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護衛艦,尷尬在理想與現實間

美國護衛艦,尷尬在理想與現實間

隨著佩里級護衛艦退役,護衛艦這個艦種暫時從美國海軍中淡出了。然而,美國海軍關於護衛艦的爭論並未因此偃旗息鼓,反而隨著瀕海戰鬥艦的未來規劃調整愈演愈烈。國會、軍方、軍火承包商三方你來我往,好不熱鬧,可新一代護衛艦究竟什麼樣,卻難有定論。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美國海軍為何偏偏在小小的護衛艦上遲疑不定?這還得從美國海軍對護衛艦的一貫認識說起。

便宜的及格線

在美國的艦艇種類中,護衛艦是個歷史悠久的艦種。當下,我們稱作護衛艦的美軍艦艇,開始於冷戰中期,在此之前,美國海軍中就已存在這一類型的艦艇,並賦予其「護航驅逐艦」(DE)的稱呼。為防止混淆,我們姑且將護航驅逐艦和之後與其地位相當的護衛艦統稱為護衛艦。

無論如何稱呼,其實,護衛艦在美國海軍的發展和世界護衛艦的發展極為相似,都是直到二戰才正式開始。其最初的需求源於為穿越大西洋的商船隊執行護航任務。在「俾斯麥」號戰列艦沉沒後,納粹德國海軍基本放棄了用大型水面艦艇進行遠洋破交的嘗試,轉而將全部希望寄托在得到部分航空兵支援的潛艇部隊身上,最早的護衛艦,就是圍繞反潛和護航這兩項核心任務展開的。

二戰時期的美國護航驅逐艦,很鮮明地表現出了這種思想:它們噸位不大,卻有著相對不錯的航海性能;動力系統並不強大,用柴油機、渦輪電機的都有,航速不高(既有商船航速慢的因素,也有潛艇航速慢的因素)卻有著很長的續航力,可以全程為穿越大西洋的商船護航;艦載武器以各種高平兩用的中小口徑火炮為主,出於反潛作戰的需要,艦上各種深水炸彈發射裝置一應俱全。更重要的是,這些護航驅逐艦的結構簡單,造價也十分便宜,便于軍方大批量採購和快速建造。二戰中後期,大量護航驅逐艦入役,同時滿足了北大西洋護航作戰和太平洋地區輔助作戰兩大需求,成為美國海軍不可忽視的「雜兵」之一。

二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護航驅逐艦的發展繼承了二戰期間的特點。在上世紀50年代,由於蘇聯海軍建造了數以百計的常規潛艇,使得美國仍要面對與二戰時期差不多的水下威脅,也讓護航驅逐艦有了繼續存在的必要。蘇聯核潛艇出現後,美軍隨之調高了對護航驅逐艦的航速要求;反潛導彈、反潛直升機、拖曳聲吶等新技術出現後,護航驅逐艦也隨之引入。當然,對護衛艦的價格控制一刻也沒有停止。發展到佩里級時,這種「吝嗇」也沒有發生質變。護衛艦雖然偶爾也能加入航母戰鬥群,但其防空反潛能力都是編隊墊底的水平。

冷戰結束後,護衛艦的作戰環境徹底改變。蘇聯解體,使曾經的紅海軍水下艦隊一蹶不振,此前最為關鍵的跨大洋護航反潛任務瞬間消失,大量老舊護衛艦在這時退役,較新型的佩里級雖然還在服役,但該艦無法發射「戰斧」導彈,也不具備護衛航母戰鬥群的防空能力,多半只能作為巡邏艦,在低威脅海域顯示美國的「存在感」。美國海軍對其也是不疼不愛,在其裝備的「標準」-1艦空導彈退役後,甚至都不再尋求替換裝備,而是直接拆除了MK13發射架後以25毫米機關炮取而代之。

顯然,美國海軍中傳統護衛艦發展到佩里級算是走到了頭,而之後發展出來的瀕海戰鬥艦,已經和護衛艦的概念完全不同。

計劃趕不上變化

一般情況下,外界都將瀕海戰鬥艦視為美國護衛艦的直系後裔,畢竟無論從噸位、尺寸,還是訂購數量來看,該型艦都像是為了替代佩里級量身定做的。然而,與主要在深海大洋進行反潛作戰的護衛艦不同,瀕海戰鬥艦的主要任務是在淺水近海展開,加上美國海軍戰略發生變化,導致瀕海戰鬥艦與護衛艦的實際作用截然不同。

