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韓擇木籍貫考

韓擇木籍貫考

韓擇木是唐代著名書法家,精隸書,而尤以八分書擅長,與蔡有鄰、梁昇卿、史唯則齊名,並稱「八分書四大家」。杜甫有兩首詩提及韓擇木,其《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有云:「昔在開元中,韓蔡同贔屓。玄宗妙其書,是以數子至。御札早流傳,揄揚非造次。三人併入直,恩澤各不二。」說他與蔡友鄰、顧戒奢齊名,八分書為玄宗所重。《李潮八分小篆歌》云:「尚書韓擇木,騎省蔡有鄰。開元以來數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杜甫又說韓擇木與蔡有鄰、李潮齊名。杜甫是「詩聖」,二詩均為名篇,韓擇木也便廣為人知。除隸書、八分外,韓擇木亦擅楷書,有《南川縣主志》《滎陽王妣朱夫人志》等。

根據相關文獻,韓擇木曾官國子監司業、魯郡太守、刑部司郎兼御史中丞、工部尚書、右散騎常侍、檢校禮部尚書、太子少保等。可以說,在唐代書法家中韓擇木的官位是很高的了。因善書,又曾做過肅宗侍書和諸王侍書。韓擇木傳世作品很多,《寶刻叢編》《金石錄》等都有著錄。其書被竇臮譽為「八分中興,伯喈如在」,朱長文《續書斷》云:「韓擇木當肅宗世,以八分得名。時韓雲卿以文顯,李陽冰以篆顯,韓擇木以八分顯。天下欲銘其先人功者,不得此三人,不稱三服。」贏得廣泛讚譽。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重量級人物,其生平事迹我們所知不多,檢索文獻,最具學術價值的只有熊飛先生的《唐八分書家蔡有鄰、梁昇卿、韓擇木生平考略》一文。對其籍貫,也是諸說歧出,莫衷一是。筆者依據相關文獻,對其籍貫進行探討,就教於方家。

韓擇木,新舊《唐書》無傳。朱關田《中國書法史》(唐代卷)說是廣陵(今揚州)人,其依據當為《元和姓纂》。查嘉慶七年刊版《元和姓纂》卷四「韓」姓:廣陵狀云:本潁川人。禮部員外韓擇木生秀榮、秀實、秀弼。秀弼,國子司業;秀實,太子中允。據此韓擇木當是廣陵(今揚州)人,而(明萬曆)《揚州府志》、(清同治)《揚州府志》均無傳。韓擇木書藝高,地位尊,《揚州府志》無傳,則其為揚州人之說似可懷疑。《元和姓纂》亦云「本潁川人」。按,潁川治所在今河南許昌。《元和姓纂》說陳留、河東的韓姓也都是從潁川遷徙的。據《元和姓纂》潁川韓姓當為漢御史大夫韓安國後裔。說韓擇木「本潁川人」,年代久遠,無從稽考。

成書於唐大曆四年的竇臮的《述書賦》記載了韓擇木,云:「韓常侍八分中興,伯喈如在;光和之美,古今迭代。」竇蒙注云:韓擇木,昌黎人,工部尚書,歷右散騎「常侍。」

唐 韓擇木 南川縣主墓誌

竇臮和竇蒙是親兄弟,臮為蒙之四弟,二人主要活動於唐天寶年間,竇臮歷任范陽功曹、檢校戶部員外郎、宋汴節度參謀等。竇蒙曾官至試國子司業兼太原令。考韓擇木《大唐贈南川縣主墓志銘》書於天寶十一年十一月,自署「太子及諸王侍書、中散大夫、國子司業臣韓擇木」。竇蒙亦曾做國子司業,雖不可考具體時間,可以肯定的是距韓擇木同官的時間不會太久,竇蒙說韓擇木是昌黎人當是有依據的。

《宣和書譜》說:「韓擇木,昌黎人,工隸兼作八分字。隸書之妙,唯蔡邕一人,擇木乃能追其遺法,風流閑媚,世謂蔡邕中興焉。」陳思《書小史》:「韓擇木昌黎人,官至工部尚書、右散騎常侍。工八分書。」鄭杓、劉有定《衍極並注》云:「韓擇木、韓秀實、李莒、李儉綽有古意。」註:「韓擇木昌黎人,官至散騎常侍。」

