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被「分裂」的神格:媽祖宗教屬性的歷史辯析

被「分裂」的神格:媽祖宗教屬性的歷史辯析

媽祖與道教有頗深的淵源。最初的媽祖信仰圈只限於莆田一地,屬於莆田地方的民間神祇。北宋徽宗宣和年間,給事中路允迪使高麗,途經東海,遇風暴,得女神救助方脫險境,其事後彰於朝廷,徽宗詔以「順濟」為廟額。

文/李遠國 李黎鶴

有關媽祖的研究成果甚豐,早已成為一門顯學。但媽祖的宗教屬性究竟如何,卻仍然歧見多端。有些學者認為媽祖的信仰是屬於民間信仰,有些學者認為媽祖是屬於道教神靈,有些學者認為媽祖應歸佛教菩薩,還有些學者則歸納為三教合一的產物。這裡依據史料文獻及田野材料,亦做一次客觀的考辯。

媽祖雕像(資料圖)

媽祖信仰的由來

媽祖(960~987),原名林默,出生於仕宦之家,是福建望族莆田九牧林家後裔。父親林願,母親王氏,二人多行善積德。林默娘自幼聰明穎慧,膽識過人。五歲即隨父出海巡邏,諳熟水性;八歲入塾讀書,過目成誦,釋文解義。十歲喜靜,誦經體道。十三歲得遇道人授以「玄微秘法」。十六歲時,某日,與眾姐妹照妝於井中,忽見一仙人手持一對銅符,自井底冉冉而上。眾姐妹驚駭奔走,獨默娘不慌不忙,跪拜仙人。仙人即以手中銅符相贈,並授以仙法。默娘得此銅符之後,潛心研習,學得一身法術,靈通變化,未卜先知。

自此神通廣大,為人治病,除疫去瘟,驅鬼辟邪,呼風喚雨,解旱止澇,飛馳海上,游巡島嶼,拯救海難,遠近的人都很感激她,並稱她為「神母」、「龍女」。隙維裕《陳檢討四六》卷七序載:「閩王時都巡簡(檢)林願第六女,殘而為神,賜號天妃。廟記曰:生時預知休咎,長能乘席渡海,乘百游島。眾呼為神母,亦呼龍女。」《天妃顯聖錄》言:「天妃二十九歲秋告知家人將於重陽登高,重陽日天妃登上湄峰最高處,眾人見仙樂飄飄,天妃遨遊而上羽化為神。」

媽祖早期的「巫祝」身份,是媽祖信仰的原始形態。南宋廖鵬飛所撰《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記載:「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南宋高宗莆田進士黃公度《題順濟廟》詩亦有:「平生不厭混巫媼,已死猶能效國功」詩句。宋黃岩孫撰《仙溪志》卷九《三妃廟》:「順濟廟,本湄洲林氏女。為巫,能知人禍福,歿而人祠之。」明周瑛《興化府志》卷二十五〈天妃廟〉:「余少時讀宋群志,得紹熙初本,亦稱妃為里中巫。」明費元祿《天妃廟碑》:「天妃林氏,本閩著姓也……妃稟純靈之精,懷神妙之慧。少能婆娑按節樂神,如會稽吳望子、蔣子文事。」足見媽祖最原始的形象乃女巫信仰。

媽祖神像(資料圖)

此外,宋李俊的《莆田比事》言:「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異,能言人休咎,死廟食焉。」丁伯桂《順濟聖妃廟記》:「少能言人禍福,歿稱通賢神女,或曰龍女也。」所謂「神女」、「龍女」應指其具有神通,能預知未來吉凶,故死後受人崇拜,但可能僅為一般的亡靈崇拜,尚無神格可言。中國神明的地位,有待皇帝的冊封方能成神,因此歷代皇帝登基皆加封諸神以示恩澤。從民間信仰的漁村女巫,逐步上升到天上聖母的至高無上的地位,都與朝廷的賜封與道教的大力宏揚緊密關聯。