與護衛艦相比,瀕海戰鬥艦最大的不同,是其突出的多用途性。這裡的多用途性並非指防空、反潛等多種戰鬥功能,而是反潛、反艦、掃雷等不同的作戰任務。作為一種取代護衛艦、掃雷艦和巡邏艦三類艦艇的「全能」艦船,瀕海戰鬥艦從一開始就不是一款純粹的戰鬥艦艇。當然,將三種功能集於一身必然導致艦艇尺寸和成本的上漲,因此瀕海戰鬥艦採用了任務模塊思想,通過更換任務模塊實現艦艇功能的轉換。為縮短轉換周期及提高生存性,瀕海戰鬥艦具備45節以上的航速,方便艦艇在任務海域和港口之間往返。瀕海戰鬥艦與傳統護衛艦之間唯一相似之處,就是對廉價性和數量的追求。在瀕海戰鬥艦設計建造過程中,「量產後單價控制在三億美元」,一直是瀕海戰鬥艦的賣點。因為要替換的艦艇不僅僅是佩里級,所以只有保證其價格維持在一艘伯克級的四分之一左右,才能讓美國海軍在批量採購該艦的同時,不影響大型艦艇的經費供給。

單純從設計上看,最終建成的瀕海戰鬥艦,在航速、造價、航海性能等主要方面取得了較好的均衡。其單價雖然比最初價格高了20%,但尚在美軍可承受的範圍內。寬大的艦體具備很好的升級潛力,為不同的任務模塊預留了相當的空間,寬大的飛行甲板則為其獲得了良好的航空作業能力,使得傳統的艦載直升機和無人機可以一同上艦。

當然,後來的故事就廣為人知了,由於瀕海戰鬥艦關鍵的任務模塊開發出現問題,瀕海戰鬥艦的掃雷和反潛作戰功能遲遲不能「上線」,多用途性能大打折扣。此外,由於沒有配備反艦導彈,瀕海戰鬥艦的對海作戰能力甚至比第三世界國家的小導彈艇還要孱弱。隨著潛在對手的實力大幅提升,瀕海戰鬥艦單靠隱身和航速已難以躲避打擊,防空作戰的必要性大幅提高。加之從國會到海軍支持傳統護衛艦的勢力,都強烈要求海軍將瀕海戰鬥艦「護衛艦」化,瀕海戰鬥艦項目雖未被徹底下馬,但也難逃被徹底整頓的命運,原本數量高達52艘的瀕海戰鬥艦建造計劃最終慘遭腰斬,只剩28艘被列入建造計劃。

比起數量上的削減,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可以被視為是對瀕海戰鬥艦理念的徹底背叛:2016年9月,美海軍針對瀕海戰鬥艦提出了一系列變革,放棄可更換的任務模塊,讓每艘瀕海戰鬥艦都只專註一種任務。如此一來,不僅瀕海戰鬥艦用於快速往返戰區和港口的高航速失去了意義,瀕海戰鬥艦最大的賣點——「多用途」也化為烏有。美國海軍實際採購的,只是使用同一船體且有著不必要高航速的武裝掃雷艦和高速巡邏艦。

兩條腿走路

對美軍而言,所謂新一代護衛艦計劃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如何處理已建造好和下單的28艘瀕海戰鬥艦,另一部分則是如何以最少的成本和時間,將下一代的護衛艦送上船台。前者因木已成舟,只能在現有平台上改進。考慮到瀕海戰鬥艦中有大約三分之一要裝備掃雷模塊成為反水雷艦艇,實際需要「護衛艦」化的瀕海戰鬥艦還有20艘左右。

