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平定中,朔方軍立下汗馬功勞
「安史之亂」的平定中,朔方軍立下汗馬功勞。但即使在平叛戰爭之中,朝廷對朔方軍始終未給予充分信任,皇帝常派宦官至軍中干擾指揮,以致釀成慘敗。歷代史家,多以「忠奸」對立來記錄解釋這些史實。我們當然不否認肅、代二宗的昏聵與魚朝恩、程元振之流的包藏禍心,但站在皇帝與朝廷的立場上,似乎也有理由對他們的擔憂報以同情的態度:手握重兵的郭子儀與李光弼,是不是會成為下一個安祿山或史思明?九節度使鄴城會戰幾乎聚集了朝廷可以調動的全部精銳,但朝廷居然不設主帥以致諸軍無法協同而潰敗,個中關節不難明了。
大批精銳部隊效忠於將領而非朝廷,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大重要原因。朔方軍雖然神勇,但郭、李等名將的影響力也令皇帝忌憚,因此分化朔方軍就成為肅、代二宗的重要選擇。朔方軍主力雖然經常遠赴內地作戰,其基本防區還是在長安的北部、西北一帶;隨著吐蕃的興起,朔方軍又成為唐王朝藩屏西北、拱衛京畿的主要力量。
朝廷以更好地分區防禦為由,不斷在原朔方軍轄境內設立新的軍鎮,並分別以朔方軍各將領出任節度使,至於郭子儀與李光弼兩位中興名將,一位在安史亂後長期被褫奪兵權,一位在安史亂平後不久就鬱鬱而終,朔方軍各部失去了共同尊奉的統帥,朔方軍將領之間、朔方軍與其他系統將領之間的不諧開始充分顯露,這正是皇帝所樂見的。此種局面導致了兩次危機,第一次是764年僕固懷恩叛唐導致吐蕃佔領長安,第二次是784年李懷光叛唐導致德宗流亡漢中。
這兩人造反經歷幾乎有著共同的腳本:他們都是朔方軍驍將、都為國家出生入死並立下過赫赫戰功,卻都受到來自朝中宦官或權臣的陷害、都受到同級將領的排擠,被形勢「逼反」;但又僅僅是為了自保而非以篡奪社稷為目的,最後身敗名裂。兩人的悲劇從一個角度說明,「安史亂後」的唐帝國,其軍政關係正在進行深刻調整。
※唐朝安史之亂是誰發動?揭秘安史之亂的真正發動者
※「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李白, 為何暮年時窮困潦倒?
※安史之亂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
※戰亂後的百姓流離失所
※安祿山的叛亂為什麼如此成功? 安史之亂為什麼會如此得勢
TAG:安史之亂 |
※平定安史之亂的中流砥柱:朔方軍
※平定安史之亂,他的功勞比郭子儀大
※中興盛唐的名將郭子儀,是如何挽回敗局,平定安史之亂的
※「最牛武狀元」,平定「安史之亂」,擊敗吐蕃,收復長安洛陽
※《長安十二時辰》中李必原型:理想主義的前朝貴族,平定安史之亂
※郭子儀麾下平定「安史之亂」的蓋世英雄,一年後為何又起兵反唐?
※安史之亂的性質 安史之亂為何是唐朝平叛與復興的起點?
※安史之亂中,唐軍兵力遠勝叛軍,為何平叛仍用了八年?
※遍地英雄下夕煙,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朝廷與藩鎮
※契丹人李楷固家族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屢建功勛,拯救了唐朝?
※安史之亂中,唐朝北方軍隊有著大堂盛世,卻願意跟著安祿山反叛?
※契丹人李楷固家族是平定安史之亂、拯救唐朝的主力軍?
※帝國斜陽,大唐借兵平定安史之亂,藩鎮之禍從此開啟
※安史之亂,為何北方的軍隊都跟著安祿山反叛?史思明心裡有數
※安史之亂史思明帶兵攻洛陽,守城主將把大軍全帶走,果然打敗敵軍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後,為什麼不撤銷「藩鎮」呢?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的造反為何最後會失敗告終?
※起兵,腰斬盛唐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中,唐朝北方的軍隊為何好日子不過,卻跟著安祿山反叛?
※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為什麼這個地方的節度使功勞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