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周易·繫辭》研讀(5)

《周易·繫辭》研讀(5)

1.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開物成務」,物,凡物也;務,事也;開,明之也;成,處之也。事無大小,不能明[則]何由能處!

雖至粗至小之事,亦莫非開物成務。譬如不深耕易耨,則稼穡烏得而(立)[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是則開物成務者,必也有濟(時)[世]之才。

解讀:何謂開物?開物與造物有何區別?物對人有用,如何使它對人有用?天下萬物各有品性,人應該順此物此性,將其開顯挖掘出來,所謂「正德,利用,厚生」。「屯」卦講開物,繫辭下講聖人開物成物。天地萬物皆有其用,關鍵在於人能否把它打開,中國人所用東西都是開物而得。比如茶葉,起初人們不知道有什麼樣的作用,後來通過採摘,被人發現,發揮了茶葉的作用。中藥治病也是如此,中藥本有的性質,通過不斷被人發現、利用,把中藥的性質發揮了出來。同樣,自然界種植糧食,通過開採開發,使其「性」得以發揮出來,「贊天地之化育」。西方人走上工業化道路,柏拉圖重視製造的工作,「造物」,如雕塑家、工人。中國有一本書《天工開物》,宋應星著。天作其工,人將其聯繫起來。《孝經》上說:「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孝經》在最平凡的情況下引出天、地、人之間的關係。生命是在天地之間展開,中國人有著強烈的生命意識、宇宙意識。我們吃一粒米、一個饅頭都是與天合一,天人始終在一起,農民靠天吃飯。西方人有兩個世界:神聖世界、世俗世界。他們認為彼此是隔絕的,因此容易導致物我兩分。中國人則不同,神聖即在世俗之中,天與人能夠合一。西方宗教則有飲食禁忌,比如不吃豬肉。「成務」,務指人之間的事務,如父慈子孝,兄仁弟恭。「成務」指成就人際間的各種事務。

2.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

圓神故能通天下之志,方知故能定天下之業,爻貢(所以)[故能]斷天下之疑。易書成,三者備,民患明,聖人得以洗濯其心而退藏於密矣。

[惟]能通天下之志者為能感人心。

解讀:圓而神:圓,全也,周全,無所不通。

方以知:卦有方,其形體是固定的,由卦可以推知,卦體的特點是方以知。神是無方的,但卦體有方,有方才能據理知來。方,方體。卦體有方。有方才能為人所知,聚以知來。神無方,由卦推知。

貢:告訴,呈現。

此段談論易之功用、功效。

3.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4.吉凶與民同患。

吉凶可以正勝,非聖人之患也。

5.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非神不能顯諸仁非知不知藏諸用)

開物於幾先,故曰「知來」明憂患而弭其故,故曰「藏往」。

6.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神武不殺」,神(知)之大者[也],使知懼而不犯,神武者也。

解讀:洗去心中的污濁,從而使心變得清澈、通明,所謂「洗心革面」。收斂自己的心,感天下之志。「退藏於密」就是不受干擾,唯有如此才能「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人的神藏於心中,神會因知而來,這是講是洗心的效果。我們可以聯繫儒家講的「三達德」來理解後面這句話:「聰明睿知」——智,「神武」——勇,「不殺」——仁。

7.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言天之變遷禍福之道,由民之逆順取捨之故,故作易以先之。

8.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

民患除,憂疑亡,用利身安,故可退藏於密,窮神知化以崇高其德也。自此而下,又歷言其德之出而異名也。

解讀:聖人、君子能夠為民表率,作其引導者,因此要先知先行,有「覺民」意識。「神明」應為動詞,聖人應該「窮神知化以崇高其德」,一方面明己之德,另一方面明人之德。《易》為君子謀,君子學《易》應該有安頓天下之心。

9.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

闔戶,靜密也,辟戶,動達也,形開而目睹耳聞,受於陽也。一動一靜,是(道)[戶]之常,專於動靜則偏也。「一闔一辟謂之變」,人之有息,蓋剛柔相摩、乾坤闔辟之象也。

10.制而用之謂之法,

因其變而裁製之以教天下,聖人之法也。

11.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用之不窮,莫知其鄉,故名之曰神。

[虛靜(昭)[照]鑒,神之明也。無遠近幽深,利用出入,神之充塞而無間也。]

解讀:「神」是要有利於人的,為民所用。這與西方人格神大有不同,人格神是讓人崇拜,但中國文明的「神」是讓人來利用它,來服務於國家和社會的治理。中國文明也正是立足於人,以人為本的。

12.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四象即乾之四德,四時之象,故下文雲「變通莫大乎四時」。盡吉凶之理,則能盡天人之助而成位乎其中(矣),故下雲「崇高莫大乎富貴」。

有吉凶利害,然後人謀作,大業生;若無施不宜,則何業之有!

