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內高校新聞學院進入「70後」掌門時代

國內高校新聞學院進入「70後」掌門時代

昨天,澎湃新聞發布兩條新聞在傳媒圈引起廣泛關注,一條是《郭慶光將卸任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胡百精有望接任》,文章提到,胡百精出生於1976年;另一條是《吳飛將卸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文章提到,「目前擔任該學院副院長的韋路教授已於近日接受浙江大學黨委組織部的考察。」而韋路同樣出生於1976年。

在國內高校新聞學院中擔任院長一職的「70後」還有幾位,分別是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張曉鋒、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姜紅。下面讓我們了解一下這些現任或即將擔任院長的「70後」掌門人吧。

胡百精(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出生於1976年的胡百精是吉林人,1995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求學,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胡百精長期在該學院任教,曾任院長助理、傳播系主任等職務。

現任職務: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導,副院長,公共傳播研究所所長

研究方向:傳播學與公共傳播

任教課程:公共傳播、傳播與社會、公共關係學概論、危機傳播管理

學歷學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畢業、博士學位

獲獎情況:

中國人民大學十大教學標兵、寶鋼優秀教師獎、霍英東青年教師獎、教育部高校優秀科研成果獎

(人文社科類三等獎)

學術成果:

【著作】專著《說服與認同》、《公共關係學》,《危機傳播管理(第三版)》、《中國公共關係史》,主編「中國危機管理研究年度系列報告」(已出版6部),主譯《輿論的結晶》、《宣傳》、《取悅公眾》、《每一分鐘誕生一個顧客》。

【論文】代表性論文包括:《互聯網與重建現代性》、《互聯網與集體記憶構建》、《互聯網與對話倫理》、《互聯網與信任》、《對話與改革:美國進步主義時代的公共傳播與社會認同》、《風險社會、對話主義與重建現代性:「非典」以來中國公共關係發展的語境與路徑》、《公共關係的元理由與對話範式》、《公共關係的話語形態與社會責任》、《新啟蒙、現代化與20世紀80年代中國公共關係史綱:中國現代公共關係三十年(上)》、《合法性、市場化與20世紀90年代中國公共關係史綱:中國現代公共關係三十年(中)》、《社會轉型、專業化與新世紀以來中國公共關係史綱:中國現代公共關係三十年(下)》、《先秦修辭與中國古代公共關係》、《現代公共關係倫理史綱》、《現代公共關係的哲學基礎與民主悖論:以伯內斯的公關思想為研究和批判個案》、《健康傳播觀念創新與範式轉換:兼論新媒體時代公共傳播的困境與解決方案》、《新媒體、公關「元話語」與道德遺產》、《「非典」以來我國危機管理研究的總體回顧與評價——兼論危機管理的核心概念、研究路徑和學術範式》、《權力話語、意義輸出與國家公共關係的基本問題》、《中國公共關係30年的理論建設與思想遺產》、

【課題】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新媒體時代公共輿論中的表達理性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課題:社會轉型期的危機傳播與社會認同

主要橫向課題:社交媒體與社會認同研究、後現代、消費文化與社會認同研究、央企品牌建設與公共關係理論研究、新發突發傳染病健康傳播模式研究、社會轉型、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研究、中國危機管理年度系列報告等。

韋路(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

韋路,出生於1976年,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傳播學博士,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傳媒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清源學社社長,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曾獲首屆「新聞傳播學國家學會獎」之傑出青年獎、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浙江省「五四」青年獎章等重要獎項。主要研究領域為新媒體傳播、政治傳播、國際傳播等。主持「大數據時代全球信息傳播格局可視化統計研究」「大數據時代中國形象研究」等多項中國省部級以上基金項目,在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Information Research,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新聞與傳播研究》和《傳播與社會學刊》等國內外權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現為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執行主編,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編委,多家SSCI期刊論文評審專家,擔任中國新聞史學會網路傳播史研究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新聞史學會全球傳播與公共外交研究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新聞史學會輿論學研究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應急管理學會輿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任華盛頓州立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主席。

張曉鋒(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張曉鋒,1973年3月生,江蘇江陰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兼任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科教影視學會理事長、江蘇省傳媒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台灣與東南亞華文新聞傳播史研究會副會長、傳播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台灣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協同研究員、復旦大學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創新基地兼職研究員、南京大學亞洲影視與傳媒研究中心研究員等。先後入選南京師範大學「百名青年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

1995年和2001年先後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教育學碩士學位;200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2009年在台灣世新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9年11月任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2015年12月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2016年12月起任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史論和電視傳播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新聞與傳播研究》、《現代傳播》等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出版《中國新聞法制通史·港澳台卷》《新聞職業精神論綱》《傳媒協同發展論》等著作和教材11部,其中《當代電視編輯教程》《電視新聞策劃》入選「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新聞法制通史·港澳台卷》《香江不設防——淪陷前後的香港新聞業及其管制》《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香港地區新聞法制的歷史考察》分別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四級遞進、兩翼開放、產學協同:新聞傳播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與實踐》獲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另獲國家一級學會獎和廳級獎等6項。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子課題1項,完成省部級項目3項,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台灣近代新聞史研究(1885-1949)》,並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民國新聞史》和《百年中國新聞史史料整理與研究》的子課題各一項。

