺滅致病微生物並且抵禦這些微生物引發的感染。對機體免疫力的理解往往能夠反映20世紀的文化,同時,適者生存也是促進進化和競爭發生的驅動子,但理解人類和微生物之間的根本改變往往始於體內50%的細胞都是人類的,而其它則是由多種微生物組成的,比如細菌、酵母、病毒、甚至昆蟲等,它們共同組成了人類的微生物組。
與體內腸道中微生物所具有的330萬個基因相比較而言,組成人類基因組的23000個基因往往相形失色,這些基因能夠翻譯蛋白質幫助促進食物的消化,並且維持機體免疫系統發揮作用。通過腸-腦軸,這些基因甚至還能夠影響機體的情緒和記憶力,機體中的腸-腦軸是腸道和大腦之間出現的一種特殊的交流通路,其主要就是通過腸道微生物組的作用來實現。
由於我們能夠同機體的微生物群落一起進化,如今在機體腸道、皮膚甚至口腔中都有著特殊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對於機體生存至關重要,很多科學家們都認為我們人類是共生生物體,其由宿主、微生物組和環境所組成,這或許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全功能體」。
將人類的生命看作是微生物組和環境的一個功能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生命是如何受到不同因素影響的,比如,我們對食物的選擇不僅會通過營養物質和卡路里平衡來影響人類健康,而且還會對機體腸道微生物組產生一定的影響。
微生物和飲食
我們所攝入的食物往往能夠給腸道微生物餵食,並且直接影響其生存,如果在兩天內改變飲食就會使得機體腸道微生物菌群發生改變;不同的腸道菌群依賴於不同的飲食來存活,比如,普氏菌屬細菌往往會消耗碳水化合物,而擬桿菌則更喜歡脂肪,念珠菌則喜歡葡萄糖優於蛋白質,因此根據我們所攝入的食物,有些細菌往往會餓死,而有些細菌就會不斷生長。
腸道菌群往往能夠反映其與機體健康和疾病的相關性,比如普氏菌就和機體葡萄糖耐受性改善相關,西方人群機體中該菌水平下降往往能夠部分解釋一些現代流行病的發生,比如肥胖和糖尿病等。
當然了,機體微生物群落也能夠改變我們對食物的選擇,從而確保這些菌群能夠存活下去,微生物消化所產生的代謝產物能夠讓我們變得飢餓、飽腹感,甚至對某些食物比較渴求;然而在人類機體中所得到的證據有時候或許是間接的;當研究人員對熱衷於吃巧克力的人群和不愛吃巧克力的人群進行研究時,他們在人群的尿液中發現了不同的微生物代謝產物,這也就表明這兩組個體腸道中存在著不同的細菌。
代謝產物在功能方面也非常重要,其能夠向機體大腦發送信號,而能夠調節飲食行為的信號往往會通過在大腦和腸道之間發揮作用的迷走神經來傳輸,在人類機體中進行的兩項研究結果都表明,阻斷迷走神經的功能或許能夠誘導肥胖個體體重下降,同時還能夠刺激大鼠讓其過度飲食。
微生物和機體行為
行為是全功能體(holobiont)的一個功能,而全功能體並不是人類宿主自身,有些代謝產物具有神經活性,這也就意味著其能夠通過腸-腦軸來影響人類的情緒、心理健康和行為等。目前研究人員在小鼠和大鼠機體中進行了大量研究來闡明和微生物相關的行為改變,當然了,這些研究的結果也非常有意思,研究人員發現,有些行為能夠通過糞便移植物來轉移,沒有餵食含有任何細菌飲食的動物則會表現出不尋常的社會和情緒行為,而且其腸道中的血清素也會大量產生。因此,相關研究結果闡明了機體的微生物組實際上會影響宿主的行為。
最好的人類證據往往來自於食物對情緒和行為影響的觀察性研究,而且微生物似乎也能夠提供最合適的解釋,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當研究人員對喜歡攝入含特定益生菌乳酪的健康女性進行研究,他們發現,當對參與者進行功能性MRI成像時,這些參與者往往能夠表現出具有不同情緒的臉部圖像。攝入乳酪的參與者在情緒處理的大腦區域活性水平會發生降低,這就表明,相比不攝入乳酪的參與者而言,乳酪攝入者往往會表現出情緒反應的抑制。
