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服飾:那一片藍色的海洋
那一片藍色的海洋
文溫燕霞
是那種耀眼的藍,帶著靛青的質樸與土氣,在青山綠水間尤如雉雞的錦羽,跳動而歡快。
可是,一旦注目久了,卻發現那藍有些像海水,汪著深邃與神秘,還有淡淡的哀傷、沉靜,彷彿客家婦女深夜時分眉宇間掠過的一抹愁緒,讓人揮之不去。
以上,是舊時客家婦女的陰丹士林藍大襟衫留給我的記憶。
說實話,我一直比較納悶,不知先人在奼紫嫣紅中為何獨獨鍾情於陰丹士林藍這種顏色!是染色方便還是別有含義?我試圖解答這個問題,但沒有找到答案。更令我訝異的是雲南許多少數民族也鍾情這種藍色。雲南民族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雲南民族服飾》中發布的水族、基諾族的補遠式女服,劍川白族、怒江白族、克木人、保山傈僳族皆以此藍為服。當我注目此書時,童年歲月撲面而來,我彷彿看見年輕美麗的母親穿著陰丹士林藍大襟衫裊裊而來,象風中的一朵藍牽牛……
母親美麗的身影只存留於記憶中,外甥女曉航穿上藍大襟衫、
裹上客家婦女的頭帕之後,第一感覺是滑稽。 溫燕霞攝
當然,小時候我對那種裁製簡單的大襟衫並沒有如此文學的印象,那時我幼小、單純的雙眸只是被那強烈的色彩吸引,覺得妹子們穿上陰丹士林藍衣服後明亮而美麗,婦娘人則顯得精神,媽媽她們穿的「對襟衫」,也即現代樣式的衣服反倒失了幾分魅力。
說到客家人的服飾,不能不提大襟衫和大襠褲。古人云「服以為品,服以為雅,服以為典,服以為序」,服裝冠帽與儀禮密切關聯,但在客家人生活中,冠服更多的是一種實用價值。客人據山而住,顛沛遊離,他們崇尚自然、質樸與實用,服裝以簡樸方便為要務,大襟衫與大襠褲便應運而生,且成了客家男女慣常的典型服飾。男、女客民們四季穿的衣服只是顏色、質地、長短不同而已,鮮有款式變化。
母親年輕時喜歡穿碎花的大襟衫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客家地區穿大襟衫的婦女不在少數。我姨媽、姑姑及周圍的鄰居,百分之八九十皆著這種被稱作「便裝」的大襟衫,顏色以藍、黑、灰等素色為主,連長袖,開襟由領口斜向右脅,沿側縫直至下擺,綴銅扣或結蒜瓣布扣,口袋縫於前襟裡面,有長短之分。
一般而言,中青年婦女穿蓋住臀部的短裝,稍有收腰,以顯出女人的曼妙曲線;老年婦女的上裝長度及膝或過膝,只露出一小截黑色大襠褲,褲子長度齊踝,又寬又大,襠口不開,另接十五厘米左右的布作褲腰,穿著時將褲腰的多餘部分打折貼於小腹前,用褲帶扎住,故而大襠褲又稱為「打褶褲」,行走頗有裙踞飄飄之感。日前看史料,得知魏晉南北朝時流行袴褶服。所謂的袴即褲子,褲口較寬大,褲腿也長,這種褲子源自胡服,已從山西出土的北齊張肅墓的女俑中得到印證。客家人穿的此種打褶褲與上述袴非常相似。想來客家先民在五胡亂華南逃時穿的即為此類褲子。他們在翻山越嶺、跋山涉水中發現此褲實用,故流傳千年,估計現在的裙褲靈感即來源於此?
