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格物:朱熹理學VS陽明心學

格物:朱熹理學VS陽明心學

格物:朱熹理學VS陽明心學



愛問:「昨聞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覺功夫有用力處,但與朱子『格物』之訓,思之終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愛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說,似亦見得大略。但朱子之訓,其於《書》之『精一』,《論語》之『博約』,《孟子》之『盡心知性』,皆有所證據,以是未能釋然。」


先生曰:「子夏篤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於心,安可狃於舊聞,不求是當?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於心處,亦何嘗苟從?『精一』『博約』『盡心』本自與吾說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訓,未免牽合附會,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約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說,此可一言而喻。『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錯訓『格物』,只為倒看了此意,以『盡心知性』為『物格知至』,要初學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愛問:「『盡心知性』,何以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體,天是性之原,盡心即是盡性。『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盡也。『知天』如知州、知縣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與天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須是恭敬奉承,然後能無失,尚與天為二,此便是聖賢之別;至於『夭壽不二』其心,乃是教學者一心為善,不可以窮通夭壽之故,便把為善的心變動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見得窮通壽夭有個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動心。『事天』雖與天為二,已自見得個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見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學立心之始,有個困勉的意在。今卻倒做了,所以使學者無下手處。」


【譯文】


徐愛問:「昨天聽聞先生『止至善』的教誨,已然覺得功夫有所著落,但思前想後,覺得與朱子『格物』之說有所不合。」


先生說:「『格物』是『止至善』的手段,既然知道『至善』了,那麼也就知道『格物』了。」


徐愛說:「昨天以先生的教誨推及『格物』之說,似乎也能通曉個大概。但朱子之說,有《尚書》中的『精一』、《論語》中的『博約』、《孟子》中的『盡心知性』作為依據,所以我還是不明白。」

先生說:「子夏虔敬地相信聖人,曾子則切實地反省自身。相信聖人固然不錯,但不如反省自身來得好。而今你既然沒有想清楚,怎麼可以拘泥於舊的學說,而不去探求真正的道理呢?就如同朱子雖然尊信二程,但在義理上有不得於心之處,又何嘗盲從了呢?『精一』『博約』『盡心』,本就與我的學說吻合,只是你未曾認真思考。朱熹『格物』的說法,不免有牽強附會之嫌,不是《大學》的本義。『精研』是『專一』的手段,『博文』是『約禮』的手段。你既然能夠明白『知行合一』之說,這些話我一說你應該就能懂。『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的人能夠做的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的人能夠做的事,『夭壽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的人做的事。朱熹錯解了『格物』,只是因為將之倒過來看了,認為『盡心知性』就是『格物致知』,要求初學者就去做『生知安行』的人才能做的事,這怎麼可能做到呢?」


徐愛問:「『盡心知性』怎麼就是『生知安行』的人才能做的事了呢?」


先生說:「性是心的本體,天理是性的本原,盡心便是盡性。《中庸》說:『只有天下最為誠摯的人,才能真正盡性,才能通曉天地造化。』『存心』,是因為心有未盡之處。知曉天道的知,如同知州、知縣的『知』,是將此作為自己分內的事,所以知天就是與天合一;『事天』,如同兒子侍奉父親、臣子輔佐君主,必須是恭敬小心侍奉,才能夠沒有過失,然而終究是與天分離了,這便是聖人與賢者的區別;至於『夭壽不二』的心,是教人一心行善,不可因為處境順逆、壽命長短的緣故改變行善的心,而要時刻修養自身、以待天命,只要領悟到處境順逆、壽命長短都是命中注定的,我也能夠做到不為此改變心意。『事天』雖然與天分離,但已然看到有個天道;『俟命』則是尚未看見天道,好比是在等候自己與天道相見,這便是初學者確立其心的開端,是要其於困苦中勉力。如今卻倒過來去做,所以使得學者無從下手。」


【度陰山曰】


1508年,王陽明被發配到蠻荒的貴州龍場驛站,生態環境相當惡劣,王陽明灰心喪氣。後來,他想到聖人之學(當然是朱熹理學),試圖用聖人之學來解決當下困境。

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被稱為「格物」,朱熹的「格物」是探究萬事萬物,從而得到真理。為何朱熹的「格物」是這樣的,因為朱熹把我們人心中的七情六慾剷除了,我們的心少了一部分,必須要到外面去格真理,填補我們的心。如此,我們的心才是完整的。


向外去格的物,到底是什麼?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未知事物和平常事物,天狗食月,我們就要去格,人用腿走路,也要去格,竹子在那裡生長,我們還要去格;另外一種就是經典和權威,直白而言,就是那些成功人士的成功經驗。


王陽明用朱熹的格物,場景就是這樣的:他會去問當地的野獸,因為野獸在當地生存的很好,這就是野獸的成功經驗。王陽明可能會碰到兩頭熊,一個是熊大,一個是熊二。他會問,你們是如何生存下來的?


