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發改委回答「中國經濟增長是否靠投資拉動?」

發改委回答「中國經濟增長是否靠投資拉動?」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笛中國經濟增長結構是否已經從投資拉動型轉為消費拉動型?關於這一問題,國家發展改革與委員會在7月19日舉行的新聞會中嘗試給出一個答案。

發改委政研室主任、新聞發言人嚴鵬程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表示,目前發改委掌握的數據不支撐「中國經濟是靠基礎建設等投資」拉動這樣的結論。而數據支撐的結論是:消費已經日漸成為經濟增長的主推動力。

作為這一爭論背景的是,在2017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各項指數表現突出,其中一些指數超過市場預期,比如 上半年GDP增長達到6.9%,高於此前一部分經濟學家認為的6.7%-6.8%的預期——這一超預期的經濟增長被一部分市場人士解讀為主要由投資拉動。

對於此,嚴鵬程提供了一組數據:從近三年的情況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8.8%、59.7%和64.6%,分別比投資貢獻率高1.9個、18.1個和22.4個百分點。今年的情況也是如此,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63.4%,比投資高30.7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消費已經逐漸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推動力。

發改委公布的另一組數據也顯示今年上半年的常規基礎建設投資領域並未有大規模的增長。2017年上半年發改委核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87個,總投資金額4638億元。這一金額與2016年上半年4616億元的投資金額基本持平。

但另外一組投資數據——國家重大工程包投資金額——仍然值得關注。

2014年11月,在社會固定投資增速放緩的背景下,發改委推出了包含重大網路工程、健康養老服務、生態環保在內的7大類重大工程投資包;2015年7月又加入了城市軌道交通等4大類工程包,總計11類工程。

按照發改委公布的數據截止今年5月底,11類重大工程包已經累計完成投資約9.7萬億,而去年同期累計完成金額為5.9萬億,一年內累計增加金額接近4萬億 。這一數目與2015-2016年同期累計完成的2.8萬億投資金額相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理論上,固定資產投資對於經濟的拉動具有一定的滯後性,投資在經濟中的拉動作用仍然需要將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整體的投資數據納入考量。

在考量總量的同時,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的結構性變化也值得關注。在發改委推出的11類重大工程包組成結構與此前以「鐵公基」為主的基礎建設投資結構已經有所變化,其中一些涉及民生、新興產業的部分增加。

嚴鵬程公布了另一組數據說明了2017年投資領域的進一步結構性變化。2017年上半年,中國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1.5%、22.3%,生態環保、水利、交通、教育投資分別增長46%、17.5%、14.7%和17.8%。

基於投資結構的變化以及中國經濟動能的變化,嚴鵬程對於未來一段時間的中國經濟走向做出了樂觀的判斷。「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結構正在不斷調整優化,發展動能正在有序轉換,中國經濟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延續目前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實現雙中高發展。」,在7月19日的發布會中,嚴鵬程表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觀察報 的精彩文章:

孫宏斌問融創總裁:100億債為啥主動撤下來,咱們錢太多嗎?
陸國際落子新加坡 陸金所計葵生詳解運營模式
樂視股東還原樂視網股東大會:共四項議案 孫宏斌說樂視網賬上還有錢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俞北華就任上海國際集團黨委書記
油氣勘采投資退回十年前 去路何從?

TAG:經濟觀察報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全靠它了
精準改革: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潛能在哪裡?
亞太地區經濟增長新動能正在顯現,或將大幅推動各國經濟增長
內褲銷量增長=中國經濟回暖?
「走出去」與創新相結合 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實踐
巴曙松:全球將經濟增長動力寄望於新經濟發展
專訪IMF研究部副主任吉安·瑪麗亞:美國不會陷入衰退,中國經濟增長更注重促進消費
上海財大田國強教授課題組:資源錯配拖累經濟增長 金融系統存在信民企貸歧視 債務驅動模式不可延續
從「傳銷」到「網貸」,是「受害人」拉動了中國經濟增長!
人大國發院:我國經濟增長呈現底部企穩回暖跡象
加拿大皇家銀行發布最新「經濟趨勢展望」:中國對加投資將持續增長
中國國旅:業績增長動力強勁,壟斷我國免稅版圖
朱光耀:協調推進結構性改革,促進全球經濟可持續增長
美國消費者信心反彈且新屋銷售增長,凸顯經濟的潛在增長動能
回歸經濟增長正途 諾獎為氣候變化發聲
金融科技發展驅動中國經濟增長:度量與作用機制
珀斯再不是最孤獨的城市,人口增長帶來住房需求,拉動經濟發展
同中國拼經濟,印高官甩鍋民眾:你們抗議政府拖累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誰最快?智能產業
直播市場回歸理性增長 完善立法促進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