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海如象—試論李邕書法

北海如象—試論李邕書法

北海如象--試論李邕書法

齊放

在中國書法史上,繼魏晉之後,唐代又是一座藝術高峰。初唐之際書風漸變,楷書四家載譽書壇,盛世開篇,氣勢恢宏,影響深遠。開元至天寶年間,政局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充滿生機活力,即所謂「盛唐」時期。盛唐乃書法藝術黃金時代,名手輩出,異彩紛呈,真行草篆隸別開生面,開創嶄新境界,造就卓越大家,行楷之最當屬李邕。

李邕,字泰和,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儀鳳三年(678年)生,天寶六年(747年)卒,唐代著名行楷大家。祖籍江夏(今湖北武昌),自稱「江夏李邕」。開元中為官北海郡太守,世稱「李北海」。其父李善,雅行博文,淹貫古今,卻不善治文,人號「書麓」,曾為蕭統《文選》作注六十卷,注本精善,授「文選學」於諸生。

李邕天資穎慧,幼承父教,年少既以辭章知名,為時人所稱。廿二歲結識內史李嶠,進秘閣攻書累年。嶠與監察御史張廷珪薦邕詞高行直,「才任諫諍」1,擢用門下省左拾遺,從八品上,自此躋入仕途浮沉。先後任南和令、富州司戶、左台殿中侍御史、戶部員外郎、戶部郎中、括州司馬、陳州刺史、遵化尉、括淄滑三州刺史、汲郡太守、北海太守等職。邕傲才豪放,忠耿剛烈,「馳獵自恣」1,「不能治細行」2,久遭人忌恨暗算。天寶間被李林甫以「厚相賂遺,詞狀連引」2構罪下獄,負謗杖殺,終年七十。十六年後,代宗為邕昭雪,追贈秘書監。

李邕擅行楷,專以碑頌名播天下。撰寫碑銘墓誌行狀,始於兩漢,尚於魏晉,興於北朝,盛於李唐,碑文沿襲隸楷體例。蓋自弘福寺懷仁沙門集右軍行書於《聖教序》伊始,行書入碑,然畢竟集字而非手跡,「只是巧藝之功,無關書碑之事」3。太宗《溫泉》、《晉祠》二銘雖開行楷先河,可惜二王翻版,可以近看,遠觀卻綿靡渙漫,「妙有三分不妥當」3,別無可注目之相。 「李泰和出,行書書碑,始稱登峰造極」3。「李書則以蟬聯映帶之筆,泉注山安之勢,欹側之中,具方嚴之度,書丹之道,至此頓開天地」3。

邕書最宜碑頌,世人歆慕,拜請者不絕,一生撰寫碑文八百餘通,「碑版照四裔」4,人奉金帛鉅萬,「時議以為自古鬻文獲財,未有如邕者」5,書學走穴獲利最豐,堪稱「諛鬼」專業戶首富。其傳世作品有:《麓山寺碑》、《李思訓碑》、《李秀碑》、《盧正道碑》、《任令則碑》、《葉國重碑》、《端州石室記》、《東林寺碑》、《法華寺碑》等,以《麓山寺》和《李思訓》最著名。

《李思訓碑》,又稱《雲麾將軍碑》,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立於今陝西蒲城縣橋陵。碑文記載唐宗室李思訓世系所出功名利祿等,李邕得意之筆。此碑字形欹側,纖濃互現。頓挫起伏,峭拔靈動,疏朗不失莊嚴,險峻更見穩健。氣脈清華,資質沉實,勁挺豪縱,奇宕暢達,碑中變格之圭臬,雄強之致前所未現。明楊慎列《雲麾》為邕書第一。

康有為結論:「若唐碑則懷仁所集之《聖教序》,不復論。外此可學,猶有三碑:李北海之《雲麾將軍》,寓奇變於規矩之中;顏平原之《裴將軍》,藏分法於奮斫之內;《令狐夫人墓誌》,使轉頓挫,毫芒皆見,可為學行書石本佳碑,以筆法有入處也」6。

