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在現代恢復冠禮與笄禮等古成人禮之意義
《略論在現代恢復冠禮與笄禮等古成人禮之意義》
古時成人禮指冠禮和笄禮,這個傳統從西周一直延續到明朝。古代中國華夏族的成年禮,男子滿20歲時行冠禮,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認,之後可以娶妻。女子則是在滿15歲後行笄禮,及笄之後可以嫁人。因此可以說古代的成年禮本意是為了禁止與未成年的異性通婚。冠禮是成年禮的一種高級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說是對成年人婚姻資格的一種道德審查。
漢文化是禮儀的文化,而冠、笄之禮就是華夏禮儀的起點。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舉行這一儀式,是要提示他們: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承擔成人的責任、履踐美好的德行,才能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通過這種傳統的儀式,可以正視自己肩上的責任,完成角色的轉變,宣告長大成人。
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成丁禮演變而來,具體的儀式是由受禮者在宗廟中將頭髮盤起來,戴上禮帽。由於要穿戴的服飾很多,包括冠中、帽子、襆頭、衣衫、革帶、鞋靴等,於是分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將不同材料製成、代表不同含義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後,還要由父親或其他長輩、賓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個「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備日後擇偶成婚的資格。與男子的冠禮相對,女子的成年禮叫笄禮,也叫加笄,在15歲時舉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長替她把頭髮盤結起來,加上一根簪子;改變髮式表示從此結束少女時代,可以嫁人了。
中國的成人禮有數千年歷史,但近半個世紀則很少舉行。可喜的是,近年來有少數有志青年在各地陸續舉辦冠禮和笄禮,這是一群懷揣復興中華文明之夢的年輕人,大多不過二十齣頭,有個別的不到十八歲,卻希望通過以穿漢服,行古禮的形式來喚起人們對華夏文明的自豪感與自信心,這是一種多麼具有民族精神的理想。
這些禮儀都是按古制編排,隆重舉行,但讓很多圍觀的人有種種不明白,他們會不解的問為什麼要穿著所謂的漢服?行這樣的古禮有意義嗎?你們是想復古嗎?這些問題其實不僅是圍觀的人想知道的,每一個熱愛傳統文化的人都應要有個答案。即這些行動的意義何在?
我從圍觀群眾的不解說起吧,有許多人誤以為仿古成人禮是在唱戲即俗稱的「做戲文」,也有一些人誤將漢服認做日本的和服。這的確難怪普通人的誤解,因為類漢服的形式除了在戲台、古裝影視戲和日、韓電影中能夠見到外,平常已難覓蹤跡了。退而言之,日本和服也深受中國的影響,最早是三國之吳,後是唐朝,式樣上有許多與中國漢服相同之處,人們有所誤解也是難免的。只是讓人可惜的是,現代人對漢服所知極少了。雖然我們未必要人人都穿著漢服上街,但漢服作為漢文化的一種獨特文化符號其實具有非常強大的提醒世人的民族意識之作用,這也是漢人之區別於異族的獨特審美標記。
《左傳》有語:「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可見在華夏民族與禮儀之大及服章之美密不可分,衣冠服飾和禮儀制度、思想文化一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環。中華古老的服飾文化絢麗多彩,與民族屬性息息相關。中國也因此自古以來被尊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周時的服制規矩則深深影響了後來三千多年的服裝理念,從此後無論服裝如何千變萬化,關鍵的要素始終都保持不變。那就是:交領右衽、無扣結纓、褒衣大袖。漢服幾乎不用扣子,兩根細細的帶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結纓」,一內一外就牢牢固定了衣襟,據人類學家總結出的規律,處在低緯度地區的人類服飾相對較高緯度的服飾要寬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希臘和古中國。寬衣大袖的國度向來稟賦浪漫。隨著時間的推移,袖子的大小雖反覆變化,卻從來都是流暢的線條,不會刻意去收勒。
有時候看日本的現代電影,人們逢節假日就穿上和服盛裝,顯得非常典雅,對於這種古風我極為欣賞。但反觀中國漢族則幾乎沒有了可以顯示民族特色的服裝了,五十六個民族,漢族之外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難道漢人真的要被西人同化而失去自己的面目了么?我想這絕不是什麼好事。我們的確要向西人學習自由平等博愛公正等良好的價值觀,但並不是說要把自己的文化全盤丟棄淹沒在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浪潮之下,既沒有必要也不可能。
