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怎麼搞才對路,都來瞧瞧北影節吧!
文 |小飛俠,發自台北
這個台灣人嘴中的「北影節」,就是台北電影節。
上周末,第19屆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揭曉。直播評論區里,有人看似語出驚人,道:台北電影獎比金馬獎更敢頒!此話一出,自然又不免引發一場站隊嘴仗。
如此平淡的頒獎禮,一張乍看陌生的獲獎單,似乎很難令局外人動容。更別提相比之下,論資歷,論影響,長期以來,金馬獎無疑是最負盛名的台灣電影節展:從設立最初就背負著祝壽與衝殺世界影響力的重任,野心放諸整個華語電影圈;落實到細節,競賽頒獎請最國際范的明星唱唱跳跳,影展購票也大方開放國際信用卡渠道。
台北電影獎,一個以蝴蝶做logo、期冀破繭而出的晚輩電影節,真的有資格和金馬做比試嗎?
儘管每個電影節都有各自的定位,但同樣擁有競賽和影展設置的台北電影節確實是在與金馬區隔、對比的基礎上探索出自身存在的意義。
台北電影節下設三個主要單元:台北電影獎、國際新導演競賽、城市主題,由此提煉出其三大特色:本土,新銳,城市。
本土
具體到其中的台北電影獎部分,或許可以這麼說:要看華語電影的發展,也許不能忽視金馬獎這個剖面;要看台灣電影的走向,則一定、必須、千萬要熟悉台北電影獎的口味。
金馬獎19屆的那年,未料香港新浪潮來勢洶洶,整個頒獎禮中夾雜著粵語和不甚標準的國語,混亂、好笑,也令台灣電影人有種被邊緣的沮喪;繼而是大陸電影興盛,一句「金馬變金雞」的調侃里有無奈也有自嘲。
此情此景下,是保護,也是支持,台北電影獎限定只有台灣導演可以參選;是混亂,也是平衡,台北電影獎創造了劇情片、動畫、紀錄片同台競技的可能。
為了避免激勵本土淪為一場小圈子內的封閉自嗨,台北電影獎又規定評委必須有三分之一的省外人士,所以觀眾才有機會看到頒獎現場,原住民主持人阿洛·卡力亭·巴奇辣被評委會主席田壯壯的京腔帶得跑偏;又如陳珊妮雖為音樂人,卻也在評委之列。(熟悉的人都知道她配得一手好樂,更是資深影迷)
這便是台北電影獎立足本土創作與電影製作,但又不止局限於此的一面。
2017台北電影獎評審團,從左至右:林靖傑,陳珊妮,暉峻創三,易智言,田壯壯,惠英紅,鴻鴻,梅峰
新銳
歷經金馬、上影節、北影節(BJIFF)幾屆影展觀影的我,自有習慣已久的選片搶票套路。可第一次拿到台北電影節展映手冊,乍看卻很難在短時間找出眼熟的喜悅。
台北電影節展映不愛炒影史經典和當季三大電影節嚼過的冷飯。
以今年為例,老片集中在經典重現(5部最新修復的影史名片)與林強配樂影片特展。由於台灣日常影展豐富,台北電影節無須再在溫故方面花太多功夫,策展人和影迷要訓練的是對形形色色野路新片的甄選力。
一個年輕的電影節,自然難以拿到最頂尖的資源。但台北電影節並未因此掉入重視展映忽視競賽的深坑。它選擇將「與新導演共同成長」作為一種策略,反將劣勢轉化為優勢,一是由此建立自身的品味與品牌,二是確實大膽地在影片孵化最初就給予新人創作者支持,而非藉以乘某個名導演的水,漲電影節的船。
「蔡明亮可以來參加,蔡明亮的學生也可以來參加」。
於是在陳懷恩、張作驥、陳玉勛、趙德胤乃至詹京霖、王明台等前輩導演都有新作的這一台影豐盛之年,最佳導演獎卻落在台藝大學生呂柏勛手中,其入選片《野潮》是初生牛犢的畢業作,而且還是個只有26分鐘的短片。
看過展映里太多迷影青年感懷藝術創作的困境,呂柏勛倒是樸實的多,取景家鄉苗栗海口,由小男孩一天中的經歷與抉擇見青春成長,同時自然呈現偏鄉土地的人情風貌。
台北電影獎短短歷史裡有幾次壯烈的撕逼,其中一例是2008年,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一度嘗試取消劇情長片、短片、紀錄片、動畫片的不分類混合競賽制度,體現對劇情片的偏愛——正是那年,《海角七號》及眾多票房黑馬影片出世,令低迷許久的本土市場似乎出現商業生機。
這一看似迎合潮流的舉措,卻並未討到電影工作者和評論家的歡心,就連魏德聖也不甚滿意,參與到聯署行動中。
細細想來,看似引向商業與工業運作的扶持政策,恰恰阻斷了新人導演從短片逐步進入長片的紮實路徑,也造成對紀錄片、動畫片等多元類型的壓制。