《麓山寺碑》又名《嶽麓寺碑》,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立石,現存於嶽麓書院,李邕撰文,記述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年)以來,建寺沿革歷代弘法之史跡,為北海代表作之一。因該碑文、書、刻三藝絕佳,故稱「三絕碑」。明王世懋評為李碑第一,「以其流動中藏穩密也」。清何紹基跋曰:「《雲麾》頗嫌多輕佻處,惟此碑沉著勁栗,不以跌宕掩其朴氣,最為可貴」7。

《麓山寺》勁健渾穆,雄張凌厲。筆勢中宮緊斂,四圍放展,堅實綿密,勢大力沉,神完氣足。通體奇崛錯落,流蕩中內含縝密,端嚴中開合自如。劉熙載《書概》云:「北海書氣體高異,所難尤在一點一畫皆如拋磚落地,使人不敢以虛憍之意擬之」。王世貞評「其神情流放,天真爛漫,隱隱殘楮斷墨間,猶足傾倒眉山、吳興也」8。

然而何止東坡、松雪耶?猶足傾倒香光也!《畫禪室隨筆》所謂「右軍如龍,北海如象」,評價盡扣肯綮,一言中的,十分貼切,道出了董其昌眼中之邕書本色。

若譬「右軍如龍」,不難理解。身為書聖,王羲之遍取諸家,兼撮眾法,改質樸,從妍美,創流變,精研體勢,妙絕技法,「龍躍天門,虎卧鳳闕」,開宗立意,推陳出新,書法集大成者,建樹無與倫比,影響空前絕後,備受世人膜拜,自然名實兩孚。

而李邕並非首席權威,在大唐諸名家映照之下,乏人關注,齊肩而喻似乎不倫。

所謂「北海如象」,意在勾勒風貌特徵。邕書蒼勁倜儻,穩實高異,化秀逸為莊嚴,既雄健又厚重,情出自然,不屑矯飾媚態,無矜細節落墨,敦渾不迫,勢大力沉,維象以言狀,文敏之喻可謂傳神。況且香光所評大有分寸,龍象並非一個層次,龍乃神物,驤騰升潛變化無窮,象本凡獸,剛克沉勇行止有蹤,畢竟暗含品級差異,直指邕書沉雄個性。

北海楷行交融,楷書形質行書情性,行楷體式正楷裝束,氣派遒勁而宏大。以《李思訓》、《麓山寺》二碑為例,雖非墨跡,難見墨色,但透過刀鋒,依然可見正鋒取質、側鋒取妍用筆技巧,筆法精準,墨氣鮮活,層次靈變,迂迴映帶交接明朗,一目了然,幹練痛快,方寸間頓現尋丈氣勢。橫勒左傾右揚,角度指向各異,安插巧妙,斷無側翻之虞,反而穩固異常,別有韻味氤氳其中。數畫堆壘盡避雷同,杜梯級運算元之弊,絕平鋪羅列之煩。撇捺勾提頓挫迴旋,順峰自然,貫穿骨力之勝。邕書善翻折,尤其《李思訓》表現明顯,行筆方角轉折處,使鋒不作環繞,而取翻筆之勢,按毫筆肚,逆勢斜出,方棱折鋒外顯,僵滯怯薄內避,飽滿結實而跌宕,鋒芒鞘拔,彰顯挺聳。

