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並非「愚忠」而是為自己的宏圖大志奮鬥著
在《三國演義》塑造的眾多人物形象中,諸葛亮無疑是塑造得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可以說,他是全書的真正主角,是維繫全書的靈魂。
諸葛亮
在他的諸多優秀品格中,最突出的有兩點:一是智慧,二是忠貞。多年來,一些人談到諸葛亮的「忠」時,每每貶之為「愚忠」。我認為,這是一種片面之見。什麼是「愚忠」?就是對國君個人盲目的、毫無原則、毫無主見、逆來順受,因而是愚昧的「忠」。不管國君善惡如何,行事是非怎樣,一律俯首帖耳,唯唯諾諾,亦步亦趨,不敢有任何懷疑,更不敢有任何違忤;即使國君荒淫殘暴,濫殺無辜,也不敢諫阻指斥;哪怕毫無道理地殺到自己頭上,也只知低頭受戮,還要說什麼「天子聖明,罪臣當誅」的昏話;甚至國君腐朽亡國,仍一味追隨,以死效忠。
在漫長的封建專制社會裡,最高統治者為了一己私利,總是不斷地集中權力,不願受到任何制約;同時又總是要求臣民對自己無條件地效忠,鼓勵愚忠。特別是專制主義惡性膨脹的明清兩代,統治者更是以各種手段灌輸愚忠意識,以至愚忠成為一般臣民普遍的道德信條,嚴重地閹割了民族精神,阻礙了社會進步。
諸葛亮
因此,現代人反對愚忠,批判愚忠,是完全應該的。然而,任何問題都必須具體分析。儘管封建時代國君通常是國家的象徵和代表,儘管封建統治者竭力提倡愚忠,但千百年來,總有許許多多的志士仁人,信奉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把對國家、民族的忠誠與對國君個人的盲從加以區分,在不同程度上擺脫愚忠的桎梏:或對國君的惡德劣行予以批評抵制,直言極諫;或勇於為民請命,不顧自身安危得失。即使在君權最霸道的明清兩代,也有一些思想解放者,敢於貶斥和蔑視君權;甚至像黃宗羲那樣,從根本上批判和否定君權
。那麼,《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怎樣處理與其君主劉備、劉禪父子的關係呢?認真閱讀作品就可以看到:諸葛亮確實忠於劉蜀集團;但這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愚忠」,而是以帝王師的身份,忠於自己的理想和事業,自有其積極意義。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通過劉備「三顧」之誠和「先生不出,如蒼生何」的含淚懇請,才同意出山的。羅貫中把諸葛亮寫成一開始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大權在握,指揮一切的統帥,竭力突出他在劉蜀集團中的關鍵地位和作用。他既是劉備的主要輔佐,又是劉備的精神導師:「玄德待孔明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之事。」
劉備
(第38回)「玄德自得孔明,以師禮待之。」(第39回)他出山不久,曹操大將夏侯惇便率領十萬大軍殺奔新野。在這初出茅廬第一仗中,劉備將指揮權完全交給諸葛亮;諸葛亮胸有成竹,一一調遣眾將,甚至連劉備也要接受他的安排。火燒博望後,諸葛亮在劉蜀集團的指揮權牢不可破,從未受到過質疑。
每遇大事,劉備總是對他言聽計從,文武眾官也總是心悅誠服地執行他的命令。赤壁大戰期間,他出使東吳達數月之久,劉備方面積極備戰,一切準備就緒後,仍然要等待他趕回去指揮調度:且說劉玄德在夏口專候孔明回來……須臾船到,孔明、子龍登岸,玄德大喜。問候畢,孔明曰:「且無暇告訴別事。前者所約軍馬戰船,皆已辦否?」玄德曰:「收拾久矣,只候軍師調用。」孔明便與玄德、劉琦升帳坐定……
(第49回)諸葛亮的命令,誰也不能違抗。就連身份特殊的頭號大將關羽,由於違背軍令私放曹操,諸葛亮也要下令將他斬首;只是由於劉備出面說情,希望容許關羽將功贖罪,「孔明方才饒了」(第50回~51回)。這些描寫,大大超越了歷史記載,使諸葛亮始終處於劉蜀集團的核心。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前屢遭挫折,而得到諸葛亮輔佐之後則節節勝利,兩相對照,讀者不由得深深感到:劉蜀集團的成敗安危,不是繫於劉備,而是繫於諸葛亮。在劉備面前,諸葛亮總是直抒己見;如劉備言行不當,或正色批評,或直言勸戒,劉備則總是虛心聽從,甚至道歉認錯(惟拒諫伐吳是一例外,但隨後便「吃虧在眼前」,劉備自己也承認:「朕早聽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敗!」)。
劉禪
在過江招親這類大事上,他乾脆代劉備作主,劉備儘管心存疑慮,也一一照辦。如此舉止,正反映了其「帝王師」心態,哪有一點畏畏縮縮的猥瑣?哪有一點「愚忠」者的卑微?劉備臨終,慨然託孤於諸葛亮,並遺詔訓誡太子劉禪:「卿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即位後,謹遵父親遺命,對諸葛亮極為敬重,充分信任,「凡一應朝廷選法、錢糧、詞訟等事,皆聽諸葛丞相裁處。」
