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中國朝代排序

華夏族(黃帝)——4000多年前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贏政)統一六國,之後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漢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公元220-280 年劉備、曹操、孫權爭奪天下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東晉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

宋朝——公元960年,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南宋(趙構)(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中國歷史朝代歌【口訣表大全】

第一種

(大陸人教版小學歷史教材)

三皇五帝始 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楚吳 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 皇朝至此完

第二種

[香港版本]第一首

炎黃虞夏商,周到戰國亡,秦朝並六國,贏政稱始皇。

楚漢鴻溝界,最後屬劉邦,西漢孕新莽,東漢遷洛陽。

末年黃巾出,三國各稱王,西晉變東晉,遷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國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國,南朝宋齊梁,

南陳被隋滅,楊廣輸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則天皇,

殘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華歆分十國,北宋火南唐,

金國俘二帝,南宋到蘇杭,蒙主稱大汗,最後被明亡,

明到崇幀帝,大順立闖王,金田太平國,時適清道光,

九傳至光緒,維新有康梁,換位至宣統,民國廢末皇,

五四風雨驟,建國存新綱,抗日反內戰,五星紅旗揚。

第三種

(大陸蘇教版歷史教材)

[香港版]第二首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四種

[香港版本]第三首

夏後殷商西東周,春秋戰國秦皇收, 西漢東漢魏蜀吳,西晉東晉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後稱雄。 宋齊梁陳是南朝,北魏齊周稱北朝。

北周滅齊傳於隋,隋又滅陳再統一。 隋滅唐興稱富強,五代十國各稱王。

契丹興起在北方,建號為遼入汴梁。 五代梁唐晉漢周,宋朝建國陳橋頭。

女真建金先滅遼,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興起國號元。

滅金滅宋歸一統,元朝統治九十年。 明代共傳十六君,滿洲初起號後金。

後金國號改為清,入關稱帝都北京。 人民覺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國立。

人民民主再勝利,齊心奔向共產國。

第五種

盤古開天神話傳, 三皇五帝數千年。 炎帝黃帝華夏祖, 堯舜禹王位讓賢。

夏商西周奴隸制, 東周列國變封建。 秦漢統一開疆域, 三國紛爭起戰亂。

西晉東晉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擴展。 五代十國鬧割據, 宋遼夏金歸大元。

明朝船隊下西洋, 清朝鎖國被破關。 民國內戰加外戰, 人民共和開新篇。

第六種

(香港中學生常用簡易版本)

黃虞夏商周,春秋戰國秦, 兩漢三國晉,晉後南北分,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第七種

三皇五帝夏商周,歸秦及漢三國謀。 晉終南北隋唐繼,五代宋元明清華。

第八種

(模仿周杰倫《菊花台》)

你的課堂,歷史中流淌;夏商的事悠悠,開來繼往。

周朝太長,一分成了雙;春秋在竹簡上,戰國忙打仗。

秦滅六國,長城曾輝煌;就因為那暴政,二世而亡。

漢在遠方,西元前後傷;隨風飄散,新的模樣。(新:王莽新朝)

三國殘,兩晉殤,胡人模樣已泛黃;北方人斷腸,天蒼蒼,野茫茫。

吳晉偏,宋齊梁,陳的江山被剪斷;六朝胭脂粉,在何處成雙。

隋朝太短,唐落了燦爛,凋謝的絲道上,五代不堪。

宋朝渡江,南北拆兩半,怕遼金上了岸,江山在搖晃。

元的江山,馬蹄聲狂亂;明朝的戎裝,呼嘯滄桑。

清軍入關,天朝輕聲嘆;一聲巨響,如此難堪。

歷史書,滿是殤,你的容顏已泛黃;讀書人斷腸,傷心事,靜靜淌。

北風亂,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斷;徒留我孤單,落下淚兩行。

附:

▲用口訣法記憶中國歷史朝代

盤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西周、東周)秦兩漢(西漢、東漢)成,

蜀魏吳爭晉(西晉、東晉)南北(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

(註:三皇指伏羲、燧人、神農,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用口訣法記憶「五代十國」名稱

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可記作:

梁唐晉漢周,

前邊都有後。

十國——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又稱南平)、前蜀、後蜀、北漢,可記作:

前後蜀,南北漢,

南唐、南平曾為伴,

吳越、吳、閩、楚十國,

割據混戰中原亂。

▲用口訣法記憶南北朝國名

南朝:宋齊梁陳相交替。

北朝:北魏分東西(東魏、西魏),北周滅北齊。

▲五胡十六國口訣

前後南三燕,西秦南涼鮮卑建;

前西二涼和北燕,政權仍為漢族建;

前趙北涼夏匈奴;前秦後涼漢(成漢)氐建;

羯後趙,羌後秦,十六小國長混戰。

歷史在說:

盤古說:我開;女媧說:我補;共工說:我撞;神農說:我嘗;精衛說:我填;夸父說:我追;后羿說:我射;嫦娥說:沒射著!

黃帝說:我們做什麼;堯說:我讓;舜說:我也讓;禹說:咱爺們怎麼辦?啟說:讓他個球!

桀說:好玩;湯說:造反有理了;夏亡

紂說:痛快;武王說:我也反了;商亡了……

幽王說:點火;褒姒說:刺激;周也亡了…

幹將說:我鑄;專諸說:我舞;荊柯說:我刺;贏政一躲:沒刺著……

始皇說:我修;姜女說:我哭;陳勝說:有種;項羽說:我舉;劉邦說:我斬;秦亡

孔子說:我仁;孟子說:我義;老子說:我無為;莊子說:我逍遙;韓非子子說:把他們全抓了。

張良說:我出謀劃策;韓信說:我統帥三軍;蕭何說:無運籌帷幄;高祖說:老婆,怎麼辦;呂后說:全喀嚓了。

文景說:我治;武帝說:我興;光武說:我中興;獻帝說:我說了不算。

張騫說:我通;班超說:我也通;蘇武說:通個屁!

衛青說:我打;霍去病說:我也打;李廣說:我還打;昭君嫣然暈笑,遂天下太平。

董卓說:我勢大;呂布說:我人帥 貂嬋說:你們倆誰厲害。董卓完蛋了。

曹操說:快幫我脫鞋迎老許;劉備說:快給我牽驢來訪諸葛;孫權說:周郎自有妙計安天下;周瑜說:加油,燒死老曹;諸葛說:天下三分,人人有份;司馬昭說:向劉備同志學習;晉開始了。

司馬遷說:要想成功,不怕被宮;班固說:我要出書;司馬相如說:一首賦稿費一千;曹操說:抄傢伙我要賦詩;曹植說:命題作文有何難;孔明說:我要寫道動員令;陶潛說:你們累不累呀,遂捲鋪蓋回家了。

朱溫說:我同花順;蕭道成說:我一條順;陳霸先說:重新洗牌……

楊廣說:去揚州觀花;李淵說:消來公費旅遊;李世民說:魏徵,你的意思;李治說:老婆,你的意思;武則天說:那還不如我說了算;薛剛說:反了你了!

駱賓王說:鵝肥;王勃說:情深;李白說:酒美;王維說:景幽;孟浩然說:風流;杜甫說:屋漏;白居易說:抱想琵琶唱OK;李商隱:我沒話說了。

柴榮說:三武廢費有我一份; 匡胤說:今年流行黃袍子寇準說:帶上 看 談判去;李剛說:保家衛國;徽宗說:沒保成;欽宗說:我想回家;金兀朱說:沒門……

趙構說:把姓岳的抓了;岳飛說:我有何罪?秦檜說:也許有……

陸遊說:我要死了;文天祥說:死得好,我為你喝彩!

完顏說:金大;耶律說:遼大;成吉思汗說:大你個球!忽必烈說:亞歐大陸我說了算……

朱元璋說:高築牆;建文帝說:孫承祖業;朱棣說:我找我爹;嚴嵩說:清史留字;崇禎說:袁崇煥,你的良心大大地壞了……

李自成說:歇會,找個小姐來;吳三桂說:敢泡我老婆;皇太極說:三桂是個好同志。

順治說:愛江山更愛美人;康熙說:江山好管兒子難教;雍正說:說我狠,我就狠給你們看;乾隆說:我爹是誰;嘉慶說:和坤是我爹留給我的遺產……

施耐庵說:天罡蓋地煞;羅貫中說:曹劉震河腰;吳承恩說:全盤西化;曹雪芹說;讀書人的事能算淫么;蒲松齡說:我是另類我怕誰?

林則徐說:我銷;洪秀全說:我反;康有為說:我變;孫中山說:看我的。

慈禧說:木偶戲你當好演呀;李連英說:有奴才伺候;李鴻章說:九億白銀,小意思;

袁世凱說:竊國者為諸候?蔣介石說:共黨未滅何以家為?毛澤東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歷史簡介: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夏朝歷史簡介

夏朝(前2033?-前1562?)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並最終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禪讓於他,是夏王朝的開端。大禹死後,其子啟即位,即歷史上所謂的「大禹傳子」,宣告了部落聯盟「禪讓制」的結束和封建世襲制的開始。

然而夏的統治並不鞏固,啟在位的時代就發生了伯益叛亂;啟之子太康也治國無方,當政期間更是戰亂紛紛,最後被東夷的后羿奪取了統治權,史稱「太康失國」。后羿與太康相同,也是一個無能的統治者,終日沉溺於遊獵之中,將政事完全交與寒浞手中。寒浞掌權後,殺后羿而代之,自立為王。

後,太康弟仲康之孫少康與夏朝遺臣伯靡聯手,起兵打敗寒浞,恢復夏朝的統治地位,史稱「少康中興」;夏朝的統治這才得以鞏固,進入了國勢向上的相對穩定時期。自少康以後的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等八代的統治,政治穩定,經濟繁榮。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到夏代的第十三個國王孔甲執政,夏朝開始走向了衰亡。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引起人民的不滿和諸侯的叛亂。夏朝的統治從此發生危機,只過了四代便導致了亡國之禍。故而史書記載「孔甲亂夏,四世而隕」(《國語·周語》)。

夏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夏桀,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間,大量驅使百姓為其建造了無數的宮室台榭,又大肆興兵對外征伐,使得諸侯紛紛離之而去。而這時,黃河下游的一個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領成湯的領導下興盛起來。成湯以討伐暴君夏桀為名,發動了滅夏的戰爭;夏桀兵敗,死於南巢(今安徽壽縣),夏朝宣告滅亡。

夏朝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由於年代久遠,加之至今我們仍未發現任何原始的文獻與文字記載,故而,我們今日了解夏朝只能從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傳說中略知一二。近年來,通過對夏都遺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使我們對夏代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又有了新的認識。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村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發現了大量青銅器、陶器及大面積宮殿遺址群。由此看來,夏朝已由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並且掌握了冶金與鑄造技術。與石器時代相比,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據傳說,釀酒業也是由夏朝開始的。《世本.作篇》有「伐狄作酒」的記載。)另外,從一些古典籍中我們可以看到,夏朝已經採用干支紀年,並且出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夏時」,這都是當時科學文化水平的見證。

夏朝共經歷十三世、十六王,他們分別是: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發—夏桀,前後約四百七十一年 。夏王朝是一個古老的王朝,雖然距我們已經四千年,但關於夏的一些傳說至今還廣為流傳。由此可見,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夏作為上古三代的開始,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夏朝就沒有此後中華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夏朝簡史

大禹治水,有功天下,被禹立為繼承人。

禹收九洲,金鑄九鼎,以顯其功績及威信權力。

禹之子啟,承襲父位,中華歷史第一個家天下的王朝-夏朝。

奴隸制社會大致形成於禹在位時期。

禹傳位啟,啟傳位太康,後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發、履癸。履癸即桀,夏王朝最後一位大王。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商朝皇帝


商朝歷史簡介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與夏、周並稱為中國的「三代」,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據傳說,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後代之一。

約在公元前16世紀,一個以鳥為圖騰的氏族——商在黃河下游崛起,其首領成湯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輔佐下,開始了伐桀的戰爭。先消滅了個葛、韋、顧、昆、吾等夏的盟國,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後又在有娀之墟與鳴條兩次大敗夏桀軍隊。成湯回師毫邑後,便正式即位為王,各路諸侯前來朝賀,商王朝正式建立。

成湯在位十二年而死,死後由外丙即位。自外丙經仲壬至太甲幾代執政時間都很短,商朝的大權實際掌握於伊尹手中。太甲即位後,不遵先法,胡作非為,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及至悔過,伊尹又親迎太甲回來繼續執政,商的統治又呈現出清明氣象。

太甲死後,傳位於其子沃丁,其後歷經太庚、小甲、雍、太戊四代,商朝統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執政期間,商朝才再度興盛起來,出現了繼成湯之後最好的政治局面,故商人稱太戊為「中宗」。

商朝中期的幾百年間,歷代統治者由於朝廷內部的分爭及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曾多次遷都:仲丁自毫遷於囂;河檀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奄;盤庚自奄遷殷。自盤庚遷都到殷起,商朝的國勢又開始上升。武丁即位後,大力選拔人才,任用傅說、甘盤、祖已等賢能志士,征服了周圍的各方國,大大的擴充了商朝的疆域和人口,為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段時間,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了空前的發展,達到商朝後期的鼎盛時期,史稱「武丁中興」。

武丁之後的商朝,開始逐漸走向了衰亡。武丁之子祖庚、祖甲相繼即位後,在政治上沒有才能,又荒淫無道,致使社會混亂,民不聊生。而自祖甲之後的六個國王(廩辛、康丁、武已、文丁、帝已、帝辛)則比祖甲有過之而無不及。至帝辛(商紂王)時,商王朝終於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商紂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寵愛美女妲己,將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賢臣逐一廢除貶斥,將政務完全交給費仲等弄臣。為此,不僅朝中大臣、貴族反對紂王,而且諸侯和各方國也於商王朝離心離德。公元前一零二七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領導下,在牧野一舉擊潰商軍,從而結束了商王朝六百多年的統治。

商王朝經過六百多年的發展,在政治、經濟以及科學等各方面都比夏代有了長足的進步。從我們考古出土的殷墟遺址來看,商朝已完全脫離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而改為定居。在殷墟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龜甲及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等物品。其中,在安陽發現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這說明商朝的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以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在占卜龜甲上發現的甲骨文,被普通認為是商時代的文字,這是我們今天可以識別的最早的中國象形文字,為我們今天研究商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商王朝共歷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後約四百九十六年。

商朝簡史

夏桀無道,部落首領湯反。建立商王朝。一開始定都毫(念:bo。今河地商丘。),後盤庚在位時遷都殷(今灑南安陽小屯村)。所以,商朝亦叫殷商。

湯之後有:外丙、仲壬、太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澶(沒有水字旁的)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乙(文丁)、帝乙、帝辛。帝辛即紂,商王朝最後一位大王。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周平王


西周歷史簡介

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是我國繼夏商之後的第三個王朝,是中國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

周的先祖起源於黃帝族,在夏朝時,周族首領棄為「后稷」,負責管理農事,故而,周族是一個善於農業耕作的部落,這大大促進了周的經濟發展。至周文王時,周已發展成為一個可與殷商抗衡的大諸侯國。文王是周朝歷史上卓有政績的統治者之一。他在位期間,在軍師姜尚的輔佐下,開始了「翦商」的準備,先後滅耆、邗、崇等國,又遷都於豐(今西安市西南),於是完成了對商都的鉗形包圍。在遷都後的第二年,文王卒,其子姬發繼承王位,即赫赫有名的周武王,繼續周朝的滅商行動。武王九年,周於孟津大會諸侯,並與諸侯結下同盟,共同討伐商紂。此後,武王又打敗商軍於牧野,攻佔商都朝歌,結束了商朝的統治。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武王死後,其子誦即位,是為成王;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權。在他的統治下,周消滅了各個叛亂勢力,東遷國都於「雒邑」,加強了對東方諸部的統治。分封周室親戚及有功大臣為諸侯。建立「周刑」穩定了社會秩序。通過一系列的政治治理,西周王朝的統治得到了鞏固,開始走向繁榮。西周自成王,經康王、昭王、至穆王,是向外擴張的時期。成王時代周公旦平定了東方的小諸侯國,而康王、昭王、穆王等人也都使周王朝的疆域和人口有所擴大,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達到了周朝的鼎盛時期。昭王后期,周王朝又開始了南征。十九年,昭王親率大軍伐楚,但卻因不得民心而失敗了,昭王也死於南方。

厲王是周朝的第十代統治者,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間,對人民大肆壓迫,卻又禁止人們議論國事,致使人民怨聲載道。最後,憤怒的人民沖入王宮,趕走了厲王,結束了厲王的殘暴統治。至此,周王朝開始走向衰落。

厲王逃走後,諸侯推舉共伯和攝理王事,這一年被稱為共和元年(司馬遷著《十二諸侯年表》就從這一年開始,自此中國才有了準確的紀年)。共伯和好行仁義,在諸侯中有很高的威信,他代國王行使權力長達十四年。逃亡的周厲王薨後,共伯和立太子靜繼位,是為周宣王。宣王是位開明的君主,以昭公、周公二相為輔,又任用尹吉甫、仲山甫等賢臣,使得國家逐步恢復了往日的統治,各國諸侯紛紛來朝見周天子,這一時期被後人稱為「宣王中興」。然而,中興的局面並沒有長久保持下去,宣王薨,子宮涅繼位,是為幽王。幽王是西周的最後一個皇帝,與厲王一樣,他也是昏庸之君。他為博得愛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結果,當犬戎舉兵大舉進攻的時候,幽王再次點燃烽火,竟沒有一個諸侯發兵相救。幽王兵敗,死於驪山腳下。他死後,申侯、魯侯和許文公擁立宜臼為平王。平王東遷,史稱「東周」。自此,西周王朝宣告滅亡。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周朝禮儀制度比較健全,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以及禮制。直至春秋時期,孔子還在崇尚周禮,這說明周禮對後代的影響很大。周的先祖是夏時的農官,所以它的農業生產技術比較先進,這為社會的進步提供了最初的物質基礎。隨著物資的豐富,手工業、商業以及自然科學的發展也得到了促進。在當時,已有專門的人員負責觀測天象,記錄曆法,而中華民族傳統的五行、八卦之說也極有可能起源於周朝。這些都無疑證明了當時社會在科學上的進步和發展。

