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張居正奪情風暴看道德、信仰與理想

從張居正奪情風暴看道德、信仰與理想

是馬拉松和東方禪養生的運動,

是古希臘和古中國當代的流風。

是我們的心打開來與宇宙共呼吸。

在動靜中體察動靜的天地,

豐滿的我們更加堅毅。

圖文版權歸屬原作者 僅限交流學習

萬曆五年(1577年)的秋天,張居正推行的萬曆新政初見成效,針對官僚腐敗改革的「考成法」卻在經濟上取得意外收穫,清丈田畝,清繳賦稅一下子收上來之前七八年欠繳的賦稅,使空虛的國庫頓時充盈,「一條鞭法」也在從試點到普及的過程,此時正是新政推行的關鍵時期,張居正收到了父喪的消息,隨之而來的就是「丁憂」與「奪情」的選擇問題。

按照當時禮法,雙親過世需守孝三年,不能工作,這叫丁憂,如果不能守孝則被稱為奪情。張居正自己上疏請求回鄉為父丁憂,但是小萬曆母子卻以國家不能沒有先生為由下旨繼續留任,改革派此時吃了一顆定心丸,而反對派卻想藉此機會清除張居正,但是皇帝已經下旨,他們也不敢妄動,誰知道第三股勢力卻洶洶襲來,那就是以道德完人自居的那些儒家知識分子們,他們也認可張居正的改革,所以他們覺得如果張居正此時奪情則是一個倫理道德上的污點,不足以服眾。

吏部尚書張瀚做為六部之首,對留任事宜拖著不做,被萬曆下旨罷免,這就成了燃起這場風暴的導火索,成了第一張倒下去的多米諾骨牌。

率先上疏彈劾的是翰林院編修吳中行,其次是翰林院檢討趙用賢,他們都是張居正的學生,而且趙用賢因為學《易》,竟在上疏中惡毒的說夜觀星象有彗星出現,一定是有不祥之事出現,那就是張居正奪情的事情,他的言論導致京城大字報滿天飛。在明朝,學生告老師是很丟人的事情,之前有過張居正學生劉台以六宗罪彈劾張居正事件,這次學生告老師的事情再次上演,轉過天張居正的同鄉刑部員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又聯名上疏,奏請令張居正回籍守耕。學生、同鄉紛紛反目令張居正傷心至極,他拍案而起留著熱淚說:難道我還不如禍國殃民的嚴嵩嗎?

萬曆為此大怒,下令處以庭杖之刑,而且在市井行刑。庭杖之刑本為羞辱知識分子而設,初設時可以穿著棉衣甚至盔甲受刑,但是卻被劉瑾這個死太監改為光屁股受刑,王陽明就曾受過此刑。但是到了萬曆年間,因為張居正的反對,已經極為罕見了,當年劉台彈劾張居正,經查不實被處以庭杖和發配,全都被張居正力請萬曆而免除了,如今重啟此刑,各方人士紛紛奔走欲救幾人,可是當時的形勢,除了張居正,其他人根本沒有能力阻止,於是由翰林院掌院學士王錫爵帶隊去找張居正向萬曆求情,張居正不見他們,他們硬闖靈堂,被張居正回絕後直呼其名說:他們是你的學生,你怎能絕情不救他們?他們都是因為你張居正才受此辱!

張居正臉色鐵青,抽出衛士的短刀,跪在王錫爵面前把短刀交到王錫爵手上架在自己脖子上說:不錯,都是因為我張居正,你殺了我吧!眾人大驚做鳥獸散,只留下張居正長跪當地熱淚長流!

聽到此處我也是心淚不止,那一刻我的心好痛,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了那顆偉大而孤獨的靈魂深處的徹痛!沒有人能理解他,人們不能理解一個真正為國家利益著想的人的取捨。

張居正那時候是一個手握無上權利的人,他如果要剷除異己不過是彈指之間,可是他沒有,他可以無所畏懼的治理官患、治理邊患、治理水患,可是卻在這無形的滿口仁義道德之劍下彷徨、掙扎、痛苦!

