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天后王菲的修行之地,擁塞著千百年的平靜
心若淡然,
人則安寧。
日喀則·薩迦寺
在日喀則無所事事的待了兩天後,
第三天朋友把我從茶館拖出來,
說要帶我去一個地方。
「去哪?」我好奇的問道。
「薩迦寺,你會喜歡的。」
如果沒有提前做功課,來到薩迦,
一定會疑惑眼前的建築到底哪個才是薩迦寺。
因為,一下車便會被對面山上金碧輝煌、
層層疊疊的宏偉寺廟所吸引,
而在身邊卻又矗立著一座灰白色建築。
「哪個是薩迦寺」我轉頭看著朋友問道。
「都是」朋友叉著腰望著遠方,
「河對岸是北寺,我們身處的是南寺。」
「喔」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那薩迦藏語里是什麼意思?」
我深知在西藏的每一個寺廟名稱,
都有自己的寓意,而這個寓意背後,
往往是一段歷史或者神話傳說。
「灰白土」朋友像個專職導遊似的
一邊領著我往前走一邊介紹
「薩迦寺就是用象徵文殊菩薩的紅色
和象徵觀音菩薩的白色,
還有象徵金剛手菩薩的青色來塗抹牆壁的,
這也是薩迦派被稱為『花教』的原因。」
後來,在資料上了解到薩迦寺最早
建造的是河對岸的北寺,
是由吐蕃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
昆·貢卻傑佈於公元1073年修建,
最初的規模並不像現在這麼大,
結構非常簡陋。
後來又經歷代薩迦法王
在山坡上下不斷擴建,
加蓋金頂,增加了許多建築物,
從而形成如此逶迤重疊、
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走進寺院,由地面的石板光滑程度
就可以想像出它的歷史。
殿內由巨大的木柱作為支撐柱,
目測為十米左右,一人無法環抱。
到底古人去哪裡找到
這麼粗、這麼高的木頭,
真是令人稱奇。
殿頂也是木質結構,
橫樑也由極粗且勻稱的木頭支撐。
據說文革時期,
被用作糧倉,
所以幸免於難。
在西藏歷史上,
薩迦派對藏族文化發展起過
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時的一些高僧在文學和史學方面
都有不少的譯著和作品流傳下來。
說到薩迦派,
天后王菲最初修行是
在印度拜梭巴仁波切為師,
梭巴仁波切也是薩迦派的唯一繼承人,
因此王菲也算是薩迦派弟子,
傳說天后曾多次來到這裡修行。
哈著腰穿越主殿中一個小小的通道,
等直起身來時,已驚訝得不能言語。
神佛們的背後隱藏著一個神秘的所在,
幽深的時光隧道,壁立而起的,
是一面碩大的經牆!
這面牆全由一格一格的經書堆砌而成,
粗粗測量一下,
高約9米,寬約60多米!
彷彿萬里長城的一截飛身來此,
掩埋下無數的智慧與情感。
千百年的時間裡,就在這薩迦寺里,
一代又一代的僧人持筆蘸著金汁或墨汁,
用梵文或藏文,
一筆筆虔誠地翻譯著、抄寫著、膜拜著。
行走在這面牆前,
沒有光,沒有聲音,
卻好像擁塞著千百年來
抄寫經書的高僧們的呼吸,
觸摸得到他們的手澤。
他們的靈光,
在高聳的經牆上閃閃爍爍,
滴瀝而下,
讓我們為自己的凡俗與無知而汗顏。
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經書,
以如此恢弘的方式擺放,
內心既激動又肅穆。
只憑這一面牆,
薩迦寺已然成為當之無愧「第二敦煌!」
寺廟左手邊,有個解脫梯。
看到這個名字,莫名的心中一震。
拾梯而上,梯子的扶手已經油光發亮的
好像銅鐵一般,台階以鐵皮蒙上,
中間還有佛教符號「雍仲」及「十字金剛杵」。
細節非常精緻,
寺廟的鎖都是沿用舊式門鎖,
足見其大氣和歷史根基。
爬上四十幾層的台階,
上方就懸掛著一面人皮鼓。
我想解脫梯的意義就在於,
告訴世人,人難免一死,
生前那些浮名,
利益死後都化為烏有。
你是否為世界做過貢獻,
或是做過有意義的事情,
才是我們值得思考的。
在往回走的路上,
一直沒有說話。
朋友打破沉默,
笑道:「看來是有所收穫」
我點點頭,並沒有說什麼。
我們可能沒有一個下午或是一天時間,
可以靜靜坐在那裡,
看朝拜的信徒,尋覓得道高僧,
留意一天雲朵的變化。
我們只是路過,留下驚奇和遺憾。
對美的印象又加深一層。
所以我在想,
如果我略懂建築,
能夠了解它的搭建原理,
是否更加懂得欣賞古人的智慧?
如果我略通佛學,那麼是否對密宗、
修行又有更深的理解?
如果我擅長美術,拿著筆將建築描繪,
那麼這麼短短的幾個小時,
會不會更加深刻其美好?
可惜我只會寫字,
在美與信仰面前,也早已詞窮。
我只能用最簡單的文字,
如實記錄我的感受。
如果你哪天路過這裡,
請一定記得用自己的視角
去看看這個千百年的薩迦。
編輯:林利彬
責任編輯:大路路
TAG:西藏U客 |
※江西銀行緊急「因網路擁塞」延遲兌付,目前存管P2P平台90家
※基於資源預警降負荷措施處理小區語音擁塞問題
※Google解釋雲計算服務故障,因人為錯誤配置造成網路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