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略說論語及經典的背誦

略說論語及經典的背誦

《略說論語及經典的背誦》

《論語》是本什麼樣的書呢?根據趙紀彬先生的說法,《論語》在先秦也叫《孔子》,而《論語》乃是《孔子》的殘本。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剛好與《老子》、《莊子》、《孫子》、《韓非子》等書的命名相類,似可一說。《論語》的書名,最初見於《禮記·坊記》。漢朝人引用《論語》或單稱《論》,或單稱《語》,或者稱《傳》或《記》,甚至不是孔子所言也稱「孔子云」,「似乎可以看出,漢人把《論語》等同於《孟子》、《荀子》、《墨子》,作為諸子的一種」。所以《論語》曾經叫《孔子》也是有可能的。

《論語》書名的含義,《漢書·藝文志》的解釋較為穩妥,「《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有「整理」、「撰次」等義,而「語」則謂「兩人相等而說」,有「論難」「答述」之義,那麼合起來直譯就是「討論的話語」了。因此也可以簡單的說「論語」就是把「接聞於夫子之語」「論纂」起來的意思。

一般認為《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因此,《論語》一書並非我們現代人觀念中的那種著作,而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彙編,主要記述孔子及少數弟子的言論行事,比較生動、全面地記錄了孔子之學、行、思與其人格形象。其中,孔子與其弟子的教與學的問答佔了很大的一部分,而這些最能反映孔子所作的哲學思考,比如其對於「仁」、「禮」、「樂」、「詩」及生死之種種看法。同時比較生動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因勢誘導的教育方法。孔子與時人的問答也佔有較大的比例,主要是與執政者及隱士階層的探討與爭執,比較能夠如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與孔子的社會地位,同時也彰顯了孔子特立獨行、以天命為己任的高尚人格。再則,孔子之行止、居處也有較為細膩的記載,反映孔子生活細節中的獨特形象。

《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後來被尊奉為儒家經典,成為《四書》中的一種,甚至被尊為儒家之《聖經》。其實拋開這些神聖化了的東西之後,再看《論語》仍不失為一本平實的好書。

在漢代,學童經過啟蒙識字教育之後,便讀《論語》和《孝經》,《論語》是讀書人必讀之書。相反,「五經」卻可讀可不讀。

南宋時朱熹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而「四書」是科舉取士的初級標準課本。

就是這樣一本古代的入門教材,今天現代人能夠通讀和理解的卻少之又少,令人嘆息。可見《論語》本身其實並不難,很多現代人之所以認為它難,實在是因為我們與母語親近得不夠,把古代那種精緻的雅文化當作糟粕棄之不顧了。

所以我主張現在的小學生應該從背誦《論語》入手,重新親近我們的傳統文化,從中汲取古人的智慧,潤澤我們的心靈。我是這樣主張的,也是這樣做的。兒子11歲時就把《論語》和《老子》都背完了,我感覺很欣慰。但很多人對少兒讀經有兩個疑問,一是記得住嗎?二是有用嗎?對此,我覺得有必要答覆一下這些問題。

先來說第一個問題。孩子背這些複雜的東西記得住嗎?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告訴我,孩子完全記得住,而且記得很好。因為兒童的記憶機制與成人的記憶機制不同,成人是靠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而兒童不一樣。科學研究人員發現,人類的大腦發育在13歲左右基本完成,0—3歲間完成了60%,這三年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3—6歲間完成了80%,6—8歲間完成了90%,有句老話常說,7歲看老,這話不無道理, 8歲以後的發展則漸趨緩慢,到13歲左右,大腦發育最關鍵的敏感期就基本結束了。也就是說小孩13歲之前是智力和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期,在這個黃金時期讓孩子背誦一些國學經典,自是終生受益無窮。我們何樂而不為?如果將人生比作一幅畫,那麼兒童時期所接受的教育正是人生的底色。這很大程度上將決定一個人一生的走向。自兒子8歲以來堅持對他加以國學的熏陶,一直到今天,兒子背得並不累,而且記得也很不錯,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實踐。