媽祖自幼學道,先遇道人授以「玄微秘法」,後見仙人賜予「銅符」,遂精通法術,未卜先知,神通廣大。媽祖的修鍊法門,是道教符咒之術,而非佛教的禪法妙門。她師承了道教消災解厄、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精神,吸納了碧霞元君、四海龍王等神仙的神通,使神性大為擴張,神格不斷提升,最終成為道教的尊神。

媽祖是從中國閩越地區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最後逐漸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東亞華人世界的重要神靈。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稱為媽祖,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朝廷承認的神只。歷代朝廷褒封多達二十八次,這在歷史任何一位神靈都未曾有的殊榮,清晰表明媽祖的信仰早已洗盡民間信仰的巫覡色彩,成為官方認定的道教尊神,而與佛教無關。

媽祖的道教神格

有關媽祖的史料,今所見之最早者為南宋高宗朝廖鵬飛《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碑記中談及聖墩所供神像,有男有女,「獨為女神人狀者尤靈,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人立廟於本嶼。」南宋寧宗朝丁柏桂《順濟聖妃廟記》云:「神莆陽湄洲林氏女,少能言人禍福,歿,廟祀之,號通賢神女。或曰龍女也。」宋代的這兩則史料,都說媽祖是巫祝、神女,其神格屬性,當屬於道教,和佛教無關。

媽祖神像(資料圖)

《元史·祭祀志》云:「南海女神靈惠夫人,至元中,以護海運有奇應,加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廟曰靈慈……祝文云:維年月日,皇帝特遣某官等,致祭於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可見元人也是將媽祖歸類為「名山大川」的神靈,稱之為南海女神,列為祀典。媽祖是護海有功被民所奉祀的神靈,合於道教祀神的法則。

南宋淳佑十一年李丑父《靈惠妃廟記》載:「妃林氏,生於莆之海上湄州,洲之土皆紫色,咸曰:必出異人。」明初,《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謂媽祖乃妙行玉女降生人間,為「北斗降身,三界顯跡,巨海通靈,神通變化」。這部道經的問世,給媽祖神格提供了道教依據與基礎。《三教搜神大全》把媽祖列入道教諸神之中,在媽祖「儼然端坐而逝」後,「見其輿從侍女,擬西王母雲。」把媽祖的輿從車仗,直接與道教尊神西王母相提並論。上述史料,都是將媽祖劃歸入道教神靈中,亦與佛教無關。

至明末,崇禎皇帝封媽祖為「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後又加封為「青賢普化感應碧霞元君」,進一步肯定了媽祖為道教的尊神。明末編成的《天妃顯聖錄》中,遂出現了媽祖「窺井得符」、「掛席乘搓」、「靈符回生」、「湄洲飛升」等具有強烈道教色彩的情節。書符治病救人,求雨止雨,化解災厄等傳說;從降生到生平行事,從經典到封號,都是不折不扣的道教之神。

寬廣的大海(資料圖)

宋代、元代史料,看不出媽祖與佛教的任何關係,《三教搜神大全》所述天妃事,可能受元世稱媽祖為南海女神的影響,由南海而聯想到觀音。雖然《三教搜神大全》糝進佛教之觀世音,說天妃的母親夢見觀音送予優缽花,又說天妃五歲能誦《觀音經》,似乎與佛教的觀音,關係密切。但此觀世音,以《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小說看來,又稱為「慈航道人」,是被道教收編的佛教神明,已和佛教的觀世音有別。

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八《莆田縣誌》寫道:「林默出生時,而地變紫,有祥光異香。林默則滿周歲時,在襁褓中看見諸神像,叉手作欲拜狀。五歲能誦《慈航經》,十一歲能婆娑按節樂神。少年時,一日在家靜思熟讀詩書,偶見一怪異道人從門前過,心中頓悟,拜之為師,得玄微真法。故長大後,能通悟秘法,預知休咎。」這裡講的《慈航經》正是道教的經書,而非佛教經典。