西周王朝共歷約二百五十七年,傳十一世、十二王。

西周簡史

商末,文王姬昌反。文王死後,其子武王繼續反商,紂王自盡,發取而代之,國號為周,幽王無道,鋒火戲諸侯而失信天下,最後亡國。

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武王姬發朝為西周。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周地圖


東周歷史簡介

東周時期又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

公元前七七零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範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以楚國、齊國、晉國、吳國、越國、秦國為大。

楚國是三苗人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個國家,它在周初曾參加了武王發紂的戰爭,後得到周的封號,居楚地丹陽(今湖北姊歸縣)。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大。前七零四年,楚君熊通字型大小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華夏各諸侯經常發生一些戰事。通過戰爭,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並逐步成為春秋前期中國南方的主要強國之一。

齊國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謀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滅商有功被封為齊侯,同時周統治者賜予齊國一種特權——可以討伐有罪的諸侯,憑藉這項特權,齊國在西周時期以發展成為東方的大國。春秋年間,齊國出現了一位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他依靠謀士管仲整頓國政,設各種官吏,各司其職,並分全國為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此十五鄉即為農鄉,鄉中之人在 和平時專心務農,戰時當兵。如此幾年之間,齊國國富民強,到公元前六七九年,齊國以稱霸北方。後來,齊國又於前567年消滅了東夷大國——萊,使之土地擴大了一倍以上,成為真正數一數二的大國。

晉國原處於戎狄游牧地區,東周初期,晉獻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絳(山西翼城縣),開始了晉國的霸業。晉國先後消滅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諸侯國,統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獻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獻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遊列國,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故而他回國後便立即著手整頓政事,他於大臣們君臣一心,先後兩次率晉、秦、宋、齊四國聯軍南擊楚國,佔領了南方的大片領土。晉軍南征促使華夏文明進一步流傳到長江以南地區,加快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後期,晉國的統治出現危機,並最終分裂成韓、趙、魏等幾個獨立的諸侯國家,史稱「三家分晉」。

吳國是春秋中前期發展起來的新興諸侯國家,它本是楚國的屬國,但隨著後來的強大逐漸脫離了楚國的統治。前五零六年,吳國打舉進攻楚國。在戰爭中,吳國五戰五捷攻破了楚國兩百年經營的都城成郢(今湖北江陵),掠去大量的物資。這場吳楚大戰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大戰事,戰爭的結果使楚國受到空前的創傷,而吳國則漸漸取代了楚國的位置成為南方大國。

越國與吳國相同,都是楚的屬國,但越的興起比吳還要晚一些,直至允常執政時期,越主才始稱為王。在此之後,越王在楚的舊臣文種和范蠡的協助下,擊退來犯的吳國。後吳王夫差任又用吳子胥為將,大勝越國,使之臣服。但越王勾踐並不甘心失敗,他住於薪柴之中,並每日嘗一次苦膽,以示不忘國讎。經過幾年的準備,越王勾踐於公元前四七三年滅吳,成為繼吳之後的又一個南方大國。

在幾大強國中,秦國並不是最強大的國家,但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秦成為春秋時期發展最快的國家。在秦穆公執政期間,曾任用謀臣百里溪,使秦國強盛一時。但秦國地處中原之北,與戎狄、羌等北方諸族混居,故華夏諸侯一直以秦為戎狄國,禁止其會盟中原,而這卻給了秦一個良好的發展機會,到後來戰國時期,秦才能以強大的實力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紛紛兼并其他小國,其中以楚、齊等大國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國家以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統治的的時代。至此,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便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割據時代——戰國。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戰國歷史簡介

戰國(前4XX年-前221年)是我國繼東周列國以來的又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其與春秋在歷史上並無明確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習慣,以「三家分晉」(前 4XX年)為起始標誌,到前二二一年秦統一六國這一段時間稱為戰國時期

到了戰國時期,中國的局面已發生了變化:其中,諸多中小諸侯國家已被吞併,餘下的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成為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家,它們通常被後人稱為「戰國七雄」。

秦國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較弱的國家之一,所以秦統治者一直力圖改變這種局面。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賢,魏國人商鞅應暮入秦,自此,秦國進入了其快速發展的階段。商鞅在十年的時間裡通過實行 組織民戶、獎勵軍功及變領主製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經濟的改革,使秦國國富民強,成為戰國第一大國。但商鞅的變法遭到了其他舊勢力的反對,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車裂之刑,而他所設立的新法卻廣泛被秦人接受, 成為此後秦國政策的基礎。就在商鞅變法的同年,秦國滅蜀,至此,秦國北有上郡,南有巴蜀,東有黃河與函谷關,地勢宜首難攻故而被稱為「天府雄國」。加之商鞅變法所創造的經濟政治條件,使之完全具備了統一全國的條件。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韓原為晉國韓氏家族,在「三家分晉」之後才成為獨立的諸侯國家。它東臨魏國,西靠函谷關,佔據軍事要道,故而連年爭戰不斷。公元前三五八年,韓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執行苛刻政治,使韓的 國力暫時得到加強,但沒過多久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韓國也六國中是最早被秦消滅的國家。

魏國與韓國相同,也是由晉分裂出的國家之一,並且在三個國家之中實力較強,加之魏文侯時的「李悝變法」,使其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很快強大起來。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將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今河 南開封),從而使魏國達到鼎盛時期。前三五四年,魏國發兵攻打趙國,齊國派救兵援趙,擊敗趙國。後來,齊國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以「增兵減灶」之計在馬陵之戰中徹底擊敗了魏國,使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再無精力與其他六國交戰,直至其被秦國滅亡。

趙國是「三家分晉」所形成的第三個國家,它都於邯鄲,與齊、燕相臨。戰國後期,趙國因有名相藺相如、大將廉頗等大臣忠心為國,使趙國頗為強大。而有關廉頗、藺相如二人「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的故事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在廉頗、藺相如輔佐的十年中,強秦一直未敢對趙國用兵,直至前二六零年,秦大將白起用離間計使趙王棄用廉頗而用趙括為將,才於長平擊敗趙軍,殺其士卒達四十萬。使秦以此為契機,逐步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燕國原是北方的一個小國,因其遠離中原,使之得以相對安寧,並無太多戰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國已成為北方的大國。至燕太子丹的時代,太子因見秦國強大,早晚會對燕國的統治不利,於是譴刺客荊軻刺殺秦王,不料,荊軻被秦王斬於殿上。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對燕深恨不已,秦王贏政於前二二六年功下燕都薊(今北京)了,消滅了燕國。

齊國是六國中比較強大的國家,因其遠離秦國,故而一直未與秦國有正面衝突。前三一四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之際,出兵攻佔了薊城,但在燕國人民強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國。而燕昭王為報一箭之仇,任樂毅為大將, 聯合三晉、秦、楚等國大舉伐齊,聯軍只用半年時間便攻佔了齊國除莒和即墨兩城外的大部分國土,險些亡國。此後,齊國大將田單以此兩城為基礎,以少勝多,大敗燕軍於城下,才使齊國免遭亡國之禍。但在這五年的戰爭中,齊國損失慘重,而使其強國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復。

戰國時期雖連年征戰,但這絲毫未影響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此間,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達到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高峰,其中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老子、莊子、列子為代表的道家;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墨子為代表的墨家等理論最為後人推崇。 這些學派的出現使戰國的思想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而這些理論不僅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其深遠影響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中國思想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

公元前二三零年,秦王贏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征程,在九年的時間裡,秦先後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並於前二二一年統一了全國。至此,中國長達近六百年的分裂局面才得以結束,秦王朝的統治正式開始。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秦朝歷史簡介

秦朝(前221年—前2XX年)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制國家。

戰國末年,強秦以武力消滅其餘六國,統一了全國。贏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改前朝的分封製為中央集權制,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自稱始皇帝,定都咸陽,是為秦始皇。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由朝廷任命官吏,不再採用世襲制。在朝內設左右丞相、御使大夫、太尉、將軍、廷尉等官職,任用賢能。又下令統一六國的文字與度量衡,以秦相李斯訂正的秦篆(小篆)為全國統一字體,並經過大規模的移民,消除了方言方面的障礙。前二二一年,始皇頒布統一度量衡詔書,其中規定了幣制、地畝制、車軌制等各種訂製。

為了減少匈奴的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始皇派大將蒙恬以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並在原先六國城牆的基礎上加以連接、修復,逐步修建起萬里長城。在國內,始皇派遣大量的民夫為其修建工程浩大的宮殿及陵墓,其中宮殿以阿旁宮為最,相傳項羽滅秦後火燒阿旁宮,大火燃燒了三個月才逐漸熄滅。

始皇在位十二年中,曾多次巡遊天下,前二二零年,巡隴西、北地二郡;前二一九年,第二次東巡上鄒嶧山;前二一八年,第三次東巡登芝罘山刻石;前二一五年,第四次東巡至碣石山刻石;前二一零年,第五次南巡至九疑山。始皇通過巡遊天下,一方面,祈求天地福澤,另一方面,向天下人顯示皇帝的威嚴。為了長生不老,他派徐福出海求仙,但徐福一去不返。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第五次巡遊的途中,始皇卒,宰相李斯與宦官趙高合謀擁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為了個人的利益,趙高與李斯偽造始皇遺詔殺太子扶蘇及大將蒙恬。不久趙高又殺李斯,秦朝的政權便完全落於胡亥與趙高之手。但是,秦二世昏庸無道,聽信奸臣趙高,致使人民不滿,各地紛紛起來反抗。前二零九年,陳勝、吳廣起義;前二零七年,項羽、劉邦等人紛紛起兵反對秦朝,使得秦帝國很快瓦解。前二零六年,趙高逼二世胡亥自殺,另立子嬰為帝。此時劉邦已進攻咸陽,子嬰殺趙高後,出城請降,秦王朝統治就此滅亡。

秦朝在政治制度方面打破了過去以世襲製為主的分封制,釋放奴隸為平民,各個官吏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加強了皇帝對國家的集權統治的力度。前二一二年,始皇為了鞏固其所制定的新政治體制,聽從丞相李斯建議,下令燒毀除秦國史書、醫書、農書、占卜書之外的所有私人藏書,後又活埋儒生四百六十餘人,後世稱之為「焚書坑儒」。通過對儒學的壓制,始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儒家要求恢復古制的呼聲,進一步穩定了新制。但是,始皇登基後,大興徭役,當時秦朝約兩千萬人口左右,其中建皇陵者一百五十萬;守五嶺五十萬;隨蒙恬防禦匈奴三十萬;築長城五十萬;再加其他,總數不下三百萬,佔總人口的近百分之十五,人力資源消耗殆盡,致使農業等其他經濟活動人力不足,不能正常發展,致使秦未能在經濟上有大發展。

秦國自始皇帝建國(前221年)起,至秦子嬰(前2XX年)止,前後僅歷十五年。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秦朝簡史

秦朝結束了奴隸制社會,進入了封建制社會。

秦朝建都咸陽(今西安)。

從周郝王59年(公元前256年),秦滅周后,經昭襄王蠃則、孝文王蠃柱、庄襄王蠃子楚三代,史家以秦王紀年。

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史家仍以秦王紀年。

秦王政26年(公元前221年)開始,稱始皇帝。

秦朝重法,苛政酷刑。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始皇死後,天下大亂,經二世胡亥、子嬰,不久亡國。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西漢高祖劉邦


西漢歷史簡介

西漢(公元前2XX年—公元8年)是我國第一個統一強盛的帝國。在西漢統治的近四百年的歷史中,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的改革,使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

秦末年,項羽、劉邦擁立楚懷王與秦朝抗爭。經過幾年的征戰,劉項軍奪取天下,項羽廢懷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於王侯數十人,其中劉邦被封為漢王,都南鄭。但劉邦並不甘心居於項羽之下,在謀士張良、蕭何,大將軍韓信等人的幫助下,於公元前二零二年擊敗項羽,登臨帝位,國號漢,定都長安,是為漢高帝。

高祖在位七年間,為了削弱異姓王侯的勢力,先後剝奪韓信、英布、彭越等大將的兵權與封號,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同時制定一系列的「與民休息」的政治方針,鞏固了自己的統治,為強大的漢朝盛世奠定基礎。前一五九年,高祖薨,傳位惠帝劉盈,但此時政權實際已掌握在漢高皇后呂雉的手中。 呂后前後共掌權十六年,是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女統治者之一。前一八三年,劉恆即位,是為文帝,他與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劉啟都繼續執行高祖所制定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方針,減輕人民賦稅,使漢帝國經濟蓬勃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大大增強,史家稱這一階段為「文景之治」。

通過「文景之治」,漢朝國力逐漸強大起來。前141年,景帝卒,其子武帝劉徹即位。劉徹也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曾使衛青、霍去病擊敗匈奴,擴大了西漢王朝的統治範圍,保障了漢朝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但多年的征戰使國力下降,於是武帝於晚年停止征戰,轉而大力發展農業,使西漢的經濟繼續向前發展。武帝之子昭帝繼承其父的方針,繼續實行無為政治,發展經濟,使西漢極盛時期達到了頂點。

經過昭帝、宣帝(前73—前48 年在位)兩代三十八年的「與民休息」的政策的執行,西漢王朝的國力增強,但與此同時地方勢力也隨之增強,嚴重的影響了漢帝國的統治,自元帝(前48—前32年在位)起,至成帝(前32—前8年在位)、哀帝(前6—公元1年在位)、平帝(1—6年在位)在位年間,皇帝對政權的統治力量已大不如前。 及至劉嬰即位,朝權已盡落於外戚王莽之手。公元八年,王莽篡奪皇位,改國號為新,至此西漢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結束。

西漢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強盛的一個帝國之一,統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農業發展上,歷代一直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故而漢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較穩定。在武帝年間,大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武帝採納之,自此,儒教、儒學形成了漢朝以後中國曆朝歷代一貫遵從的治國方略。 由於政治經濟的穩定,使得手工業、商業、人文藝術以及自然科學都得到長足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紡織為主的西漢手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以紡織為例,西漢已有接近成型的繡花機器,足以見得當時生產已有一部分脫離了單純的手工勞作,使得生產率提高。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商業繁榮起來,以長安為中心形成了許多商業城市,並通過絲綢之路開闢了與西亞諸國的外交與商貿等諸方面的交流。

在漢朝的人文藝術領域,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大史學家——司馬遷。他以太史令之職,完成了我國第一部通史《史記》,這部著作被後人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另外,漢朝的藝術水平也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從近年來漢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來,其做工之精細,工藝之考究,並不亞於今日。如四川廣漢出土的執鋤陶俑及廣州出土的漢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細,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西漢自高祖劉邦創建以來,歷經十四代二百三十餘年(其中包括王莽的新朝),使中國一度成為強盛、富饒的大帝國。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中興。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西漢惠帝劉盈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西漢文帝劉恆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西漢景帝劉啟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西漢武帝劉徹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西漢昭帝劉弗陵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西漢宣帝劉詢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西漢元帝劉奭(shi,4)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西漢成帝劉驁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西漢哀帝劉欣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西漢平帝劉衎(kan,4)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西漢孺子帝劉嬰

漢朝簡史

(前2XX年-公元220年)

漢分兩段,西漢、東漢。西漢定都長安(今西安),東漢定都洛陽。

西漢簡史

(前2XX年-公元25年)

秦暴政,天下亂。劉邦斬白蛇起義。

亡秦後,楚漢相爭,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垓下。

劉邦定都長安,國號為漢。

高祖劉邦死後,經惠帝劉盈,劉邦後呂稚專權,文帝劉恆,景帝劉啟。

武帝劉徹,北擊匈奴,南定南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武帝後經:昭帝劉費陵、宣帝劉詢、元帝劉爽、成帝劉驁、哀帝劉欣、平帝劉(kan)。公元6年,王莽攝政,8年,篡政,改國號新。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新朝王莽


新朝歷史簡介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僅存十四年,是中國歷史上很短命的王朝。開國皇帝王莽,西漢元帝王皇后的侄子。西漢後期,王莽逐漸把持朝政。公元9年,王莽自立為帝,國號「新」,年號為「始建國」,公元14年改元「天鳳」,公元20年又改元「地皇」。 新朝末期,社會混亂,爆發了綠林赤眉農民大起義。公元23年,在昆陽,王莽軍被更始帝大軍打敗。同年,赤眉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滅亡。

西漢與東漢之間。隔了一個短短的朝代。這就是歷時十八年的王莽新朝。一般的歷史著作不大提這一朝代,人們認為這是西漢和東漢兩個朝代的銜接過渡階段,是漢朝的暫時中斷。其實,這是應當算作一個獨立的朝代去研究。這不僅因為王莽正式稱帝建年號,還因為他掌握了實際政權,頒布實行了許多重要的政策法令。新朝的王莽,就是一位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由書生通過干仕以和平方式而走上帝位的書生皇帝。