(第85回)此後的十二年間,儘管他早已成年,完全可以自作主張,卻一直把軍政大權都交給諸葛亮,十分放心。諸葛亮治理蜀中,發展經濟,與吳國恢復同盟關係,他總是樂觀其成,從不干預;諸葛亮親自南征,幾度北伐,他總是予以支持,從不掣肘(《三國演義》第100回寫諸葛亮氣死曹真,打敗司馬懿,後主卻聽信宦官傳奏的流言,下詔宣諸葛亮班師回朝,純屬虛構)。如此放手讓輔政大臣行使職權,不疑心,不搗亂,不橫加干涉,在整個封建時代實不多見。當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時,他派尚書僕射李福前去探望,並諮詢國家大計;諸葛亮推薦蔣琬、費禕為接班人,他又虛心採納,先後任命蔣琬、費禕為執政大臣。
諸葛亮
當諸葛亮逝世的噩耗傳來,「後主聞言,大哭曰:『天喪我也!』哭倒於龍床之上。」(第105回)諸葛亮的靈柩回到成都,「後主引文武官僚,盡皆掛孝,出城二十里迎接。後主放聲大哭。」(同上)不僅如此,劉禪對諸葛亮始終追思不已。諸葛亮逝世九年之後,他又招其子諸葛瞻為駙馬,後來還下詔為諸葛亮立廟於沔陽(今陝西勉縣定軍山前)。這證明他確實是真心誠意地崇敬諸葛亮。比之許多薄情寡義,功臣一死(甚至還沒死)便翻臉不認人的統治者,這也是非常難得的。
諸葛亮呢?也一直恪守「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諾言,既是支撐蜀漢政局的擎天棟樑,又是擁有「相父」之尊的劉禪的精神靠山。首次北伐前,他上《出師表》,諄諄叮囑劉禪:「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第91回)而在《演義》虛構的那個劉禪聽信流言,下詔宣諸葛亮班師回朝的情節里,諸葛亮面見劉禪後,先是戳穿「朕久不見丞相之面,心甚思慕,故特詔回」的託詞,指出:「必有奸臣讒譖,言臣有異志也。」接著不無憤慨地質問:「今若內有姦邪,臣安能討賊乎?」對此,劉禪始則「默然無語」,繼而趕快認錯:「朕因過聽宦官之言,一時召回丞相。今日茅塞方開,悔之不及矣!」最後,「孔明將妄奏的宦官誅戮,余皆廢出宮外……拜辭後主,復到漢中……再議出師。」劉禪則恭恭敬敬地完全聽其處置(第101回)。
諸葛亮
在這裡,劉禪沒有君主的威風和霸道,諸葛亮則有輔臣的自尊和「恨鐵不成鋼」的遺憾,這哪裡像「愚忠」者在君主面前的乞哀告憐呢?誠然,諸葛亮最終為蜀漢獻出了全部智慧和心血,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裡當然有報答劉備知遇之恩的心愿,但決非不問是非的片面忠於劉備父子,其中更有興復漢室,拯救黎庶,重新統一全國的宏圖大志。正因為這樣,千百年來,諸葛亮的忠貞得到了人們普遍的肯定和崇敬。
綜觀他與劉備的關係,既有「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史實依據,又經過羅貫中的浪漫主義改造,寄託了歷代志向遠大的士大夫對「君臣遇合,誼兼師友」的理想關係和「帝王師」的人格定位的嚮往和追求。這實際上已經包含了對「君尊臣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奴關係的否定和批判,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由此可見,「愚忠」二字,是扣不到諸葛亮頭上的。
※關羽之所以會敗走麥城被殺,是得了這種病,比箭毒更無救的病?
※論五虎上將馬超之才,有勇無謀這簡短的幾個字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有多苦,外伐魏,內主政,一人扛起蜀國大旗
※三國史上最能忍的四個人物,第一忍最成功,第四忍最悲哀
※諸葛亮的五大錯誤,可謂條條致命,沒有這五錯,三國又會是怎樣
TAG:若山歷史 |
※歷史故事——諸葛亮的宏圖大志
※想當宏圖大志、野心勃勃的爺爺,你必須夾著尾巴做孫子
※國畫雄鷹展翅,只只矯健凸顯,素雅中帶雄厚氣勢大展宏圖之志
※國畫寫意雄鷹,喙如利斧一柄利爪宛如鋼鉤,大展宏圖之作氣勢豪邁
※沒錯,我放棄了自己的宏圖大志
※三國謀士系列之二九三:曹丕發出一句感嘆,張既得以大展宏圖
※誰說《紅樓夢》里趙姨娘沒有宏圖大志?
※因為乾爹和繼父火拚,戰國時的這位君主才藉機掌權一展宏圖
※台灣一縣長給殯儀館題詞「大展宏圖」,民眾:難道鼓勵生意不斷?
※中秋節前夕,靠實力奮鬥,展望事業大展宏圖的3大生肖!
※奮發圖強,中旬過後福滿堂,運勢極大好轉,事業大展宏圖三大生肖
※這三大生肖的朋友三月將會得貴人賞識,可宏圖大展,事業順利
※張氏三兄弟造反,本想大展宏圖,結果卻為曹,劉,孫三人打了基礎!
※皓鑭傳呂不韋為拓展自己宏圖大業買下趙姬,網友大豬蹄子沒變
※出生貧窮卻有志氣可以宏圖大展的四大生肖
※十二生肖中,事業大有作為,財運大展宏圖,夢想成真的生肖
※金杯共汝飲的三大生肖,今年中有著大富貴,可創一番宏圖大業
※三國宏圖全兵種介紹 三國宏圖步兵屬性
※趙武靈王的宏圖偉業,為什麼到最後一切都付諸東流
※一場「權力遊戲」葬送了秦始皇建立的宏圖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