張志安(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

籍貫:浙江湖州安吉

職稱:教授、博士生導師

職務: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主持學院行政全面工作。負責學院戰略發展、學科建設、人事、財務工作)

出生年月:1977年4月

研究方向:新聞生產、新聞從業者、新媒體與社會等

【學習和工作經歷】

2011.7-迄今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任教,歷任院長助理、副教授、副院長,新聞學系主任。2014年1月聘為正教授,2014年7月擔任院長;

2006.7-2011.6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任教,曾任院長助理;

2001.9-2006.7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獲傳播學博士學位;

1996.9-2000.7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本科獲新聞學學士學位。

【學術及社會兼職】

中山大學全媒體研究院副院長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中山大學互聯網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主任

廣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廣州大數據與公共傳播研究基地」主任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研中心特約研究員

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報刊司「全國新聞記者培訓教材編寫」項目組成員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宣傳與輿論引導專家

教育部「馬工程」教材《新聞採訪與寫作》成員

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幹部教育培訓專家

廣東省數字出版專家庫專家

廣州市重大行政決策論證專家

南方輿情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

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

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上海社科院新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鄭州大學兼職教授、重慶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學術委員

跨國研究項目「World Journalism Study」中國區總召集人

台灣《新聞學研究》、香港《傳播與社會學刊》、《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等學術期刊論文評審,《網路傳播》雜誌社學術諮詢委員會委員,等。

【學術交流】

第二屆康奈爾中國論壇,美國康奈爾大學(2014.4)

國際傳播學會ICA第64屆年會(美國西雅圖,2014.5)

社交媒體與新聞記者兩岸三地圓桌會議(台灣中正大學,2014.6)

「全球新聞業研究」跨國項目2014年會(希臘,2014.3)

「第二屆北海道對話」論壇(日本,2014.2)

「創意產業中英高校行」(英國,2013.3)

台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大陸青年傳播學者訪問計劃」(台灣,2013.8)

「全球教育對話論壇:高等教育與創意產業」(新加坡,2012.10)

英國Exeter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訪問學者(英國,2011.11)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訪問學者(香港,2011.8)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訪問學者(香港,2011.1)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利希慎訪問學者」(香港,2010.7-8)

美國國務院2010「未來領袖國際訪問者」計劃(美國,2010.6-7)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者訪問學者」(香港,2010.4)

「中國調查性報道研討會」(瑞典Lund大學,2010.8)

國際傳播學會ICA第59屆年會(美國芝加哥,2009.5)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中國研究方法營」(香港,2008.8)

【科研成果】

一、主持項目

1.「駐華外國記者的職業意識及影響因素研究」(200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

2.「新時期深度報道史(1978-2008):以新聞生產社會學為視角的研究」(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項目)

3.「Collaboration in Making Investigative News: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 in China」(Strategic Research Grants Of City University of HongKong,Dr Shenfei,Ext.collaborator,2010)

4.「公眾媒介素質教育推廣計劃」(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子課題,2004-2008)

5.「傳統媒體的社會化影響力排行研究」,浙江日報報業集團(2013-2014)

6.「東莞市城市形象傳播評估」,東莞市委宣傳部(2015)

7.「廣州市媒體可持續發展研究」,廣州市委宣傳部(2015)

8.「新媒體環境下的中國新聞從業者」(中山大學「百人計劃」人才引進項目,2011-2013)

9.「政務微博運營機制及策略」(騰訊網橫向課題,2012)

10.「社會性媒體的傳播機制及影響」(上海市社科創新研究基地項目,2011)

11.「都市文化繁榮與新媒體發展策略」(上海市社科創新研究基地項目,2010)

12.「兒童信息素養及綠色上網教育策略研究」(摩爾莊園橫向課題項目,2009)

13.「網路新聞從業者職業意識調查」(網易新媒體研究項目,2009)

14.「二十年來中國深度報道記者職業意識變化軌跡研究」(復旦大學文科金苗項目,2006)

姜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安徽合肥人,1970年4月生,新聞學博士,現任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進入安徽大學新聞學系(現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任教,2006年擔任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2012年擔任院長。2007年破格受聘為教授,2013年獲聘三級教授。研究領域為現當代中國新聞觀念和思想研究。近年來主要研究方向為媒介批評、新聞觀念、媒介與社會治理等。是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入選者,教育部精品視頻公開課《當代媒介素養》主講人,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常務理事,中央電視台欄目評審專家,中山大學「互聯網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智庫專家,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2014年「安徽省優秀教師」。主持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及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出版學術專著2部,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其中9篇論文發表於本學科影響因子最高期刊《新聞與傳播研究》。曾獲2004年「全國博士生論壇新聞傳播學分論壇」優秀論文一等獎、2014年《新聞與傳播研究》優秀論文獎、首屆「國家學會獎」優秀論文二等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編前會 的精彩文章:

TAG:編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