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從Facebook的前世The Well談社群的過去和未來

從Facebook的前世The Well談社群的過去和未來

【《必然》作者凱文凱利的話】

通過代碼而不是制度來塑造社區,這一點被Well 用戶總結成一句格言:良好的管理是通過工具而不是規則來實現的。

我發現今天的在線語境——用詞、玩笑以及許多文本縮寫——都可以回溯到 WELL。事實上,如果你進到當下的任何一個在線論壇,立馬就可以感受到 WELL 時代的那種氛圍,包括那些黑暗面:火藥味,攻擊性——那些彬彬有禮的人們平時不會對人說出來卻可以在這裡寫出來的東東。

下文選自喜馬拉雅付費專欄

《KK對話未來》

我們已經講了兩期關於社群經濟的內容,但我們對社群經濟還沒有下個定義。因為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是,我們在英文文獻中很難找到與社群經濟這樣一個概念相對應的內容。我曾經問過 KK本人對「社群經濟」怎麼看,而他對「社群經濟」這個提法的反應,也顯得有些詫異。

但 KK本人,實際上是參與了全球最早的社群之一The WELL的創建過程的。

The WELL是「全球電子連接」的縮寫,正好跟「水井」這個詞的拼寫相同。WELL 的圖標,中間那個字母 e,也做了變形,像是一口水井。

The WELL創辦於 1985 年,是全球最早的線上社區之一。斯圖爾特·布蘭德(Stewart Brand)是它的兩個創始人之一。斯圖爾特·布蘭德這個名字,我們可能會不斷提到。一方面,他是KK的老師兼好友,KK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追隨斯布蘭德,參與了布蘭德的很多項目;另一方面,布蘭德也是美國反主流文化運動中的一個重要人物,他創辦了《全球概覽》雜誌。史蒂夫·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講的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就是出自《全球概覽》。

The WELL可以看作是《全球概覽》雜誌在網路、在線上的一個延續。它的早期用戶主要來自於《全球概覽》的讀者群,特別是舊金山地區的讀者群。在它的用戶當中還包括了「感恩至死」樂隊以及他們的粉絲。

「感恩至死」樂隊是美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支搖滾樂隊,成立於 1965 年,在之後的30 年時間裡一直都非常活躍。在《滾石》雜誌評選的「史上最偉大的藝人」當中名列第 57 位。2007 年樂隊還獲得了「格萊美終身成就獎」。

這樣一群人,包括《全球概覽》雜誌的讀者群,也包括「感恩至死」樂隊的成員和他們的粉絲,他們在 WELL 上都做些什麼?

《KK對話未來》

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開會。當然,所謂「會議」,也就是一個個的主題。用戶根據自己的興趣,加入自己喜歡的會議,並在裡面發言、分享和交流。這在形式上跟論壇非常相似。

除了開會,人們還在這裡分享自己的故事,包括生和死。用戶和用戶之間建立了非常親密和深厚的感情連接。

The WELL也是很多網路文化元素的發源地:很多的網路用語、縮寫,包括一些我們所說的梗(也就是典故),都起源於WELL。

The WELL社區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通過代碼而不是制度來塑造社群。這一點被社群用戶總結成一句格言:「良好的管理是通過工具而不是規則來實現的。」

現在,國內的很多社群強調規則,更確切的說,是規矩;一些社群還建立了層級架構,有所謂的「分會負責人」或「班長」。

我個人支持在社群當中建立層級架構,因為層級架構可以讓社群更有效率地運作。

譯言在 2012 年上線了一個公版書翻譯項目,叫譯言古登堡計劃。這個項目就設計了三層架構:最頂層的是平台,中間層是社區中的項目負責人,基層則是參與項目的譯者。

通過這幾年的實踐,我們相信,在網路社群當中,三層架構是最合理的。少於三層的話,社群就很難形成有效的組織,而如果多於三層,溝通效率就會大大降低。另外,我們還認為,保持中間層級的流動性很重要,有利於社區長遠的、可持續的運行。