【新朝建立】

王政君為元帝之後(稱元後),生子成帝。成帝時,元後諸兄弟多任官封侯,只有王曼早卒未及封侯。王莽乃王曼之子,元後之侄。他的堂兄弟因是將軍列侯之子,「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游相高」;而他因父早死未侯,「獨孤貧,因折節為恭儉」。少時受儒家教育,勤身博學。侍奉母親及寡嫂,撫養孤兄子,都很周到。又結交英俊,侍奉父輩,符合禮儀。陽朔(公元前24~21年)年間,王鳳病,王莽侍候甚恭。王鳳臨終時,推薦王莽任黃門侍郎,王莽於是走上了仕途。

過了幾年,王商及一些名士稱譽王莽,成帝便於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王莽為新都侯。在此前後,王莽又被連續提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他這時「宿衛謹敕」,「節操愈謙」。常以車馬衣裘「振施賓客」,交結名士與公卿甚眾。所以公卿推薦,游士談說,「虛譽日隆,傾其諸父矣」。

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莽三十八歲時升任大司馬。這時,王莽「欲令名譽過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請一些賢良為掾史,所得賞賜分給下屬,而自己非常儉約,其妻「衣不曳地,布蔽膝」,猶如僮僕。王莽為大司馬一年,成帝去世,漢哀帝即位(公元前7年), 外戚丁、傅用事,王莽乃退位,避居新都(今河南新野),杜門自守。

哀帝於元壽二年(公元前4年)去世,九歲的漢平帝即位,元後臨朝稱制,以王莽為大司馬。王莽自元壽二年再為大司馬至於身亡,掌握政權達二十四年之久。

【安漢公】

王莽輔政頭六七年(公元前1—公元6年)翦除了丁、傅兩家外戚勢力,「諸哀帝外戚及大臣居位素所不說者,莽皆傅致其罪」。同時,拉攏名儒孔光及其婿甄邯,為其所用。他怕其叔紅陽侯王立在元後面前搬弄是非,就讓孔光上奏王立「舊惡」,從而遣放王立回到封國。因王莽頗有脅持上下的手腕,於是「阿順者拔擢,忤恨者誅滅」。漢平帝元始元年正月,越裳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詔使三公以薦宗廟,群臣便盛陳「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載同符」,要求賜予王莽安漢公的稱號。於是拜王莽為太傅,號安漢公。

【宰衡】

王莽封禪玉版公元2年,漢平帝十三歲,王莽成功地將自己的女兒推上了皇后的位置。

陳崇與文人張竦寫了一份歌頌王莽功德可比周公的奏章,建議「宜恢公國,令如周公,建立公子,令如伯禽」。公卿方議此事,適值呂寬事起。起初,王莽通過元後,將帝母衛姬及帝舅衛寶、衛玄等排擠出京師。其子王宇深怕平帝長大後怨恨,與衛寶通書,教他設法還京。王莽不同意。王宇與妻兄呂寬等人私下商議,用迷信的手段想令朝廷歸政衛氏。但呂寬夜間在王莽門第上灑血時被發覺逮捕,在獄中自殺。王莽奏請殺了兒子王宇,宇妻因懷孕待產後才殺。王莽因此誅滅衛氏,窮治呂寬之獄,連引郡國豪傑素非議己者,還株連敬武公主(元帝之妹)、梁王立、紅陽侯立、平阿侯仁,逼其自殺。「死者以百數」。王莽還為此寫書,宣揚治子之罪乃公而忘私,以戒子孫;其爪牙還奏請以此書發行全國,令學官以教授,使官吏能了解此書旨意。

呂寬案件結束後,王舜又重提陳崇之建議。爪牙們煽動「民上書者八千餘人」,都要求照陳崇建議辦。於是元始四年(公元4年)四月,拜王莽為宰衡,位上公。王莽還刻了「宰衡太傅大司馬印」,高踞於公卿之上,出入威儀與眾不同。

【九錫】

這時,王莽奏起明堂、辟雍、靈台,為學者築舍萬區,作市、常滿倉,制度甚盛。立《樂經》,益博士員,經各五人。徵召經學人材,及懂得逸《禮》、古《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鐘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之人。「網羅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後千數,皆令記說廷中,將令正乖謬,一異說雲。」

群臣奏請加賞王莽。元後允,詔議九錫之法。元始五年(公元5年),官民因王莽不受新野田之賜,「而上書者前後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見者皆叩頭言」,要求加賞王莽。王莽上書說,自己德薄位尊,力少任大,常恐不能稱職,現在天下「治平」,乃元後之德,同列之功,非自己之能,拒絕加賞。但他還是受了九錫,權勢大異於群臣。

【稱帝】

樂陵侯劉慶上書說,現皇帝年幼,應讓王莽「行天子事,如周公」。群臣都說應如此。這時平帝病,王莽作策,願以身代,藏策於金縢,置於前殿。這是詐依周公為武王請命而作金縢的故事。不久,平帝夭亡,要選繼位者。這時元帝世絕,便在玄孫中選了個最小的子嬰,年僅二歲,「托以為卜相最吉」。

這時有人奏說武功長孟通浚井得到一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著石,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公卿上奏元後被呵斥說:「此誣罔天下,不可施行!」王舜從中斡旋,向元後解釋說,這事阻擋不了,王莽不敢有其他想法,「但欲稱攝以重其權,填服天下耳」。元後無可奈何,只好應許,詔令王莽「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於是群臣奏請王莽攝政「皆如天子之制」,並於次年改元「居攝」。不久,王莽便以子嬰為皇太子,號曰「孺子」。

居攝元年(公元6年)四月,安眾侯劉崇鼓動劉氏宗室起而反對王莽,從者百餘人,進攻宛城,不得入而敗。天下反莽自此始。劉崇的族父劉嘉詣闕請罪,獲赦,乃奏頌王莽功德,罵劉崇為亂,而肯定王莽對劉崇鎮壓。王莽大為高興,封劉嘉為帥禮侯。這時群臣又說,劉崇謀逆是因為王莽「權輕」,應提高王莽的權位才能鎮服全國。於是元後命令王莽進見她時自稱「假皇帝」。

居攝二年(公元7年)九月,王莽鎮壓翟義後,自以為威德日盛,獲得天人之助,「遂謀即真之事矣」。這年廣饒侯劉京等人奏符命「攝皇帝當即真」等,說是天意所歸。於是王莽對元後說:我向您報告時,自稱「假皇帝」;而我號今天下,天下向我言事,就不必言「攝」了。十一月,改居攝三年為初始元年,以應天命。這時官民都知道王莽奉符命的旨意,爪牙們開始認真議論和建議,王莽「即真」提到日程上來了,公元9年廢孺子嬰,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更始帝劉玄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漢光武帝劉秀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漢明帝劉庄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漢章帝劉炟(da,2)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漢和帝劉肇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漢殤帝劉隆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漢安帝劉祜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漢順帝劉保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漢沖帝劉炳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漢質帝劉纘(zuan,3)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漢桓帝劉志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漢靈帝劉弘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漢獻帝劉協


東漢歷史簡介

東漢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王朝,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

公元25年,劉秀在綠林軍的協助下,以武力擊敗了篡位的王莽,奪得帝位。劉秀身為西漢皇族,故仍定國號為漢,但建都洛陽,年號建武,是為漢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實施的舊政策,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許可權;廢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 到公元一世紀中葉,經過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東漢王朝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這一時期被後人稱之為「光武中興」。

公元89年,漢章帝薨,由年僅十歲的和帝劉肇即位,年號永元。因和帝年幼,統治權利完全落於章帝皇后竇氏與其兄竇憲之手。竇氏的專權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滿,和帝於公元92年與宦官鄭眾等人合力誅滅竇氏, 鄭眾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來越甚地參與東漢的政治統治,加之自和帝劉肇以來歷代漢帝都寵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靈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間,宦官的權利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形成東漢王朝後期的宦官與外戚專權的格局。

公元189年,靈帝駕崩,何太后臨朝。當時皇宮內宦官專權,涼州董卓率兵入洛陽,廢皇子劉辯,殺何太后,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事實上獻帝即位後並無任何權利,董卓獨攬大權,殘暴專橫,使得各地官吏紛紛舉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諸強割據的局面,統一的王朝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後,獻帝又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獻帝讓位,東漢王朝宣布滅亡,繼之而來的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

東漢王朝在統治上沿用了許多西漢的方針與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調整與改革,使之更加適於當時的社會狀況。在東漢前期,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於穩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公元1XX年,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製造技術,使我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同時造紙術也作為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流傳至今。東漢對後世的另外一項貢獻是制陶業的發展,它使中國徹底脫離了青銅時代的材料束縛,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專有的用品帶入了尋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學方面,以張衡為代表的東漢學術界,有著很高的成就;張衡則以高超的工藝製造了「渾天儀」、「地動儀」等科學儀器,製造這些儀器的原理至盡仍被廣泛使用。另外,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是有記載以來第一位利用麻醉技術對病人進行手術治療的外科醫生,他創造的「五禽戲」是我國第一套體操性質的健身活動。

到東漢時期,書法、繪畫已不單純作為文字圖形符號使用,它們的藝術地位逐漸顯露出來,雖然今日東漢流傳下來的藝術品數量不多,但從其中依然能窺得漢文化的風貌。

東漢王朝前後歷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東漢簡史

(25年-220年)

光武帝劉秀滅王莽。遷都洛陽。

光武帝後經:陰帝劉庄、章帝劉火旦(火與旦合在一起,念:da)、和帝劉肇、殤帝劉隆、安帝劉祜、順帝劉保、沖帝劉炳、質帝劉纘、桓帝劉志、靈帝劉宏、少帝劉辯、獻帝劉徹。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三國魏文帝曹丕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三國魏明帝曹叡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三國魏齊王曹芳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三國魏高貴鄉公曹髦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三國魏元帝曹奐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三國蜀漢後主劉禪(shan,2)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三國吳大帝孫權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三國吳會稽王孫亮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三國吳景帝孫休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三國吳烏程侯孫皓


三國歷史簡介

三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比較著名的一段時期,自赤壁之戰(公元211年)起,至西晉統一中國(公元280年)止。期間,曹氏的魏國,劉氏的蜀國和孫氏的吳國三國鼎立,故而,稱為三國時期。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天下各路諸侯聯軍討伐。其中,作為八校尉之一的曹操也參與了討伐。從此之後,曹操勢力日益強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奉漢獻帝於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消滅北方的袁術、呂布、張綉、袁紹等人,統一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公元208 年,曹操率八十餘萬大軍,準備一舉擊潰東吳孫權的勢力;此時,劉備的謀士的諸葛亮力勸東吳與其聯手,合力抗曹。孫權接受了諸葛亮的建議,並在赤壁一戰中以火攻擊潰了兵力佔優的曹軍,而劉備則趁機奪取了漢中與蜀地,三國鼎力的局面正式形成。

公元215年,曹操趁劉備與孫權為荊州開戰之機,出兵攻佔了漢中,直接威脅著劉備的蜀地。劉備與孫權和解回兵漢中,擊潰曹軍,並斬殺曹操大將夏侯淵。公元219年,劉備軍大將關羽進攻曹操的樊城,曹操遣使與東吳聯盟。孫權的大將呂蒙也建議藉機襲取江陵。於是孫曹兩軍夾擊,斬關羽於麥城。孫劉聯盟被徹底破壞,北方的局勢得以緩和。次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逼獻帝退位,自立為帝,國號為魏。隨後,劉備與孫權分別在成都建業稱帝。劉備因身為漢室宗親,故國號仍為漢,但其僅有益州一隅之地,故稱為蜀漢。

公元222年,劉備為給關羽報仇,發兵大舉進攻東吳,但被東吳大將陸遜擊敗。劉備兵敗逃至白帝城,次年病死於白帝城的永安宮。劉備死後,其子劉禪繼位,是為蜀後主,由諸葛亮等人的輔助。為了實現劉備的遺願,諸葛亮自蜀建興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27—234年)六次出兵伐魏,但均告失利,本人也於公元 234 年卒於兩軍陣前。 此間,魏帝曹丕已於魏黃初七薨(公元226年)。其子曹睿繼位,以司馬懿為輔政大臣。此後,魏國大權逐漸落入司馬氏手中。司馬懿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多次出兵漢中,與諸葛亮、姜維等蜀將交戰,遏制了蜀國的北擴。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馬懿之子司馬昭遣鍾會、鄧艾等數路人馬伐蜀,並於當年攻佔成都,後主劉禪降魏,蜀漢滅亡。

魏滅蜀之後,蜀吳聯盟不攻自破,吳國完全處於魏的包圍之中。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帝曹奐,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這就是歷史上的西晉王朝,司馬炎是為晉武帝。此時,東吳的皇位已傳於孫皓。吳主孫皓沉於逸樂,不問國事,致使司馬炎大舉發兵伐吳。晉軍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公元280年,晉軍攻克建業,孫皓面縛請降,至此西晉統一全國。

自東漢末年,由於連年戰亂,使中國人口數量下降,經濟水平大幅降低,而持續了近八十年的三國鼎立局面進一步加深了經濟的惡化。無論蜀吳,都曾因糧食問題而不能完成其軍事行動。故而,蜀漢魏氏及吳氏在其統治期間都將農業生產放於首要地位。而由於戰爭的需要,金屬冶煉及造船等技術,在三國時期都有較大進步。但是,連年的征戰畢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中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較緩慢的時期。

三國鼎立局面在中國共維持了七十二年的時間,但三國時期人才眾多,其中不乏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被譽為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就是以此段歷史為背景寫成的。

三國簡史

(220年-280年)

漢末,外戚、宦官爭權,搞的民不聊生。黃巾起義後,天下大亂,群雄割據。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操之子丕,廢獻帝劉協。

魏(220年-265年)

曹操之子曹丕廢除獻帝,漢亡,國號改魏。

文帝曹丕、陰帝劉(睿又,念:rui)、齊王劉芳、高貴鄉公劉(mao)、元帝劉奐。

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元帝劉奐,魏國亡,國號改晉。

蜀(221年-263年)

與曹操三足鼎立之西蜀劉備,據四川而聯吳抗魏。

曹丕滅漢於220年,221年,劉備自立為帝。

備死後,子後主劉禪即位。

公元263年,魏滅蜀。

吳(222年-280年)

孫權,孫堅之子、孫策之弟。據江東而聯蜀抗吳。

公元222年,孫權繼曹丕、劉備之後,稱帝。

經會稽帝孫亮、景帝劉休、末帝劉皓。

公元280年,晉滅吳。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西晉武帝司馬炎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西晉惠帝司馬衷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西晉愍(min,3)帝司馬鄴


西晉歷史簡介

西晉(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是由魏國司馬氏建立起來的國家,它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統一了當時還處於分裂之中的中國。但由於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在很短的時間內,西晉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國又恢復到原來的分裂狀態。

三國時期,司馬懿作為曹操的軍師與吳、蜀交戰,因其卓越的軍事政治指揮才能,連續輔佐曹丕、曹叡、曹芳三帝,成為魏國的實權人物。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馬懿卒,其子司馬師、司馬昭先後掌權。司馬昭權勢極大,自封為晉王,封其子司馬炎為太子,開始準備取魏而代之。公元二六五年,司馬昭卒,其子司馬炎廢魏帝曹奐,該國號為晉,都於洛陽,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西晉王朝。司馬炎是為晉武帝。

司馬炎即位之時,三國之中的吳國還未被平定,故而武帝登基後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平定東吳統一全國。公元二八零年,晉軍南下進攻建業(今南京),吳主孫皓出城請降,至此,魏、蜀、吳相繼滅亡,中國出現了暫時的統一。在完成統一大業之後,武帝分封十餘有功同姓為王,又對晉朝的官制、兵制、法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進行了調整,但由於晉臣多為前朝的名門望族,故而他們提出的政治改革措施多以保障其自身利益為主,其中大部分並不適應當時晉的實際社會狀況,所以晉朝初年的經濟並未有太大發展。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馬衷繼位。惠帝本是愚痴之人,並不能治理國家,以至於朝中大權盡落於皇后賈氏之手。司馬氏諸王不滿於朝中賈氏專權,紛紛想殺賈氏而獨掌大權,於是便發生了晉朝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其中八王全部是晉皇室宗親。他們分別是:汝南王亮、楚王瑋、齊王冏、趙王倫、成都王穎、長沙王乂、河間王顒、東海王越。公元二九九年,趙王倫殺賈后及其黨羽,獨攬大權。其後,又於永寧元年(公元3XX年)廢惠帝自立為帝。是為「八王之亂」之始。 此後,齊王冏、趙王倫、長沙王乂、河間王顒、成都王穎之間為了奪取政權不斷發生戰事。直至公元三零六年,東海王越毒死惠帝,擁立武帝司馬炎第二十五子懷帝司馬熾繼位,歷時五年的「八王之亂」方為結束。此次發生在晉朝後期的「八王之亂」使晉朝原本就衰弱的統治進一步惡化,至西晉末年,不僅國內人民紛紛起義反抗暴政,而且域外的匈奴、鮮卑諸族也對西晉的統治虎視眈眈。

公元三零八年,匈奴大單于劉淵稱帝,遷都平陽(今山西臨汾),開始了滅晉的歷程。登基後,劉淵立即譴其子劉聰與大將王彌進攻西晉都城洛陽。當時在洛陽掌握大權的東海王越,為了自保,竟帶領四萬人馬和大批朝臣撤出洛陽,東駐於項,並於次年憂鬱而死。劉聰趁此機會消滅了東海王所部人馬,攻克洛陽,掠走晉懷帝司馬熾。懷帝被俘後,豫州刺史閻鼎與雍州刺史賈疋等人又擁立武帝之孫司馬鄴為帝,都於長安。至建安四年(公元316年)長安被圍,此時晉已無力禦敵;晉愍帝司馬鄴出降,西晉王朝終結。