邕書方筆居多,方圓兼用,運筆堅勁,意態疏瘦。筆道虛實互結,實多虛少,按重提輕,次第轉換,功性兩見,沉浮怡然。字態大小參差,打破規整劃一,取橫勢,出欹側,或寬綽敦厚,或峻拔凌厲,張弛開闔,剛柔並蓄,筆筆直貫到底。音律短促,節奏鏗鏘,宛若京劇生凈台步,氣度壙埌,一字一頓,大模大樣,凜然而不迫。一改二王上緊下松左斂右放之規制,反其道而行之,偏偏上疏下斂左拓右擫,直將重心壓低。上覆極力高展,造成放浪之勢,下載則儘力內縮,上長下短,以小託大,石壓蛤蟆,力緊發條,構造牢固之基。落墨穩健,滿蓄字勢,有縱有擒,險中扣穩,肆意間鷹揚飛動,施展放毫開張功力,庄穩處結密鍵鎖,杜絕失控險象。唯沉勁,不拘索,威風挺立,英武雄壯,展現大丈夫縱橫捭闔磊落賁張之氣概,「如熊肥而更捷」9。

顯而易見,北海行書字距很大,字與字間無牽絲映帶,全憑意連暗渡。由於碑文書寫有自身特點,祀典崇范,慎終追遠,要求肅穆高雅,忌諱散漫不經,滿紙雲煙。飛白連綿一多,則枝椏紛雜,牽扯無休,眩形之異有礙書碑。邕書骨力強,氣魄大,凌厲動勢逼人,銳不可當,筆勢沉潛純駁,充滿張力,直擊心靈。字字獨立絕不連綴,卻能免於孤立斷隔,字裡行間全憑氣勢連接,依然流動鮮活行氣,因此,筆斷意連乃邕書特點。章法靈便透視著李邕對於空間理解之敏感,正是藉助於排布疏朗,間隔有致,損益自出境界,雖然外在獨立但精神內聚,致使行間血脈通達無阻,一氣以貫之。

邕書激越迸發,以情志出彩。緊扣文意,務本抑末,揮運修善則順風順水,往往是愈寫愈放鬆,愈寫愈自在,勢足氣暢,恣情任性,以至忘我宣洩。衝決勻衡,遞進縱深,生命元氣鼓盪奮發,展現淋漓大場面,顯示操控全局之超凡力。奠定雄肆宏大基調,傳導高亢古雅氣息,意料叵測,情理其中,妙出字外之奇,構成獨特書風。碑文結尾處,又能適時通達思歸,漸次收斂,束之以平正,端凝充實,首尾聯顧,絢爛之極復歸於穩當。

大凡古代書家多徇家學淵源,李邕習書伊始,亦受教於庭訓。李家郡望高華,世代書宦,與王謝庾郗衛門閥豪右交密,結姻親於衛氏,東晉書家衛鑠,即為李氏先母,受其教化,傳承自然備受重視。但邕書取法猶在二王法帖,尤其《聖教序》臨習透徹,摩挲至深,幾近乎神肖,這隻需參閱李邕《晴熱帖》便知,完全是《聖教》結契。即便《雲麾》《嶽麓》,同樣能感受晉帖影響之巨大。《宣和書譜》云:「觀邕之墨跡,其源流實出於羲之,議者以為骨力洞達,奕奕如有神力,斯亦名不浮於實也」。李邕師學如此,關鍵在於自悟造化,不為二王書風所縛,能入乎其內而出乎其外,撮取儒雅儁美羲獻書風,結合樸厚峻拔北碑筆意,兼兩優,熔一爐,卓然另家,便是邕書高妙之所在。

李邕反對因襲舊習,提倡創新,對於後學有「似我者俗,學我者死」10箴言忠告。提醒學書者宜求神似,不惟摹形用功,勿專追所謂「個性」,務必寫出個人風格和新意,對於取法他人者,無異于振聾發聵之響。食古能化,擅長變通,避免僵持,不作書奴,進而形成自家相貌,方為學書成功之途。此外,或許北海諳悉自知之明,思忖雖然脫舊振新,然縱逸已極,難免一偏,不可復加,便多了此番警示,也未可知。