要知道,當今台灣名導如鍾孟宏、戴立忍,早前也是憑紀錄片(《醫生》)、短片(《兩個夏天》)從台北電影節走出去;而摘得本屆首獎的黃信堯,最早也是拍紀錄片《沉沒之島》贏得百萬(新台幣),後將15年參賽短片《大佛》中的荒誕元素移植,才有這次一鳴驚人的處女劇情長片《大佛普拉斯》的誕生。
在《妖貓傳》爆出150億日元製作費的今天,百萬首獎的獎金相比之下簡直寒酸。但它所引發的關注,恰恰說明在資本支配的今天,這一獎項肩負著的精神含義更為重要:它無須再多美言既有主流的工業和產業機制,不如回到創作的原點,優先看重作品的原創潛力。
《大佛普拉斯》
順便要說,除了新銳,台北電影節的另一重「新」,是新鮮。
去年台北電影節結束後,台灣影評人、策展人鄭秉泓曾發文反思,指出台北電影獎入圍的10部劇情長片里,有7部都是當年或去年度上映過。
而在本屆台北電影節,這一現象則有所改善,多部入圍的熱門劇情長片如《順雲》《大佛普拉斯》《強尼凱克》《蔓菲》《徐自強的練習題》《自畫像》等都還未上映,官方網站細心列出定檔影片以便影迷做安排。
《強尼凱克》
此情此景下選擇台北電影節做世界或島內首映,或以較為成熟的攝製條件當之無愧摘得技術類或演員獎項,配之以形形色色的映前、映後及展覽活動,則體現電影節對於富含藝術氣質的院線劇情片,在口碑行銷方面的助力作用。
城市
冠以「台北」之銜的台北電影節,前身是中時晚報電影獎。1998年,台北電影節成為台北市政府項目,配合台北雙年展,國際藝術節等,從電影、美術、戲劇等方面展示和交流台灣文化成果。
數學好的人大概一眼看出,1998年計數的台北電影節今年原本該是20屆。之所以缺掉一屆是因為2000年-2001年跨年舉辦台北電影節後,時任「文化局長」的龍應台倡導停辦一年,以定位台北電影節的角色及規劃未來出路。
從2002年開始,台北電影節在「新銳」之外找到另一個關鍵詞:城市。如果說「新銳」更純粹地側重於電影節本身的藝術文化層面,「城市」則較為明顯地成為官方與電影藝術之間的銜接點。一方面,台北電影節以市民為主要服務對象;一方面,加入「城市主題單元」,每年選取1~2個國外城市作重點展映,並舉辦相關座談、演出,開展交流活動。
前面說過,台北電影節不重溫故,但是在「城市主題」部分,市政府若能和策展人良好合作、整體規劃,也可以重新發現、引進一些過往少受重視的影人、影片,於市政之間可創造交流機緣,於普通民眾則可看到不同文化,一舉多得。例如,2015年台北電影節的主題城市是里斯本,剛去世兩個月的葡萄牙導演奧利維拉有五部作品被選入,卻又因此跳出一般紀念展的思路:不僅僅是資深影迷緬懷,普通民眾也在城市與國家文化的吸引之下願意走進影院,一窺其貌。
電影節促使普通市民對腳下土地進一步的體認,不僅因為電影放映天然與城市漫遊交映。限定本土參賽的台北電影獎,更使得入選影片集中於身邊人事,在熟悉的風景與熱門的社會議題中找到親切感(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觀眾會在解嚴三十年之際,票選出以冤獄為題材的《徐自強的練習題》)。
《徐自強的練習題》
而在影片策展之餘,仍有精力籌劃與電影主題相關、卻又不限於電影的一系列活動,如城市漫遊集章、貨櫃市集、夏日祭表演等,則讓我對整個統籌部心生敬佩。那代表著專業策展人不是站在「迷影人」或「專家」的至高獨尊的位子上,更是真誠邀請普通民眾分享電影的趣味。
不禁想到今年與《大佛普拉斯》角力的另一勁敵:《強尼凱克》,影片聚焦台北都市人的疏離與困頓。當鏡頭橫掃人潮洶湧的捷運站牌,又或車水馬龍忠孝高架橋,觀眾似乎能夠自然進入和直面自己真實的生活狀態。
而在洗手間偶遇女主角瑞瑪席丹,坐區間車從基隆回來立刻辨識出《順雲》山城閣樓的所在地後,也忍不住感性地慨嘆,也許只有在台北這座密集、緊湊的城市中,電影才真的有可能和生活切實地融為一體。
《順雲》
如今,台北電影節仍舊在具體環節中隱隱透露著城市精神。但從去年開始,台北電影節取消了「城市主題」單元,代之以東南亞新勢力、亞洲之光等單元,顯示這一電影節成長至今,在區域定位方面的更大雄心。