解讀:哲學上講這是宇宙生成論。在這裡可以理解為聖人作易之法、卜筮之法。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氣本論」是一種解釋性的理論,「理本論」是一種生成性的理論。「太極」隱含了「一」,「太和」隱含了「二」。世界本身就是動的,就是生生不已。張子還重視「天」,可能意識到時間和空間的無限性,肯定了世界的存在,試圖去理解它。「太虛」是合氣與神,神在氣中,人死後身體歸於土,神氣歸於天。神、氣一體,「氣」不光指自然之氣、物質之氣,而是蘊含了「神」。神、氣有特殊的聯繫,世界生生不已而神妙莫測。柏拉圖認為,「知識就是回憶」,「生命就是靈魂的轉生」,這樣看來世界就沒有新奇的可能。而中國人則強調世界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正因為如此,生命才充滿了生機,一片生意。

此句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區別?

老子的「道」與易傳的「神」有些相似。在老子那裡,認為道生天地,但在易傳,認為天地本就在那裡。

太極與太和:極為一,而「和」其實是隱藏的二,必須有兩者才能有和。《中庸》對「和」解釋的很透徹,強調中與和的概念。《中庸》原文對「中」與「和」這樣說:「喜怒衰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內心沒有發生喜怒哀樂等等情緒時,稱之為中。發生喜怒哀樂等等情緒時,始終用「中」的狀態來節制情緒,就是「和」。

太虛:神與氣的結合,神氣一體。

13.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見象著名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本節討論筮的作用,聖人對於世人的大用,聖人要開物,將物的作用發揮出來。聖人必須要有利於天下。聖人立人極,在方方面面造福於世人,才得到世人的尊仰。

14.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天生蓍龜,聖人則之以占兆。一雲「占之以兆」。

解讀:「天生神物」是說龜筮。

這裡闡明了聖人與天的關係,人要法天而知,取法於天,聖人相當於一個中介。

聖人來體會天意,推測天心,取象於天。中國的聖人更有主動性,天意為何,需要聖人去看去悟。而西方宗教則認為,神的話語需由先知傳達,神直接告訴人,人要獲知天意並不能藉助自己的能力,沒有主動性。而中國的河圖、洛書,需要人仔細參看,才能參透一點天意。可見,中西方在參透天意的主動性上表現有所不同。中國的「天」強調了人的主體性,給人以自強不息的動力,所謂「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通書》)敬天之人常有自強向上之精神,而敬神之人則可能會有消極心態,等待神的拯救。這是中西之別。

15.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天地變化,聖人作易以(著)[蓍龜]效之,故曰「聖人效之」。

16.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作易以示人,猶天垂象見吉凶;作書契效法,猶地出圖書。一雲猶河洛。

解讀:補原文:《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四象本義為陰陽老少。《周易折中》在解釋四象時認為是四類象:天生神物,天地變化,河出圖洛出書,天垂象見吉凶。

17.[繫辭焉,所以告也。]

[易象系之以辭者,於卦既已具其意象矣,又切於人事言之,以示勸戒。]

18.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

(自)易曰「自天祐之」,此(篇)[言]宜在「立心勿恆凶」下,蓋上言「莫益之」,故此言多助也。

解讀:補原文: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信:信實,誠信。履:體也,踐履信實,也可為人所信,從而得人之助。有德者,天助之。如何做到吉無不利?履信,思乎順,不怨天尤人,並尚賢。

補原文: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

為什麼「象」比「書」和「言」更優越?立象以盡意,是說一定要找到一個能充分表達這個象的符號。如做廣告,要想做到推廣,必須找到一個最好的象(符號)來表達。意本身有許多精微的內涵,難以表達。西方比較追求於表達這種精妙,採用言辭,卻往往難以表達。

情偽:真實情況與虛偽。言是用來表達象的,附屬於象。

19.變而通之以盡利,

理勢既變,不能與時順通,非盡利之道。

20.鼓之舞之以盡神。

鼓天下之動者存乎神。神一作辭。

天下之動,神鼓之也,神則主(於)[乎]動,故天下之動,皆神[之]為(之)也。辭不鼓舞則不足以盡神,辭謂易之辭也。於象固有此意矣,又系之以辭,因而駕說,使人向之,極盡動之義也。歌舞為巫風,言鼓舞之[以]盡神者,與巫之為人無心若風狂然,主於動而已。故以好歌舞為巫風,猶(之)[雲]如巫也。巫主於動,以至於鼓舞之極也,故曰盡神。因說鼓舞之義,故取巫(以)為言。語其動而已

解讀:橫渠解說為以言辭來鼓之舞之,將人的精神鼓動起來。

21.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陰陽、剛柔、仁義之本立,而後知趨時應變,故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感而後有通,不有兩則無一,故聖人以剛柔立本,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乾坤既列,則其間六十四卦爻位錯綜以為變易。苟乾坤不列,則何以見易?易不[可]見,則是無乾坤。乾坤,天地也;易,造化也。聖人之意莫先乎要識造化,既識造化,然後(有)[其]理可窮。彼惟不識造化,以為幻妄也。不見易則何以知天道?不知[天]道則何以語性?

[不見易則不識造化,不識造化則不知性命,既不識造化,則將何謂之性命也?][有謂心即是易,造化也,心又焉能盡易之道!]