論及北海其人,歷來爭議未絕,或有不認可其品性,或有不贊同其作為,措辭各異。貶者嫌其傲世特立,不知韜光養晦,高標傲物,任性使氣,一味險燥激進,屢屢犯言直諫,「邪佞切齒,諸儒側目」2,易招人嫉恨,悖俗眾所容,俱是口舌禍根,難免失於傷缺,最終強死,未得善終。褒者則以為,北海正氣凜然,剛直不阿,英烈高邁,可挺身而出彈劾佞幸,可賙濟孤窮獎掖後昆。廣交天下客,能文養士,富有親和力,感召之大,甚至素昧平生如許昌儒士孔璋,甘願替其一死,「殺身以明賢」2。更有「六絕」之譽:「文章、書翰、正直、辭辨、義烈、英邁皆過人」11。以上歧異,題外之言,但於剖析邕書當有裨益。

至於邕書評鑒,則褒貶尤甚。米芾《海岳名言》云:「李邕脫子敬體,總乏纖濃」,《書史》曰:「李邕如乍富小民,舉動強屈,禮節生疏」。《山谷集》評:「字勢豪逸,真復奇崛,所恨功力太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復生,不過如此」。明項穆《書法雅言》曰:「李邕初師逸少,擺脫舊習,筆力更新,下手挺聳,終失窘迫。律以大成,殊越彀率。」以上均負面說法。

贊同者,最早見於唐呂總《續書評》,以「華岳三峰,黃河一曲」作譽。自宋人始,賞者漸豐,歐陽修亦認同其字,最高評價當屬《宣和書譜》:「邕初學,變右軍行法,頓挫起伏,既得其妙,復乃擺脫舊習,筆力一新。」明清論者以董其昌、何紹基褒讚著稱。以「董狐」一言九鼎書翰藻鑒,將北海列比書聖,難道真就達到了同等高程,絕對不能。

李主變格,王集大成,級別所限,當然不足共稱。可是,相比右軍妍美流便,邕書沉雄,擺脫形跡,自成面目,似更適宜碑銘。身後滿譽,著實左右了宋明清幾代風向,直至當今贊評。可以想像,倘若泉下有知,獲此殊榮,狷介矜伐如此李北海,定然自豪不已,狂放難耐,何以把持歟?

邕書於後世反響不菲,儘管「似我者俗,學我者死」,有名言在先,況且獨特書風恰比招事惹非之行徑,毀譽參半,無論如何,總歸招徠了一大群追星族,尊為歷代取法之典範,造就了幾多冠蓋翰墨之大家。蘇東坡、黃庭堅、米南宮、趙孟頫、董其昌、祝枝山、王文治、何紹基等等,都從北海處交得知音,汲來養分,終歸功業煒煌,名傾書史。

作為元朝書壇領袖,趙孟頫「師法晉唐」,復古求新,高標回歸,推崇道統觀念,追求「沖和典雅」理學境界,將邕書價值納入論理視野,晚年師法李邕。多以楷法嫁接行書,截筆入紙,乾脆洒脫,圓轉順鋒,天趣逸發,取邕書舒展安穩之架構,祛挺聳險峭之佷戾,「碑刻出李北海,北海雖佻而勁,承旨稍厚而軟」8,「其規模李北海,逐無一筆失度,不止優孟虎賁之似而已也」8。平和淺易,內實外潤,風度閑雅,「獨領清新」12,開一路標格。董其昌作為松江派書家魁元,則詮釋李邕風骨爛漫,浸潤布局疏闊,以「北海如象」總括邕書特徵,極力推崇,將邕書捧到趨向二王之高度,定評了歷史地位。

李邕書名隆盛,濡染深遠,致使贗跡不絕,佛道碑石假託者多,紛紛以署名「李邕」為榮耀。李邕師法羲獻而能應機嬗變,擔負起承先啟後中繼站作用,習書者不可輕易撇棄繞行,經由取法李邕而上溯魏晉以窺二王堂奧,不失為一條捷徑。