大襟衫圖片來源網路
相比漢族其他民系的婦女,客家婦女的穿著非常簡樸。藍、黑、灰是她們慣用的色調,老年人偏愛黑灰,青年婦女喜穿藍色,偶有花衣,沒有裙裝。那種「風卷葡萄帶,月上石榴裙」的美景在客家地區難得一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客家地區對裙子的認同度還很小,著裙被認為是作俏。記得大學時暑假回家,我和幾個女同學穿裙子去鄉下看風景,結果成了村民眼中的風景。他們指著我們說:看,那些身上吊蚊帳的人來了!那種驚駭怪異的表情讓人忍俊不禁。
為了彌補服裝式樣單一的缺憾,客家婦女發揮想像力與巧手,給大襟衫和大襠褲鑲上其他顏色的布條,如黑鑲藍、藍嵌黑,或在鑲的異色布條上滾壓花邊,有的還綉上花,加上滾袖,愣是把簡單的大襟衫美化了許多。從這點看,客家婦女的上衣與元時蒙古族婦女的「大衣」似有淵源。元人陶宗義在《南村輟耕錄》中載:國婦人禮服,韃靼稱袍,漢人曰團衫,南人曰「大衣」,形制寬大,右衽為主,貴婦所穿的大衣,其沿多用寬錦緣邊。客家婦女的大襟衫與之相比,只是短些而已。
我想自己現在之所以鍾情那些民族特色強烈,如復古的大襟時裝、鑲花邊的上衣、寬大的裙褲,藍色、黑色及其他強烈的色彩,與我的童年有著莫大的關係。
童年時,我老家安遠縣瀰漫著濃郁的客家風情。堅實如碉堡的方形圍屋、河邊逶迤的吊腳樓、穿著大襟衫、大襠褲、梳著船形髻、牛屎髻、插著銀彎梳、系著水裙、腳趿木屐的嬸嬸、婆婆拎著明黃色、繪著紅色圖案的香籃,穿行於大街小巷,活躍在田間地頭。尤其北片五堡一帶的婦女,衣領、擺、袖皆鑲鮮艷的「鬼子欄杆」(花邊)或用色布鑲邊,髮髻上插著銀彎梳、銀簪或扎著半指長的紅繩。她們成群結夥上街時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這是在客家民俗博物館拍攝的客家婦女傳統服飾 溫燕霞攝
那時,像奶奶這樣的老輩人是以時裝為恥的。奶奶常年穿陰丹士林藍和黑色兩種顏色的衣褲,梳著牛屎髻,偶爾插上把銀彎梳,或在喜慶的日子裡把黑頭繩換成紅頭繩,那便是她最隆重的打扮了。也許與奶奶的寡婦身份有關,她的衣服從來不鑲邊,不繡花,加上表情嚴肅,在小山村裡顯出一份惹人注目的整潔和肅穆。那些住在我家樓上的下放知青有時和媽媽開玩笑,說地主婆就是地主婆,與長工出身的人到底還是不一樣。想來他們說的是奶奶身上的那種氣質吧!
奶奶房間里有一隻巨大的樟木箱,據說公爹在時曾經盛放過好「料塑」(貨色),但那時已經空蕩了,只有幾塊父母買給她的布料和幾捆納好的鞋底撂在那兒。那些布料有些年頭了,散發出強烈的樟腦味,它們最終變成單褲、棉褲穿在我和弟弟身上。鞋底長短不等,是奶奶為我們全家人預備的,儘管公爹在世時家境尚可,但奶奶一直很節儉,在生活中和大部分客家婦女一樣,奉行「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原則。實在要添新衣了,奶奶還是堅持做成傳統的大襟衫和大襠褲。那時的大襠褲已經去掉了接在褲腰口的布頭,只要縫一道褶邊,串上布帶,穿時抽緊即可,既避免了傳統大襠褲捆紮不當,容易掉褲出醜的不足,又輕便了許多。
對於這種改良後的收腰褲,母親這一輩人不會問津。她們穿西裝便褲,偶爾穿開衫,平日還是穿大襟衫的時間居多。母親那時在縣劇團工作,身材苗條、面貌姣好,穿上收腰的大襟衫和挺直的西褲,再配上高跟鞋和齊腰長辮,那種美麗於今猶讓人樂道。
母親梳著長辮子、穿著碎花大襟衫、黑色便褲、手拎時裝包,
