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發心正了則萬法皆正

發心正了則萬法皆正

我們世人更多的問題,是大眾的發心本身就不正,在修行上也是貪圖的,宮觀就去迎合。因為我們就在這樣一個茫茫的宇宙之中,我們逃不過的。大道淪沒,已經到這一步了,誰也逃不過的。

文/陳景展

昨日公門二朋友,都秉虔誠所我求。開口問我幾百歲,都懷異端在心頭。不言奇事不說話,猖狂世上全沒有。我說我是討吃人,高人實學我未究。二人臨此都悔心,當下告辭就要走。任公走遍天下路,處處愛欺不歇休。自己心上愛好奇,就有奇事來引誘。心上好奇把己迷,反說道門人無有。

道法自然

世上最可悲的事情就是活神仙在眼前不認識。這兩個差人來找董真人,心裡不正,想的都是稀奇事。可是大道是平實的、自然的、清靜的,哪兒有什麼稀奇事兒呢?越修也沒有稀奇事了,可是世人求的又是稀奇事。所以是眼睛望著真人不認識。董真人是謙虛呢,說你看我這實修沒有,兩個人一聽說,也幫著慨嘆呢,當下告辭就要走,對不起,討擾了。這樣的一個心走遍天下,祖師爺擺在你面前你都不認得。可是這樣的一個心我們每個人身上有沒有呢?每個人都有。你求道的心是什麼,是不是也是奔著那個好奇,奔著那個花哨?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是這個樣子,極少有人是真正鑽透了生死,奔著出離輪迴來的。這就是我們弘道讀經會不像別的東西那麼炫耀一樣,別的東西千人萬人去追去捧去搶,可是越是接近於本質的東西,越平淡的東西,越是寥寥無幾,人很少。

道法自然(資料圖)

人很少之中還有一部分人是臨時湊熱鬧的,最後留下來的萬人之中就一兩個人,就不錯了。這就是古今為什麼祖師多,徒弟少。越是清凈道場越冷淡,就是這樣的一個原因。當然祖師面對這種現象也用了很多種方法,有道有法有術,一開始上古時期是一開始就是從修道入手,到後面修法,到我們現在無可奈何,用術來驗道,來載道。但是如果說脫離了術,還有沒有力量?恐怕就難了。因為畢竟法是演道的,它還是在闡道,它是道的載體,術是道的應用,也是秉承了大道的。它只是層次不同,方便的程度不同。但是再往下求,那就是邪門歪道了,就不在這個大道上了。

我們當下的社會,大部分人喜歡的已經不在這個正道上了,包括對於道教本身的一些東西,他的好奇點也不在那個正道上。如果在正道上,他有各種層次的追求,那都是正道上的內容,有高有低。可是有一些是偏了,不在這個根上了,離開了這個本了。所以三豐祖師才慨嘆,天下沒有三教,只有兩教,正和邪。守著這個根的,它不管怎麼說,是方便也好,是艱深也好,它都是正教。哪怕是口語呢,就像董真人這樣子的,他都屬於正的東西。如果說這個心偏了,宗教人員也去附和潮流,也去隨波逐流,大家愛這個我就賣這個,吆喝這個,目的是吸引。最後把自己也陷進去了,得不償失。沒把別人救了,反而把自己的身子給毀了。走偏了,不在這個根上了,不在這個正道上了,廢了這個本了,那就是邪教。用的可能還是祖師的東西,講的可能還是祖師的經。但是根給挪了,根挪了,就正法邪說了,還是邪教。

唯道永恆

我們世人更多的問題,是大眾的發心本身就不正,好奇的,貪圖的,在修行上也是貪圖的,宮觀就去迎合,迎合的原因有很多,一個是自身的根基本身就不足,另一個就是說畢竟所有道門弟子都是在修行中,他都不完美,那這個社會的一些浮躁的東西對於宗教也有影響,市場經濟對於宗教一樣有這種衝擊。那就像一個泥球一樣,滾著滾著就下去了,如果能撒手的話,泥球下去了人還在上面,不撒手的話,一塊兒滾下去了。所以在當下守一個清靜很難很難,整個社會也在呼籲清靜,道門也在求清靜,但是真清靜的很少很少。因為我們就在這樣一個茫茫的宇宙之中,我們逃不過的。大道淪沒,已經到這一步了,誰也逃不過的。只能說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之中怎麼去正這個人心。人心正了,萬法都正。

歷史的洪流(資料圖)

法沒有高低貴賤,合適就對,合適就好。不在這個門戶上,不在這個外形上執著,只抓個根宗,這個根宗歸根到底就是心。把這個心擺正了,無論是道門也好還是外面求道的弟子也好都是正的,祖師自然加持。心不正了,不管你用的什麼教化工具,用的是什麼經,什麼門派,什麼方法,最後都是連泥帶人一塊兒滾下山坡了,一塊兒完蛋,還遭很多罪孽。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這是董真人在這段文字核心提醒我們的,就是發心要正。發心不正,別說你求不到,就是神仙來拎著你走也拎不動,想把你帶上去也帶不上去,因為你自己自身不正。自身正了咱就是不動,咱好好歹也有機會,好歹大劫崩壞的時候也能做下一劫的種子,魂魄還能再降下來。

法在不同的時期,它的要點是不同的,道是不變的。但是這個法是載道,闡道的一個工具,它是隨著人心在動的。畢竟三乘法是度世人的,是以度人為目的的,他既然要引,就要做一定的調整,要去行方便。我們對於當下而言,核心的問題就是正人心,把人跟天地的氣給溝通起來,讓人堂堂正正的做一回人,跟天地之間的這個氣通了,我們就能談得上道了。

