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掃描技術,讓圓明園散落石構件找到「歸宿」
西洋樓,圓明園的一角,雖然面積只佔全園總面積的1.5%,但其殘破的西洋風格遺址,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圓明園標誌,每一張圓明園明信片幾乎都取景自西洋樓。
到訪西洋樓的遊客,似乎都習慣了這裡每一處石構件的擺放,似乎沒有遊客會去深究——「這些散落的石塊原來應該在哪兒?」
但有一群人,正在利用3D激光掃描技術,幫散落的石構件找到「歸宿」。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建築與城市遺產研究所(以下簡稱「清華同衡遺產所」)所長肖金亮,在接受北京晚報專訪時表示,清華同衡遺產所從2009年開始就大規模利用數字化技術,為圓明園內的遺迹尋找精確定位。
「圓明園內遺存下來的石構件數量巨大,同時又缺少圖紙等原始資料,我們的工作每天都在不斷更新,盡量找到每一塊石構件原來的位置。」
在3D激光掃描技術的幫助下,學科帶頭人清華教授郭黛姮和肖金亮及團隊,不僅幫西洋樓的石塊找到「歸宿」,甚至還修復了已經坍塌的碧瀾橋。
遺留石構件 彌足珍貴
始建於1709年的圓明園,其精緻與恢弘已無須贅述。
在1860年遭英法聯軍劫掠後,「萬園之園」只剩下殘垣斷壁。
從那以後,我們只能藉助繪畫和老照片,想像圓明園巔峰時的壯美。
「我們現在看到的西洋樓,是1980年代清理之後的樣子。」
肖金亮說,圓明園在1860年遭劫後,由於社會動蕩、疏於管理,軍閥和附近村民都對圓明園遺址進行過盜取。
到了1960年代,西洋樓的很多遺迹,已經被土堆掩埋。
直到1985年前後,圓明園才迎來了一次較為徹底的清理,許多現在的景點才重見天日。
「不過,當時的技術條件受限,西洋樓的很多東西並沒有嚴格按照原位擺放。有些應該立著的石構件,現在是躺著的。」
對於古建築研究這個專業來說,西洋樓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雖遭破壞,卻留下了大量石構件。
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臘神廟、古羅馬斗獸場都因大量採用石材而留存至今。
在木材被燒毀、夯土已坍塌的情況下,西洋樓的石構件顯得彌足珍貴。
時至今日,隨著考古工作日益深入,還有石構件不斷被發現。
圖紙遺失嚴重 複位並非易事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這些殘破的石構件,原來屬於哪座建築?應該在什麼位置?
「或許大家自然而然都會想到找圖紙,可實際情況是,關於西洋樓的『樣式雷圖』數量很少。」
樣式雷,是對清代200多年間主持皇家建築設計的雷姓世家的譽稱。
雷家是清代內務府樣式房的掌案頭目人,為皇家進行宮殿、苑囿、陵寢、廟宇等設計和修建。
「樣式雷圖」就是雷家留下來的圖紙,這些圖紙有的是設計圖,有的是測繪圖,數量繁多,原先在樣式房有專門管理。
但到了清末,管理混亂,「樣式雷圖」被太監宮女們夾帶著流出宮外,在民間四處流轉。
「像圓明園西洋樓這樣西式表達的建築,圖紙本來就少。現在僅存的一些圓明園『樣式雷圖』,分散在故宮、國圖、第一歷史檔案館、清華等單位。雖然有一些整理,但大部分都需要辨別。」
怎麼辦?藉助3D激光掃描是個好辦法。
利用精確到毫米以下級的掃描技術,肖金亮和同事們把散落的石構件變成了電腦里的3D模型。
「在電腦里,我們可以一點點去試、去拼接,找到構件之間的對位關係,特別對於曲線形狀的構件,原來手工測量難以測得的形狀,現在都準確測量了。」
新科技+老手藝 修復石橋
新科技的運用,讓研究團隊知道那些散落在圓明園遺址地上的石構件,原先屬於哪兒。
「我們在不斷更新資料庫,萬一哪天石構件因某些原因出現缺損——當然我們不希望有那一天,可以利用資料庫里的信息,去追溯損壞石構件的原樣。」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一座石橋遺址的出土,給了研究團隊實踐的機會。
這座石橋位於圓明園坦坦蕩蕩景區,上有乾隆御筆刻字「碧瀾橋」,2002年被發掘出土時,構件已經散落。
2006年,介入石橋復原工作時,清華同衡遺產所再次遇到了缺少圖紙的情況。
於是,利用3D激光掃描技術,研究者們在電腦里完成了對石橋主要構造的拼接。
「如果按照現在修建一座仿古石橋的方法,用吊車安裝石構件,那很容易造成文物損壞。但是在電腦里,像搭積木一樣,依照石橋的弧度,遵循石構件之間的榫卯結構,一點點找到每個石構件的精確位置,可以不觸及石構件,避免了搬運過程中的損壞。」