至於接下來要建造的「正規」護衛艦,雖然在早期投標階段,美軍對各種投標方案都「來者不拒」,從義大利芬坎蒂尼公司提出的美國版FREMM護衛艦、巴斯鋼鐵同西班牙納萬蒂亞造船廠合作提出的美國版F-100護衛艦、BAE系統公司的26型護衛艦、丹麥伊萬·休特菲爾德級護衛艦,到亨廷頓-英格爾斯集團以傳奇級國家安全巡邏艦發展而來的護衛艦,幾乎囊括了西方大多數的新型護衛艦類型,以至於在現有兩型瀕海戰鬥艦基礎上衍生而來的護衛艦方案,反而顯得不那麼引人注意。

儘管如此,很快大家就發現了所謂護衛艦投標中的貓膩。按照美軍的要求,整個護衛艦設計方案的選型時間只有18至20個月,對護衛艦的功能需求則要在2017財年前才能基本明確,而到2019財年,首批兩艘護衛艦的訂單就將下達,並開始建造準備過程。如此緊張的研製和採購進度,那些要從頭開始調整並適應美軍技術指標和性能的外國船廠,根本來不及拿出堪用的方案。傳奇級國家安全艦雖是本國產品,但改為護衛艦後,必然會導致其本就不低的成本(七億美元)出現大幅上漲,導致軍方難以接受。這種情況下,反倒是低調的瀕海戰鬥艦衍生方案,很可能成為海軍的最終選擇。

其實,早在瀕海戰鬥艦風頭正勁之時,為藉助這一品牌拓展外貿市場,承建瀕海戰鬥艦的洛克希德-馬丁和通用兩家公司,就已經依託兩艦設計了多款不同規格的外貿護衛艦。其基本設計思路仍沿襲瀕海戰鬥艦既有布局,通過拉長或縮短艦體建造不同噸位的平台,並在不同級別的艦體平台上配備不同級別的武器和電子系統。

這些項目中,美國與沙特初步訂購的四艘MMSC(多用途水面作戰艦)比較有代表性。該型艦艇雖然尚未正式開建,但相關艦用設備已基本確定,我們不妨藉此一窺究竟。

按照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公布的資料,這四艘在自由級瀕海戰鬥艦基礎上衍生出的護衛艦,每艘都裝備一套COMBATSS-21戰鬥管理系統、一套TRS-4D有源相控陣雷達、一套UPX-29敵我識別器、一套低頻拖曳主/被動變深聲吶、兩座八單元MK41垂直發射系統、兩座四聯裝「魚叉」反艦導彈發射架、一座「海拉姆」近程艦空導彈發射架、一門MK75型76毫米艦炮和十挺12.7毫米重機槍。此外,還有魚雷誘餌等防禦性武器。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瀕海戰鬥艦的空間冗餘有限,即使安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恐怕也只能安裝長度最短的「自衛型」,這意味著其僅能裝備長度較短的ESSM中程防空導彈。應該說,作為一型排水量3500至4000噸的護衛艦,這型艦艇的武器裝備及電子系統算是中規中矩,基本採用了國際市場上檔次較高的貨架產品,而從有源相控陣雷達和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配置看,這四艘艦更像是防空加強型瀕海戰鬥艦。

假設美軍自己在改進瀕海戰鬥艦時也參照這一方案,那麼,MK41垂直發射系統搭配ESSM也算夠用了。不過,如果認真分析,不難發現,在美軍的作戰體系下,所謂的「增強防空能力」,多少有點偽命題的意思。對於美軍假想的未來作戰環境而言,如果在諸如非洲地區這樣的低威脅區域,那麼瀕海戰鬥艦目前配備的「海拉姆」導彈已足以應對可能的威脅;如果在高威脅海域作戰,只增加ESSM所實現的增益,並不能保證瀕海戰鬥艦萬無一失。考慮到美軍不可能讓瀕海戰鬥艦在高威脅海域孤軍深入,瀕海戰鬥艦還得依靠美軍整體作戰體系。相反,ESSM佔據了護衛艦上不多的模塊武器安裝位置,反而阻礙了其多用途的擴展。而從一開始計劃取代護衛艦、掃雷艦和巡邏艦的瀕海戰鬥艦變成單獨的護衛艦,瀕海戰鬥艦「以一代多」特點的消亡,意味著美軍必須重新恢復已被取消的掃雷艦隊,這筆賬雖然算不到護衛艦頭上,但對海軍而言卻是不得不掏的開銷。