[易乃是性與天道,其字日月為易,易之義包天道變化。]

[釋氏之言性不識易,識易然後盡性,蓋易則有無動靜可以兼而不偏舉也。]

解讀:中:三者才有中,兩者執其端,三者執其中。西方則立一。感而後有通,不有兩則無一,互感才有通。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本就是根。所以「中」一定要充滿生機,內蘊而發力量。「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育的力量需要生機。

22.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一陰一陽不可以形器拘,故謂之道。乾坤成列而下,皆易之器。乾坤交(變)[通],因約裁其(變)[化]而[指]別之,[則名體各殊,]故謂之變。推(而)行其變,盡利而不遺,可謂通矣;

舉盡利之道而錯諸天下之民以行其典禮,易之事業也。遺一作匱。

(約裁其化而指別之則名體各殊故謂之變)

運於無形之謂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天道也聖不可知也無心之妙非有心所及也)「形而上[者]」是無形體者(也),故形(以)[而]上者謂之道也;「形而下[者]」是有形體者,故形(以)[而]下者謂之器。無形跡者即道也,如大德敦化是也;有形跡者即器也,見於事實(如)[即]禮義是也。

(聖人因天地之化裁節而立法使民知寒暑之變故謂之春夏秋冬亦化而裁之一端耳)

凡不形以上者,皆謂之道,惟是有無相接與形不形處知之為難。須知氣從此首,蓋為氣能一有無,無則氣自然生,[氣之生即]是道(也)是易(也)。

解讀:前面說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交感互生為道。道的基本含義是道路,與行走變化有關。又說:道是道理,器是形器,有器必有道,道器不離。陰陽聚之有其道,陰陽互感而生道。動則有道,動則有神,所以這二者也息息相關。但萬物各有其道,如天道、地道、人道,各有不同。

補原文: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這是第七章內容的重申。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

賾:雜亂。以卦來極天下雜亂之事物,以言辭來鼓動天下之人。

23.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

[常人之學,日益而(莫)[不]自知也。仲尼行(者)[著]習察,異於他人,[故自]十五至[於]七十,化而裁之,其進德之盛者歟!]

[聖人因天地之化裁節而立法,使民知寒暑之變,故為之春夏秋冬,亦化而裁之之一端耳。]「變則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謂之變」,以著顯微也。「化而裁之存乎變」,存四時之變,則周歲之化可裁;存畫夜之變,則百刻之化可裁。[「推而行之存乎通」,]推四時而行,則能存周歲之通,推畫夜而行,則能存百刻之通。

24,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上天之載,無聲臭可象,[正]惟儀刑文王,當冥契天德而萬邦信說,故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知上天之載,當存文王。「默[而]成[之,存乎德行]」,[學者常存德性,則自然默成而信矣。「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道至有難明處而能明之,此則在人也。凡言神,亦必待形然後著,不得形,神何以見?「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然則亦須待人而後能明乎神。

[存文王則知天載之神,存眾人則知物性之邪。]

解讀:通:亨,通行,通達之意。神是由人來明的,人可通乎神明。《中庸》說:「故為政在人。」這也是強調人的主體性。人完全可以通過修身、修道來影響政治,通過一種「賢能政治」來造福於民。從法律上來講,法制其實是「拜物」,單純的只講法制有可能會流入「拜物」的弊端。法律條文越細、越嚴密,反而可能導致沒有給人自我成長、向善的可能性和機會。法應該從屬於人,為人所用,而不能僵化、限制人的合理需求與發展。最好的制度是人治,以人治人,以聖賢之人、賢能之人來治理國家和社會。聖人通過教化,使百姓「明明德」,能夠自我成長,人與人之間形成良好的人倫關係和秩序,並不斷演進。

公眾號ID:hongdaozx

慎獨以誠,敬事而信。

重建中國式生活方式。

長按左圖關注弘道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道書院 的精彩文章:

《易傳·繫辭》研讀(3)

TAG:弘道書院 |

您可能感興趣

《經典研讀》第72期 論語里仁篇第六
《經典研讀》第71期 論語里仁篇第五
《經典研讀》第73期 論語里仁篇第七
《天道奧義》修道之書(收藏研讀)
《經典研讀》第69期 論語里仁篇第三
《經典研讀》第81期 論語里仁篇第十五
《經典研讀》第107期 論語公冶長篇第十六
《經典研讀》第98期 論語公冶長篇第七
《經典研讀》第117期 論語公冶長篇第二十六
《經典研讀》第148期 論語述而篇第一
《經典研讀》第102期 論語公冶長篇第十一
《經典研讀》第92期 論語公冶長篇第一
宋仲基-金智媛-張東健…26日《阿斯達年代記》全員進行劇本研讀!
讀書會 | 第七次宋元史料研讀會(附第五次研讀會紀要)
劉上生:絳洞花主和怡紅夜——《紅樓夢》63回研讀札記
讀書會 | 第五次宋元史料研讀會(附第四次研讀會紀要)
《經典研讀》第66期 論語八佾篇第二十六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讀筆記《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讀筆記《新的對華戰爭》
掌握研讀《周易》的奧秘,《易經》學習變得如此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