西晉王朝是經過長期戰亂年代後建立起來的國家,加之「八王之亂」的發生,因此經濟基礎並不穩定。西晉的商業與手工業也是在經過了短時間的發展後,也被戰爭破壞而停滯不前的。與其他方面相比,晉朝的文化發展的速度比較快。至西晉年間,文學脫離了以往的史學與諸子百家的範疇,開始單獨作為獨立的形式存在。

晉自武帝建立政權以來,共歷三代四帝,前後僅五十一年。西晉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外族消滅的王朝。

晉朝簡史

(265年-420年)

晉分兩段,西晉、東晉。西晉建都洛陽。東晉建都建康。

西晉簡史

(265年-317年)

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除曹魏,於公元265年改國號為晉。

公元280年,滅吳。再次結束了分裂的局面。

晉武帝司馬炎之後,經:惠帝劉衷、懷帝劉熾、愍帝劉鄴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晉元帝司馬睿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晉明帝司馬紹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晉穆帝司馬聃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晉哀帝司馬丕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晉孝武帝司馬曜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晉安帝司馬德宗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晉恭帝司馬德文


東晉歷史簡介

東晉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由西晉王室後裔在南方建立起來的小朝廷,雖然在今天我們將其作為一個朝代寫進中國的古代歷史,但事實上東晉的統治範圍卻僅限於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間,中國北方一直由趙、前秦等外族統治者控制,並且這種局面一直持續了兩個時代——東晉、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時間。

公元三一六年,西晉的末代皇帝司馬鄴被俘,宣告了西晉的滅亡,但一些晉朝的舊臣並不甘心亡國的命運,仍在全國各地積極活動,準備恢復晉朝的統治。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馬睿在南渡過江的中原氏族與江南氏族的擁護下,在建康稱帝,國號仍為晉,司馬睿是為晉元帝,因其繼西晉之後偏安於江南,故史家稱之為東晉。

由於東晉王朝的統治階層大部分是由過江避難的中原名門望族與江南的土居氏族組成的,存在著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他們之間一直相互排擠;在東晉統治的一百多年中,中原氏族佔據統治的主導地位,而南方土居氏族則一直被排斥。元帝年間,北方大臣王導希望改變這種狀況,他在南北氏族之間奔走,極力勸說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後來江南氏族也曾多次因不滿東晉的統治而起來反抗,大大的動搖了東晉的統治。

自晉元帝元年(公元317年)至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是東晉發展比較平穩的時期,雖然在此之間也有過一些叛亂,但都被鎮壓下去了。元帝末年,王導之弟王敦起兵反晉,遭到其兄王導與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其後桓溫也曾覬覦帝位,又被王謝兩大家族抵制下去。公元三八五年,東晉重臣謝安病死,晉孝武帝將大權交於其弟司馬道子,司馬道子與其子司馬元顯把持朝政,他們暴虐無能、大肆剝削人民,使圖謀王位的大族有機可乘。 公元三九八年,以桓玄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瘐楷等人的聯軍佔據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統治被限制在東方的八郡內,開始了其衰亡的過程。

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39年)。信奉五斗米教的孫恩趁民心騷動,於東方起事。他們在短短的十幾天中就發展到數十萬人,後被晉將謝琰、劉牢之擊潰逃至海島之上,直至公元四零二年,才被徹底消滅。這次起義大大削弱了晉朝的力量,桓玄便藉此機會發兵攻佔建康,廢掉晉安帝,自立為帝。此時晉朝的四大家族中的謝、王、瘐三家已相繼衰落,唯一有實力與桓玄對抗的只有在對抗孫恩起義時才發展起來的實力人物——劉裕。 於是,劉裕率眾擊敗桓玄,推恭帝司馬德文即位,名義上恢復了晉王朝的統治,但實權卻完全掌握在劉裕自己手中。公元四二零年,劉裕廢晉恭帝,建立了宋國,結束了東晉的統治。

東晉雖然偏安於江南,但在歷代帝王在位的時候都希望收復北方的國土。其中以王、謝、桓、庾四大家族為主的北伐,在東晉時曾進行過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將的指揮。公元三一一年,大將祖逖出兵收復河北,但後因受到朝廷的排斥憂鬱而死,最終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公元三八三年,謝安在淝水之戰中擊敗苻堅後,立即使其弟進軍北方,收復了徐、兗、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東晉北伐歷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由於東晉安於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與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北方的手工業技術與南方的技術相互融合,使東晉的手工業水平比西晉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外,自曹魏以來,中國的文學發展一直處於大步前進的時期,其中以東晉年間的文人最為著名。東晉出現了山水詩人謝靈運、田園詩人陶淵明等人,他們對舊體詩作出改革,為將來隋、唐的詩文盛世創造了前提條件。

當東晉在江南建國的同時,中國的北方則為鮮卑、羌等少數民族控制著,在歷史稱之為「五胡十六國」。由於少數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們更多的接觸到華夏文化,使之與漢民族逐漸發展為同一生活習慣的民族,進而被漢族融合。自魏、晉、南北朝之後,中原北方大體已形成以漢族為主,其他少數民族混居的人口構成形式,使中國正式成為具有相似生活習慣的多民族國家。

東晉自晉元帝司馬睿建國共歷十一帝,前後一百零三年。在此期間,中國一直處於分裂狀態,而且到東晉滅亡之後,這種狀態一直未能得到改變,隨之到來的是另一個分裂時期——南北朝時期。

東晉簡史

(317年-420年)

元帝司馬睿後經:明帝司馬紹、成帝司馬衍、康帝司馬岳、穆帝司馬聃、哀帝司馬丕、海西公司馬奕、簡文帝司馬昱、孝武帝司馬曜、安帝司馬德宗、恭帝司馬德文。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宋武帝劉裕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宋少帝劉義符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宋明帝劉彧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宋後廢帝劉昱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齊高帝蕭道成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齊武帝蕭賾(ze,2)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齊鬱林王蕭昭業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齊海陵王蕭昭文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齊東昏侯蕭寶卷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齊和帝蕭寶融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梁武帝蕭衍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梁簡文帝蕭綱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梁元帝蕭繹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梁敬帝蕭方智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陳武帝陳霸先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陳文帝陳蒨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陳廢帝陳伯宗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陳宣帝陳頊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朝陳後主陳叔寶


南朝歷史簡介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東晉之後建立於南方的四個朝代的總稱。自公元420年東晉王朝滅亡之後,在南方先後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國家,而它們存在的時間都相對較短。其中最長的不過九十五年,最短的僅有二十三年,是我國歷史上朝代更迭較快的一段時間。此時,中國正處於南北分裂的時期,在我國歷史上南朝與北方的北齊、北魏、北周等國合稱為「南北朝」。

宋(公元420—479年)

宋朝的開國皇帝劉裕是東晉末年發展起來的新興力量。他在與東晉四大家族的鬥爭中取得了勝利,於公元420年他廢掉了晉帝,自立為王,國號宋。為區別於後世趙匡胤建立的宋朝,史學家長稱之為「劉宋」。由於劉裕出身貧寒,又看到了東晉因大族屢屢興兵反抗而使其滅亡的教訓,故而在他登基後,不再重用名門大族。其用人也多為貧寒出身,兵權則主要交於自己的皇子,所以沒重蹈東晉發生大族割據的覆轍。然而,由於皇子相互間的爭權奪利,最後以至與相互殘殺,這是劉裕始料未及的。 前四二二年,劉裕卒,宋少帝、文帝相繼即位。其中,文帝劉義隆在位的三十年間,是宋朝最繁榮的一段時期,這時南方的經濟、文化才真正有所發展。公元四五零年至公元四五一年,宋與北朝的魏國交戰雖各有勝負,但卻都損失慘重,使南北方無能力再發生大戰。從此,南北方相對穩定下來。公元四五四年,文帝薨。文帝死後,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後為帝,但他們倆都是有名的暴君,其不僅對諸將疑忌,而且兄弟間相互殘殺,政治一度混亂。在此期間,南兗州刺史蕭道成趁政治混亂之機而形成了較強的勢力。四七九年,蕭道成滅宋,建立齊。至此,宋朝宣告滅亡。

齊(公元479—5XX年)

齊是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短的,僅有二十三年。齊高帝蕭道成借鑒了宋滅亡的教訓,以寬厚為本,提倡節儉。他共在位四年,在他臨死前,要求其子武帝繼續統治其方針,並且不要手足相殘。武帝遵其遺囑,繼續統治國家,使南朝又出現了一段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武帝死後,齊國的皇帝又走上了宋滅亡的老路,他們紛紛殺戮自己的兄親、叔侄,至東昏侯時,因其疑心過重,幾乎將朝內大臣全部處死。這樣一來齊國的江山又被動搖了。公元五零一年,雍州刺史蕭衍起兵攻入建康,結束了齊的統治。

梁(公元502—557年)

梁朝的建立者蕭衍擅長文學,499年被任命為雍州刺史,他乘齊國內亂,發兵奪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蕭衍是為梁武帝,共在位四十八年。在武帝時期,北方的魏國已經衰落,再無能力對南方形成威脅。這本應為南方發展的大好時機,但武帝卻昏庸無能,縱容大臣剝削人民,卻又以自己節儉為借口,對一些忠臣的建議置之不理。公元五四八年,投降梁的東魏大將侯景倒戈。他以武帝從子蕭正德為內應,進攻梁國。次年,侯景攻陷台城。此時,梁武帝早已餓死於城中,其子蕭綱即位,是為梁簡文帝。公元五五一年,侯景殺死簡文帝,因此梁已完全處於崩潰的邊緣。公元五五七年,在討伐侯景的戰爭中發展起來的陳霸先滅梁,建立陳。至此,梁宣告滅亡。

陳(公元557—589年)

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是為陳武帝。此時,中國南方經過了多年的戰亂,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便註定是短命的。陳武帝與其繼承者文帝、宣帝先後消滅了王僧辯、王僧智等反對勢力,又在建康附近打敗北齊軍。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梁的統治,但畢竟由於國力衰微,陳的統治被局限於長江以南,宜昌以東的地方。公元五八三年,陳宣帝卒。其子後主陳叔寶即位,此時北方已被隋朝統一,全國的統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楊堅滅陳,結束了中國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南朝是繼東晉之後,由漢族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朝廷,雖然他們的存在都不過幾十年,但其作為漢族的統治,使漢文化得以保存和發展。如果沒有它的存在,漢族則可能被其它的少數民族所消滅,使華夏文明就此結束。所以,南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為華夏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南北朝簡史

(420年-589年)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的一次大分裂時期,亦是北方少數民族融於我中華文明的一次歷史時期。

東晉末年,天下大。劉裕取代東晉後,建立宋政權。

當時,先後有很多政權建立。

南朝簡史

宋(420年-479年)

武帝劉裕、少帝劉義符、文帝劉義隆、孝武帝劉駿、前廢帝劉子業、明帝劉(yu)、後廢帝劉昱、順帝劉(淮十:兩字合為一,上下結構)。

齊(479年-5XX年)

高宗黃道成、武帝黃賾、林王黃昭業、海陵王黃昭文、明帝黃鸞、東昏侯黃寶卷、和帝黃寶融。

梁(5XX年-557年)

武帝蕭衍、簡文帝蕭綱、元帝蕭繹、敬帝蕭文智。

陳(557年-589年)

武帝陳霸先、文帝陳(艹倩,上下結構。念:qian)、廢帝陳伯宗、宣帝陳頊、後主陳叔寶。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魏南安王拓跋余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魏孝文帝元宏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魏宣武帝元恪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魏孝明帝元詡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魏長廣王元曄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魏節閔帝元恭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魏安定王元朗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魏孝武帝元修


北朝歷史簡介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是我國歷史上與南朝同時代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北魏、北齊、北周等數個王朝。但與南朝不同的是,北朝諸國的建立者大部分是北方少數民族,而並非漢族。

自西晉滅亡後,中國北方一直處於「五胡十六國」割據的混亂局面,直至公元三八六年鮮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國後,北方才從脫離了東晉名義上的統治,使局勢逐漸安定起來。公元四七一年,魏孝文帝即位,開始了北魏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五歲登基,二十四歲正式接替文明太后執掌政權,執政伊始,他便開始了「文治」政策。為了加強同漢族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交流,公元四五九年孝文帝以南征為名義,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曹魏故都洛陽。由於洛陽遠離鮮卑貴族居住的平城,保守勢力相對弱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開始了他的改革。

首先,孝文帝下令鮮卑人改穿漢人服裝、禁止說鮮卑話,廢除了鮮卑族的種種特權。後來又將鮮卑諸姓改為漢姓,其中拓跋改作元姓,另外還有一些鮮卑姓氏都改為長孫、穆、奚、陸、賀等漢族姓氏,孝文帝還通過婚姻方式來加強鮮卑同漢族的關係,同時在政治上大力重用漢族官員,以漢族習慣進行治理。通過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及先進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統治中,中國的北方已經開始進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階段。

公元449年,拓跋宏死於南征的途中,時年僅三十三歲。孝文帝死後,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後的三十幾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等人先後執政,他們逐漸廢棄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復了鮮卑族的特權,於是新的矛盾產生了。公元五三四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滿當時實權人物高歡的脅迫,出走於長安宇文氏家族,而高歡則另立元善為帝,於是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此後,高歡之子高洋與宇文覺先後廢東西魏帝建立了齊朝、周朝,史稱「北齊」、「北周」。其中北齊存在二十七年,北周存在二十四年。

北齊建立於公元550年,它的建立者是高歡之子高洋,是為齊文帝。由於北齊是在東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較為強大,文帝在位其間,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故而使北齊的國力優於北周。但自文帝以後,相繼即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他們在位期間,大肆殺戮元姓(北魏皇室)與漢族官員,使得北齊失去了鮮卑族與漢族廣大人民的支持,後至公元五七七年,北齊被北周消滅。

與北齊同時存在的北周,是由宇文覺於公元五五七年在西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它的實力明顯弱於北齊,但由於周武帝宇文邕(561—579年在位)的治理,使北周逐漸超過了北齊而強盛起來。在此期間,大部分奴隸被赦免為平民,和解了統治者與人民的矛盾,而武帝自己生活樸素、勤政愛民,深受各族人民愛戴。就這樣,北周開始了它的強盛時代。公元五七八年,周武帝卒,傳帝位於宣帝,但此後北周的軍政大權逐步落入了外戚楊堅的手中,後來楊堅於公元五八一年廢周靜帝,建立起隋朝,並逐步統一全國,結束了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

在南北朝期間,由於歷代統治者都以佛教為國教,故而有許多廟宇及石窟造像流傳於世,其中敦煌千佛洞、雲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成為我國造像藝術寶庫之中的瑰寶。此外,南北朝的文學藝術更是有所發展,南朝時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的作品都成為流傳後世的經典之作。

自東晉滅亡以來,南北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南北分裂時期之一,雖然它的形成使經濟發展有所停滯,但由於外族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而形成的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卻是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正是在這種條件下,中國北方的諸族逐漸被漢族同化,最終成為同一民族。而正是這種作用,為將來中國成為統一國家打下了良好得基礎,所以我們說南北朝的分裂,對加速民族統一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齊文宣帝高洋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齊廢帝高殷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齊孝昭帝高演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齊武成帝高湛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齊後主高緯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齊幼主高恆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西魏文帝元寶炬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西魏廢帝元欽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周明帝宇文毓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周武帝宇文邕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周宣帝宇文贇(yun,1)

北朝

北魏(386年-534年)

道武帝拓拔(王圭,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明元帝拓拔嗣、太武帝拓拔燾、南安王拓拔余、獻文帝拓拔弘、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詡、孝庄帝元子攸、長廣王元曄、節閔帝元恭、安定王元朗、孝武帝元(修字去彡加月字)。

東魏(534年-550年)

孝靜帝元善見。

北齊(550年-557年)

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幼主高恆。

西魏(535年-556年)

文帝元寶炬、廢帝元欽、恭帝元廓。

北周(557年-581年)

孝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斌貝,合一字,上下結構。念:yun)、靜帝宇文闡。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隋文帝楊堅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隋煬帝楊廣


隋朝歷史簡介

隋朝(公元581—618年)共統治中國三十八年,前後僅文帝、煬帝兩代,是我國歷史上存在較短的朝代之一。

隨著南北朝在政治、經濟上的逐步衰落,身為北周的輔政大臣的楊堅於公元581年2月迫使年輕的周靜帝讓位,自立為帝。因楊堅曾官居隋國公之職,故改國號為隋,年號開皇,建都長安,他就是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

楊堅登基後,果斷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社會改革,鞏固了隋朝的統治,並於開皇八年(588年)12月攻佔了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後陳的都城建業(今南京)宣布了南朝的滅亡。至此,長期分裂的中國又復統一。文帝在位二十四年,曾於6XX年改年號為仁壽。仁壽四年,六十三歲的楊堅卒於仁壽宮。(後世有記載稱楊堅是被其子楊廣指使心腹張衡入宮行刺而亡。)