然而邕書自有缺憾,或生硬強屈,或發泄無餘,總歸造作有之,工匠亦有之,學得過深恐招刻板,籠罩窠臼之內,因此作為選修亦可。取其磊落偉健,避己膚淺甜俗,學其心境直達,不事安排擺弄,膽敢獨造。把穩字形,掌握節律,澀而勿疾,筆力宜足,做到巧中寓拙,方顯古氣沉鬱。

切記邕書倔勁幾至極限,效仿只宜斂減,千萬不能再過。過則偏執,執則結殼,拘宥於程式,作成積習,落入俗套則難以挽轡。會古人意,有時代趣,只需追求其變化,毋庸刻意其個性,「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慾,便以為姿」(書譜語),人手有別,個性不學自在,否則習氣必生。以上種種,紛紜雜沓,言猶未及。

無論如何,李邕對於中國書法之突出貢獻,有目共賞,確實功不可沒。其引領獨樹一幟之流派,開啟盛唐一代行楷書宗,留下了較多珍貴碑版,凝華為高端翰墨語言,應當斷定,李邕書法藝術之影響將愈久愈顯,拔萃而矗立,總之是一座巍巍豐碑。

參考文獻

1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

2 《新唐書.列傳.文藝中》

3 啟功《論書》

4 唐杜甫《八哀詩.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

5 《舊唐書.李邕傳》

6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7 清何紹基《論書.跋麓山寺碑並碑陰舊拓本》

8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稿》

9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10 清劉熙載《藝概》

11 《四庫全書.紺珠集卷十一》

12 清王文治《快雨堂題跋》

齊放,著名書法家,知名書學理論撰稿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劉藝書法藝術研究會理事,北京中韓書畫家聯誼會理事,安徽池州杏花村書畫院藝術顧問,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書畫院副秘書長,北京東方中國詩書畫院副院長。

出身於魏碑書法世家,承家教,濡國學,耽詩詞,習翰墨,主攻《張猛龍碑》和一些北魏皇家元氏墓誌,隸書臨《曹全》及《禮器》,行草法二王、懷素及《書譜》。合群帖,擅多體,轉益多師,博採眾長,四十餘載寒暑易節筆耕不輟。守候傳統書風,汲綆名家精粹,融匯碑帖意蘊,彰顯獨行氣格,確立自家面目,不圖虛浮串江湖,全憑實力寄書壇,屬於傳統潛力派書家。

潛研典籍,精習翰藝,既善書翰,更兼文論,始終兼顧書法理論研究,撰寫書法專業論文10餘篇,見諸多家全國性專業報章,並完成20餘萬字理論專著,躋身於書學領域。

作品屢在全國賽事中獲獎,已在京、津、蘇、陝、黔、閩等地舉辦書法個展或聯展,出訪日、韓、法,參與國際書畫藝術交流活動,一些作品被國內外政要、博物館、收藏家和名企典藏。

【齊放書道】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墨印跡 的精彩文章:

一角墨?崔偉筆墨
一角墨?萬增用筆
《十七帖》之美與時下書弊

TAG:拾墨印跡 |

您可能感興趣

試論魏碑書法
吳笠谷:《試論人文環境對書家書風的影響》
黃俊松丨試論希羅多德《歷史》開篇
從汲古閣書跋試論汲古閣刻書性質
《試論「古體新詩」》文/佛子
試論讀懂《易經》的方法
試論韓愈對《紅樓夢》創作影響
梅墨生:天驚地怪見落筆——試論潘天壽的書法藝術
試論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如何突破宮體詩的意境
試論古典針灸理論與應用
試論中國盆景造型章法基礎
試論孟子的 「仁心義路」說與社會管理
試論胡適對孟子教育哲學的詮釋
試論中國山水畫意象造型
試論《道德經》一書的主要內容與思想
秦博:試論嘉靖朝「銀印密疏」的使用
試論草書的筆畫變化
試論「風行海內」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
冉宏林:試論「巴蜀青銅器」的族屬
試論宣石中的黑白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