而在所謂的「規矩」這一點上,我個人一直都心存警惕。因為社群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管理者和用戶之間是「弱契約」的關係。那什麼是「弱契約」呢?就是你和用戶之間並沒有簽署真正具有法律意義的協議,所以社群的任何規矩對用戶來講,其實都不具有強制約束力。

當然,社群管理者可以動用最終極的制裁手段,就是踢人。但這樣一來,就會形成一個中心化的結構,哪怕社區管理者只是把踢人作為一種威懾力量來使用。現在很多社群,一方面極力宣稱要做到社群的去中心化,並把這稱為社群最根本的特點,但另一方面又極力強調規矩的重要性。其實,這兩者之間是矛盾的。

那怎麼才能做到通過代碼而不是制度來塑造社群呢?

Facebook和微信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示範。一會兒我們會說到Facebook。這裡還是用譯言古登堡計劃做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長期以來,在譯言古登堡計劃的運營上,我們內部只有一個全職編輯,來負責跟社群的溝通。社群基本上是自我運轉的。因為每個項目從發布選題,到招募譯者,到翻譯和校對,都是代碼寫好的流程,用戶只要跟著流程走就好了。所以這個項目的核心就是流程,而代碼的作用也是通過流程體現出來的。

有意思的是,在這樣一個流程中,用戶也會生成自己的代碼。譯言古登堡計劃的項目負責人手冊,就是用戶來編輯和維護的。

好,說回到The WELL 上。 你知道它當初的價值有多大嗎?今天,很多人把它稱為是Facebook的前世版。那時候,人們要花 700 到 1000 美金買最好的數據機上網,但速度也只有今天我們家庭網路速度的 1‰ 不到,而且加入The WELL是要付費的。儘管如此,到 1987 年,也就是 The WELL 成立兩年之後,它的用戶數就達到了2000,而且在當年底就實現了盈利。

那時候,美國在線和微軟都曾經對The WELL做過仔細的研究。但後來發生了什麼呢?為什麼今天我們沒有聽到The WELL,而是Facebook、推特這樣的社區呢?

《KK對話未來》

2012年的時候,The WELL被它當時的東家掛牌出售,如果沒有人接盤的話,那The WELL就面臨關停的結局。後來,一些The WELL上的老用戶就專門成立了一家公司,用來收購The WELL,據報道,收購價是40 萬美金。

當時,KK作為《連線》雜誌的特約記者,也是The WELL社群的早期用戶,同時還是斯圖爾特·布蘭德多年的追隨者和好友,對布蘭德進行了一次專訪。布蘭德在這次專訪中對The WELL的衰落進行了反思,總結出來有這麼幾點:

第一,他認為The WELL在堅持用戶的真實身份上做得不夠徹底。

布蘭德很早就認定,匿名是一劑毒藥。一開始他並不想在The WELL上實行匿名制,但是這引起了其他人的爭議,有些人喜歡在線的匿名性,認為它可以讓人們講真話。爭論的結果就是採取了一個折中方案,允許用戶給自己起一個綽號,或者叫昵稱。當然,平台知道誰是誰,因為每一個昵稱後面都會跟一個信用卡上的真實姓名相關,但是在社群里的其他用戶就無法知道昵稱背後的人是誰了。

布蘭德認為,與其這樣折中來解決問題,倒不如像 Facebook 的扎克伯格那樣,一步到位,甚至將問題變為功能。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 Facebook 上,你的身份認證是由你的朋友來完成的,因此在這種網路關係當中,你是一個真正的你,跟現實中的你是同一個你。這樣一種身份認證,就會形成一種自我監督的機制,而且這個功能被證明是可以變現的。

所以布蘭德總結說,Facebook 恰恰是做到了 The WELL 當初沒能做到的事情。

第二點,布蘭德認為,他們應該找到更好的歡迎新人的方式。

「對新人不夠友好」其實是任何一個存在一段時間後的社群都會面臨的問題。新人進到一個老社群里,他會面臨兩個問題:第一,是比較難進入老用戶的圈子,有一種被孤立的感覺;第二,是平台功能和一些利益的分配權重上都會偏向於老用戶,新手的門檻很高。

