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郭英德:桃花扇底系興亡——《桃花扇》傳奇的歷史意識(下)

郭英德:桃花扇底系興亡——《桃花扇》傳奇的歷史意識(下)

桃花扇底系興亡

——《桃花扇》傳奇的歷史意識(下)

4

上回講到,孔尚任正是帶著關心天下的經世精神、難以解脫的興亡感慨和反思歷史的現實態度,才聚焦「弘光遺事」,歷二十年不變,創作了《桃花扇》傳奇。這部傳奇雖取材於明末清初的真實歷史,但卻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藝術虛構,其中包含著作者總結明亡教訓的用心,這構成了《桃花扇》歷史意識的表顯層次。

但是,歸根結蒂,對亡明歷史教訓的總結並不是孔尚任歷史意識的真諦,而僅僅是他表達興亡之感的一條藝術途徑,一種藝術媒介。換句話說,對南明人物的道德評判並不是他的創作主旨,毋寧說他只是借用傳統的說法,來表達自己瞭然於心卻未能瞭然於口的時代感受。這正是:「當年真是戲,今日戲如真。兩度旁觀者,天留冷眼人。」(加二十一出《孤吟》)當年興亡,宛如戲劇;而今戲劇,猶似當年。這怎能不使「兩度旁觀」的「冷眼人」倍覺感傷?這種時代感受,構成《桃花扇》的深潛層次。

《桃花扇》全劇展現了正、邪兩種力量的劇烈搏鬥:正面力量有侯方域及其他復社人士,有妓女李香君、李貞麗和說書藝人柳敬亭、唱曲藝人蘇崑生等下層平民,還有主張抗清的史可法等官僚;反面力量則以阮大鋮為代表,包括弘光皇帝、馬士英、田仰等人,世稱「弘光群醜」。正、邪兩種力量搏鬥的最後結局,真正殞命的是阮大鋮、馬士英,而侯方域和李香君卻歷經坎坷,最後團圓了。

但是,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結合從一開始就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他們的命運是和國家的命運(所謂「南朝氣數」)密切相關的,埋葬侯、李愛情的惡勢力就是傾覆南明王朝的惡勢力。在歷經悲離,最終團圓的時候,侯方域和李香君所面對的是一個破碎的國家和呻吟的民族。第四十齣《入道》,寫侯、李二人劫後重逢,喜出望外,道士張薇和侯方域有一段對話:

(張)你們絮絮叨叨,說的俱是那裡話?當此地覆天翻,還戀情根欲種,豈不可笑?

(侯)此言差矣!從來男女室家,人之大倫,離合悲歡,情有所鍾,先生如何管得?

(張)呵呸!兩個痴蟲,你看國在那裡?家在那裡?君在那裡?父在那裡?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他不斷么?

張道士的一番話,說得侯、李「冷汗淋漓,如夢忽醒」。處身如此江山,他們無法找到一塊乾淨安逸的土地生活下去,更不可能以寧靜的心境享受幸福的愛情,因此只有出家入道,遠離凡塵,去求取心之所安。對此,劇中批語說得很明白:「非悟道也,亡國之恨也。」

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出家,史無憑據,純屬孔尚任的藝術虛構。孔尚任似乎覺得,無論是根據史實描寫侯方域在清初屈節應試,中副榜(據侯洵《侯方域年譜》),李香君「依卞玉京以終」(葉衍蘭《秦淮八艷圖詠》),與侯未嘗再晤,還是屈從傳統編造侯方域和李香君洞房花燭,團圓喜慶,都無法表達他內心中翻滾不息的深沉的破滅感。這種深沉的破滅感,不僅僅指明朝的潰亡。因為孔尚任對明季政治的腐敗並無好感,對清朝統治者也不乏讚揚,他並沒有像明朝的遺老遺少們那麼濃烈的亡國哀痛。孔尚任以藝術之筆,強有力地刻畫了歷史的必然性破敗,似乎包含著一種對封建末世的刻骨銘心的感受,對封建社會急劇下沉趨勢的無可奈何的嘆息。

事物本身並不能說明和解釋自己,它必須以其他事物作為自己的參照,因此對現實和未來的說明的最有效的途徑是藉助於歷史。時間跨度的擴展可以增加主體與對象之間的距離,主體由此獲得認識上的超越——超越對對象的依附感而進行跨時空的觀照。以歷史事件為題材的作品所展示的藝術世界,同藝術家立足於現實的主觀認識,二者構成一個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從動態的角度觀察人們的心態性格和歷史進程的變化演進,於是局部與全局、歷史與現實就無需說明地存在著相互闡釋與發微的關係。《桃花扇》傳奇所展示的南明興亡歷史與孔尚任的現實感受二者之間,就構成了這樣一重意蘊豐富的解釋的空間。