無論對城市主題的放棄是好是壞,但從初期停辦反思,再到當下,台北電影節在相對固定的班底、穩定的運作套路中,難得還能夠保有靈活調整的空間和進取的條件與心意。
並非所有具體的措施都可以拿來主義,但多數問題是相通的。回到身邊相愛相殺的上影節與北影節,策展人肯定從一開始就意識到,要從塔可夫斯基展之類的影片規模、放映時序、票價競爭等惡性比拼中走出來,做有特色的策展單元,才能真正體現策展和引導之意。
接下來,如何在整體布局中將「頭號」爭奪暫時地放置一邊,正視自身的地緣條件,做整體的展映、競賽乃至宣傳規劃;如何不僅僅止步於滿足影迷求片若渴的慾望,也能構建電影圈同仁對話的平台及培育新作者的品牌,確實任重而道遠。
作為對台北電影節的觀察,最後落點在對大陸電影節一點微小的反思,並非厚此薄彼,而是衷心期冀。我相信電影節內部的運作,眾多人員合力而成的過程中,諸多無奈、諸多辛勞、諸多協調,都非我輩普通影迷所能了解,也非一時一日便能飛躍。所以,在這篇粗淺梳理台北電影節的文末,我決定將本屆台北電影節新增的獎項——楊士琪卓越貢獻獎——放在最後介紹。
今年是台灣導演楊德昌去世十周年,在其《青梅竹馬》的片頭,特別有一段黑底白字,寫著:獻給楊士琪,感激她生前給我們的鼓勵,製作全體同仁。去年新修復的版本中,這段片頭消失,金馬獎前秘書長鬍幼鳳甚至費力反映,才將片頭恢復。而今年,台北電影節將「卓越貢獻獎」與「楊士琪貢獻獎」合併,構成楊士琪卓越貢獻獎,頒發給新電影宣言的起草人、也是「台灣馬雲」的詹宏志先生。
楊士琪並非導演,但在新電影的歲月里,當吳念真因《兒子的大玩偶》「削蘋果」事件在會場哭得手足無措時,是這位中時報的記者大膽披露內幕,才得以保全完整的影片;至於詹宏志,則在眾人推諉的情況下,起草《台灣電影宣言》,稍後更是身體力行地為侯孝賢、楊德昌等人的影片籌措資金,也會和太太一起為楊德昌劇組煮飯,聽導演嘮叨傾訴。
楊士琪在1984年早逝後,諸多影人倡導設立的紀念獎只頒發三屆就停掉了。如今這一獎項的恢復同樣歷經波折,乃是胡幼鳳等人同幾任文化局長扯皮,又訴諸台北電影節諮詢委員會才終於力爭而來。楊士琪本人、楊士琪貢獻獎由來始末乃至詹宏志獲獎,並非是沉湎於新電影的舊時代而不醒。
它表達的是一個事實,傳達的是一種精神,一點鼓勵:好電影湧現並不單單因著導演的創作,也依賴於官方、策展人、媒體等幕後工作人員的靈活勇氣及通力合作,依賴於普通觀眾的理解關注和熱情支持。而我們所有人,都將是這個時代的見證者。
視頻推薦 |「十個讓你揮手告別前半生的虐心時刻」,奇愛博士為你精選10部電影里的10個感人場景,無一不是叫人心碎,又能帶來無限勇氣的關鍵一瞬。
推薦 |「文慧園路三號」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這部口碑爆表的動畫,只有毒舌賽人敢罵
※這種針砭時事、直擊現實的喜劇世間難尋!
※我來過,我戰鬥過,我真的很在乎這結局
※萌到爆炸:別光擼貓了,你是狗的整個世界啊!
※影評人為《悟空傳》又撕起來了!
TAG:文慧園路三號 |
※熱熔膠膜聽起來就不錯!趕緊來瞧瞧!
※你還當媽呢?連餵奶都不會,快來瞧瞧吧
※看啥天氣預報啊,家裡養這盆花就夠了,快來瞧瞧!
※快來瞧瞧,煮老白茶的秘訣,你都掌握了嗎?
※全世界最會賣萌的河馬,看到它心情都好了,都來瞧瞧吧!
※對象都換了情侶頭像還不換?張張精選,好看到炸!還不進來瞧瞧?
※飄窗該怎麼設計?過來瞧瞧吧!
※羊奶粉這麼看,就對了,快來瞧瞧!
※畫報已難尋?來園子里瞧瞧就對了!
※沒見過客廳裡面有門的電視牆吧?快來瞧瞧
※這個夏天!熱巴花痴終於上線了!走,我們去瞧瞧!
※都說套裝不如裙子,眼見為實,瞧瞧這幾款秋裙,連背影都美爆
※你想讀懂父母的愛,就去瞧瞧他們的背影吧
※漂亮!快來瞧瞧植物界的「嚶嚶嚶」吧!
※看到大白牆就心痒痒……來點顏色瞧瞧!
※如果戚繼光活著的話,努爾哈赤還能那麼囂張嗎?來瞧瞧
※這1種水果會致癌,連醫生都躲著!愛吃水果的你最好來瞧瞧
※交了新朋友閨蜜頭像還不換?張張精選,好看到炸!還不進來瞧瞧?
※這六個星座的愛情軟肋,快來快來瞧瞧吧!《下》
※東北「殺豬」時候吃的幾道菜,瞧瞧你有沒有流口水,怎麼吃都吃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