明中葉以後小說中所見的觀世音,都是玉皇大帝的手下屬神,是道教化的神明。明吳還初編《天妃娘媽傳》、明萬曆末《天妃顯聖錄》,雖也有媽祖敬拜觀音之說,但所說的媽祖成道故事,或說由玄通道士授玄微秘法,窺井得符,遂靈通變化;或說入瑤池見王母,轉往南海得觀音傳法,湄洲羽化為神後,都是很典型的道教成道故事,而不是遵修佛教而悟道者。所得果位女神、夫人、天妃、天后,亦和佛教果位說佛、菩薩、緣覺、羅漢、三界天人截然不同。因而媽祖的屬性,應是道教神,和佛教無涉。

媽祖像(資料圖)

《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中詳細地描述了媽祖的神性神格及其地位,說:

「仰啟敕封號無極,仁慈輔斗至靈神。威容顯現大海中,德廣遍施天下仰。護國救民無雍滯,扶危救險在須臾。或游天界或人間,或遍波濤並地府。邪魔鬼魅總歸依,魍魎妖精皆潛伏。變凶為吉如彈指,賜福消災若殄微。凡人有禱捧金爐,一切歸心從懇禱。至心歸命禮,浦沱勝境,興化湄州。靈應威德非常,孝感神通廣大。救厄而平波息浪,扶危而起死回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敕封護國庇民明著妙靈昭應弘普濟天妃。」注意此時的媽祖不僅是南海之神,同時管理人間、地府,降伏鬼魅妖精,賜福消災,是一位「三天都總管」的天神,「威德周圓通上界,垂慈降世度群生。山河社稷永安鎮,雨順風調保太平。散影分輝遍三界,人間天上日月明。天龍鬼神咸恭敬,奉敕皆令達上清。」

媽祖稟持太上老君敕命,降生人間,生而通靈,長而神異,精修妙行,示大神通,救度生民。願一切含靈,解厄消災,扶難拔苦。功圓果滿,白日上升。土神社主,奏上三天。於是老君敕下輔斗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天妃聽宣法音,稽首天尊道前,而說誓言:一者誓救舟船,達到彼岸。二者誓護客商,咸令安樂。三者祛逐邪崇,永得消除。四者盪滅災屯,家門清靜。五者搜捕奸盜,屏跡潛形。六者收斬惡人,誅鋤強梗。七者救民護國,民稱太平。八者釋罪解愆,離諸報對。九者扶持產難,母子安全。十者庇護良民,免遭橫逆。十一者衛護法辦,風雨順時。十二者凡有歸向,保佑安寧。十三者修學至人,功行果滿。十四者求官進職,爵祿享通。十五者過去超生,九幽息對。

是時老君聞天妃誓言,乃敕玄妙玉女,錫以無極輔斗助政普濟天妃之號。賜珠冠雲履,玉佩寶圭,緋衣青綬,龍車風輦,佩劍持印。前後導從,部衛精嚴,黃蜂兵帥,白馬將軍,丁壬倒霉,樹香大聖,晏公大神。有千里眼之察奸,順風耳之報事。青衣童年子,水部判官,佐助威靈,顯揚正化。世間若有男女,恭敬信禮稱其名號,或修齋設醮,建置道場,或清靜家庭,或江海水小,轉誦是經一遍,乃至百遍千遍。即祛除災難,殄滅邪魔;疾病自痊,官災永息;行兵臨陳,兇惡自離;困獄之中,自然清泰;賊寇不侵,惡言無害;田蠶百信,牛畜孳生;財祿盈餘,經營獲利;行商坐賈,采寶求珍;海途平善,無諸驚恐;求官做事,遂意稱心。

