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逼近兩億的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糧食問題
明朝滅亡,清軍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農民軍起義。
而農民軍主要來自陝北,骨幹也以陝北饑民為主。陝北鬧饑荒並非因為土地兼并,真實原因是,明末人口逼近兩億,而糧食增長的空間耗盡,各方面都出現崩潰的徵兆。與此同時,西北(特別是陝北)的軍人及預備役軍人很多,是明軍的兵庫,但他們生活得很慘。
崇禎時,都督盧象升巡視邊防後向朝廷彙報西北軍人的慘狀,說現在軍隊欠餉太多,軍士們吃不飽穿不暖,病弱慘死者甚多,他見了都不免潸然淚下。實際上,明亡之前的二三十年間,部隊因為欠餉嘩變的事屢見不鮮。
難道明朝官員沒腦子,故意開罪軍人?不是。農民軍起義之初,總督楊鶴計劃招撫,出糧賑濟。農軍一聽政府有糧食補助,便偃旗息鼓,不鬧事了。但陝北那麼多人,政府怎能賑濟得過來?本來賑濟就杯水車薪,再碰上中間剋扣,所救者不及十分之一。最後陝北義軍捲土重來,席捲南北,也就天下大亂,不可收拾了。
如果農民軍都是普通農民,政府或許可以動用職業軍人鎮壓,但農民軍的骨幹也是職業士兵,這仗就不好打了。同為職業軍人,一邊是有飯吃的官軍,另一邊是快餓死的農民軍,誰的鬥志更強呢?而且官軍也鬧糧荒,不少官軍打著打著,餓極了,也造反了。
因為土地有限,糧食產量增長有限,所以人口增長高於糧食供應這個問題無法根本解決。那怎麼辦?一種辦法是節育,這在避孕措施並不普及的明朝只能是社會奇談。另一種辦法就是打仗,互相殺戮,人死得差不多了,殘存者又可以繼續生活。很不幸,明朝就剩下後一條路。
饑荒引發叛亂,反過來叛亂又破壞秩序,秩序一亂,種糧食的人也就少了。這樣便形成了惡性循環:越亂,越沒人種糧食;越沒人種糧食,越亂。據記載,農民軍狠,官軍也狠,雙方瘋狂搶糧,最後吃光了糧食,吃光了農民,部隊內部互相殘殺,慘不忍睹。
除此以外,大明帝國就沒有別的解救辦法了嗎?有。
當時,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革命正在全世界進行。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印第安人培育的農作物如番薯、玉米、馬鈴薯等迅速傳遍全世界,包括中國。這些農作物產量高,尤其是番薯,適應各種土壤和環境,抗蟲能力強,適宜大面積種植。
這些農作物傳到中國東南部時,明末大戰亂還未開始。如果崇禎真有眼力,發現這些高產農作物的價值,並及時引進到西北部,緩解極度緊張的糧食問題,或許可以避免滅亡的悲劇。可惜,真正吃到大餡餅的是清朝。正是清廷的大力推廣,這些高產農作物才遍植中國,使從西漢末到明末從未超過兩億的中國人口,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達到前所未有的2.9億!
明朝覆亡、康乾盛世,它們的基礎不是什麼帝王將相,而是玉米、番薯與花生,這就是「糧食政治學」。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本文作者|楊志
文章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閱讀更多:
中國的一項技術機密,沒有人把它當機密,慷慨送給印度,後果很嚴重
一個中國輪機長,帶船員被困無人小島75天,無淡水無食物奇蹟生還
四川彝族公主,曾遭明軍裸鞭懲罰,朱元璋稱她勝十萬雄兵
※一個嶺南小官,兩次站隊正確官至宰輔,又因一樁桃色新聞被打回原形
※一個寒門小吏,奮鬥30年終於權傾朝野,卻被一個無厘頭的原因賜死
※宰相跟皇帝賭氣,連寫17次辭職報告,皇帝一怒任他流放數千里
※一個看城門的小兵,為給家族復仇悍然造反,稱帝20年戰無不勝
※中國的一項技術機密,沒有人把它當機密,慷慨送給印度,後果很嚴重
TAG:淘歷史 |
※這種「米」是長在樹上的,在以前是窮人的「救命糧食」,但現在卻沒人吃
※歷史上最大的碩鼠,幾乎吃光了明朝國庫中的糧食,真是巨貪
※明明是一種蔬菜,卻很多人誤認為是糧食,5月份吃它比肉還營養
※清末人口大暴增,除戰爭外最大因素是糧食,這些食物中國之前沒有
※隋朝滅亡原因:明明糧倉糧食足夠百姓吃50年,隋煬帝:一粒不給
※最喜歡儲存糧食的鳥,每一個洞里都是吃的,網友:是吃貨無疑了
※每天糟蹋十噸糧食的蟲群,真能敗在人類嘴下嗎?真實情況讓人害怕
※隋朝到底有多富裕?隋朝滅亡後,留下的糧食讓唐朝吃了五十年
※隋朝的糧食被唐朝吃了五十餘年?這種沒有歷史依據的言論,不能信
※非洲糧食緊缺,是天災還是人禍,還是懶到吃土?
※中國糧食的價格一直沒有上漲,最關鍵的原因在這裡
※隋朝留下的糧食 又被唐朝吃了五十年?是真是假?
※中國人當垃圾,在非洲卻是供不應求的糧食,如今一根3元遭哄搶
※雙魚座人本身就是以愛為糧食的一類人
※唐朝滅亡後出現一國,行軍打仗只帶鹽巴,糧食就是他們屠殺的百姓
※現在的酒多少是純糧食釀造的?
※複種是未來糧食增產的突破口
※有人問:道長,如果發現菜里有肉,你是倒了,還是吃了呢?是違反戒律,還是浪費糧食呢?
※這野果過去是救命糧食,很多人翻山越嶺去撿,如今爛一地沒人要
※黑豆是我們日常見到的一種豆類糧食,可是他有這麼大的功效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