第三個教訓是,當時人們還沒有學會如何去應對社群當中的衝突。

像布蘭德本人,就因為無法面對社群管理的巨大壓力,很早就不再參與社群管理。之後,更因為在一些話題上受到其他用戶攻擊,乾脆退出了 The WELL。這是一件非常非常可惜的事情。

KK 在採訪當中也對這個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說,那個時候還沒有網路行為規範,人們用了將近20年的時間才學會如何應對網路上的無理取鬧——最好的辦法就是置之不理。

The WELL 作為一段歷史,已經是過去了。我們從它身上能學到什麼呢?

像我們剛才談到的實名制的問題,用代碼而非規則來管理社群的問題,對新人應該更友好的問題,以及如何應對社群衝突的問題,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從 The WELL 上學習的。

那未來的社群又會是什麼樣的呢?

像 KK,還有克萊·舍基(Clay Shirky),也就是《認知盈餘》的作者,他們都認為,開源社群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在開源社群中最最核心的東西,是協議。

The WELL 的用戶認為,代碼可以是工具;譯言古登堡計劃的經驗告訴我們,代碼也可以是流程;而開源社群則說,代碼就是協議。開源社群中最有名的協議,就是《知識共享協議》,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 CC 協議;CC 的全名是 Creative Commons。

協議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一個人人都要遵守的規則,或規矩。那協議跟我們平時所說的規矩有什麼不同呢?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協議的裁量權是去中心化的,而規矩的裁量權是中心化的。怎麼講?就是說,當你不遵守社群的協議時,社群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會拒絕接受你,而不是一定要有某個權威的中心來裁決。像我們之前提到的區塊鏈,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去中心化的協議。所以,我們相信,協議是社區的未來。

最後的最後,再強調一點,我們所說的協議,雖然包含有日常的「協議」的意思,用英文詞,就是 agreement,但它更是指代碼層面上的協議,也就是 protocol。

各位對於社群的概念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互動~入選精品評論,會有譯言精美禮品相送哦。

【歡迎關註譯言】覺得內容還不錯?趕快關注我們,來獲得更多全球資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譯言 的精彩文章:

昆明老人溜鵝已經不稀罕了,看老外出門都帶著哪些奇葩寵物
我這微不足道的人類大腦
有人不喜歡你,怎麼辦?
一次險象環生的埃及探索之旅
10個問題測試你到底有多敏感

TAG:譯言 |

您可能感興趣

Anthony Fernandez與你回顧過去,展望將來
Ferragamo 夫人過世,她是過去半個多世紀 Salvatore Ferragamo 的靈魂人物
五年過去了,如今的你會為Madness x New Balance買單嗎?
饒軍:Apache Kafka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Converse x Tyler,The Creator再爆多款新配色!這次要再陪跑就說不過去了!
連接過去與未來的設計建築——Gilded Iguana 酒店
Converse x Tyler,The Creator再爆多款新配色!?這次要再陪跑就說不過去了!
Linus Torvalds 宣布休息,為過去的行為道歉
《Unnatural》:你和過去的距離
17年過去了,「雙截棍」手下的敗將從來就不在少數。Fine,But i wish you know!
Yeezy Boost已經人手一雙,而Air Yeezy被永遠的留在了過去
過去了那麼多年,讓ipod touch變成iPhone的國產神器已經被忘記了
Virgil Abloh聯名款已是過去式?sacai x Nike全新聯名系列登場!
Woj&Windhorst:騎士過去幾天在探索科沃爾的交易市場
甲骨文收購NetSuite已過去兩年,如今的NetSuite怎麼樣了?
想回到過去?adidas攜手Kylie Jenner 帶你走向現實烏托邦!
辱華風波還沒過去!Anti Social Social Club這次聯名大牌圈錢你會買單嗎?
還在懷念過去的Windows?如果Windows XP發布在今天會是這樣
2018 Cool Kids Fashion童裝設計大賽,「當過去遇上未來」你會想到什麼?
CI/CD和DevOps 的過去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