現在來說第二個問題。即背誦有用嗎?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新聞。199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楊叔子快從華中理工大學校長位置上退下來的時候,就開始要求博士生必須會背《老子》和《論語》前七章,不選不背不接受論文答辯。當記者問他為什麼要立這樣一個「規矩」時,楊叔子說:「那是因為我們是中國人!基督教世界,所有的人都讀一本書——《聖經》,伊斯蘭世界的人都讀一本書——《古蘭經》。中國人應該讀什麼書呢?我認為就是兩本,一本《論語》,一本《老子》。作為高級人才的博士生,應該了解這兩本書,了解以後,對你的人性、理想大有好處。」

楊叔子院士認為當前科學和人文缺一不可,只有把它們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全面素質的人。楊院士的理由在很多人看來不是充要理由,可能會這樣認為:總不能人家怎麼做,我們也怎麼做吧?我想這是因為楊院士回答記者的提問,所以只能簡略的給出一個理由。實際上,這個理由背後是對一種科技思維的反思。

根據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廖可斌教授的總結,他說中國近代以來落後於西方,主要原因之一是科技落後了。痛定思痛,近代中國人特別重視科技,科技在人們心目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科技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人們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思考科學問題,也逐步習慣了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思考生活中所有的問題,包括文化問題。用科技思維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一切,就會把文化當作科技一樣思考,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屬於過去,已經過時,應該被超越,被否定。

其實,文化和科技的發展規律有很大不同。如果把科學的發展比作一列火車向無窮深邃的時空隧道高速行駛,那麼文化則像一群人圍繞一個火堆旋轉舞蹈。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自然世界,研究結果日新月異。文化主要研究人本身,特別是人的精神世界,它們的變化極其緩慢。自從文化誕生以來,它研究的始終就是那些問題,如人的感性和理性的關係如何,人的自由與責任的關係如何,以及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如何看待死亡等等。不同時代的人們,只是根據自己面對的社會現實,和自己的獨特感受,從不同的方位和角度,提出自己的見解,就好像給這個火堆投去枝葉,使它繼續燃燒不致熄滅而已。人們似乎永遠也不可能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後來者的見解也不一定比先賢高明。現在一個中學生的自然科學知識水平肯定超過了古代著名的科學家,但我們很難說當代文化研究者對人生與社會的認識一定超過了古代聖賢。

可見不論《論語》、《老子》還是基督教的《聖經》、伊斯蘭教的《古蘭經》、猶太教的《塔木德》以及印度教的《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都以同樣的理由至今為人們所記誦,所研讀,因為這些文化經典都有對人類最基本問題的思考,都構成了人類永久的財富,將永遠能夠啟迪我們這些後人。

四書五經這些著作在昔日主要是作為一種貴族教育的讀物,而不能普及教育,許多平民百姓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接受這些傳世典籍的熏陶,但今天我們已經誰都有能力去繼承這筆巨大的人文財富了,我們卻要丟棄這樣的權利嗎?那顯然太不應該了,那麼就讓我們都能夠在這些傳世典籍里,開拓歷史視野,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吧。我們都來做一個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中國人;

【正已不求於人,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居易以俟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間世逍遙遊 的精彩文章:

世界古代史之十:古代以色列
評杭州縱火案:讓我們做個好人吧!

TAG:人間世逍遙遊 |

您可能感興趣

論語中的經典背誦
因為一句經典詩句,便想背誦全文的古詩
尼采:經典哲理語句,適合背誦!
新課標:必修古詩文背誦《論語》
語文課本背誦古詩詞集
國人應知的《論語》十二名句,要背誦的喲
請閱讀並背誦全文
這首從小就會背誦的《敕勒歌》,背後是怎樣一段悲愴的歷史和蒼涼史詩?
為什麼要背誦古詩背誦全文呢?
背誦下來:《朗讀者》中的精華名句,非常好的寫作素材
唐詩中最經典的七首五言律詩,沒有理由不會背誦!
誦經典詩詞,揚傳統文化—南村學校舉辦古詩文背誦比賽
格鬥遊戲復甦 怎樣的連招背誦語言才更通俗易懂?
十首經典詩詞:因為一句話,想背誦整首詩詞
請閱讀並背誦全文系列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經典詩詞,再忙也建議背誦與收藏,第一彈
再談整體性方法背誦古詩詞古文
古代九句用兵經典語錄,每一句都值得背誦!
千古第一悼亡詞,蘇軾的細膩情感,經典中的經典,值得大家背誦
【活動回顧】「古詩背誦齊競共贏」 ——黎滘村經典古詩背誦比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