唐 韓擇木 葉慧明碑

認定韓擇木是昌黎人,最有說服力的還應是內證。韓擇木有三子:長曰秀實,次曰秀弼,三曰秀榮。三子並有書名,書作多傳於世。《韓秀實墓誌》高五十四厘米,寬五十七厘米,於近年出土,唐建中四年(七八三)制。《墓誌》由秀弼撰序,秀榮撰銘並書。《墓誌》記載了他們的籍貫:

「(共)諱秀實,字孟堅,其先昌黎人也。曾王(父)諱文靜,皇朝贈司封郎中。王父諱琮,皇朝禮部侍郎,贈秘書監。先君諱擇木,皇朝金紫光祿大禮部尚書、太子少保、集賢殿學士、昌黎公,贈太子太保。茂德盛名,忠貞傑行,國史□矣。公即太子太傅之元子也。」

《墓誌》明明白白記載「其先昌黎人」,韓秀弼、韓秀榮絕不會數典忘祖,其籍貫為昌黎則無可疑義。

又,韓擇木被封為「昌黎郡開國公」,唐代宗《贈韓擇木母制》稱擇木為「金紫光祿大夫、守太子少保、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上柱國昌黎郡開國公。」韓秀榮書《薛曜墓誌》亦自署:「奉議郎、行京兆府曹參軍昌黎韓秀榮書。」

上述諸多材料足以證明韓擇木是昌黎人,那麼唐時的昌黎今何處?這又不能不辨。

最權威的工具書《辭海》說韓擇木是「昌黎(今屬河北)人」。陳根遠先生《唐〈韓秀實墓誌〉及其他》一文,認為韓擇木是昌黎人,但他說昌黎「今屬河北通州。」人民教育出版社二〇〇〇年版《語文》高中教材第二冊關於韓愈的注釋:「河陽(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按:韓愈稱擇木為叔,曾云:「同姓叔父擇木善八分,不問可知其人。」《舊唐書》「韓愈傳」說是昌黎人。金毓黻甚至說:「他日重修《奉天通志》,宜入韓退之於人物門。」退一步說,不管韓愈是不是昌黎人,《辭海》、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等說唐時昌黎即今河北昌黎是不能成立的。

唐 李隆基 石台孝經

顧炎武《京東考古錄》說中國有五個昌黎,金毓黻先生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昌黎只有兩個:一個在渝關以東,一個在渝關以西。渝關以東的昌黎,東漢時以交黎縣改名,治所在今遼寧義縣。曹魏正始五年改昌黎屬國為昌黎郡,治所仍在義縣。渝關以東之「昌黎者,郡名也,亦縣名也。縣則治地必狹,郡則轄地必廣。總之,渝關以東之昌黎一為縣名,一為郡名,或徙或廢,均在遼西義縣附近。而渝關之西之昌黎很晚才出現,為金大定二十九年(一一八九)改廣寧縣置,即今之河北昌黎縣。據(民國)《昌黎縣誌》卷一《疆域志》:

「秦屬遼西郡,漢為絫縣,後漢省入臨渝,晉以後為海陽縣地。永嘉之亂,一沒於石勒,再沒於慕容垂,再沒於符堅,又沒於慕容垂,後入於魏。魏為肥如縣地,隋為盧龍縣地,唐為石城縣地。永泰元年,又置柳城軍。五代時沒於契丹,置臨海軍,屬營州並置縣曰廣寧。金皇統二年,廢營州臨海軍以縣屬平州。大定二十九年,改縣曰昌黎。天興二年沒於元,至元二年省撫寧、海山二縣入昌黎。三年復置,四年又以撫寧、海山入昌黎。七年復置撫寧,乃省昌黎、海山二縣入撫寧。十二年復置昌黎,屬灤州,並海山入焉,尋屬永平路,明屬永平府,清因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藝術頭條重點展覽盤點:傅抱石「金剛坡下」的創作
把我們變成盲者的藝術:德里達論自畫像
恢弘響亮的生命讚歌
畫家讀博取決於 個人選擇
拿好船票 來一次真實的泰坦尼克號之旅

TAG:雅昌藝術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唐代書法家韓擇木楷書《南川縣主墓誌》書法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