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由於傳統護衛艦很少承擔美國航母編隊的直接護衛任務,因此跨大洋遠海護航任務的消失,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傳統護衛艦喪失了其賴以存在的基礎。在此之後,美國一直嘗試重新定位護衛艦的特有使命,並用伯克級這樣的高性能驅逐艦去執行不少護衛艦該執行的任務。

如今,美國的護衛艦應該做什麼呢?從美國海軍最早研製瀕海戰鬥艦的動機看,美軍需要的是一款能承擔各種多樣化任務的「雜用艦」,獨自執行各種各樣的任務,而不是將該艦編入航母打擊大隊,承擔外圍防衛任務的護航型艦艇。瀕海戰鬥艦的各種設計,包括巨大的多用途艙室、較高的航速,本質上都是為了多用途,尤其是各種非直接戰鬥任務的需要。這樣看來,這種所謂的「護衛艦」與其說是「通用作戰艦艇」,不如說是新時代的「殖民地炮艦」。這種艦艇不需要特彆強的火力,也不需要特別高的航速,更多強調的是在海外不間斷保持存在,併兼顧各種輔助任務。

這樣的設計使命,看起來與歐洲一些國家研製的所謂「支援艦」更相似。丹麥的阿布沙隆級多功能支援艦,德國的F125型護衛艦,都致力於滿足多用途低烈度任務。相比之下,瀕海戰鬥艦為了追求高航速而選擇了超大功率的動力和相對小的艦體,在基本構型上與上述艦艇差異巨大,但在本質上,它們所要面對的威脅和所執行的任務,大體相似。

從這個角度看,美軍在高威脅的作戰環境中本不需要護衛艦這樣一種艦艇,而在低威脅甚至和平的條件下,使用造價高昂的驅逐艦又顯得太過浪費。究其根本,美國需要的護衛艦,最重要的指標仍是廉價性和可批量建造性,即以儘可能少的價格建造數量上滿足需求、性能適中且突出多用途性的水面艦艇,而不是不惜一切代價執著於執行高強度作戰任務的高性能護衛艦。正如一位軍事評論員點評的那樣,美國海軍本質上是把瀕海戰鬥艦當作掃雷艦、獵潛艦和巡邏艦,而給這些艦艇配備先進的防空導彈,這算個什麼事。

(編輯:張淋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軍事 的精彩文章:

央視直播解放軍西藏實彈演習 外媒驚呼警告印度

TAG:環球軍事 |

您可能感興趣

法國風帆戰艦與現代護衛艦穿越同框,網友:想看定遠和遼寧艦同框
歐洲最具代表性的護衛艦,其中一個與我國護衛艦很相似
艦雖小,但氣場很足:美國海軍伯克艦與我國造護衛艦同框
有了它,中國護衛艦再也不害怕美國瀕海戰鬥艦了!
英國護衛艦試圖挑釁中國驅逐艦,還好英國艦長經驗豐富,扭頭就跑
看到中國軍艦印度心虛了 急找俄買護衛艦同中國對抗到底
此國不愧為美國「小跟班」,派艘護衛艦維護「自由航行」算咋回事
泰國當年放棄中國最強護衛艦:購買的韓國軍艦能在泰國灣服役嗎?
俄軍在美國後院埋「定時炸彈」,新銳護衛艦到古巴,美國真急眼了
緬甸隱身護衛艦參觀紀實,外表讓人眼前一亮,設計充滿大智慧
外媒:中國航母進展順利,同時建造新一代保障艦和護衛艦
中國製造現身,挪威沉沒護衛艦有救了
國產三體護衛艦性能如何?中國版濱海戰鬥艦,性能超過美版
軍工記憶中國最強護衛艦研製秘聞,歷程艱辛竟然還去國外做實驗
美國盟友放棄與美軍共同行動,不願逼近伊朗,已召回本國護衛艦
我國主力戰艦在德展示,防空能力遠超德國最先進護衛艦,驕傲!
韓國現代重工將為韓國海軍建造護衛艦
美國海軍最新型導彈護衛艦,其真實戰鬥力究竟如何?
一艘國產護衛艦駛向印度洋,這國海軍欣喜若狂,感謝盟友慷慨解囊
中國海軍下一代護衛艦即將亮相:性能先進足讓美軍新一代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