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空調,人們是如何度過三伏天的?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最高溫度逼近四十度,在這樣的酷熱下,隨便動一下就滿身大汗,唯有閉門不出、躲在空調下才是能活命的唯一選擇。那麼問題來了,在古代沒有空調的情況下,人們是如何度過三伏天呢?古人的避暑方法又有哪些呢?
普通大眾:赤膊、開襠
魏晉前,在炎炎夏日,男人會經常打赤膊,而女人們則喜歡穿「開襠褲」:這種「開襠褲」並不是單穿的,而是外穿深衣(就是上下連體一件套住的),裡面穿的叫「脛衣」,脛衣有點類似於褲子,但它只有褲管,沒有褲襠,由於這樣的著裝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過河否則古人不會輕易提起下裳。
到了唐朝,紡織技術得到空前發展,而且文化也十分開放,薄、透、露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深受女性青睞。半臂裝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當時相當前衛,唐代的夏裝薄如蟬翼,是古往今來最薄的衣服,穿上後也十分清涼,可惜的是這種技術已經失傳了。
朝廷官員:發冰票
在古代,有伏日頒冰的儀式,其實就是在三伏天將年前冬天窖藏的寒冰取出,供人們消暑。據歷史記載,早在周代,人們就開始用冰窖收藏冬天的冰塊了,每年冬至過後,專營天然冰的冰局子僱人去江河裡鑿冰,把冰塊運進冰窖里貯藏,留著到夏天取出使用。
從唐代開始,一到了夏天皇帝便會給大家發冰票,供官員們消暑。據記載,宋代朝廷從初伏日開始,「每日賜近臣冰,人四匣」。至晚清,北京仍有賜冰之舉。從暑伏日到立秋,各衙門例有賜冰,按照官員等級不同發放「冰票」,人們憑藉冰票自行領取。
南宋時期,出現了「冰雪甘草湯」「雪泡豆兒水」「涼水荔枝膏」等冰涼食物,冰涼店賣到三更(十二點左右)才關門。
還有一種工具,讓冬天收藏好的冰在下圖發揮到極致,那就是冰鑒。青銅冰鑒,分內外兩層,上面還有蓋兒。在夾層塞滿冰塊,食物和美酒放在內層,然後蓋上蓋兒,可以避免食物腐爛、酒水變酸,簡直是簡版的冰箱。而在冬天裡面放上熱水,還能溫酒。
不僅如此,冰鑒還能當成空調使用:夾層放冰塊,內層讓它空著,然後把蓋兒打開,絲絲冷氣自然會從冰鑒里冒出來。把冰鑒放到卧室中央,或者在房間四個角各放一個體量較小的冰鑒,室溫會很快降下來。不過這種冰鑒就比較貴,一般只有皇宮貴族才用得起。
古代的空調房——涼屋
漢代時期,出現了清涼殿。清涼殿比較奢侈:以石頭為床,用玉晶盤裝冰塊,還有僕人站在一旁對著扇扇子。據古籍記載,清涼殿內盛夏時仍清涼無比,和現在的空調房有得一拼。
到了唐代,出現了涼屋,涼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機械原理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水流沿著屋檐往下淌,大有人工「水簾洞」的味道。涼水從屋頂流過,降溫效果自然極佳。不過這兩種的方法都極其奢侈,只有達官貴人才能建的起,一般的人民群眾可消受不起。
在三伏天,古代普通大眾喜歡搭涼棚以避暑,據記載,唐長安每年到了三伏天的時候,人們會搭起涼棚舉辦「避暑會」消暑取樂,「避暑會」有點像現代的戶外「納涼晚會」,到宋代依然很流行。
為了適應炎熱,古代民間首先提出了「納涼」概念。「納涼」,又叫「乘涼」。如何納涼?宋代的詩人秦觀曾在詩中寫道:「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胡床就是馬札的意思,實在太熱了,只能拿個小馬扎到橋邊柳樹下乘涼了,詩人的生活也很清苦啊。
※ChinaJoy請公開摸魚:在上海的三伏天,只為看胸和腿?
※38℃、三伏天都不是事,這些島國降溫神器一樣讓你瑟瑟發抖!
※三伏天別穿不透氣的雪紡,竹節棉上衣+亞麻褲,清爽吸濕巨顯瘦
※在40℃的三伏天,我們找到了這9間舒適度上佳餐廳!
※三伏天「虎背」的人注意了!
TAG:三伏 |
※那些年,沒有暖氣、空調的冬天,人們是這樣過冬的!
※過去既沒有棉被也沒有暖氣,古人們是如何度過寒冬臘月的?
※那些沒有空調和Wifi的夏天,人們是怎麼度過的?
※古代沒有電和空調,人們怎樣度過驕陽似火的夏日?
※回憶殺!那些沒有空調和Wifi的夏天,人們是怎麼度過的?
※在沒有電的古代,人們如何度過漫漫長夜
※那些沒有空調和Wifi的夏天,人們是怎麼度過的
※古代沒有電燈,天黑了之後人們都會幹些什麼?真的就是睡覺?
※在沒有蕭敬騰的年代,人們是如何求雨的?
※20多年前的夏天沒有空調,人們是這樣度過酷暑的
※清明將至,古人們是這樣過節的
※在古代,人們都是怎麼過大年三十的呢?看看他們寫的詩詞就知道了
※古代沒有電,天黑之後人們會幹些什麼?你怕是猜不到!
※這些千年古訓,曾是我們的文明之根,如今人們都好象忘光了
※沒有暖氣的冬天,人們是這樣過冬的,許多人都不知道
※在沒有電燈的古代,人們天黑以後都幹些什麼?
※在沒有電的古代,天黑了人們都會幹些什麼?
※雨水 | 在沒有蕭敬騰的年代,人們是如何求雨的?
※古代沒有電,天黑以後,人們都幹些什麼?
※幾十年前,沒有空調和WIFI,人們是怎麼過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