文帝死後,翌日其子楊廣即位,年號大業,是為隋煬帝,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 暴君。他即位後,就開始大興土木,為自己建造奢侈豪華的宮殿,開鑿大運河為自己享用。為了擴大其統治,他還不斷向外擴張。煬帝於大業十二年(612年)至大業十四年,三征遼東高麗(今朝鮮半島),但均告失利。連年征戰與煬帝暴政致使隋朝的國力大大削弱,人民的生活幾乎得不到保障。於是,全國各地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其中勢力較大的有:瓦崗山的翟讓,河北的竇建德,江淮地區的杜伏威等人。故而隋朝後期,煬帝不得不四處攘亂,但隋朝終究大勢已去。六一八年三月,隋將司馬德戡、和宇文化及乘「驍果軍」騷動的機會,於江都發動兵變,勒死了殘暴的隋煬帝。從而,結束了隋王朝短暫的統治。

隋是承前啟後的一個朝代,文帝與煬帝共在位三十八年。在這三十八年中,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所鞏固和發展。首先在政治方面,隋朝調整了中央與地方的統治機構,恢復了被廢除多年的三師、三公、九卿的舊制。確立了三省、六部新制,增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通過制定《隋律》穩定了社會秩序。另外,開設了科舉制度,為以後中國封建社會人才選拔方式提供了一個藍本。在經濟方面,文帝下令整頓戶籍,清查人口,繼而推行均田制,調整賦役。與此同時,為了恢復農業生產和加強漕運力量,於開皇四年(584年)開「廣通渠」引渭水直達潼關。 後煬帝大業四年(611年)又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自輝縣至涿郡,長達兩千餘里,這就是現在所謂的京杭大運河。另外,由於隋朝以前連年的戰亂,各朝沒有統一的幣制和度量衡,這極大的影響了市場商品的交易與流通。因而,隋朝建立以後首先宣布禁用舊錢,統一發行合乎規格的「五銖錢」,嚴懲私鑄錢幣。同時,還規定了標準的銅斗鐵尺,頒行全國。這樣以來,為經濟的持續穩定地增長創造了良好條件。

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隋朝的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如著名天文學家劉焯制訂的《皇極曆》,他計算的歲差與現代計算出的準確值相差無幾。而在工程建築方面,最突出的成就莫過於河北趙縣安濟橋的興建。這座由李春監造的石橋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空撞券橋」。他的興建比歐洲同類建築泰克河上的塞雷橋早了近8XX年。隋代的繪畫、音樂、舞蹈等各方面也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代表人物,如畫家展子虔和他的《游春圖》等。

在短短三十幾年中,隋王朝恢復了幾個世紀以來因割據紛亂幾乎中斷的對外關係。通過「絲綢之路」的商業往來,促進了中國與西亞的相互交流,為後世盛唐打下了一定的基礎。隨著對外關係的改善和交流的發展,當時的地理學也有了較大的發展。煬帝下令撰寫的《區宇圖志》共1200卷,是一部圖文並茂的全國地理專著,在中國地理學發展史上佔有相當的地位。

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兩世而亡的朝代。它與另一個兩世而亡的朝代秦相比,的確有許多相似之處。首先,隋與秦都是憑藉強大的武力統一分裂多年的中國,而緊接著完成一系列改革,使經濟得以發展。與此同時,又對人民大施徭役,致使民不聊生,終於使政權毀於一旦。然而,也正是憑藉此時國家對物資財富豐盈的積累,為後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從而,帶來了隋之後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盛唐文化。

隋朝簡史

(581年-618年)

公元589年,滅亡最後一個南北朝時期的陳國。經過27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獲得統一。

隋帝王次序: 文帝楊堅、煬帝楊廣、恭帝楊侑。

隋朝很短命,煬帝楊廣暴政。唐朝取而代之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高祖李淵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太宗李世民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高宗李治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中宗李顯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睿宗李旦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大周武則天皇帝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玄宗李隆基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肅宗李亨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代宗李豫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德宗李適(kuo,4)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順宗李誦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憲宗李純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穆宗李恆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敬宗李湛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文宗李昂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武宗李炎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宣宗李忱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懿宗李漼(cui,3)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僖宗李儇(xuan,1)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昭宗李曄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唐哀宗李柷(chu,4)


唐朝歷史簡介

唐朝(公元618年—9XX年)是由唐高祖李淵建立起來的強大王朝,它與漢朝同成為中華民族中興的兩個時代,並以其前所未有的輝煌與繁榮開創了中國的新紀元。

隋朝末年,當隋煬帝四處攘亂之際,駐守太原的唐國公李淵率大軍進軍關中,並於公元618年稱帝建國,年號武德,建都長安,開啟了李唐王朝統治中國的歷史。高祖李淵登基後立即著手消滅其它各部反隋勢力,先後擊敗上邽(天水)的薛舉,薛仁杲;洛陽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等反對勢力,實現了統一大業。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淵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遲、敬德、段志玄、長孫無忌等人的幫助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誅殺了與自己對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進而迫使其父李淵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數朝臣武將的擁護下即皇帝位,改年號貞觀,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比較開明的皇帝之一。貞觀二年,太宗命兵部尚書大將李靖討伐突厥,大獲全勝。從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對中原的威脅。與此同時,太宗皇帝啟用賢能人士,由魏徵、高士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為宰相,輔助處理國家政事。在其統治下,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國空前繁榮,史稱「貞觀之治」。

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駕崩。第九子李治即位,年號永徽,是為唐高宗。高宗即位後依然執行唐太宗的「治國之道」,故唐永徽年間仍有貞觀遺風。高宗於永徽六年(655年)立武則天為皇后。在此之後武則天開始臨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三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後為武則天廢,另立四子李旦,廟號睿宗。天授元年九月,六十七歲的武則天宣告「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正式稱帝,成為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則天在位期間,將唐朝的政治、經濟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她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曾親撰《兆人本業記》農書,為唐代物質財富的積累創造了條件。但持政末期,她寵信佞臣,深為大臣不滿;神龍元年,由宰相狄仁傑等發動的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複位,改元神龍。從而結束了唯一女皇統治中國的歷史。

中宗李顯庸懦無能,致使皇后韋氏與安樂公主弄權,李旦之子李隆基擊敗了韋後集團而即皇帝位,改元開元,是為唐玄宗。玄宗是唐代繼李世民之後又一位開明國君。開元年間,玄宗對政權做了重大調整:分全國為十五道,改革官制和兵制,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經濟,改革稅制,興修水利,使全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至此,中國在世界同時代的國家中已成為鼎盛帝國,史稱「開元盛世」。

唐朝前期(自建立至開元年間),出現了包括武則天在內的幾代開明君主。從政治、經濟等各方面承前啟後促進了唐朝的發展。在政治上,唐朝沿襲了隋制,並逐步以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代替前朝的「三師」和「三公」,加強了皇帝的統治力量。同時,更加完備了隋朝的科舉制度,使它成為選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和途徑。另外,為了加強與邊疆少數民族的團結合作,太宗在貞觀十五年(641年)將文成公主下嫁給松贊干布,使土蕃與大唐關係進一步密切。此外,在我國歷史上聞名遐爾的「絲綢之路」也成為當時中原對外發展的重要通道,對改善對外關係與相互間的經濟交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於沒有內憂外患,唐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自貞觀至開元年間,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糧食產量都大大超過了前朝。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這也為之後大力發展手工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唐代手工業水平之高超,甚至可以與現代工藝相媲美。從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唐三彩」等唐代藝術品看來,便可窺之一二。

唐朝前期的人文藝術更是發展迅速。詩、書、畫各方面都有大量名家湧現。其中包括「初唐四傑」、「田園山水派」的代表王維(699-759年);「邊塞派」詩人岑參(715-770年)以及素有「詩仙」之稱的唐代大詩人李白(707-762年)等等。此外,還有今人熟知的「畫聖」吳道子,李思訓,大音樂家李龜年,都是盛唐氣象的代表。

唐朝自太祖李淵建立以來一直蓬勃發展,到開元年間,唐朝已進入了全盛時代。但隨著玄宗日益殆於政事,盛唐開始走向衰亡。公元742年,玄宗改元天寶,並先後任命李林甫、楊國忠為相;重用蕃將安祿山等人,兵權旁落,終於導致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發動叛亂,十五年攻佔唐都長安。玄宗撤至四川成都,而太子李亨北走靈武。七月李亨到靈武之後,即位稱帝,改元至德,尊玄宗為太上皇,是為肅宗。自天寶十四年至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安史之亂"方為平息。前後歷經七年零兩個月,這次叛亂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實力,並直接導致了後世的藩鎮割據局面。

唐代後期,長年藩鎮割據使唐王朝的統治權力名存實亡。在全國各地,蕃鎮節度使掌有地方政權與大部分兵權,也大都成為世襲制,不受唐王朝的統治。故而,晚唐的政權主要以平息叛亂為主,而無暇顧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加之安史之亂的原因,使唐朝的國力每況愈下,一蹶不振。李唐王朝因此再未恢復往日的盛世景象。肅宗(756-762年在位)及其之後的代宗(762-780年在位)、德宗(780-8XX年)等皆昏庸無能,寵信奸臣,疏遠賢良,致使唐帝國的統治更加惡化,吐蕃、回鶻等外族不斷對唐帝國構成威脅,此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重重。公元八零六年,憲宗(806-821年在位)劉純即位,在朝臣的幫助下,奪回了由藩鎮割據的淮西等地,暫時使唐朝恢復統一。但憲宗自認有功,專斷獨行,寵信宦官,最終為宦官所害;之後,宦官的地位甚至與皇帝不相上下,成為了唐帝國的真正掌權者。

唐憲宗死於公元八二八年二月,次年,穆宗即位。自穆宗後,唐皇多信服食長生藥,在以後的十代皇帝中,僅因服食丹藥而死的就有三人,更加速了李唐王朝的滅亡速度。直至公元八七四年,黃巢、王仙芝等人起兵反對唐朝,其中有些堅持了十數年之久,沉重的打擊了唐王朝的統治。自此,唐朝被封鎖在一個以長安為中心的小圈子裡,唐帝國的統治已岌岌可危。公元九零七年,曾為黃巢部下後歸降唐朝的梁王朱全忠,逼迫唐哀帝退位,自己代唐稱帝,建立了梁王朝,至此李唐王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結束,中國從此進入了另一個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唐朝後期,由於北方的連年戰亂,致使土地荒蕪,人口稀少;而相對比較穩定的南方,逐漸成為唐朝的經濟中心。與北方不同的是,在南方經濟中手工業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唐以後的手工業,是在前代的生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造船、鑄造、絲織業而言,在技術上都超越了初唐,並且隨著手工業的進步與提高,使商業貿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長江中下游的新興城市大多以商業為主,如洪州、蘇州都是當時的商業貿易中心。晚唐也出現了一批傑出文人,其中以杜甫、白居易最為著名。杜甫的《兵車行》,白居易的"三吏"、"三別"等作品不僅有很高的文學欣賞價值,而且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的現實。

唐朝歷二十二代,前後共二百八十九年,其與漢朝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開元年間國家一直處於大發展階段,從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榮。在此期間出現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構成了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盛唐氣象。從而,使中國的世界地位顯赫一時。一直到現在,一些國外的某些地方仍然稱中國為唐山,稱華人為唐人。唐玄宗後期出現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逐漸沒落。在中晚唐時代,皇帝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已無實權,致使藩鎮割據局面形成。最後,各方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而成為各自獨立的政權。

唐朝簡史

(618年-9XX年)

唐王李淵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反抗煬帝暴政。滅隋後,改國號為唐。

太宗李世民為唐高祖李淵之次子、在位其間,貞觀之治。

高宗李治,李世民之子,個性懦弱,皇后武(明空:二字合一字,上下結構,念:zhao)專政。

經中宗李顯、睿宗李旦,武后後改國號為周,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則天皇帝。

後經中宗李顯(二次繼位,復唐國號)、殤帝李重茂、睿宗李旦(二次繼位)、玄宗李隆基、肅守李亨、代宗李豫、德帝李適(念:kuo)、順宗李誦、憲宗李純、穆宗李恆、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帝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氵崔: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念:cui)、僖宗李儇、昭宗李曄、哀帝李(木兄: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念:chu)。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宋太祖趙匡胤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宋太宗趙匡義


五代十國歷史簡介

五代(公元907-960年)有時也稱為五代十國,一般認為從公元9XX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這十幾個政權統稱「十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五代的開 國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有更迭。在五個朝代中,後梁維持的時間最長,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後唐十四年,後晉十一年,後周九年,而後漢僅僅四年,都不足十年。其實,即使在一朝之內,其權位之爭亦超乎尋常。如後梁太祖朱溫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殺。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貞所殺。再如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兒子秦王李從榮,亦曾以兵奪權,未能成功,反丟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後,其弟五子李從厚繼位,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養子李從珂所奪。頻頻的兵戎相見,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痛苦和災難。

五代的第一個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進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後梁被世仇李存勖的後唐所滅。

後唐有比較開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實施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使社會出現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後繼者卻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滅。

石敬瑭認比他年紀小的契丹帝為父,被契丹帝冊封為大晉皇帝,定都開封。但源源不絕的財富卻流入契丹人的國庫,以至石敬瑭的養子石重貴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廣的建議下以向契丹稱「孫」不稱臣的借口,企圖改變對契丹的依附關係,但契丹人用揮兵南下滅後晉,虜石重貴來作為答案,並在開封建立大遼,耶律德光自立為帝。

後晉滅,但遼政權無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從益為中原之主,太原劉知遠殺死李從益,奪取中原,自立為帝,建立大漢帝國。

他的兒子劉承祐因殺大將郭威不成卻被郭威所代為大周,郭威和他的養子柴榮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們的經營下,後周漸強,並逐步統一中國,但柴榮的繼承者是七歲的小孩,無力掌管天下,終大將趙匡胤在陳橋被手下黃袍加身,代周立宋。後來宋王朝在趙匡胤的經營下,終統一中國,結束五代時的大分裂。

這一段歷史,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時,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斷強大,逐步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集團,為以後宋、遼、金對峙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相對於五代來說,十國的情況則要好得多。在這十國之中,除劉崇的北漢在北方(約今山西、陝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諸國皆在中國的南方,它們少受中原干戈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的時間也遠比五代為長,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後梁的兩倍,而最長的吳越,竟達八十五年之久。這對中國南方的開發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吳越,就曾於公元910年修築了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於北方戰爭頻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禍亂,他們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吳的開創者楊行密,在鎮壓農民起義和軍閥混戰中被唐朝提升為淮南節度使。9XX年,唐昭宗封他為吳王,建都揚州。到楊溥在位時,丞相徐溫等立楊溥為天子,國號吳。

但此時,楊氏大權早已旁落。937年,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徐誥)廢楊溥自立,國號唐,建都金陵,改姓名為李昪,史稱「南唐」。到後主李煜時,為北宋所滅。

唐壁州(四川導江)刺史王建,從894年開始,先後兼并西川、東川和漢中之地。後梁建立,他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子王衍繼位,以奢侈荒淫、刻剝百姓著稱。925年,後唐庄宗派兵滅前蜀,用孟知祥(李克用侄女婿)為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

926年,孟知祥入成都,整頓吏治,減少苛稅,攻佔東川。934年,他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當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繼位,又攻取鳳州,疆域與前蜀相同。但孟昶和王衍一樣,刻剝慘毒,奢侈成性。965年為北宋所滅。

吳越的創建者錢鏐,在893年被唐昭宗任命為鎮海節度使。不久,因討越州軍閥董昌有功,升任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9XX年,後梁封他為吳越王,都於杭州,擁有兩浙之地。這一地區戰爭很少,生產發達,經濟繁榮。錢氏政權五傳至錢俶,於978年降北宋。

唐末,馬殷割據湖南。9XX年,後梁封他為楚王,都於潭州(長沙)。927年,後唐又封其為楚國王。馬殷死,諸子爭立,政局混亂,951年被南唐攻滅。但南唐滅楚不久,楚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南唐軍,繼續據有湖南。以後劉言被其部下殺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權又先後統治湖南。963年為北宋所滅。

893年,王審知隨其兄王潮據福州,897年,繼王潮為威武軍節度使。911年,後梁封他為閩王,據有泉、汀等地。王審知死後,繼位的都是暴君,內亂不休,945年被南唐攻滅。

9XX年,劉隱為唐靜海軍節度使。9XX年,後梁封他為大彭郡王。隱弟劉龑繼位後,擴大了勢力範圍,於917年稱帝,國號越,建都廣州,次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南漢君主都極其奢侈,統治十分殘暴,境內階級矛盾非常尖銳,971年為北宋所滅。

9XX年,後梁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924年,後唐庄宗封他為南平王,都於江陵,僅有荊州一地,至唐明宗時才得歸、峽二州,是十國中最弱小的一國。963年亡於北宋。

北漢為後漢高祖弟劉崇所建。951年,郭威後周取代後漢。劉崇據河東之地,在太原稱帝,仍以漢為國號,史稱「北漢」。北漢「土瘠民貧,內供軍國,外奉契丹,賦繁役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十分尖銳。979年亡於北宋。

五代的嬗遞

五代十國時期,大小統治者的激烈混戰使社會經濟、文化受到極大影響。在五個朝代中維持時間最長的後梁也只有十七年。

後梁

唐王朝在黃巢起義的沉重打擊下分崩離析,名存實亡。而叛變投唐的黃巢起義軍將領朱全忠(朱溫)於9XX年朱全忠再起反心,挾持唐昭宗並誅宦官數百人,徹底翦除持續一百多年的宦官勢力。9XX年,朱全忠殺昭宗,另立李柷為太子即位,是為哀帝。9XX年朱全忠又大肆貶逐朝官,並將崔樞等被貶的朝官三十餘人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歷史稱之為"白馬驛之禍"。在政治上的阻力全部掃除後,朱全忠遂於9XX年廢哀帝自立,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都於開封。至此唐朝完全滅亡。由此中國歷史由此也再一次進入了大割據的軍閥混戰時代。公元912年6月,朱溫第三子朱友圭殺父朱溫自立自稱帝。913年2月,朱溫第四子朱友貞討逆之名又殺兄自立,稱梁末帝。

