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陽明心學思想解讀王維《辛夷塢》
王維《辛夷塢》表現了什麼?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這首詩呈現了山中芙蓉花開落的過程,詩人並沒有在語言上直接出場,彷彿詩歌自己完成了自己,詩人本人消失了。
這裡並不是真的「無我」,詩人真的消失。王維就在詩中,他只是盡量忠實地觀察和記錄芙蓉花開落的自然過程,避免自己主觀感情介入染著,詩人隱沒在詩歌所描繪的景物之後。
這就是王國維所講的古典詩歌的無我之境,以物觀物。詩人直接呈現自己看聽聞觸等感官覺知到的事物本身,不讓自己的主觀感情染著事物。詩人彷彿一個「攝像頭」,只是客觀地「攝錄」。
這種詩歌的偉大和精妙之處在於,詩人不是借事物抒發自己喜怒哀樂之情,而是呈現自己的覺知對事物的覺知本身,我只是看聽聞觸周圍的事物,心中卻並不起喜怒哀樂之情。
這樣的詩歌意境恰恰可以用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去詮釋。王陽明講致知格物,就是要去私慾,去除心上喜怒哀樂憂懼等情緒,去恢復心純然的覺知本能(心即覺知),讓去除私慾之蔽的心(覺知)去直接覺知事物,從而達到我物一體!
這首詩的意義價值是什麼呢?王國維講,無我之境只能於靜中得之。這首詩表現了去除私慾之後寧靜自然的心境和事物本真的狀態,即人與自然的統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寫到這裡,似乎還不足以表現此詩之妙。為了進一步說明,我們先看王陽明的一段話:
「目無體,以萬物之色為體;耳無體,以萬物之聲為體;鼻無體,以萬物之臭為體;口無體,以萬物之味為體;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
什麼意思呢?目視耳聞鼻嗅口嘗都沒有本體,而以它們所遇的萬物的色聲臭味為本體。心的覺知也沒有本體,而以其感知到的萬物為本體。
以王陽明的心學觀點,人的本質特徵和共同特徵就是心的覺知能力,但覺知沒有本體,只能以萬物為本體,也就是說心的覺知是對萬物的覺知。
王維此詩在語言上呈現的是詩人用心覺知之物,正是此物,即詩中的芙蓉花,讓我們知道那時那地詩人的存在;換句話說,此詩表現了詩人瞬間的存在感,這個瞬間的存在感籍詩歌語言而被永恆的定格。
美國作家娜塔莉?戈德堡在《寫出我心》一書中寫到:忘掉你自己,隱沒至你所凝望的每樣事物。對任何事物有感,便徹底化身為那種感覺,與之同焚。就在那一刻,你寫出的文字和你內心的所感聯結在一起,你獲是了解放,你活在了當下。
娜塔莉說,「我們寫在當下,寫作只是那一瞬間的事」,寫作即是活在當下。
王維的詩捕捉的就是寫詩的那一個當下的生命瞬間,那個瞬間詩人敏感的心靈與山中芙蓉花的相遇!
王維被稱為詩佛,什麼是佛?當下即佛。此詩的禪意即在於定格了詩人生命中的某一個當下瞬間!這個瞬間,詩人之心無私無欲,寧靜透明,物我為一,詩人活在當下,立地成佛!
TAG:自由語文人 |
※錢穆:解讀王陽明《傳習錄》
※馬希玲詞作《憶王孫》解讀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思想解讀
※劉曉林:解讀林散之學藝心經
※神秘的瑪雅文明:看史學家如何為你解讀
※王羲之的憂國之思——王玉池解讀《王略帖》
※潘冉-解讀空間美學與哲思
※解讀唐代戴嵩《鬥牛圖》
※王羲之《草訣歌》解讀
※李想:看見自身的投影——讀《陳忠實解讀陝西人》
※郭敬明為陳學冬慶生暗藏心機,網友解讀小四表白密碼陳學冬太幸福了
※劇版《九州縹緲錄》好看嗎?深度解讀劉昊然陳若軒宋祖兒演的角色
※苗懷明:《明清文學的青春解讀》前言
※《獅子王》的佛學解讀:辛巴面臨三大靈魂拷問
※王培軍:解讀宋版《大明律》
※解讀屈原的「忠君」思想
※索非布韋說明書解讀
※馬希玲詞作《沁園春》解讀
※豹奴晚不歸家——伊藤滋解讀王羲之《豹奴帖》
※王充閭解讀陶淵明:此心自在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