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記歷史,一篇文章解決歷史記憶問題!
歷史記憶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一切知識, 不過是記憶。」可見記憶的重要性,可是如何才能記得快、記得牢,是要講究方法的。學習歷史,在記年代時,往往感覺很吃力,年代只是數字,枯燥、乏味。往往記住沒幾天就忘得一乾二淨。應怎樣記效果好呢?張介公記憶解決大家的煩惱!分享幾個巧記歷史的辦法。
網路記憶法:網路記憶法適宜記憶複雜的歷史事件。一個複雜的歷史事件,頭多面廣,靠機械識記的方法去死記硬背,留在腦海里的印象是雜亂無章,模糊不清的,回憶起來也必然是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的。如果我們經過認真分析,首先找出這個歷史事件有幾個要點,再進一步弄清這幾個要點之間的聯繫,這樣形成一個網路,就便於記住了。
比如:要記憶井岡山根據地是怎樣建立的這個歷史事件。我們經過分析,首先確定它有五個要點:
湘贛暴動;
文家市轉移;
三灣改編;
井岡樹旗;
市會師。然後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繫,也就是要點的順序和要點之間銜接的內在關係,這樣就能夠牢固地記憶這個歷史事件了。
網路記憶法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必須理解要點之間的聯繫和每個要點本身所包含的內容和實質。這就要求對歷史事件進行認真、仔細的分析,分析得越透徹,理解得越深刻,記憶得越牢固。否則,它的用處不大。比如要點井岡樹旗,它包含開展游擊戰爭,發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裝,恢復地方黨組織,成立工農政權等內容。從實質上說,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在實踐上為中國革命開闢了道路。所以,我們用井岡樹旗概括了這個要點。
歸類記憶法:這種方法適用於總複習。歷史課本的內容十分繁複,孤立地去死記硬背歷史基礎知識,必然弄得頭暈腦脹,結果還是糊裡糊塗一鍋粥。如果採取歸類記憶法,把歷史基礎知識分門別類地、按問題的性質依次歸納到一起,捋出一條條線索,就便於記憶了。這叫歸類記憶法。
比如,要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一問題,我們就可以按朝代先後把有關大陸與台灣關係的史實列出來:三國時期,東吳衛溫率萬人船隊到夷洲,即台灣;元朝在福建行省的同安縣設置澎湖巡槍司,負責管轄台灣和澎湖;明末清初,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清朝政府1684年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這樣,這個問題就一目了然了。
比較記憶法:這種方法適宜記憶那些歷史上經常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像農民戰爭、政治改革、不平等條約等等。這類歷史上經常發生的事件,彼此之間,或因其性質相同,或因其表現形式相似,記憶中往往容易互相混淆。
比較記憶法最能克服混淆。比較,可以明顯地揭示出歷史事件彼此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突出它們各自的特徵,這就便於對它們加深理解、增強記憶。但是,比較不能簡單草率,要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去細心進行,尤其重要的是要注意搜求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舉個例子,拿《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來說,兩者的性質都是帝國主義侵略者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出賣中華民族權益的不平等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都是強迫通商,其中主要條款之一都是強迫開放通商口岸,這些是同。
南京條約簽訂
《南京條約》強迫開五口,《天津條約》強迫開十口。這些口岸很容易記混。但我們從地理位置上分析這些口岸,就會發現《南京條約》的口岸都在東南沿海,而《天津條約》的口岸已經延伸到北方和內地了,找到了這個異,就不易於混淆了。反過來,通商口岸由南延伸到北,由沿海延伸到內地,從這個異中可以看到帝國主義發動兩次鴉片戰爭的目的都是打開中國市場,這又是個同。從這裡還可以進一步認識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由此可見,用比較法記憶歷史知識,既能牢固記憶,又能加深理解,—舉兩得。
張介公記憶
※學渣逆襲:背歷史太難,卻考全校第一!
※一篇文章解決你背單詞的所有問題!
TAG:張介公記憶力 |
※《史記》有哪些歷史意義?
※歷史細節的記錄者——曾國藩心腹幕僚趙烈文《能靜居日記》出版
※春節故事:村子裡的歷史記憶
※為什麼不能忘記歷史?
※《史記》和《漢書》中,哪部更符合歷史?
※歷史應該如何被記憶
※歷史印記——趙都
※「歷史記憶」劉謙初故居
※歷史遺產,不要忘記
※還記得歷史課本書上的侯德榜嗎?
※歷史記憶大法:超哥教你8招,歷史知識記得快、記得牢!
※喜歡歷史的朋友你們知道《史記》的偉大嗎?
※歷史考試忘記年代怎麼辦?來吧歷史尺子吧!
※1月新書榜丨記憶還是遺忘:什麼是歷史?
※銘記歷史 展望未來
※瑪雅歷或記錄著遠古文明的歷史!
※盤點那些文獻記載言之鑿鑿但經不起推敲的歷史事件!
※《歷史縫隙里的細節》要命的一句話
※以讀促寫的一次成功嘗試——閱讀歷史典故,選取一個情節,抒寫精美文章
※《舊約透析:歷史書概論》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