熊大、熊二會告訴他,我們靠吃人活下來。

這絕對是熊大、熊二的生存之理。但這個理,適合王陽明這個人嗎?


每個人的成功經驗都不能複製,因為每個人的心性不同,運氣不同,遇到問題時的反應也不同,最後的結果就會大不同。所以,別人的成功經驗,不可複製,也不能借鑒。


王陽明說:子夏虔敬地相信聖人,曾子則切實地反省自身。相信聖人固然不錯,但不如反省自身來得好。


一切靠自己體悟,知行合一,收穫必然多多。


王陽明的「格物」很簡單,由於「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所以,格就是「正」的意思,物就是「事」,所謂格物,就是在事情上正念頭。


一切問題都是心的問題,一切問題都可以在心上完成。你要吃飯,就在吃飯這件事上正念頭:細嚼慢咽;你要好色,就要色這件事上正念頭:只好色自己的女人,別去胡搞。


談完個格物,王陽明又談到陽明學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人分三等。


魏徵做宰相時,一天正休息,聽到兩個參加選官的人在窗下聊天。甲說:「咱們的官職都是由屋裡的老頭決定的。」乙不同意:「是由老天定的。」


魏徵聽後,就寫了一封信,讓甲送到組織部(吏部)副部長那裡去,信里說「給送信的人安排一個好職務」。甲不知道信的內容,一出門,突發心絞痛,就讓乙幫忙送過去。


第二天,魏徵一看,甲沒有被授予官職,乙卻被授予了官職,他大為奇怪,問清原因後,大發感嘆:「官職由天定,確實如此啊。」


豈止是官職由天定,我們的命運也是由天定的。


在這段談話中,有一段話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只要領悟到處境順逆、壽命長短都是命中注定的,我也能夠做到不為此改變心意(見得窮通壽夭有個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動心),這是王陽明心學的一個宿命論,其主張就是,人不能勝天,因為你是由天註定的。


儒家從天賦上把人分為三等,王陽明認可這種分法: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


生知安行的人,盡心知性知天。就是說,他一來到世上就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知天),能得到什麼(知性),最後就是按與生俱來的良知用心去做(盡心)。他不管心外那個客觀世界是什麼樣子,他會創造一個自己的世界。


學知利行的人,存心養性事天。就是說,他來到這世上並不知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能創造什麼樣的人生價值,但它有意識地去追尋這些答案,盡人事聽天命(養性事天),時刻讓自己良知光明(存心),通過後天努力,也能抵達生知安行的人的境界。和生知安行的人有差異的是,學知利行的人必須要和客觀世界接觸,偶爾會受客觀世界的影響,來營造自己的世界。


困知勉行的人,夭壽不二,修身以俟。這種人,沒有天賦,或者說良知太小,來到世界上,又不肯光明那可憐兮兮的良知,渾渾噩噩一生。


你認為自己是哪種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度陰山 的精彩文章:

TAG:度陰山 |

您可能感興趣

董並生:德國哲學源於宋明理學
「王陽明心學」和「朱熹理學」有什麼不同?
心理學
文學:榮格心理學的勝場
心理學的任務——《普通心理學》學習
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普通心理學》學習
大數據時代的理論心理學:從哲學心理學到計算心理學
跟我學物理學史-「近代科學的始祖」——笛卡兒
醫學,哲學,生理學?心理學起源自哪個學科?
心理學,為什麼學?
宋明理學與禪宗(三)
物理學家的生物學指南
宋明理學與禪宗(四)
力學中的物理學史
李淼:一個物理學家的文學夢
宋明理學與禪宗(九)
榮格心理學 薦書
宋明理學與禪宗(七)
宋明理學與禪宗(五)
物理學家和他的「科學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