也正是道教對媽祖神性神格的肯定,促進了媽祖信仰的全民化、全球化。

道教的媽祖信仰

清代李西月編《呂祖年譜海山奇遇》卷二《說麻姑化天妃記》說:

天妃乃麻姑化身。唐末宋初,呂泂賓謂王方平曰:東南海嶼颶風多,須以柔和制之,某欲於西王母處蔫舉一人,覓善族降法身到天風海濤間拯救危難,此非有神通者不能言下承當也。呂祖言畢,以目視麻姑。麻姑曰:此事亦由人做,特無地可以投足。呂祖曰:莆田林氏,世積陰德,此大鵬展翅處也。姑即慨然自許,俟緣至而往投之。如是者數年,聞林願夫婦仁愛,生九子皆賢,號九牧林。姑乃念麻姓,除去廣字,即林字也,於是降生其家。彌月不聞啼聲,因名曰默。生而神靈,預知人禍福。八歲從塾師訓讀,悉解文意。十三歲有老道士元通,授妃玄微秘訣。年十六,窺井得符,知變化,驅邪救世,應手隨心。間或御風神遊,飛度天海。年二十,九九日前一日,妃與家人曰:明朝重陽,適有登高之願,預告別。至期,徑上湄峰最高處,濃雲卷岫白氣亘天,空中聞釣天之樂,乘風直上,眾皆唏噓而嘆。凌虛見純陽先生,佩劍執拂而來,笑謂妃曰:姑又開一番生面也,化身林家,妙年得道,某將閩海一涯祈姑保障。遂別去。自後於海上屢昭靈異,封天妃,在湄洲嶼上建廟祀之。凡遇海天風浪者,但呼娘媽數聲,即有神燈點點隱約於萬頃煙波之內,或仍現麻姑形像,坐於檣桅上,頂挽一髻,余發下垂,塵拂指揮,蛟龍效順,如此便風恬浪靜,長帆直渡矣。功德崇高,證位碧霞元君,歷代敕封不可具述。

媽祖巡海(資料圖)

媽祖的祠所,稱為「宮」或「廟」,這是道教廟宇的稱呼。其建築形式,也是道教廟宇的風格。媽祖的神像造型,是中土后妃形貌,是道教神靈形貌,而不是印度佛教佛、菩薩、緣覺、羅漢、飛天等造型。媽祖廟供奉的供品為線香、紙錢、三牲、清酒、祭品,廟中有給香客的平安符,有卜卦抽籤,廟與廟間有進香互訪、有繞境出巡、迎神賽會,這些都是道教的活動,和佛教無涉。從宮廟稱謂,祠堂格局,神靈衣著、封號及祭祀用品、科儀上看,媽祖神格屬性都是道教神靈。

媽祖下屬神班,如順風耳、千里眼、水闕仙班等。水闕仙班十八神,包括四海龍王、浙江寧波毛竹五水仙、福建莆田木蘭陂三水神、廣東二伏波將軍馬援和路博德、泉州林巡檢、嘉佑、嘉應和晏公總管。媽祖廟中,媽祖神像兩邊各站一尊執扇的侍女——司花與司香,是掌管香花和侍候媽祖的玉女。下列順風耳、千里眼,左右待衛。殿堂兩邊的塑像有「五風十雨」,是掌管風雨之神;有「左右相」,是掌管文武大事的官員。兩邊廊廡供奉的則是「五湖」「四海」「九河」共十八員部將,就是所謂的「水闕仙班」神像,他們皆為道教神靈,無一屬於佛教。

媽祖是道教的女神,自然歷來也有她的封號。道教神靈的封號,尊貴者如天尊,敬老者如丈人、老母,但最常見者,則為帶有人間政治組織色彩的職稱,如帝妃、王侯、元帥、護法、將軍、使者等。男神封號常見者如:帝、王、君、真人、元帥;女神封號,常見者如:夫人、元君、老母、聖母等。「天妃」一詞亦出自南朝道經《紫度炎光經》:「龜母捧筆,太一拂筵,天妃侍香,玉筆結綸,以白玉為簡,金書保仙上符仙都也。」