公元9XX年,朱溫稱帝,建立後梁,取代了唐朝的統治。當時,朱溫在皇宮內大擺宴席,邀請皇族國戚們狂飲,以慶賀他登基。親王們酒酣耳熱之際,便賭博嬉戲起來。這時,喝得醉熏熏的朱溫之兄朱全昱突然起身,把賭博用的骰子扔到盆里,骰子迸散,眾人失驚。朱全昱對著朱溫大呼道:「朱三!你原不過是碭(音「當」)山的一個小老百姓,趁天下大亂,跟著黃巢造反。唐朝皇帝待你不薄,用你為四鎮節度使,你也夠富貴了,為何你還要滅了他李氏三百年江山,自己稱王稱朕。我可不忍我們朱家大族日後被血洗呀!你們還博啥子戲呀!」這番話,說得朱溫好窩火,可這是大哥喊著弟弟的乳名使酒罵座,還能把他咋地呢!宴席只好不歡而散了。

朱溫是碭山(今安徽碭山)人。父祖都是私塾教師。因父親早亡,幼時隨母給地主做傭工,長大後不事生業,以雄武自負,在鄉里口碑極差。最初曾參加黃巢起義軍,後來降唐,被唐僖宗任命為左金吾衛大將軍,賜名全忠(稱帝後改名為晃)。後因與沙陀貴族李克用聯合鎮壓了黃巢起義,被封為梁王。

隨著政治地位不斷提高,朱溫逐漸萌生了取代唐朝的野心。公元9XX年,朱溫逼迫唐昭宗從開封遷都洛陽,隨即派人殺昭宗,立昭宗子李柷(音「處」)為帝,即唐哀帝。次年,盡殺昭宗九子。9XX年,索性廢李柷稱帝,建號梁,改元開平,是為後梁太祖。唐朝從此覆亡,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混亂時期。

朱溫廢唐建梁太過迅速,連歷代受九錫、行禪讓的儀式都未進行,而且還滅了唐昭宗一門,以至引起時人非議,連他親大哥朱全昱都不滿了。特別巧的是,最後朱家的命運還真讓朱全昱給說中了。923年,後唐庄宗攻入汴梁屠滅朱姓皇族。歷經三任皇帝的後梁,享國僅僅十六年就瓦解了。

後梁的覆亡根於其建立者朱溫。朱溫建立後梁後,對唐朝積弊有所改革,實行過一些利於老百姓的政策。如令諸州滅蝗,以利農桑;兩稅外不得妄有科配;禁州縣猾吏廣斂貪求,等等。但他窮兵黷武,為維護統治權,與李克用連年征戰,使得黃河兩岸經濟凋敝,老百姓還是深受其害。

朱溫的濫殺成性,荒淫無度,使其成為古代有名的殘暴加淫亂之君。他猜忌臣下,許多跟著他出生入死的驍將被他借故斬殺。對待士兵和俘虜更是殘暴。作戰時,將領戰死疆場,所屬士兵必須與將領共存亡,如果有士兵生還就全部殺掉,謂為「跋隊斬」。他殘酷地給士兵臉上刺上字,平時偷逃或者戰敗私逃,都會被關津渡口抓獲處死。

他多次幾千幾千地殺掉俘虜。據記載最烈的一次是,朱溫命朱友寧攻打青州博昌縣(今山東博興),久攻不克。盛怒的朱溫命十萬俘虜背著石頭木料,牽著牛驢,在城南筑土山攻城。到了城下,竟將人畜木石合在一起築成攻城的道路,喊冤之聲達數十里外。攻陷該城後,朱溫又命令屠城,屍首遍野,連清河都被阻塞了流水。

朱溫晚年沒有確立皇位繼承人,導致皇子間爭鬥不已;他的縱情聲色、荒淫無度,則是丟掉性命的直接原因。朱溫本有一出身富戶、聰明貌美的妻子張氏,朱溫對她又敬又怕,是十足的氣管炎,所以妻子健在時還算老實,後張氏病死,他就把妻子臨死時「戒殺遠色」的囑咐拋在一邊,開始縱情聲色。

他曾住到大臣張全義家十多日,不顧君臣之禮,先後召去張家妻妾十餘人侍寢,連張全義妻子也被強行他召去。他還以侍病為由,召兒媳入宮,與之亂倫。養子朱友文之妻王氏,頗有姿色,就讓她長期住侍身邊,同時又讓親生兒子朱友圭的妻子張氏朝夕侍奉在側。

這兩個女人在一起侍奉皇帝兼公爹,不僅是爭枕席之寵,還頗有政治企圖。乾化二年(912年)朱溫出征河北一帶割據勢力,患病還朝,急命王氏去洛陽將養子朱友文找來,要託付後事;張氏聽到這消息,趕緊告訴丈夫說:「大家(皇帝)把國寶交給王氏,看來我們死期將至了!」 朱友圭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發動兵變,殺死朱溫,用破氈子裹其屍體,掩埋在宮中,秘不發喪。然後假稱奉旨,殺死朱友文,自立為帝。

但朱溫諸子對朱友圭並不服氣,都想取而代之,諸子之間也互相猜忌,於是爭位鬥爭白熱化。朱友圭稱帝僅十一個月,朱溫第四子朱友貞就發動洛陽禁軍兵變,禁軍千人突入城中,殺了朱友圭。朱友貞在東都開封即帝位,是為後梁末帝。此後,朱友圭三子朱友孜派心腹潛入宮中刺殺末帝,事泄,朱友孜反被誅殺。

正在朱溫諸子自相殘殺之際,龍德三年(923年)四月,李克用之子李存瑁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稱帝,建號唐,是為後唐庄宗。當年十月,後唐兵如汴梁,後梁末帝對將領皇甫麟說:「我與晉人是世仇,不可等其刀鋸辱我。請你把我殺了,絕不能落入敵手!」 皇甫麟執行命令,算是幫自己的皇上盡了節。

此後,朱溫的三個兒子朱友璋、朱友雍、朱友徽皆為唐兵所殺。其侄、孫也都或亡於戰火,或被唐兵斬殺。有史可考的,在朱氏皇族中,只有當初罵朱溫會斷送家族的朱全昱壽終正寢。

追尋朱溫及其子失天下之因,有人說是武夫治國,本無良策;有人說昏君無道,天地不容。磚家謂,二者兼之可也!

後唐

911年沙陀部人李存勖繼其父李克用(唐昭宗封為晉王)之位,任河東節度使,襲封晉王,後攻破幽州,盡並盧龍及河北之地,923年稱帝,建後唐,稱庄宗,同年攻佔開封梁末帝死,後梁隨即滅亡,庄宗遂定都洛陽。926年後唐魏州發生兵變,庄宗被亂兵所殺。太祖李克用養子李但遂入洛陽,稱後唐明宗。明宗死後,933年明宗第三子李從厚嗣位,稱閔帝。後為李從珂部下所殺。934年明宗養子李從珂乃即位,936年大將石敬瑭叛後唐,引契丹兵敗唐軍,攻洛陽,李從珂自焚身亡。

後晉

936年李克用部將石敬瑭反唐,借契丹兵攻入洛陽,滅後唐稱帝,國號晉,稱高祖。割燕雲十六州與遼,對遼主臣稱子。942石敬瑭卒,其侄石重貴嗣位稱出帝。946年,遼兵攻入卞,出帝被擄至遼建州,後晉亡。

後漢

沙陀部人劉知遠曾與石敬瑭合謀反唐。後唐滅亡後,為河東節度使世居太原。947年後晉亡,他便改國號漢,後定都於汴,稱高祖。948年高租第二子劉承佑嗣位,稱隱帝。950年李守貞等藩鎮發生叛亂,隱帝命郭威平之,帝忌郭威,欲殺之,郭威遂反,隱帝為潰軍所殺,後漢亡。

劉崇(公元895至公元954年),原名崇彥,後改為崇,後漢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即帝位後改名劉旻,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家世貧寒,不學無術,是一個市井無賴。他嗜酒嗜賭如命,窮愁潦倒,無以生計,遂投軍為兵卒。天福六年(公元941),其兄劉知遠為北京(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時,遂推薦他做了河東步軍都指揮。天福十二年,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後赴開封建都,以劉崇為北京(太原)留守,加同平章事。

乾祐元年(948年),劉知遠突然去世,隱帝劉承祐即位,後漢大權落入樞密使郭威之手。劉崇與郭威一向不和,便問判官鄭珙怎麼辦?鄭珙獻計說:「朝廷肯定要出事,晉陽兵強馬壯,地形險固,十州賦稅,足以自給。你是宗室,現在不作準備,將來一定會受制於郭威。」至此,劉崇停止上交賦稅,搜羅人才,招兵買馬,圖謀待舉。

乾祐三年(公元950年),郭威率兵突襲後漢都城開封,城破之日,隱帝被弒。以郭威之意,此舉便要奪位稱帝。但是,他很快發現隱帝雖死,後漢大臣們並沒有立即擁戴自己的意思。他害怕劉崇出兵晉陽討伐自己,遂假意與太后商量,立劉崇的兒子劉承贇為帝,並立即派宰相馮道迎接劉崇之子於徐州。時人對郭威的伎倆都看得非常清楚,這不過是穩住劉崇不要起兵的緩兵之計,絕非郭威本意。然而,無知昏憒利令智昏的劉崇,卻沾沾自喜,以為自己的兒子當皇帝,今後還怕什麼?遂停止出兵,並派人前往開封。郭威見到劉崇的使者,得知劉崇果然中計沒有出兵,便欺騙劉崇的使者說:「我出身低賤,脖子上還黥了飛雀,自古那有雕青天子,請你家將軍不要懷疑我。」這番沒人相信的鬼話,劉崇聽後非常相信,高興異常。太原少尹李驤勸諫說道:「郭威出兵弒帝,決不會甘心屈居人下,甘為人臣,更不會立劉氏後代當皇帝。」並誠告劉崇:「我們現在立即出兵,下太行、控孟律,陳兵於汴,觀時局變化。這樣或許公子尚能坐得帝位,到那時再罷兵也不為晚。」』李驤之計,可謂萬全之策。那知糊塗的劉崇竟不知就理,大罵李驤道:「你這腐儒,竟敢離間我父子。」遂命令左右把李驤拉出去殺掉,並派人把此事告訴郭威,以示坦誠。豈知未過數月,郭威即殺掉劉崇子,稱帝開封,建立後周,劉崇至此方大夢初醒,深悔沒有聽信李驤之言,然而,良機已失,兒子已死,悔又何用?遂據晉陽為都,稱帝太原,建立北漢,並諂媚於契丹,自稱侄皇帝,丟盡劉氏之顏面。

顯德元年(954年),郭威卒,柴榮即位,史稱周世宗。劉崇以為報仇時機已到,乞得契丹騎兵一萬,自帶漢兵輕騎三萬,攻伐潞州向後周宣戰。初戰之時尚獲小勝,兵臨潞州城下。三個月之後,戰況急轉直下,前鋒勇將張元徽兵敗被殺,漢軍頓時大亂。劉崇慌不擇路率十餘騎進歸太原。周世宗則乘勝追擊,直趨晉陽城下。後來周兵雖撤走,但是裹脅遷走北漢臣民十餘萬於河南,使北漢政權的兵源和糧源發生很大的困難。第二年十一月,劉崇憂病而死,時年60。

後周

950年後漢大將郭威以鄴都留守起兵入汴,951年滅後漢,即帝位,建後周,稱太祖,後於954年卒。同年柴榮以太祖養子嗣位。959世宗病死,其子柴宗訓嗣位,稱恭皇帝。960年正月,遼兵南侵,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出御,在陳橋策動兵變,建宋代周,恭帝在位僅六個月。

十國割據概況

前蜀

前蜀是唐「蜀王」西川節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9XX年,朱溫建梁後,王建不服後梁統治,建國號「大蜀」,史稱「前蜀」,定都成都。王建在位12年,他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前蜀擁有沃地千里、豐饒五穀的成都平原,又因長年沒有戰爭,因此前蜀的經濟、文化、軍事得以迅速發展,成為強國。但918年王建死後,繼承人王衍奢侈無度,殘暴昏庸。公元925年,後唐伐蜀,蜀軍戰敗,成都淪陷,前蜀滅亡。

後蜀

公元925年,後唐滅前蜀,孟知祥因功被任命為節度使。公元934年,孟知祥趁後唐發生內亂時自立,國號蜀,史稱「後蜀」,定都成都。孟知祥只當了7個月皇帝就去世,由其子孟昶繼位。孟昶繼位之初勵精圖治,擴展疆土,後蜀一度國勢強盛,並得享三十年的和平。但也由於蜀境承平日久,孟昶在位後期開始貪圖逸樂、不思國政,朝政變得十分腐敗。公元965年,宋軍攻蜀,蜀軍主力在劍門關大敗,宋軍趁勢進攻成都,孟昶出降,後蜀滅亡。

南吳

南吳的創始者楊行密在892年被唐封為淮南節度使,9XX年被封為吳王。公元9XX年,楊行密逝世,其子楊渥繼位,但他喜好遊玩作樂,又排擠功臣宿將。張灝、徐溫因故發動兵變,楊渥被架空權力,並在911年被殺,由其弟楊隆演繼位。公元919年,楊隆演正式即吳國國王位,改元武義。由於徐溫繼續獨掌大權,楊隆演仍然無法控制局面,在920年鬱鬱而終,由其子楊溥繼位。楊溥在927年正式稱帝,大權依然在徐氏手中。937年,楊溥讓位於徐溫養子徐知誥,南吳滅亡。

南唐

南唐的奠基人是南吳大將徐溫。楊渥繼承楊行密之後,任用自己的親信,排擠舊將。9XX年,徐溫和張顥藉此發動兵變,剝奪了楊渥的權力,並在911年將其處死。楊渥死後,張顥企圖自立,而徐溫想繼續立楊氏為後。最終,徐溫推楊隆演繼位,張顥感到不滿,兩人遂發生衝突。衝突的結果是徐溫殺掉張顥,獨攬大權,吳主只是傀儡而已。 徐溫一開始讓其子徐知訓掌握大權,但徐知訓經常凌辱楊氏和部將,918年最終被部下朱瑾所殺。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平定叛亂,遂開始執政。927年,徐溫去世,徐知誥自此成為南吳的實際統治者。徐知誥生活儉樸,尊重楊氏和手下部將,逐漸得到民心[7]。937年,徐知誥見時機成熟,便篡吳稱帝,國號為齊,史稱徐齊。939年,徐知誥宣稱自己是唐王室的後裔,恢復原來的李姓,改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李昪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跟鄰國和好,南唐國力強盛。

943年,李昪去世,由其子李璟繼承皇位。李璟積極用兵,在945年攻滅閩,又抓住南楚內亂的機會於951年將其滅亡。不久,南楚舊將劉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了對湖南一帶的控制,連年用兵使南唐國力受到很大消耗。李璟一直採取聯合契丹來壓制後周的政策,最終導致雙方兵戎相見。957年,後周世宗南征南唐,李璟大敗,割讓長江以北十四州給後周,並且去掉自己的帝號,只稱江南國主。961年,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李煜雖然是一個出色詞人,但卻不是一個出色的君主。973年,宋主趙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絕,趙匡胤遂進攻南唐。975年,宋軍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滅亡。

吳越

吳越的建立者為唐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首都杭州,盛時疆域為約為今浙江全省、江蘇南部、福建東北部。開平元年(公元9XX年)後梁封錢鏐為吳越王,故該年為吳越建國之年。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錢鏐卒,子錢元瓘繼位。後晉天福五年(公元941年),錢元瓘去世,其子錢弘佐繼位。遼國會同十年(公元947年),錢弘佐去世,其子年紀尚幼,故由其弟錢弘倧繼位。但錢弘倧欲限制將領權力,結果內牙統軍使胡進思在當年十二月發動政變,改立錢弘倧的弟弟錢弘俶繼位。公元978年,錢弘俶向北宋獻出土地投降,吳越滅亡。

閩國

閩國的建立者王審知與其兄王潮在唐昭宗年間逐漸控制福州一帶,王潮被授為威武軍節度使。898年王潮去世,由王審知繼承。911年王審知被後梁封為閩王。王審知出身貧苦,故能節儉自處,在位時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並稱臣於中原,使閩國迅速發展。925年王審知去世,長子王延翰繼立。王延翰個性驕傲荒淫,殘忍凶暴,結果在926年被王延翰之弟王延鈞及王審知之養子王延稟殺掉。王延鈞繼承閩王位,在933年稱帝。935年王延鈞被其子王繼鵬所弒,王繼鵬奪位。王繼鵬個性猜忌,屢殺宗室,結果在939年朱文進、連重遇的兵變中被殺,由其叔王延曦繼承。王延羲一向暴虐,朱文進、連重遇兩人認為王延羲有加害之意,遂在943年刺殺王延羲。朱文進自稱閩王,但不久就被王審知的另一個兒子王延政擊敗。945年,南唐抓住閩國內亂機會進攻,南唐軍攻陷福州,王延政投降,閩國亡。

