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為什麼父母收入沒我們高卻能存下錢,而我們卻不行?

為什麼父母收入沒我們高卻能存下錢,而我們卻不行?

作者:肥肥貓

80後90後如果要說有什麼共同點的話,那就是幾乎每個人都在說自己存不下錢。

是因為掙得太少嗎?工作一兩年的人說存不下,工作快10年的人也說存不下。身邊掙四五千的人說存不下,掙兩三萬萬也存不下錢,連一年掙近百萬的人也在和我訴苦說存不下錢。

網上一搜「年薪XX萬的悲慘生活」一大堆,還都能給你算一筆賬,算到最後還真就花光了。這到底是怎麼了?

我們父母那輩人,大部分原先都是公家單位內的人,論收入,和今天這些在互聯網、金融、新經濟里賺錢的兒女不可同日而語。但居然家家戶戶,一到要花大錢的時刻還都能拿出一筆錢,和我們這代人的捉襟見肘形成鮮明對比。

難道說我們的慾望比我們掙錢的速度膨脹得快?但這些抱怨的人看著也都挺正常的,並沒有特別「物慾膨脹」的樣子。

主要原因,恐怕還是支出的失控。無論收入是高還是低,除去支出後的結餘才能叫存下的錢,如果不控制支出,討論賺多少是沒有意義的。父母輩為什麼能存下錢,我們卻存不下呢?

他們那輩人的風險意識比我們高很多

他們這一代人最怕的就是生病,生一場大病實在是花銷太大負擔不起,因此對這方面的風險防範非常有意識。

而且這代人都是貧窮年代過來的,對什麼是飢餓,什麼是匱乏還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這種記憶是會帶進墳墓的。

而80、90後則不然,80後尤其是85前的人還稍微好一些,童年記憶里還保留了一些匱乏年代的印記,到了90後這邊一生下來就已經在一個比較富足的環境下了,這批人最大的特點是看到什麼想買就買,從骨子裡是不太計較價錢的。

GIF/370K

我們沒有預算,沒有計劃

你去觀察身邊能存的下錢來的人,自控力一般都不會太差。反之,自控力不算好的人,存錢對他們來說基本上是一件比登天還難的事情。

你可以想一下,你身邊那些能每天記賬的人,是不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都要比其他人都有計劃得多?一旦有計劃和預算控制,很多開支是能夠想辦法降下來的,(比如提前查詢旅行的機票信息,提早預定等)。

我們父母那輩人在這一點上是比我們要優秀的。

我們不記賬,不知道錢去哪了

現在掙錢的,出去玩花個幾百上千跟玩兒一樣,但人的記憶往往會有意無意地忽略這些開支,下個記賬軟體用個半年,絕對驚呆你。

為自己設定消費預算上限,並通過每天記賬來控制自己的花銷,是防止開支失控的第一步。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開源」。但要像父母那一輩那樣,對生活的每一柴米油鹽都記錄,對很多人來說是太消耗時間和注意力的事情。好在現在大部分流水電子化了,有很多好的記賬軟體能自己同步,也很方便。

我們沒錢也要買買買

很多人自詡生活方式隨性洒脫,其實被消費主義嚴重洗腦,根本沒有一丁點獨立思考能力。俗話說:能花會賺,他們會賺的本事沒比別人多太多,但比別人多了個能花的本事。

而上一輩人,所有賺的錢除了給兒女花之外,基本的消費觀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買房,不吃、不穿、不玩。這批中老年人要麼經歷過建國初期的窮困,要麼經歷過三年饑荒,要麼經歷過物質匱乏的文革年代,普遍都有強烈的節儉意識。現在的有正經工作的年輕人如果能像他們那樣一分錢掰成兩半花,月光是怎麼都可以避免的。

我們沒有他們那代人的房子福利

50-60歲的這一代老人,趕上了90年代最後那一波的福利房,解決了一個家庭最大支出的問題。現在年輕人掙點工資,都折騰在房租或者房貸上了。

在存在福利分房的年代,以及商品房房價還很低的年代,存下一點錢都會覺得「咱家有積蓄了」;而在當前的社會,普通上班族咬牙存到六位數可能仍然距離房子遙遙無期,你要計算的不是「我存了多少錢」,而是「我還差多少才夠首付」。

他們對價格遠比我們敏感

中老年人的節儉真的超過兒女的想像,在過去更加匱乏一點的年代,如果勉強買得起肉,一定都給兒女吃,買不起肉,也是讓兒女吃好點,自己吃得特別差。他們去買菜一定砍價,甚至願意去很遠的批發市場買,一分一毛的把錢省下來。家裡東西壞了一定是努力修,盆壞了修盆,絕不會想著去買。