道教的這些神靈封號,大都由歷代帝王來封贈,有一定的規則,先低階後漸至高階,古已有封贈者,只能加封不能貶降。這套制度,在宋代已建立。《續資治通監長編》卷三三六曰:「博士王古乞自今諸神祠加封,無爵號者錫廟額。已賜廟額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從其本。婦人之神,封夫人,再封妃。其封號者,初二字,再加四字。如此則錫命馭神,恩禮有序。凡古所言,皆當欲更增。神仙封號,初真人,次真君。並從之。」上引所述道教神祇封贈名號,皆由卑而至尊,有一定的次序。封贈由二字至四字至十餘字、二十餘字、三十餘字的封號,都曾出現過。

媽祖的封號由「夫人」而「妃」,由「天妃」而「天后」等,這些皆是道教神祇封號。加贈封號,有一定的規則,先卑後尊,於是由女神,進而夫人,進而封妃,進而天妃,進而天后等;封號也由二字而增至三十字。因此從宗教本身的規範來檢視媽祖,可以確定媽祖是道教神靈。

海邊的媽祖(資料圖)

最初的媽祖信仰圈只限於莆田一地,屬於莆田地方的民間神祇。北宋徽宗宣和年間,給事中路允迪使高麗,途經東海,遇風暴,得女神救助方脫險境,其事後彰於朝廷,徽宗詔以「順濟」為廟額。這是媽祖第一次受封於朝廷。從此,媽祖信仰越出莆仙地界向周圍地區傳播。由於媽祖「歲水旱則禱之,瘟疫祟降則禱之,海寇盤桓則禱之,其應如響。商船尤藉以指南,利吉上而濟,雖怒濤洶湧,舟亦無恙。」因此,她在福建眾多神祇中的影響日益突出。

南宋時期,媽祖又屢顯聖跡,從「溫台平寇」、「紫金山助戰」、「助擒周六四」到「救旱進爵」、「甌閩救潦」、「錢塘助堤」,逐漸引起朝廷的重視。紹興二十六年(1156),媽祖受朝廷褒封為靈惠夫人,至淳熙十一年(1184)又追封3次,紹熙三年(1192)更從「夫人」晉封為「靈惠妃」。慶元二年(1196)泉州正式在商舶聚集最盛的南關修建媽祖廟,從此基本奠定了媽祖成為閩南一帶崇奉的海上交通重要保護神的地位。至元至正十五年(1278),據說由於媽祖曾默佑元朝滅宋統一中國而被元廷敕封為「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並「詔濱海州郡,皆置祠廟,每歲之秋……遣使遍祭」,使媽祖進一步從地方神祇中脫穎而出成為全國性的重要神祇,並最終列入道教祭典和國家祀典。

明朝時期媽祖受封雖不過二次,但隨著福建人民向海外遷移,其信仰的影響力繼續擴大。如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1392),為幫助琉球發展經濟文化,「敕閩人三十六姓」定居琉球,這些人定居後,分別在首府那霸和聚居地久米村建造兩座媽祖廟宇,進行祭祀。至明末清初,大批福建人移居台灣,使媽祖信仰在台灣的影響迅即增長,以致到今天台灣媽祖的信眾竟佔台灣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入清以後,由於媽祖在統一台灣過程中的建樹,清統治者對媽祖信仰更是推崇倍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褒封媽祖為「天后」,使媽祖的神格登封造極,得以與文聖孔子、武聖關公鼎足而立,成為封建國家承認的地位最高的神祇。

(編輯:玄朴)

聲明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發心正了則萬法皆正
道教全真派「中興之祖」指的是誰?
07/18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朝修吉辰章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道教名山有哪些?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文字無宗教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