南楚

南楚的創立者馬殷在896年被唐封為武安軍節度使。9XX年後梁建立,馬殷主動向中央稱臣,被封為楚王。馬殷採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的政策,使楚國國勢強盛。927年,後唐正式封馬殷為楚國王,馬殷改潭州為長沙府,作為國都,並在長沙城內修宮殿,置百官,建立了一個名符其實的獨立王國。930年馬殷去世,由其子馬希聲繼位。932年馬希聲去世,其弟馬希范繼承。947年馬希范去世,將領排除馬希范諸弟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而擁護馬希廣繼立。此舉導致馬希萼的不滿,楚國內亂爆發。950年 馬希萼攻打長沙,馬希廣戰敗,馬希萼自立為楚王。但馬希萼自得位後志得意滿,縱酒荒淫。部下王逵、周行逢反抗,佔據朗州,擁護馬殷長子馬希振之子馬光惠當節度使。數月後,徐威等將領兵變,擁護馬希崇為武安留後,南楚大亂。南唐抓住南楚內亂的機會,於951年進攻楚國,攻佔長沙,南楚滅亡。

南漢

南漢的奠基者是唐清海軍節度使劉隱,唐亡後臣服後梁。劉隱率兵平定了嶺南,又從南楚手中奪取了容、邕兩管。他重用嶺南士人,為日後建國打下了基礎。911年劉隱去世,由其弟劉岩繼位。劉岩在削平嶺南其他地方割據勢力後,於917年稱帝,建國號漢,史稱南漢。劉岩與鄰國和好,又興辦學校,提倡教育,在國內推廣科舉制度,使南漢國力蒸蒸日上。 942年,劉岩去世,其子劉玢繼位。但劉玢貪圖享樂,不思治國。結果境內發生反抗起義,南漢國力開始走下坡路。943年,劉晟殺兄自立,雖然他從南楚手中奪取了不少地盤,但他卻是一個殘暴的君主,大肆屠殺皇族和部下,使南漢每況愈下。958年,劉晟病逝,由其子劉鋹繼位。劉鋹亦是昏暴之主,南漢在他手中徹底腐壞墮落。結果在971年宋軍進攻時,南漢無力抵抗,劉鋹投降,南漢滅亡。

荊南

荊南的建立者高季興為朱溫部下,9XX年朱溫稱帝後被封為荊南節度使,其首府為江陵。後梁滅亡後,高季興繼續向後唐稱臣,在924年被李存勖封為南平王。後唐滅前蜀時,高季興曾表示要幫助後唐進攻,但實際並未兌現承諾。後唐明宗繼位後,高季興卻向後唐索要前蜀土地。明宗李嗣源大怒,發兵征討荊南。所幸因為江南雨季到來,唐軍糧草不濟,高季興才擺脫被滅亡的命運。929年高季興逝世,其子高從誨上台後,重新修復與後唐的關係,於934年被封為南平王。 荊南地小國弱,因貪圖賞賜,幾乎向所有附近稱帝的政權稱臣,而且還搶奪其他政權的貢品。各國稱高季興和高從誨為「高賴子」。948年高從誨逝世,其子高保融繼位,繼續侍奉中央政府。960年高保融去世,其子高繼沖年幼,故以高保融之弟高保勖繼承。962年高保勖去世,由高繼沖繼承。963年宋軍南征時路過江陵,高繼沖見宋軍兵威深感恐懼,遂投降於宋,荊南滅亡。

北漢

北漢的開國君主劉崇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任河東節度使、太原尹。951年年,郭威滅漢建周。劉崇佔據河東十餘州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北漢。 北漢是十國中最弱的國家之一,所以劉崇結遼為援,奉遼帝為叔皇帝。公元954年,劉崇試圖趁周世宗剛繼位的機會進攻後周,結果被後周打得慘敗,國力大衰。劉崇於同年逝世,其子劉承鈞繼位,繼續侍奉遼國的政策,稱遼主為父皇帝。公元968年,劉承鈞病逝,養子劉繼恩繼位,不久被供奉官侯霸榮刺殺。劉繼恩之兄劉繼元繼位,殘忍嗜殺,亦動輒將忤逆他的臣屬滅族,北漢江河日下。969年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北漢,宋軍久攻不下退兵。但宋軍在979年捲土重來,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宋軍勢不可擋,劉繼元向遼軍求救,遼國援軍亦被擊退,劉繼元被迫投降,北漢亡。

五代簡史

(9XX年-960年)

五代時期,又是中國一個大分裂時期。當時有很多小國同時存在。

後梁(9XX年-923年)

太祖朱溫(又名朱晃、朱全忠)、末帝朱(王真: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念:zhen)。

後唐(923年-936年)

庄宗李存勖、明帝李(澶字去掉三點水,念:dan)、閔宗李從厚、末宗李從珂。

後晉(936年-947年)

高祖石敬唐、出帝石重貴。

後漢(947年-950年)

高祖劉(cao)(本名知元)、隱帝劉承佑。

後周(951年-960年)

太祖郭威、世宗柴榮、恭帝柴宗訓。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宋真宗趙恆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宋仁宗趙禎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宋英宗趙曙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宋神宗趙頊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宋哲宗趙煦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宋徽宗趙佶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北宋欽宗趙桓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宋高宗趙構


北宋歷史簡介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是由宋太祖趙匡胤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國又歸於統一。但由於與宋同時代的遼、金、西夏等國的強大,北宋與南宋的政權一直處於外族的危脅之中。

公元960年,後周都點檢趙匡胤在出兵途中,發動了政變,迫使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王朝,史稱"北宋",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陳橋兵變"。他便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 。在當時,除了剛建立起來的宋朝之外,還同時存在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勢力。於是自宋朝建國伊始,宋太祖趙匡胤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鬥爭。北宋於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後消滅了荊湘、後蜀、南漢三地,又於974年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納土"於宋王朝,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

在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曾把北方的燕雲十六州割與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自宋太宗趙光義起,北宋曾多次與遼交戰,但一直未能收復失地。直至公元10XX年,北宋真宗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約定宋遼為兄弟之邦,北宋每年向遼交納"歲幣",雙方互不侵犯。自此,中國北方才有了少許安寧,宋、遼的這次結盟被後世稱之為"澶淵之盟"。

在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初,為了使宋不再成為繼五代十國後的又一個短命的王朝,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首先在軍事方面,太祖以"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大將對軍隊的控制,使宋朝對軍隊有了完全的掌握權。另外,宋沿襲唐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官的職權,使皇帝掌握的權力超過了歷朝歷代。在科舉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試的方式對考生進行最終的考核。這樣一來,北宋王朝的官僚階級隊伍得到了壯大,從中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政治家,鞏固了政權。後來,北宋經真宗、仁宗、英宗至神宗之時,由於外族的進攻及統治者的無能,使得社會千瘡百孔。神宗為使社會有所發展,於公元1069年任用王安石為相,推行新法,但由於保守勢力過於強大,王安石兩次推行新法,均以失敗而告終。哲宗元祐年間,英宗皇后高氏徹底廢除了新法,宋朝又恢復了原先的統治方式。至此,北宋開始走向衰亡。

由於北宋官吏的腐敗,迫使人民紛紛起兵反抗。北宋前期的王小波、李順起義就曾經對其統治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至北宋末年,又出現了方臘、宋江等人的起義。與此同時,北方的強國遼已經被女真族建立起來的金所消滅,金滅遼後,既而把矛頭直指北宋的統治。公元1125年2月,金以宋朝破壞與其定下的共同對遼的協議為名,大舉出兵侵宋,此時正是宋徽宗宣和七年。金軍兵分兩路南侵,東路大軍由斡不離指揮,西路則由粘罕指揮,共同進攻太原。此時,宋朝的局面已經大亂,徽宗迫不得已將皇位讓於太子趙恆,是為宋欽宗。寄希望於能改善局面,抗拒金兵,以扭轉不利局勢。此時,金兵已到達黃河岸邊,直迫宋都開封,宋徽宗逃至金陵(今南京)。北宋軍隊在丞相李綱的指揮下,擊退了金軍,暫時制止了金國的南侵,但由於徽、欽二帝的無能,一心想和金國求和。他們先後答應割地賠款給金國,又罷免了李綱等忠臣,使得金兵更加肆無忌憚。公元1127年,金軍又一次攻打開封,並掠去徽、欽二帝及大量財物。至此,北宋王朝宣告滅亡。

北宋年間,雖然戰亂連連,但由於其統一了全國的大部分地區,使得有一些地區相對安寧一些,故而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都有了明顯的進步,作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版印刷術,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此外,由於戰爭的需要,在宋朝時火藥被首次應用于軍事。西方各國的現代戰爭武器正是由於北宋年間經由西亞各國傳播的火藥製造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僅科學,宋在文學藝術方面,更是名人輩出。宋朝的科舉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其中,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司馬光等人,而宋朝的詞作品也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它與唐詩並成為我國古典文學藝術的瑰寶。在繪畫、書法藝術上,當首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長卷通過描繪汴京的風物,使近六百人躍然紙上,成為中國繪畫史上不朽的佳作。

北宋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分裂局面的結束。自此之後,中國歷史上長期分裂的局面便沒有再發生過。前後歷一百六十七年的北宋王朝最終被金滅亡,這同時也開啟了外族統治中國的先河。

宋朝簡史

(960年-1279年)

宋朝結束了五代的分裂局面。

宋朝為兩段,前朝北宋,定都京(今河南開封)。後經靖康之恥,為金國所滅,遷都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北宋簡史

(960年-1127年)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

北宋帝王次序為:太祖趙匡胤、太宗趙炅(趙光義)、真宗趙恆、仁宗趙偵、英宗趙曙、神宗趙頊、哲宗趙煦、徽宗趙佶、欽宗趙恆。

北宋期間,南有大理、吐蕃,因為國小,不列帝王表。北有西夏、遼國、金國。西夏國小,亦不列帝王表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宋孝宗趙眘(shen,4)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宋光宗趙惇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宋寧宗趙擴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宋理宗趙昀(yun,2)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宋度宗趙禥(qi,2)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宋端宗趙昰(shi,4)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南宋末帝趙昺(bing,3)


南宋歷史簡介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北宋滅亡後由宋皇族在江南建立起來的小王朝。南宋王朝自建立以來,一直在金國的威脅之下,直至被元消滅時,也未能恢復宋朝在中國北方的統治。

公元1127年,金國從開封撤軍以後,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由於張邦昌原為宋臣,後降金,開封軍民對其憎恨有加,一大部分舊宋朝臣也要求他退位。萬般無奈之下,張邦昌以孟太后之名,下詔書立康王趙構為帝。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一日,康王趙構正式即位,是為宋高宗。然而,叛臣張邦昌卻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為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以張邦昌被廢為名,繼續大舉南侵。此後,於公元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史稱"偽齊",以加強黃河以南的統治。宋朝也發兵北伐,由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浚等眾多抗金將領指揮,在黃河兩岸曾經擊潰偽齊軍和金國的聯軍。

高宗趙構於1138年任秦檜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檜於公元1141年,解除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又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下獄,並於當年除夕前夜(公元1142年1月28日)殺害了岳飛父子。其餘所有曾支持過岳飛,堅決抗金的文官武將,也都被紛紛貶斥。宋高宗以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在高宗之後,宋金兩國發展相對穩定。金國也有幾次南侵,但大都半途而廢,而南宋在孝宗年間也進行了北伐,但也未能收復國土。

到公元12XX年,南宋的政權由史彌遠執政,繼續推行求和政策,還恢復了秦檜的王爵和贈謚。但此時金國的實力已大不如前,不但自己無力南征,還須時刻提防來自西北日漸興起的蒙古勢力。隨後,於公元1214年七月,南宋根據真德秀的奏議,決定從此不再向金貢納"歲幣",而此時,金已遭受蒙古的打擊。為了擴大疆土以彌補被蒙古侵佔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納"歲幣"為名,出兵南侵,南宋王朝則與蒙古聯手抗擊金軍。公元1234年,金國蔡州被蒙宋聯軍攻陷,金哀宗自縊,金滅亡。

金滅亡之後,南宋不僅沒有由此換來一時的安寧,反而又將面對更為強大的敵人--蒙古。滅金之後,南宋想趁蒙古退兵之際,收復被蒙古佔去的土地,但南宋一直以主和為主,並無強大的軍事力量,所以雖出兵但未達到預期目的。南宋的這一舉動反而成為蒙古南侵的借口。公元1235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蒙軍並不甘心失敗,於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於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瑛、余介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死於軍中。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消息後,立即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但南宋佞臣賈似道不但不遣軍南追,反而使人向蒙古求和,以保太平,使蒙軍得以順利退回北方。

此後,忽必烈繼承了大汗之位,又繼續其南征的步伐。公元1271年,蒙古建國號為元,並於1276年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南宋王朝走向了滅亡。

遼國

遼(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契丹族在我國北方建立起來的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政權,它與五代同時開始,又和北宋幾乎同時結束。作為少數民族的統治,雖然與中原地區常年征戰,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它卻深受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

契丹的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原是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長,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他擊敗了的剌葛、迭剌等人,於公元916年即皇帝位,成立了契丹國(契丹於938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改為遼)。契丹建國後,阿保機逐步消滅了周遍的弱小部落,又於公元926年,消滅了渤海國(今遼寧東部到黑龍江南部一帶),基本完成了其統一的征程。

從公元926年到947年,是太宗耶律德光統治的時代,在著一階段,遼國從石敬塘的手中得到了燕雲十六州。以此為基礎,遼開始了對中原地區的擴張。耶律德光數次對晉進兵,希望征服整個中國,但因中原人民的反抗,使其計劃擱淺了下來。

在太宗之後,經歷世宗阮(947~950年在位)和穆宗璟(951~969年在位)兩代,遼的統治內部出現了激烈的紛爭,直到景宗賢(969~982年在位)時,其統治才漸漸穩定下來。

景宗死後,其子十二歲的耶律隆緒即位,是為遼聖宗。由於聖宗年齡尚小,所以由其母蕭太后攝政,蕭太后是遼歷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她譴耶律休哥為大將,於聖宗統和四年(987年)進兵攻宋,大敗宋軍。此後,遼國連年發兵攻宋,至聖宗二十二年,遼國攻至澶州城下,與宋真宗簽定了"檀淵之盟",迫使宋朝年年向遼國進貢"歲幣",遼宋兩國從此相對安定下來。遼聖宗依靠宋國的進貢,使遼的經濟發展起來,此時遼國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經過聖宗、興宗(1031~1055年)的盛世之後,遼國開始走向衰亡。公元11XX年,遼天祚帝即位,此時隨著女真族的興起,遼國的統治逐漸受到威脅。公元1115年,金兵攻佔遼國重鎮黃龍府,隨後又與宋朝訂立"海上之盟",共同抗金。金兵在幾年的時間裡,佔領了包括東京遼陽府在內的大部分遼國土地,公元1125年,金國俘虜了逃亡中的天祚帝,遼國自此滅亡。

金國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是我國歷史上繼遼之後的另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它在消滅遼之後,又消滅了北宋王朝,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

金國的建立者女真族生活在我國黑龍江中下游和長白山地區,在遼統治初期,它還處於原始氏族形態,但隨著人口的增加與鐵器的大量使用,使其快速發展起來,到遼末年,女真族以成為北方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公元1114年,女真貴族完顏阿骨打誓師起義,次年,阿骨打稱帝,建立了金王朝。金王朝建立後,阿骨打馬上發兵攻打遼國控制女真族的咽喉要道--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縣境)。遼國此時發現事態嚴重,但以無力回天。公元1120年,金與宋簽定"海上之盟"共同對遼,公元1125年,遼天祚帝被俘,金國完全控制了北方。

在消滅遼國以後,金國把矛頭直指向宋朝。自太宗吳乞買,金國大舉進攻宋朝,雖然宋軍民全力反抗,但由於宋統治者的無能,使得金國連連得勝,最終攻佔了北宋都城開封,虜去徽欽二帝,使北宋滅亡。南宋王朝的建立使得金國繼續向南進兵,而南宋的抗金名將岳飛、韓世忠等人對金國的抵抗使得金軍實力大降,無力再和南宋交戰,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直至金國被蒙古族滅亡。

金國在剛剛建立起來的時候,國力非常落後,在其內部還存在著一些原始制度的殘餘。自太宗、熙宗、海陵王以來,金國進行了全面的轉型,使其從原來的游牧部落變為了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封建集權制國家,為其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金國的後期,雖然南宋王朝對其並無任何威脅,但北方發展起來的蒙古族卻成了金國的勁敵。公元12XX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成為北方最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公元1121年,蒙古開始了滅金的戰爭。成吉思汗、窩闊台先後發動多次對金國的戰役,這大大削弱了金國的國力。為躲避蒙古的進攻,金不得不南遷至黃河以南,希望依靠黃河天塹阻擋南進的蒙古軍隊。但黃河擋不住蒙古騎兵的鐵蹄,公元1233年,元太宗窩闊台帥軍攻下汴京,金哀宗逃至蔡州,次年,蔡州破,金國至此宣告滅亡,前後共歷九帝,一百一十九年。

南宋簡史

(1127年-1279年)

北宋政權經歷了靖康之恥,被金國滅後,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前朝為北宋。於1279年為蒙古人建立的元政權所滅。

帝王次序為:高宗趙構、孝宗趙(shen)、光宗趙(dun)、寧宗趙擴、理宗趙昀、度宗趙(qi)、恭宗趙(xian)、端宗趙昱、帝(bing)趙(bing)。

遼(9XX年-1125年)

遼國,後為遼朝。是契丹人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後為金國所滅。

帝王次序為:太祖耶律阿保機、太宗耶律德光、世宗耶律阮、穆宗耶律(王景,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景宗耶律賢、聖宗耶律隆褚、興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天祚帝耶律延禧。

