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協會訪冷泉港亞洲會議發起人劉志華教授:腸道菌群與健康

協會訪冷泉港亞洲會議發起人劉志華教授:腸道菌群與健康

近日,微生物組創新創業者協會獨家採訪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志華教授。9月4-8日,「冷泉港亞洲會議-Microbiota(微生物組),Metagenomics(宏基因組學) & Health(健康)」即將在蘇州舉行,劉志華教授作為會議發起人之一,將在大會中作主題演講,關注人體微生物組與健康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們不容錯過!(文末有大會詳細介紹,掃描文末二維碼即可報名參加!

個人簡介

志華 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中國科學院感染與免疫重點實驗室負責人

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

長期從事腸道黏膜免疫及腸道菌感染性疾病相關研究。課題負責人劉志華教授於2012年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課題等多項國家課題。發表多篇擔任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Nature Immunology、EMBO J等論文,其中研究腸道穩態的多篇文章均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上,Nature Review Immunology、Nature Immunology和Expert Rev Clin Immunol都有專文對該工作進行了深度解析,並被Science Signaling雜誌編輯點評。

1、劉教授,非常感謝您能接受我們的採訪,您作為2017年亞洲冷泉港會議中國區的組織者,請您先介紹一下冷泉港會議,談談對本次冷泉港會議的看法和期許?

劉教授:本次冷泉港會議的主題是Microbiota(微生物組),Metagenomics(宏基因組學)& Health(健康),主要圍繞這三個方面的新進展與突破、新技術新方法展開,這是冷泉港會議舉辦以來首次做腸道菌群研究相關的專題。會議中邀請了來自不同地方的四位知名專家作為本次會議的共同發起人,他們分別是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EranElinav教授、美國耶魯大學Andrew Goodman教授、日本慶應大學KenyaHonda教授和瑞士伯爾尼大學Andrew Macpherson教授。這四位專家在本領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學術地位,這四位教授作為共同發起人組織本次會議,體現了冷泉港會議的國際性,彙集國際上的科研學術力量。我們五位一起對本次會議的內容及邀請的會議報告人都經過仔細甄選,並綜合考慮了地域和學科因素,旨在創造一個學術交流平台,促進中國科研學者與國際同行的交流與合作。

2、目前,微生物組研究非常火熱,腸道菌群與疾病,尤其是消化類型的疾病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的刊登在各種雜誌上,而且都會成為熱點話題,那麼您認為腸道菌群和疾病之間是如何聯繫的,腸道菌群與疾病的研究瓶頸是什麼,後續的研究該從哪些方向進行突破?

劉教授:當時選題的時候,最後一個詞沒有落在疾病上,而選中的是健康這一關鍵詞,主要有下面幾點考慮,首先,目前許多研究發現菌群失衡與諸多疾病發生有關,說明正常菌群與健康相關。其次,來源於腸道菌的物質能夠達到機體的各個部位,並發揮重要的生理活動。這就是本次會議為什麼關注腸道菌群與健康的關係,特別是腸道菌與機體健康發生的互作關係,希望從中找到可以調控腸道菌群或調控機體對腸道菌群響應的關鍵點,這對實現通過改變腸道菌群從而促進人體健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後續研究需要突破的地方,解析腸道菌群與宿主相互作用的關係,找到一些特殊的菌或者菌的功能性靶物,研究其對健康是否有促進作用。目前菌群與疾病研究的瓶頸,第一是腸道菌群的複雜性,第二是不可培養性。腸道菌群有許多是高度厭氧的,培養條件未知,而且腸道菌群是一個群體,研究一個群體對宿主的影響是非常困難的。在本會議中,我們有專門的一個議題討論新技術與方法,旨在討論研究中的瓶頸與可能的解決方案。

3、國內的微生物研究也如火如荼開展,各地專家都在呼籲出台中國國家微生物組計劃,劉教授認為,與國外微生物組研究相比較,我們的微生物組有什麼特點,值得去關注改進的地方是什麼?