這幾個被施以庭杖的人被當時的士大夫階層奉為君子而傳頌,他們可以說是捍衛了他們認為的信仰,卻被迂腐的形式束縛著而放棄了為國為民的理想,在他們的觀念中,認為那些條條框框就是道德,守住這些條框就是守住了道德,就可以成為一個道德完人了。

在萬曆新政推行的那個緊要關頭,這些所謂的君子們認為,回家守三年孝是高於一切的,至於國家是否中興、百姓是否富庶都可以等到三年後再說,或許他們認為別人可以替代,可是還有誰能有張居正那樣的決心、那樣的圓融、那樣的忍辱負重、那樣的智慧、那樣的不顧一切?幾千年來歷史上的變法改革不止一次,可是如萬曆新政那樣成功的有幾次?這些都不在這些道德完人的考慮之內。

理想是年少時的夢啊,基本上都是想想就算了,最後都成了夢想,都成了朵朵凋零的花,真正的理想其實是不畏艱辛、不畏阻礙、不計生死、一步一個腳印,把想的變成現實的過程。而道德是用來約束自己,不是用來約束別人的規則。

他們做為學生敢彈劾老師,固然有堅持信仰的勇氣,同時他們也是因為了解張居正是君子,不會用惡劣和卑鄙的手段對付他們,於是就敢用他們認知的道德去綁架張居正。而嚴嵩之流都不曾遇到公然反骨之人,因為都知道嚴嵩是小人,睚眥必報,他們不敢反骨。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投名狀之類的手段來相互鉗制,因為人性的弱點。

海瑞是一個終其一生行動上的道德楷模、道德完人,他也是一個嚴於律人的人,可是在奪情事件上未發一語,張居正當權一直不用海瑞,讓海瑞賦閑16年,可事後卻為張居正說了公道話「太岳公於謀國,拙於謀身。」

現世亦不乏語言上的道德完人,行動上的半身不遂者,只堅持信仰,而把理想當成想想就算了的事情。因為知行嚴重不合一,心未得到真實錘鍊,理論可以來源於古聖先賢,而行動必須親力親為,所以缺乏行的過程,就導致沒有一個從自心而成的道德支撐和檢驗標準,把聖賢語當成自己語,把自己當做聖人,卻沒有一顆聖人心,於是口誅筆伐中常常出現一會兒聖人一會兒庸人的邏輯混亂,讓觀者常陷入雲里霧裡不知其所云中。

陽明先生就明確指出,能真正做到的才是真正知道,而做不到的根本不是知道。

謹記教誨,埋頭力行,聽從內心良知做抉擇,事事當成修鍊的機會,拂拭心塵,將我們每人本就懷具的聖人心喚醒,讓心重現光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禪跑 的精彩文章:

一枚誠心屹立天地
《岡仁波齊》觀後感——緣何如此,於意云何?
六次辭高官不做的晚清名將——彭玉麟
回顧首百——面向大海,春暖花開
孔子聞哭識人,學琴知人

TAG:東方禪跑 |

您可能感興趣

在信仰缺失的時代如何去信——從恕道看儒家道德的基礎
中醫人的道德與信仰
思想:詩意與信仰
信仰 因果 良心 道德
信仰與悲情澆築的耶路撒冷
經常看林正英的電影,你知道真正的茅山信仰嗎?
中國人的信仰並不是祖先崇拜,而是道德崇拜
明德堂觀點:信仰的智慧
愛情是一種信仰,對愛情有理想化傾向的星座
從《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中的白猿想到道教的庚申信仰
鬼神信仰與道教
《風箏》披了諜戰的外衣在研究信仰,鄭耀先的信仰你是否理解?
「玉」與道教的神仙信仰
張仲景是神醫還是庸醫?看人們的信仰
《風箏》:永不斷線的風箏,永不磨滅的信仰
拍《岡仁波齊》的張楊導演,為何你的心中沒有信仰?
篤信道教的皇帝為何滅佛?別以為是信仰問題,背後還有政治訴求
淺談「華夏」的概念與「炎黃」的信仰
清明隨想:一種信仰的追思
《道德經》:「道」是修道之人的最高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