在這個氣沒通之前,談什麼都是假的。你就是天天就是鑽到經典裡面,住到廟裡面,跪到經壇上也是個假。因為心不正,要正人心,當下《除欲究本》就是最快捷最方便的一個引導的一個工具,一個橋樑。教我們怎麼去除欲,怎麼去滅三屍斬六賊,讓我們存一個天理。把這個乾坤正氣納入到我們身子裡面。不是像一個毛毛蟲一樣,盲目的蠕動著,生活著,掙扎著,求生著,苟且著。我們是通天徹地的。至於修仙不修仙這都另談,先把這個人字給保住。這是我們當下這個時代最緊缺的。

立人為先

其實經典本身是引領我們如何做仙人的,成仙是我們道教的宗旨,但是更多的為了接引眾生,更多的是在談做人,普及常識,普及倫理,普及人在這個社會中,人在這個宇宙間的一種狀態。這個比什麼都緊要。

修行的道士(資料圖)

所以上乘這些東西都來不及談,把《陰騭文》、《覺世訓》、《感應篇》多多的去做,有能力的話印一些,讓更多的人去接觸到。總有人是有這個根基的,他會獲得一定的利益的,從經文的一兩句能夠體悟到一些東西。盡可能的去傳播這樣的善念,把人心歸正。這樣的話災禍就少,我們社會的矛盾就少,衝突就少,我們看到的不良現象也就少。無論如何,社會是由人構成的,它不管怎麼變,來來回回是人在做事,不管什麼機構,什麼單位,它裡面具體辦事的還是個體,還是那個具體的人。像水一樣,每個人都能夠從自身的工作崗位學習出發,糾正那麼一點點。他未必信道,未必讓他信道,只要他懂得天地之間的一個道理就行。他能夠從生活點滴,工作的點滴之中能夠糾正那麼一點點,那這個力量就大了。整個社會各行各業都能夠守著這樣一個道,那我們這個家園就太幸福了。那傳道還會困難嗎?那大家都樂聞正法,那到時候祖師就算是降法也很容易。人心不正,大家都在污雜黑暗之中,法也滲不進去,光芒也照徹不了。

我們每個人都不要忽視自己,每個人都是一個種子,每個人都是一個水滴,把自身搞清靜,然後再善及於一切。醫生能夠存一個天理,不瞞心昧己,不收受紅包,以救死扶傷為要務,而不是先交錢或者是怎麼怎麼樣。在某些事情上能夠在一個抉擇上能夠偏向於一個醫生該有的狀態。一個教師能夠秉著一種育人的一種心態,以一種長遠的眼光來認真對待工作。而不是當成一個煩惱,把這個當成一個我迫不得已乾的一個工作,以一種不歡喜的狀態去面對學生。每個人都秉著這樣的一個本份。做事的人是最清楚的,廚子是最清楚這個菜裡面放了什麼東西的,農民是最清楚這個水果這個蔬菜是打了什麼東西的。

循跡規則(資料圖)

但是我們有時候是明知道還會去做,為了利益,他自己不吃,他自己不碰,不用。但是倘若說有這樣的一種教化讓他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他不去害人了,他從自己著手。別人無從去防範,他沒有經過這個過程,自己對這個加工的過程,種植的過程是很清楚的,我從自己做起。我自己瞞心昧己的事兒我不做,害人的事我不做,那如果說多這麼幾個人,那這個社會正氣就起來了。如果形成一種風氣的話,每個人都禮讓,每個人都謙虛,每個人都遵循著一定的規則,一種大的一種宇宙的規則。那個國家醫院的人不就少了嗎?我們的煩惱不就少了嗎?受苦的人也就少了。這是我自己的一個體悟,我們每個人也可以自己去反思,想一想是不是這個理?

學經是很必要的事情,也對於當下而言,更多的是救命的事情。我們談不上成仙這麼宏偉的目標,更緊急的是覺得當下的社會問題太多了,先救命。先讓這個社會人間少一點痛苦,這是我們看到的一個更緊急的東西。其次在康樂、穩定、幸福的前提下我們再仰慕仙道,兩個都是正事。但是先把這個人字做好,把社會的這個道給它立住,比什麼都緊急,也只有這個事才是真正讓你在天地間建功德的事兒,別的事兒貪圖利益怎麼怎麼樣,那都不長久。唯獨這個事必然天神敬護,天神給你記功德。

(編輯:玄朴)

聲明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道教全真派「中興之祖」指的是誰?
07/18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朝修吉辰章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道教名山有哪些?
二聖同降誕,黎兆俱慶賀——恭賀雷祖、關帝聖誕千秋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發心真正,遵修定慧
發心是什麼意思?如何發心?
仁清法師:想出離、成佛的正信佛徒 一定要端正自己的發心
身為佛弟子,什麼樣的發心是邪?什麼樣的發心是正?
「你要多發心,常發願!」如何發心、發願?
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發心?
修習善法本是好事,但萬萬不可這樣發心!
若發心錯了,還修什麼道
真正幫助他人除發心純正外,也需智慧和善巧
突發心梗正確搶救方法,原來我們一直都做錯了!
突發心肌梗死如何急救?心血管專家告訴您正確的做法!
我們修學佛法必須得像這樣發願、發心
膽固醇正常卻突發心梗猝死?原因出乎意料!3把「金鑰匙」
仁清法師:發心為什麼很重要
我們一般說的發心,發什麼心?
突發心梗?有好辦法!
寬見法師:吃素的發心是什麼?
學佛不僅要發心正確 更要專註一心而不放逸
凡心問禪:為什麼要發心?發心的目的是什麼?
凡聖發心,判若雲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