在初秋美麗地笑著,父親抱著八個月的我,動作有點笨拙。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父親在縣法院工作,月收入七十多元,是全縣的高薪一族。父親自小生活條件較好,加上長相英俊,對服飾一直頗有熱情,他不但有時裝,也常穿客家男人的傳統服裝「對襟衫」,這種對襟衫與大襟衫不同的是開襟於正中,左右兩半相互對稱,用布扣扣住,布扣較密,一般有九對,後背部分沿中線縫合,前片下部還會縫上兩個口袋。對襟衫分短對襟衫和中、長對襟衫,長短根據氣候而定,父親幾種款式皆有。父親留了許多舊照,從照片上看父親是勤於修飾的,而且喜歡全身白色裝扮。說來有趣,大學時一政教系學妹對父親的舊照甚為著迷,那時港台明星很吃香,她拿了張艾嘉的海報來換我父親的照片,被我拒絕了。由此可見,父親的臉是有明星相的,可惜矮了些。當然,此是題外話,是發散性思緒的「花朵」,也算是此書中的一枚綠葉,為無數的客家婦女作個陪襯。
20歲的父親來到廣州,第一件事就是到照相館拍了一張相片,
那時的他英俊不亞於明星,這張照片在大學時代大大地滿足了我的虛榮心。
舊時客家地區男子流行穿長袍,俗稱長衫。此衫上半部如大襟衫,下半部分像裙,長及腳踝,寬鬆飄逸,多為士紳、秀才所穿。若天冷,則外套馬褂,顯得大方莊重。這類服裝儘管生活中已經絕跡,可影視劇中屢見不鮮,想必大家不陌生。只是客家人的長袍、馬褂多以藍、黑、灰等素色為主,不似劇中那般斑斕。也許喜歡長袍的飄逸,我常覺得身材修長的男子著此衫有玉樹臨風之美。這才理解,為什麼男星耍酷時一定要穿長風衣,如《黑客帝國》中的基奴·李維斯,《血色迷霧》中文康的扮演者柳雲龍,他們長衣飄飄的身影絕對魅惑!個人認為,中國男子衣裾翻飛、長發飄揚的古典模樣很性感——此印象可能來自武俠片,有些惡俗,讓君見笑了。
竊以為,風衣是西方人的長袍,基奴·李維斯這樣子是不是很酷?圖片來源網路
或許持此種觀點的並不僅限於我,母親有個遠房姑奶奶就喜著長袍。這位姑奶奶家境富裕,早年到南昌求學,後生活在贛州,曾是國民黨的議員,顯赫一時。據說她回鄉探親時天天男裝打扮,或長衫飄飄,或西裝革履,鼻間架付金絲眼鏡,頭戴禮帽,手拄文明杖,派頭十足,成為鄉間奇談。當然,我這位姑奶奶有些另類,她的喜好並不代表大眾的喜好。可即便如此,長衫之美還是令許多男性津津樂道,難以忘懷。六、七十年代的客家地區,偶有穿著藍色長袍、蓄著山羊鬍的老爺爺躑躅裡間街巷,彷彿一道光影划過時空,讓我們看見過往的歲月。而客家地區的老年婦女則多半愛穿素凈的衣裳,再配上蒼蒼的白髮和堅毅的面容,她們便似一棵棵根系彌壯、充滿力量的古樹,令人敬佩!
未完待續
本文選自溫燕霞所著長篇散文《我的客家》
跟隨她的腳步,去發現這個世界細微的美和傷痕
TAG:溫燕霞 |
※我愛那藍色的海洋
※一組伊麗莎白女王的照片:她分別著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服飾 小編最愛藍色的兩張
※一片完美的藍色海域——帛琉
※美國繪畫:他心中的那一片藍色
※藍色妖姬,愛是在藍色的浪漫海洋世界裡!
※現代詩:一片藍色的海
※那一脈藍色山樑
※大涼山的瀘沽湖,難忘那一汪藍色湖水和神秘的摩梭家園
※品牌|游泳的藍色兔子
※那一扇藍色的門
※舍夫沙萬:淪陷在一片藍色海洋中
※色彩豐富的內部裝飾:綠色,珊瑚色,藍色和黃色的裝飾
※青出於藍:唐三彩與鈞窯中那抹驚艷的藍色
※宋茜穿著一件藍色的衣服特別的清新美麗!
※天然寶石中稀有的藍色家族一員——海藍寶石
※一隻藍色的小狗
※為什麼泳池的水是藍色的
※有一種藍叫做「凱特藍」!凱特王妃的藍色衣服太多啦
※梅根王妃的孕婦裝集錦,她的衣櫥簡直成了藍色海洋,哪種色彩更美
※霍思燕輕佻藍色連衣裙,美的像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