學花錢遠比學賺錢容易得多。父母那輩人買衣服的頻率一般是季為單位的。而我們這代人出街的頻率是以周為單位,每次收穫不等。父母工資基本就是收入,而我們的收入基本就等於開銷。

他們比我們少太多虛榮型消費

有女同學會買一堆首飾,衣服,鞋子,但是有的可能買回來就後悔放衣櫃里吃灰了。也有男同學一個每年一個季度換一件衣服,鞋子穿壞了才會換雙新的。走路十分鐘的路程也有人選擇開車。還有迷妹迷弟為了偶像買了一堆昂貴的周邊,自己只能吃土。

很多人容易受周圍人的影響,認為每年要出門旅行是必須要做的,買名牌包是必須要裝的門面等等。其實坦白說,它們不過是有些人為虛榮心交的「虛榮」稅。

互聯網無時無刻不在優化掏錢的便捷性

淘寶買東西看上去東一筆西一筆,每單數額都不大,但累積起來的量是驚人的。如果不是有一個年底總結功能,很多人真的意識不到自己在網上花了那麼多錢。

還有比如飲食,任何一個地方去菜市場買菜都是很便宜的,只要自己不嫌做飯麻煩。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每餐或者大部分自己做飯的,但是就我觀察,現在外賣的便捷性已經非常厲害。

天天叫外賣,一個人一周的費用就可以滿足一個自己做飯三口之家的伙食費。這些外賣其實並不便宜,如果不做匯總,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會在外賣上花那麼多錢。

我們和他們的生活方式有本質不同

父母那輩人有著與當代年輕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他們從小的環境和你從小的環境完全不一樣,所以對錢的概念不一樣。

比如交通基本不用計程車,用地鐵;吃飯基本不下館子;衣服、鞋子、褲子沒特殊情況基本上不買;品牌的首飾、包包一件沒有;理髮店找小區周圍最便宜的那家不燙不染;出國旅遊沒有、同城聚會很少。

當然,父母那輩人的觀念並不一定是對的,他們很多人辛勞了一輩子,只為把存摺上的數目再增加點,可是數目的增加趕不上錢的貶值。我國經過二三十年來的高速發展,曾經物質極度貧乏的年代已經過去,許多無謂的節省是不必要的。

但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節儉依然是美德。說實話普通人並沒有什麼特別好的投資渠道,更不會有什麼卓越的投資技能。因此,節儉和儲蓄對沒有造富能力的普通人,依然有著意義,其重要性比多數人想像的要高很多。

生活在今天這個時代的80、90後們,自然不必刻板固守父輩傳統的消費、理財觀念。我們新的生活方式有其必要性。但如果不是富二代,金錢總是不會嫌太多的。能好好梳理不必要的開銷,能開源節流,就已經是領先身邊同齡人的第一步。

-END-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老師談婚姻 的精彩文章:

一組圖打開你已經生鏽的思維
婚外情曝光前,男人在想些什麼?
活在新時代的舊女性
選擇「玩」,就不要與婚姻沾邊!
無非圖個開心

TAG:黃老師談婚姻 |

您可能感興趣

我什麼都沒做錯,但他們都不跟我玩,就因為我的父母吸毒
你的父母太奇葩,我沒權力讓你不要他們,但我可以選擇離開你
爸媽,我,還沒上車咋就開走了,我可能有對假父母!
我們並沒有比父母了不起
我也想帶父母旅行,但他們得了冠心病還能出去旅遊嗎?
除了父母,我們還能指望誰來帶娃?
「看看他父母關係如何,因為那很可能就是你們以後的生活。」
「爸媽,殺了你們,我就有錢了」,讓多少父母倒吸一口冷氣
「媽,您就不能誇我一句嗎?」| 為什麼我們總在渴望父母的認可
你為什麼要結婚啊?是父母逼的還是自己想不開了?
為什麼某些時候,我們的「孝」,父母並不想要?還會被「罵」?
父母已經極度不和了,是什麼讓他們堅持不離婚!
其實父母不關心你帶回去什麼,只要你回去就好
兩個人相愛卻始終不能在一起,只因父母阻攔,換做你你會如何智取
父母還為孩子吃母乳還是喝奶粉而糾結嗎?看完後,希望能夠幫到你
父母常給孩子灌輸這3種思想,他長大後會活得很累,可你還不知!
不要總是認為父母不理解你,你又真的了解他們嗎?
為什麼還沒見面,你父母就不太喜歡你對象了?
如果父母勸不住,我們怎麼辦?——比流感更可怕的,是無法被說服的父母
原以為自己會是三好媽媽,現如今也步入了不靠譜父母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