劉教授:國外無論是歐盟還是美國,他們的微生物組計劃已經啟動好多年了,客觀的來講我們國內許多設施和平台都要滯後於國際同行。各地專家呼籲出台中國的微生物組計劃,一方面,在國內已經有相關的研究基礎,比如說浙江大學的李蘭娟院士團隊研究腸道菌群與肝硬化的關係、復旦大學金力院士團隊關於腸道菌群與肥胖的研究等等;另一方面國外做微生物組計劃,為什麼中國也要做微生物組計劃?因為中國有它的特殊性,腸道菌群與飲食、生活習慣等密切相關,中國的一些流行性疾病,比如說病毒性肝炎等,在國外並不常見,所以研究中國人的微生物組,發現中國人特有的微生物組以及哪些菌群或功能性物質改變人體,只有我們中國的科學家才能夠實現。國外的微生物組計劃啟動多年,怎麼拉近中國和國外微生物組的計劃?一方面,在技術層面,高通量測序現在已經非常普及;另一方面搭建好腸道菌群研究的平台,我們很有希望與國際同行並駕齊驅。

4、眾所周知,腸道微生態系統是個複雜多變的系統,多組學方法是現在主流的研究手段,關於腸道微生態與代謝、免疫調控的研究,您的研究重點是什麼?怎樣調控三者之間的關係,維持腸道穩態?

劉教授:大家對腸道微生態的研究是非常感興趣的,但是也是最難研究的,因為腸道微生態太複雜,腸道微生物數量龐大,而且具有動態性。組學研究是現在研究採用較多的方法,組學研究的優勢是可以把網撒得很大,研究很多方面的內容,但是組學有一個限制,產生的數據非常多,怎麼從中找到對你研究產生最重要影響的那個點呢?這是多組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我們實驗室剛開始是研究腸道菌群與免疫調控之間的關係,現在有部分工作開展腸道菌群與代謝之間的關係,我們實驗室也用多組學來研究腸道菌群是如何改變機體的健康指標,我們更多關注腸道菌群的功能性物質,比如說哪些菌群產生的哪些物質到達了體內,這些物質在我們體內又如何調控各個組織,研究其對腸道菌群的反應,產生哪些生理意義。怎樣調控微生態與代謝、免疫調控三者之間的關係?維持腸道穩態這是一個很深奧的問題,腸道菌群和免疫是互為調控的關係,關鍵是要找到他們相關作用的關鍵點。比如,多個研究聚焦在了腸道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而短鏈脂肪酸對於促進腸道穩態非常重要,希望我們的研究中也能找到這樣的關鍵點,促進腸道穩態的平衡。

5、過去一年裡都在談精準醫療,今年冷泉港會議的主題是健康與微生物,將健康引入,劉教授對此有什麼看法,對國內微生態產業的發展有什麼建議?

劉教授:精準醫療一般是指腫瘤癌症基因突變方面的研究,個人認為應該包括微生態。人與人最大的差異不是表現在人體DNA水平上,而是表現在腸道菌群DNA上面。在腫瘤治療方面,有研究發現腸道菌群決定化療藥物的有效性,並影響腫瘤免疫治療的效果,所以以後在精準醫療方面應該包括對腸道菌群的檢測。不過,目前腸道菌群的研究是一般通過16S高通量測序技術開展,但是存在的問題是沒有將功能方面的研究引入,所以後續產業一方面可以考慮如何發展新技術將腸道菌群功能研究引入,另一方面關於功能方面的研究,是否可以通過測序技術與數據分析直接獲取某種腸道菌群的功能信息,這對疾病的研究及治療將產生很有意義的影響,這可能也是真正能夠實現精準醫療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生物組創新創業者 的精彩文章:

TAG:微生物組創新創業者 |

您可能感興趣

李克強會見美國國會議員訪華團
美國會議員呼籲為華裔科學家陳霞芬伸張正義
博鰲亞洲論壇羅馬會議:亞歐領袖共話合作促進經濟全球化
京山市召開支持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大會 劉啟華出席會議並講話
波譎雲詭的華盛頓會議
亞洲媒體高峰會議在海南三亞舉行 黃坤明出席並發表主旨演講
熱烈祝賀:東方易元總裁出席鄭東新區「健身氣功協會」領導班子會議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的設計者,張仃《泰山朝陽圖》欣賞
博鰲亞洲論壇金邊會議舉行
貝索斯召開新會議:關於人工智慧、樂觀主義者和亞馬遜
美帝的豺狼野心:華盛頓會議召開
全國白癜風學術會議甘肅省代表蘭州中研牛晨曦正式到會
互聯網大健康迎來新平台「五康成」國家會議中心亮相
韓國總統文在寅出席國際奧委會會議 與朝鮮奧委會主席握手致意
澤連斯基失望、波羅申科掃興:俄羅斯憑什麼重返歐委會議會大會?
唐都神外脊柱組李維新教授、江偉博士在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第17次學術會議分享精彩學術報告,江偉博士分享論文喜獲優秀論文獎
王毅會見美國前國會議員代表團
羅馬僑領出席博鰲亞洲論壇羅馬會議,共同建言「一帶一路」!
北京大學教師職業道德和紀律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
「人工智慧·教育·出版」創新論壇暨學術委員會會議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