當拼接工作在電腦里完成時,不僅現存的構件都回歸了原位,還能精確定位缺失的部分。
再次藉助現代科技,他們對老石材進行了化學成分分析,並在北京周邊找到了清代開採這批石材的礦脈。
「我們還找到了房山區的石材雕刻非遺傳承人,請他們按照我們掃描下來的花紋,補齊了缺失的部分。這可以說是現代科技和傳統手藝的完美結合。」
經過近十年的細緻工作,2015年底,碧瀾橋的修復工作正式完成。
「現在碧瀾橋所在的圓明園西部景區,人流相對較少,還沒有完全開放,相信不久的將來,遊客們就有機會近距離感受碧瀾橋的風采。」
每一次修補 都小心翼翼
碧瀾橋的復原,只是研究團隊工作的一小部分。「相對於公眾最熟悉的西洋樓等景區,碧瀾橋要好辦一些。」
為什麼西洋樓難辦?因為從1980年代開始,所有人印象中的西洋樓已經固定,每一點小修補、小變動,都得考慮遊客是否接受。
西洋樓景區里有一個海晏堂蓄水樓,原先是給十二獸首噴泉提供水源的。
蓄水樓的遺存主體是一個高7.2米左右的夯土台,上寬下窄,看上去像是倒立著的。
「蓄水樓原先有厚度達到5米的包磚,但後來被扒走,只剩下夯土,多年風雨侵蝕造成夯土颱風化、開裂、剝落嚴重,整體結構也處於不穩定狀態,非常危險。」
在決定搶險加固、局部包磚後,肖金亮和同事們進行了嚴苛的準備工作。
首先就是測定原始用磚的化學成分,發現燒磚用土來自門頭溝。
然後是對磚塊的力學性能進行分析,「如果新做的磚,強度不如原始用磚,那麼起不到保護夯土的作用,就沒有修復的意義。如果新磚的強度比老磚高,那又會造成內部應力向老磚集中。」
在確定了磚的化學成分、力學性能後,施工團隊聯繫了門頭溝的磚廠,按照原始的規格進行定製。
磚製作好後,又請老師傅按照夯土台上留下的砌磚印記,進行重新鋪裝。
最後的效果,既達到了加固的目的,也嚴格按照原樣修補,沒有讓遊客產生不適應。
圓明園不會變成主題公園
雖然當初學的是建築,現在研究對也是建築,但肖金亮的工作經常需要給化學、物理、攝影等其他學科打交道,為的就是更真實的還原圓明園的本來面貌。
儘管「是否應該重建圓明園」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歇,但肖金亮對北京晚報記者表示:「我們對復建圓明園是不持立場的,目前所做的工作只是希望留存技術資料」。
有投資商希望在外省市異地復建圓明園,此前曾找過曾找過郭黛姮教授和肖金亮,但是商業行為顯然沒法與學術研究合拍。
「一些老闆有熱情,也有情懷,但在具體行動上,他們期望的只是個主題公園,弄點清代的房子,做個正殿配殿,並不准備做嚴格的原始面貌展現。如果真的要復建圓明園,不只是錢和土地上面的,更重要的是技術的積累、記憶的傳承、工匠的培訓、物料的長期準備。我們中國的古建築,非常依賴工匠的表達,需要長時間浸淫於古建築行業的資深匠人」。
肖金亮和同事們的工作,繼續在新科技和老傳統之間尋找平衡,他希望能藉助更多如3D激光掃描這樣的新科技,也希望能有更多遺存資料湧現出來。
「我們在做的工作,希望能有更多公眾知道。一方面為公眾提供一個了解圓明園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希望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加強圓明園研究,說不定誰家就有一份很有價值的圖紙。如果可以,我們希望學者和百姓能夠進行良好互動,為更好地了解圓明園的本來面貌一起努力。」
北京晚報/孫毅 新媒體編輯/白歌
TAG:點題北晚 |
※看「回歸圓明園流散文物展」 為瑰寶「接風洗塵」
※圓明園——隕落的明珠
※兩件流散文物回歸圓明園 含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
※到圓明園去揀磚頭
※科技復原圓明園真跡,震撼重現,3D還原圓明園原貌!
※圓明園,石頭的亂葬場
※圓明園虎鎣歸國 專家:若有文物回歸圓明園意義更重大
※圓明園館藏的玻璃極品
※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回歸圓明園
※首場「回歸圓明園流散文物展」開展
※清華大學某團隊用3D技術復原圓明園,美到讓人窒息
※圓明園遺址公園
※究竟是誰毀了圓明園?
※游「園」驚夢——記圓明園一游
※圓明園失散文物,幾乎都集中在這兒了
※螺紋鴨首現圓明園
※圓明園青銅器「虎鎣」重回祖國,全球還有哪些被劫文物或將回歸原主?
※圓明園四季石在哪裡,為什麼叫做四季石?
※這才是萬園之園,圓明園!
※八國聯軍為何只燒毀了圓明園,卻沒有對紫禁城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