金(1115年-1234年)

金國,後為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滅遼國、北宋。後為蒙古國所滅。

帝王次序為:

太祖完顏阿骨打、太宗完顏晟、熙宗完顏(澶字,去三點水)、海陵王完顏亮、世宗完顏雍、章宗完顏(王景,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衛紹王完顏永濟、宣宗完顏(王旬,二字合一字,左右結構)、哀帝完顏守緒、末帝完顏承麟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元太祖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元太宗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元世祖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元成宗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元武宗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元仁宗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元文宗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元順帝


元朝歷史簡介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龐大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來的,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蒙古族以其強大的武力,不僅征服了中原及長江以南地區,還將其控制範圍擴張至整個西亞地區。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疆域最大的王朝。

蒙古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一直過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大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時,蒙古族出現了一位傑出的領袖--鐵木真。它作為部落首領,於公元12XX年被各部推為大汗,稱為成吉思汗。在鐵木真的領導下,蒙古族逐漸強大起來,成為中國北方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它於公元1227年消滅西夏、1234年消滅金朝,為統一全中國作好了準備。此時,成吉思汗已死,窩闊台、蒙哥、忽必烈先後繼任大汗。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從此,北京才逐漸成為中國此後近七百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1276年,元朝發兵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統一了中國全境。

元世祖忽必烈在統一中國之後,並沒有停止對外的軍事行動。此後,元朝曾兩征日本、兩征安南(今越南北部)、兩征緬甸,先後使高麗、緬甸、台城、安南等地成為元的屬國。在國內,為了統治漢族人民,元朝統治者將國民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西夏、回回、西域等地人口)、北方漢人、南方漢人。在這種制度下,漢人的地位極底。成為了蒙古人與色目人驅使的對象。故而,在元朝統治初年,曾發生過多次漢族與南方各少數民族反抗蒙古暴政的起義,但都未能成功。

因為蒙古族以前的生活方式大多以游牧為主,生產力較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自忽必烈以來,歷代元朝統治者都以農業生產代替了畜牧生產,所以元朝的農業有了極大的發展。由於元朝的疆域擴展到了西亞地區,使得歐洲與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加迅速。經濟的起步帶動了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在元朝年間,中國南方的棉花種植已非常普遍,所以紡織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出現了以黃道婆為首的一批手工業者,使當時的棉紡織技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此外,因漕運、海運的暢通及紙幣的流行,商業在元朝也極度繁榮起來,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元世祖年間,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曾到過中國,在它撰寫的《馬可·波羅遊記》中詳細的記載了當時元朝大都的繁榮景象。

物質的豐富使元朝的統治者生活逐漸奢華起來,同時也使蒙古統治者內部爭權奪勢的鬥爭更加激化。在公元1311年至1333年的二十五年中,元朝先後歷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順帝、文宗、明宗、寧宗至元順帝共八代皇帝,由此可見當時元朝內部的鬥爭之激烈。元朝後期,各皇帝都過起豪華的生活,為了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賦稅,尤其是漢族人民被壓迫尤為嚴重。於是漢族人民以各種形式起來反抗元朝暴虐的統治,早在泰定二年(1352年)河南趙丑廝、郭菩薩的起義就揭開了元朝滅亡的序幕。而後,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席捲了整個中國,在起義軍中,出現了一批優秀將領,其中以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人所領導的部隊實力最為強大。從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間,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並在六、七年的時間裡先後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部,統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他以"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協助下,於公元1368年攻陷元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同年,朱元璋在建康稱帝,建立了明王朝。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王朝,他存在了九十七年,先後歷十一帝(自世祖忽必烈始),是我國歷史上較強大的王朝之一。但由於元朝對漢族人民的歧視,使其過早滅亡,成為將來的清朝統治者的前車之鑒。此外,元朝的統治,為我國畫訂了以後的大致範圍,自元末直到清朝中後期,中國的疆土在此基礎上一直未發生太大變化,而蒙古族在此之後也成為了中華大家庭的一部分。

元朝簡史

(12XX年-1368年)

孛兒只斤氏,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擺脫金人統治,征戰四方,開拓疆土。部下稱之為成吉思汗。

對外擴張期間,死去。其子拖雷監國一年。後由鐵木真之子窩闊台即汗位,繼續對外擴張。之後,乃馬真皇稱制,再往後,貴由稱汗位,再往後,海迷失後稱制。

蒙哥稱汗。蒙哥死後,忽必烈即汗位,改國號為元,滅亡南宋。追鐵木真廟號太祖、窩闊台廟號太宗、貴由廟號定宗、蒙哥廟號憲宗。

世祖忽必烈後經:成宗鐵穆耳、武帝海山、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英宗碩八刺、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天順帝阿速吉八、文宗圖帖睦爾、明宗和世(la)、寧宗懿(王磷:兩字合一字,去石字,左右結構)質班、順帝妥(忄顴:兩字合一字地,去頁字,左右結構)帖睦爾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明太祖洪武---朱元璋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明成祖永樂---朱棣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明仁宗洪熙---朱高熾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明宣宗宣德---朱瞻基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明英宗正統---朱祁鎮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明孝宗弘治---朱祐樘(cheng,1)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明武宗正德---朱厚照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明神宗萬曆---朱翊鈞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明思宗崇禎---朱由檢


明朝歷史簡介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元朝滅亡後,漢族人在華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他的建立改善了漢人的地位,使得占人口大多數的漢族人民再一次回到平民的位置上來,為今後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指揮下一舉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滅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為明太祖。太祖即位後,立刻對以往的制度進行改革,自太祖後,明朝廢去中書省和丞相,分政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直屬於皇帝管轄。這種六部製成為此後明清兩代的基本政權組織形式。為了選拔官吏,明朝還擴大了科舉的規模,明確規定以程朱理學的四書、五經為內容,以八股文為形式的明科舉制度。此外,明朝還用了長達二十餘年的時間制訂"大明律",促進了社會的穩定。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其後惠帝朱允文即位。此時,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入京除奸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戰爭,燕王打敗惠帝統治集團,奪取了明朝政權,建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成祖為了加強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防禦,於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到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五次親征,先後打敗韃靼、瓦剌兩部蒙古騎兵,並於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遷都至北京,以此加強對北方諸族的控制。

明朝自成祖之後,歷仁宗、宣宗至英宗一直處於上升的階段。公元1449年,瓦剌部進軍南犯,英宗與宦官王振領兵五十萬出擊,行至土木堡被瓦剌軍所襲,明軍全軍覆沒,英宗也被俘。在毫無阻擋的情況下,瓦剌軍很快就兵臨北京城下,這次事件史稱"土木之變"。此時在北京留守的兵部侍郎于謙果斷的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景泰帝),組織全城軍民準備與敵決戰。經過艱苦的戰鬥,明軍終於打敗瓦剌軍。使其不得不放英宗回朝,並與明朝議和。英宗回國後,於1457年趁景泰帝病危,在宦官的幫助下奪回了政權,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兩朝天子"。在英宗複位之後,立即逮捕于謙,而助其奪權的宦官都被授以爵位。這樣一來,使此後歷代的皇帝身邊寵信的宦官的權利大大超出朝臣的權利,明朝的統治幾乎落在他們手中。其中以武宗時的劉謹及熹宗時的魏忠賢最為甚之。

處於明朝中後期的明神宗萬曆皇帝為了改變當時混亂的政局,於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任命張居正為首輔來進行整頓。張居正是當時明朝最有遠見卓識的人,他於經濟、政治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為了農業的發展,萬曆六年,張居正不顧大士紳的反對,丈量全國土地,增加了財政稅收。此後,他又興修黃河水利,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一條鞭法",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使生產逐步穩定下來。此外,張居正還撤裁了冗餘的官員,在山海關至居庸關之間建敵台三千餘座,加強了北方的防務。自張居正改革之後,經濟有了大的起色,政治也相對穩定下來,明朝進入了自英宗以來最繁榮的階段。

自神宗之後,明朝逐漸走向衰落。公元1628年,明朝的最後一帝思宗崇禎帝即位。此時的明朝已是內亂紛紛了。崇禎十三年,由李自成、張獻忠率領的軍隊分別在四川、河南擊敗明軍,此後他們規模不斷擴大,公元1664年,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明朝至此宣告滅亡。

由於明朝在統治上相對比較穩定,故而明朝社會在各方面都有所發展。到明朝中期,不論是在生產工具上,還是在產量上,農業的發展都已遠遠超過前代,而農業的發展使更多勞動力解放出來,進一步促進了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明朝的青花瓷器、宣德爐等手工業產品已成為今天不可多得的藝術品。另外,明朝的科學文化發展更是迅速,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水滸》、《三國演義》三本就是出於明朝,而作為科學著作出現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天工開物》以及《徐霞客遊記》等著作成為今日我們研究和借鑒古代技術的珍貴的文獻資料。在永樂年間,我國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曾率遠洋船隊六次出使,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加強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

明朝簡史

(1368年-1644年)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統治期間,民族矛盾激化,農業生產遭到游牧的破壞。

天下大亂,各路義軍反抗元政權。農民軍中,朱元璋逐漸取得領導地位。

1368年,滅亡元朝。定都北京,改國號為明。

明朝帝王次序為: 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火文:二字合為一字,左右結構。念:wen)、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代宗朱祁鈺、英宗朱祁鎮(二次繼位)、憲宗朱見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cong)、穆宗朱載(hou)、神宗朱翊、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檢。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清太祖努爾哈赤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清太宗皇太極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清世祖順治---福臨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清聖祖康熙---玄燁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清世宗雍正---胤禛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清高宗乾隆---弘曆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清仁宗嘉慶---顒(yong,2)琰(yan,3)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清宣宗道光---旻寧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清文宗咸豐---奕詝(zhu,3)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清穆宗同治---載淳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清德宗光緒---載湉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清宣統---溥儀


清朝歷史簡介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長期居住在今黑龍江一帶,以畜牧漁獵為生。明朝後期,在女真族出現了一位出色的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他的統治下,女真族迅速崛起。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脫離了明朝的統治;雖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擊敗。公元163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在瀋陽改國號為清,正式開始了滅明的戰爭。明崇禎帝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遠在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以為明帝報仇為名引清兵入關。此時皇太極已死,其子世祖福臨在攝政王多爾袞的輔佐下,於同年五月攻佔北京,四個月後清朝將都城遷至北京,開始了它在關內的統治。

世祖順治皇帝在位的十幾年裡,清朝的統治者一直忙於消滅李自成的部隊及一些明朝的殘餘力量。到順治十八年,吳三桂率軍入緬,消滅了明朝最後一支力量,清朝才徹底征服了中國。明朝降將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因滅明有功,分別被封為雲南、福建、廣東的藩王。公元1662年,順治帝薨,其子玄曄在輔政大臣敖拜、索尼、蘇克薩哈等人的輔佐下登基即位,年號康熙,是為清聖祖。康熙皇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康熙即位之初,朝政一直由輔政大臣主持,致使敖拜結黨營私,嚴重危害了皇帝的統治。康熙八年,年僅十六歲的康熙成功的翦除敖拜及其黨羽,開始親政,先後平定了"三藩"叛亂、准葛爾部叛亂、西藏叛亂;招撫台灣鄭氏家族;擊潰進入東北的沙俄軍,與之簽定《尼布楚條約》,使得清朝的統治得以加強。在經濟方面,康熙帝廢除原先滿人執行的圈地制度,並且鼓勵開荒,興修水利,減少農民的賦稅,使耕者有其田,大大加速了農業的發展。

康熙之後,繼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歷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發展時期。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統治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經濟,國力更加昌盛;又以承德避暑山莊為行宮,加強了同蒙、回等少數民族的聯繫,穩定了清朝對外族的統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統治的時期,社會穩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國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鼎盛階段,史稱"康乾盛世"。

公元1796年,八十八歲的乾隆皇帝將帝位讓於其子仁宗顒琰,年號嘉慶,自己為太上皇。嘉慶皇帝不如康熙帝與乾隆帝一樣有作為;他在位二十五年,在統治上一直延續其父的政治方針,清朝進入了緩慢發展的階段。

公元1821年,嘉慶帝卒,由道光皇帝即位,是為清宣宗。道光帝在位期間,西方各國已經開始進入中國的經濟市場,他們以鴉片來敲開中國的大門,使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人們深受鴉片毒害。1838年,道光帝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去廣東主持禁煙。林則徐到廣東後,打擊煙販,沒收鴉片達兩百多萬斤,又在虎門當眾將其銷毀,即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之後,英國於1840年以保護僑民為名對中國宣戰,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公元1840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以後,英政府以保護僑民為名,出動軍艦企圖進攻廣州,史家一般以這一事件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此時清王朝正值道光帝(1821~1851年)在位。戰爭伊始,道光帝認為英軍不堪一擊,但隨著戰事的發展,英軍圍困珠江口、攻佔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為震驚,忙派琦善等人與英軍談判,同時又將林則徐治罪,重新開放廣州。然而,英軍並不滿足於此,他們繼續對虎門、寧波、廈門等地進行攻擊,並於1842年攻佔吳淞。至此,清政府不得不向與英國簽定《南京條約》。此後,法國和美國也效仿英國,與中國簽定了中法《黃埔條約》和中美《望夏條約》,中國的門戶從此被打開了。

公元1851年,清咸豐帝即位,在同年一月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太平天國」。 洪秀全以"拜上帝會"為名,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事。在兩年的時間裡,太平軍先後攻取了漢陽、岳州、漢口、南京等南方重鎮,於1853年定都南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制訂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國。此後,太平天國又進行了數次北伐與西征,但由於1856年「天京事變」使太平軍的石達開部主力出走,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實力。此後,太平天國後期雖然有李秀成、陳玉成等將領的極力支撐,但清政府經過幾年的剿亂戰爭,天國都城天京於1846年被曾國藩所部湘軍攻陷,太平天國宣告失敗。

在太平天國期間,英、法等國於1856年至1860年再次對華宣戰,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在這次戰爭開始階段,英法聯軍由天津登陸,直逼北京,清咸豐帝不得已逃往熱河避暑山莊。1856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西郊的圓明園,並縱火燒毀了這座有"萬園之園"之稱的著名園林。後,中國被迫於各侵略國簽定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不平等條約,迫使清政府進一步對外開放國門,並割讓了大批土地。

公元1862年清咸豐帝在戰爭結束後病逝於避暑山莊。咸豐帝死後,皇太子載淳(同治帝)即位,其母慈禧太后在大臣奕欣的協助下處死肅順等輔政大臣,開始了中國歷史上近半個世紀的"垂簾聽政"統治,史稱「辛酉政變」。清朝在同治和其後的光緒二帝在位的時候,大權全部落在慈禧太后手中;在她垂簾聽政期間,中國先後與法、日等國交戰,特別是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國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賠償軍款,也使剛剛開始的洋務運動遭受了嚴重的挫折。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有感於中國的落後現狀,準備進行資本主義改革。他接受康有為、梁啟超提出的變法,宣布改制,以求福民強國。但這次變法只持續一百零三天,最後以慈禧太后囚禁光緒帝,捕殺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康、梁二人逃亡國外而告終,後世稱之為「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後,中國北方爆發了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以英、美、法、俄、日、德、意、奧八國組成的聯軍再次進軍中國,並攻佔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帝倉皇出逃。之後,中國與八國代表簽定了《辛丑條約》,同意進一步開放商埠,割地賠款,並協助消滅義和團。

隨著清政府統治的日益衰落,一些愛國的進步人士在各地組織反清團體,其中,中國近代革命的先驅國父孫中山先生早在1894年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開始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的革命歷程。19XX年,孫先生團結世界各地的革命力量,成立了"同盟會",為中國國民黨的前身。

1911年,武昌發生起義,僅僅兩個月,全國就有十幾個省宣布支持革命而獨立,清政府的統治迅速解體。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同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清朝簡史

(1616年-1911年)

東北女真族長期被明朝欺迫,而女真各部族之間又相互殘殺。

愛新覺羅氏,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並結盟蒙古,共同對付明朝。

於1616年,定國號為金,(歷史上稱為「後金」)。

其子皇太極即位後,繼續對明用兵。

真到皇太極之子福臨即位後,才打進山海關,入主北京。

於1636年改國號為清。

清朝皇帝先後順序位: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聖祖率燁、世宗胤禛、高宗弘曆、仁宗顒琰、宣宗旻寧、文宗奕(zhu)、穆宗載淳、德宗載湉。

末代皇帝溥儀,只在位3年,變被趕下位,因為沒有廟號。清朝滅亡。

中國朝代歷史簡介——易查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書法家成功的最低練習量
袁武:關於當代中國人物畫
書法的意臨
圖,讓你一定看的眼花繚亂
物喻經典——太有意思了

TAG:聞是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古代南詔國歷史野史簡介
中國歷史朝代一覽表
東周 中國歷史朝代
中國的傳奇歷史朝代:秦朝
中國古代歷史歌謠
圖說歷史∣台灣短暫的蔣經國時代珍藏老照片
中國歷史朝代大宋王朝
明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黑暗的朝代嗎?
中國古代歷史巧記歌謠
越南國家歷史簡述
中國歷史故事:楚國滅魯國
中國歷史上軍事最強朝代是清朝?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
中國歷史上各朝代之最
中國玉器發展歷史簡述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夏朝」是否存在?
漫畫:古代朝鮮的傳說與歷史|文史宴
忠於史實的歷史章回小說--東周列國志
一首中國史謠 助你快速記住歷史朝代 看中國千年變化
一首中國史謠,幫助你快速記住中國歷史朝代,看中國千年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