為抑鬱症治療提供全食物飲食的保護價值往往就在於腸道微生物對大腦健康的重要性,近來有研究表明,機體腸道微生物組或在個體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研究人員發現,患ASD的人群機體腸道中念珠菌屬細菌的水平會明顯上升。當然也有研究表明,兒童腸道中細菌的差異性往往和行為問題直接相關,而且這會潛在影響兒童未來的心理健康。研究者通過對經歷腸易激綜合征(IBD)小鼠機體的微生物群落進行研究發現,接受移植的小鼠往往會表現出伴隨腸易激綜合徵發生的相同焦慮行為。
「改變遊戲規則」
我們都是生態系統中的一份子,生態系統中的成員之間都會通過互相協作和競爭來達到複雜的平衡,機體中的很多微生物有時候既不好也不壞,但當改變遊戲規則時就會變壞,從而給機體健康帶來威脅;比如當我們過度使用抗生素就會導致耐藥性細菌的產生。有一種衛生假說就認為,感染能夠幫助構建我們的免疫系統,而且家中消毒劑的過度使用往往會誘發皮膚過敏和呼吸道疾病等。
隨著人類飲食發生快速的變化,我們和微生物之間的關係也會發生明顯的變化,非傳染性疾病的流行,比如肥胖和心臟病都是大量攝入高度加工食物以及越來越不愛運動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不斷改變的現代飲食也會給我們的後代產生影響,因為我們機體的微生物群落會傳遞到後代之中;研究者對小鼠進行研究後發現,在低纖維西方飲食餵食模式下,孫子輩小鼠機體中的某些細菌或許不太可能發生恢復,甚至沖洗能恢復高纖維飲食後也不太可能。因此現代西方飲食模式似乎會對機體腸道微生物和人類健康帶來不可逆轉的影響。
對隱喻進行重新思考
大部分時間裡我們都在同微生物做著鬥爭,機體警惕的免疫系統能夠幫助抵禦致病性微生物的攻擊,如今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與機體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是來與微生物群落的複雜有機體的話,我們或許無法抵擋這些微生物的行為,而如果這些微生物群落是機體免疫系統一部分的話,那麼到底是誰在打誰?我們與微生物群落「對話」的方式能夠反映我們思考自身和他人之間的方式,作為全功能體,我們需要搞清楚我們的機體到底是如何同機體中其它成員之間協調共生的。
來源:生物谷
生物易構|更人性的生物化學試劑耗材採購平台
※75%的DNA是垃圾?
※加速退縮的天山冰川:50年後或消失6成
※中國學術界出版獎勵政策
TAG:Science |
※腸道微生物組和土壤微生物組
※人類「長生」之路探索——腸道微生物研究
※揭秘人類腸道微生物組的進化演變奧秘
※系統生物學研究腸道生態系統中的微生物功能
※腸道微生物製藥
※「中國人腸道微生物系統研究項目」啟動
※利用器官晶元技術可以在體外研究人體腸道微生物體生理
※腸道微生物組與代謝疾病
※微生物 腸道病毒
※研究揭示腸道微生物如何改變藥物
※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神經系統疾病
※腸道微生物組通過免疫系統影響代謝
※碳水化合物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群
※香蕉、生薑、益生菌 5種食物護腸道
※【綜述】新生兒腸道微生物起源假說剖析
※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研究獲進展
※城市環境研究所揭示飼料添加劑對豬腸道微生物抗生素抗性的影響
※碳水化合物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群?
※腸道微生物與維生素D的完美組合,相互作用,促進健康
※「萬能」的腸道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