在《桃花扇》續四十齣《餘韻》中,已經做了漁翁的柳敬亭和已經做了樵夫的蘇崑生,相會于山間水涯,有一段沉痛的「漁樵對話」,極富象徵意味。蘇崑生告訴柳敬亭,他前些天到南京賣柴,憑弔故都遺迹,只見孝陵已成芻牧之場,皇城滿地蒿萊,秦淮闃無人跡。他在回來的路上傷心不已,編成一套北曲,名為《哀江南》。他首先描述了自己的所見所聞:

【北新水令】……殘軍留廢壘,瘦馬卧空壕。村郭蕭條,城對著夕陽道。

【駐馬聽】野火頻燒,護墓長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監幾時逃。鴿翎蝠糞滿堂拋,枯枝敗葉當階罩。誰祭掃,牧兒打碎龍碑帽。

【沉醉東風】橫白玉八根柱倒,墮紅泥半堵牆高。碎琉璃瓦片多,爛翡翠窗欞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宮門一路蒿,住幾個乞兒餓殍。

【折桂令】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簫……

面對這一派衰落破敗的景象,蘇崑生吐露出一種蒼老悲涼的歷史感受:

【離亭宴帶歇指煞】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李清達繪《漁樵答問圖》

蘇崑生的悲歌,不僅是對迴光返照的南明王朝的憑弔,不僅是對三百年大明江山一旦覆亡的傷感,也不僅是對瞬息萬變的歷史興亡的慨嘆,在這些憑弔、傷感和慨嘆的深層,含蘊著對封建社會「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的歷史趨勢的預感,唱出了封建末世的時代哀音!在這種時代的哀音中,流溢著封建末世文人心中破敗感、失落感、憂患感交織躁動的感傷情懷。也許,正是這種感傷情懷,銷蝕了封建帝國原有的生命力?也許,正是這種感傷情懷,激勵著人們憧憬和追求新的時代、新的生活?

早在先秦時期,孔子在《論語·憲問》中評論管仲時就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對「被髮左衽」的精神抗拒,這種源遠流長的民族意識,至少在漢族人的內心裡是根深蒂固的。而清王朝正是一個少數民族取代漢族統治而建立的王朝,因此明清易代的現實不能不引起人們深刻的反思和深沉的感傷。

右衽

顧炎武在《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中指出:「有亡國,有亡天下。」所謂「亡國」,指的是「改姓易號」,即改朝換代;所謂「亡天下」,指的是「仁義充塞,而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即民族的淪亡,百姓的災難,更是道德的淪喪,文明的危機。因此,「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而明清易代,無疑不是單純「亡國」的朝代更替,而是有著「亡天下」性質的天下易主。正因為如此,有清一代的漢族士夫百姓,對待清王朝,始終抱著一種既不能接受、又不能不接受的痛苦而矛盾的政治態度。正是這種刻骨銘心的痛苦情感和難以解脫的矛盾心理,釀造出孔尚任對封建末世的感傷情懷和悲劇意識。

-全文完-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介紹

郭英德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在戲曲小說、散文史、古典文獻、學術史等方面卓有建樹。著有《明清傳奇綜錄》、《明清傳奇史》、《明清文人傳奇研究》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師文會 的精彩文章:

郭英德:心口不一的君子——說劉備(二)

TAG:京師文會 |

您可能感興趣

孔尚任《桃花扇》
桃花扇下贊桃花
經典工筆連環畫《桃花扇》欣賞
天下二半:《桃花扇》根據他的經歷所寫-金陵八家之首龔賢
經典工筆連環畫《桃花扇》
《桃花扇》:什麼是徹底的悲觀主義?
四月桃花扇底風 馮錯寫扇七種
《桃花扇底看前朝》讀書徵文優秀作品選
茅威濤《桃花扇》選段——」入口柔,一線喉「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很有味道的一首小詩:題桃花扇傳奇
動亂時期的愛情之《桃花扇》
四月桃花扇底風  馮錯寫扇七種
美文:一剪宋朝的時光(盛雨煮茶,等待故人重逢;那一場宋朝的梨花雨;在菲薄的流年,嘗飲相思味;那年重逢,還憶桃花扇底風)
「桃花扇」到底是團扇還是摺扇?
人人皆知桃花扇,有誰能懂李香君?
你所不了解的桃花扇的故事,秦淮河畔的剛烈女子,結局成未解之謎
夏天到了,折一把古香古色的桃花扇吧,小姐姐們很喜歡哦
12星座專屬「時光座椅」,雙子座唯美桃花扇,天蠍座高貴白天鵝
雖為秦淮名妓,卻偏偏心中氣節高於一切,不滿逼嫁血灑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