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閑談心學和禪

閑談心學和禪

王陽明心學就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內聖外王,世界和人是統一不分離的。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心學的四句教,關於王陽明心學的介紹和解讀,我看過中,最好的是度陰山寫的。大家可以去買他寫的《知行合一王陽明》1和2,3和4就不值得去看了。


我認為王陽明心學最有價值的就是事上練,但大家常掛在口頭上的是「知行合一」,但沒有幾個人可以知行合一的。


知行合一通俗地說就是認知和良知結合,然後實施。知行合一就是按自己的價值觀做事。


人類社會理論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如我們課文中讀到的對蜜蜂的讚歎:蜜蜂勤勞,結果是為人類釀蜜,貢獻給人類享受。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人類強姦蜜蜂,就像我打你幾巴掌,還對你說,謝謝你,無怨無悔讓我發泄解壓,你太偉大了。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魚有魚的價值觀,貓有貓的價值觀。我們人類理論的錯就是人類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如我們人類尋找外星生命,從人類自身標準出發,認為生命需要水和氧氣,所以就找有水和氧氣的星球。可實際上有些生命就可能不需要水和氧氣的。


所以價值觀並不只有一種,「說是一物即不中」,佛家中無相理念是有道理的。


價值觀也有層級有關,不同的層級也會有不同的價值觀。


價值觀也可以分為普世價值觀、社會價值觀,不同層級的人會有不同的普世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


價值觀的實施也有層級能力有關。即使同樣的價值觀,但處於不同的層級能力,實施的程度和效果差別非常大。


王健林可以小目標一個億,對我們來說可能10萬就是大目標了。


智慧化身的諸葛亮,他有能力按他自己的價值觀做事,即他是知行合一,可他的價值觀是「良知」嗎?諸葛亮的價值觀在寫《孫子兵法》中孫武眼中,根本不是善而是惡,是極惡,按孫子的「五事七計」,諸葛亮是在帶領蜀國走向自殺之路。


在當今社會,大多數人的層級和能力決定了他無法知行合一,無法按自己的價值觀做事。有了自己的價值觀,但無法按自己的價值觀做事,常常還要違良知做事――這就是魯迅筆下的阿Q。


無善無噁心之體,這是王陽明的世界觀的體現。心和世界互相存在才有意義,這是站在人的角度來說的,實際上地球可以不要人類,但人類需要地球,從這點上來說,心和世界互相存在才有意義那是看你站在那個角度,所以王陽明的還是「有相需求」所產生的「有相理論」。無善無噁心之體,事物是無善惡之分,但和人性一結合,就是有了善惡之分,善惡是後天所形成的「相」。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人性還是惡容易佔上風。如人類胚胎髮育過程就是自私的,從母親身上多儲存幾個月的養料,而不管母親是否適應,這也就是懷孕早期反應的原因。人性向下人心向上――這是作為社會人的一句總結。人之初性本善――這是統治階段為了其統治和合法性所宣傳的,就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最後變成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樣的道理。

閑談心學和禪

閑談心學和禪



當下好多人開口閉口知行合一,其實離知行合一遠著呢。


立足當下,事上練--這更有意義。


王陽明的無善無噁心之體,心是人的一部份,人是由細胞組成,各個細胞受其自身的基因編碼控制或影響,基因編碼的核心內容就是維護自己在競爭中勝出,物競天擇,強者生存。所以王陽明的無善無噁心之體的說法是純理論的。


王陽明心學中的善不是指善良,而是指中庸平和,惡是指過分或不及。


再來討論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就是安靜平衡,惡就是不安靜不平衡。地球需要平衡,社會需要平衡,國家需要平衡,公司需要平衡,家庭需要平衡,個人內心需要平衡。所以一切頂層設計的最終核心就是維持和保護合適的平衡。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對強者的態度,而是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和尊重。魯迅所經歷《吶喊》,要喚醒民眾,後來就《傍徨》了,把民眾思維從黑屋子裡帶出來,但又不能馬上得到光明,反而讓民眾更痛苦——這是不是一種惡?所以,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隨時讓自己安靜或平靜的能力。更重要的能力是讓周圍保護平衡的能力。擁有這種能力的,也可稱之為得道。


平衡的邊界是本位――這就是最核心的哲學觀。實體本位變為金融本位,就是超越了邊界。保險不姓保,已超越了本位邊界,又再進一步,去逼倉實體,那是犯了天條了。金融投資的,謀求實體的控股權,就是超越了邊界。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個神秀和慧能的公案,其實就是各人的「知行合一」,神秀的感悟是神秀的知行合一,慧能的感悟是慧能的知行合一,兩者之間並不存在對錯之分,都是和神秀和慧能的認知層級相符。


問題是在人性的驅使下,人人都把自己裝成慧能,開口閉口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社會層級是怎麼形成的呢?努力決定你的下限,天賦決定你的上限。但大部份人天賦都是差不太多的,所以比拼的還是努力程度,或者好一些層級,根本用不著比拼天賦,所以努力是非常重要的。神秀的感悟是常人的方法論和努力可以達到的,慧能的感悟是天賦和努力的結果,所以,神秀的更有意義,神秀把思維的東東用摸得到看得見可理解的動作表達出來。就如我們課文中讀過的《老慘遊記》用一系列現實物體表達對音樂的思維感受。最終,神秀還是武則天的大法師,開山立派。


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是一種人生智慧的感悟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趙州和尚和一位和尚出門,路遇一河,水急,一位姑娘著急而不敢渡河,趙州背姑娘過河。後走了好一段路,那和尚實在忍不住,就問,你怎麼可以背女的呢,男女授受不親,出家人不近女色。趙州說我早放下了,你怎麼現在還背著啊?這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就是無相和有相的分別。那位和尚的思維還停留在有相階段,即活著是為了吃飯,趙州已達到了無相境界,吃飯是為了活著。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姑娘要過活,她自己過不去,時機合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背著是為了過河,並不是背著是為了揩油。


雪中送炭――也是這個事例。需要又不破壞平衡。


幫人家也是這樣,涉及到自己、對方、用來幫的物體以及方式,也不能破壞平衡。古代的嗟來之食,心態、心理都是極端不平衡的。


感悟到了這樣,才會享受到「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作龍上天,作蛇入草」,「石壓筍斜出,岸懸花倒生」的樂趣。

有相的善良、有相的慈善、有相的思維、有相的行為都是一種惡,甚至是大惡。


價值觀的底線就是「不給別人增加麻煩」,作為人來說,就是要自己養活自己,裝扮成大師,靠信徒供奉養活的是一種惡,欺騙供奉來發財的是極惡。


善就是不給別人增加麻煩的同時,帶來增量。


宋朝的太祖趙匡胤,為什麼能開創300多年的大宋局面,就是他有這個思維。如他攻打南唐時,他要求部下,寧願不得江南,誓不殺一人。


投資之道就是動態平衡――平衡的維持、打破、回歸。增量就是打破平衡和回歸平衡的源動力。層級和增量,是投資之道中的核心。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不給別人增加麻煩的同時,帶來增量,然後增量不獨享,和社會分享增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規律常識 的精彩文章:

TAG:規律常識 |

您可能感興趣

明代大儒高攀龍 談心學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