所以,漢服運動正是喚醒民族心靈和文化自信的一種最奪目的載體,何況它本身衣裾飄飄,顏色絢麗,豐富多彩,浪漫之至,如斯之美。穿著漢服讓人神態舉止含蓄內斂、端莊穩重,更有瀟洒脫俗的氣質與美感。
至於行古禮,則必須說說這個禮字。中國人現在其實是不大有禮節了,既少了傳統的周旋揖讓等民國范,又沒有學會西方人的綽士淑女風度,簡直是不倫不類,最多學了點西方的握手禮。而看日本和韓國則較多的保留了傳統禮節,見面點頭微躬身子等,給人彬彬有禮的感覺,誠如孔子所說的「文質彬彬,而後君子」。反觀現在中國人的禮節之缺失,真令人嘆息不已,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少有懂得待人接物應有之基本禮節的。
作為禮儀之邦的泱泱大國,禮可曾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所謂禮樂社會是也。在中國傳統文化上,儒家的禮法具有道德和法律的雙重性質,道德從禮而表現,法依禮而刑,仁決定道德的天然性。因此如汪暉所言禮樂和制度不同,制度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工具理性,而禮樂既是制度文化,又是價值;在我們後世,制度主要是一種規範,而在古代最早的禮可以追溯到工藝技術的發明,因為古人所謂的「制度」中包含著器物的規定。
「禮」起源於氏族社會的祭祀儀式,經過夏、殷再到西周「禮」漸次較為達到了完善,禮也就被作為調整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規範。儒家認為人生活需要一種秩序,對這種秩序,儒家就稱之為「禮」,而「禮」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它是有等級的。按儒家的觀點,「禮」是天地自然秩序的一種模仿。既然天地有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萬物跟它聯繫,不同的現象呈現給我們,那麼當制度建立起來後就一定要體現一種等級。如孔子所強調的那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人要安於自己的身份地位,每個人要做到自己那個身份地位的禮制所規定的本份,這樣社會也就和諧安定了。
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習禮就是修身,修身就是規訓心靈,作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是作為社會人的一種道德信仰和理想,對於它的信奉,就是堅持按「禮」行事,也就是修身和自我奉持,用「禮」的要求規訓自己的心靈,使它符合仁的境界。所以禮和仁是互為表裡,密不可分的。
禮是一種規範,一種規訓,一種典雅的生活方式的養成。古人禮樂連用,有禮即有樂,禮樂本乎天道,依乎人心,人人精心維護,而形成好的、優雅的、高貴的生活方式。
按古制進行的成人禮,當在悠揚的古樂中,主人、正賓、贊者、贊禮、擯者和執事各行其職,從容行進,在莊重的氛圍中完成一個少男或少女的成人禮,其對青少年轉變為成人無異具有極強的振奮提勵作用,這個角色的轉變通過一場「禮」而變得積極有意義起來,提醒他們從此之後肩負的社會責任。這看似沒什麼用的古禮背後蘊含著巨大的教化作用,人在儀式里能夠領會莊嚴肅穆的禮之力量,從而完成對心靈的規訓,將自然人轉換成了真正的社會人。而這樣的禮,我們缺失太久了,我們的人世變得粗鄙粗疏,缺乏了莊嚴感,也就少了許多人世的溫暖。
通過這些成人禮,我看到了禮樂文明復甦的希望,我也希望中國能夠重造一個太平人世,重現民風淳樸的溫暖人間。我認為這就是穿漢服,行古禮的意義所在。
而且恢復古成人禮,從更宏大的角度來看,這還涉及一個文化的多樣性問題,即這個世界上最終將是一個同質化的普遍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多樣性與豐富性被這種同質化的一元文明所同化更好一些呢?還是這個地球上保持各種文明的多樣性更好一些呢?
有許多人從西方的個體權利學說出發,認為只要達成個體的覺醒,以獨立人格立於世即可,而不論何種文化,這種世界主義思想自有其可取之處,然則,一種燦爛悠久的文明能夠生存至今自有其合理和超越之處,故今人不是也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民族的」么?即民族文化和世界主義並不矛盾,地球的和諧是各種文明的和諧相處,而不是某種文明獨大統治地球。何為文明?文明是最大的具有區別意義上的人類共同體,如沃勒斯坦所說,文明是世界觀、習俗、結構和文化的特殊凝結,它形成了某種歷史的總和。亨廷頓則認為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個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不論如何,一個民族的文明是不可能脫離歷史時空而無根的生存。因為人性是彼此相通的,所以這世界的確存在普世性的價值,但又因為各個地方是有不同水土的,故這個世界上也存在各個民族適應這方水土的獨特經驗,它的確有「中國特色」的東西存在。只是彼此不能掩蓋。
如果歷史記憶和負載歷史的經典被抹去了,可以喚醒族群與文化認同的象徵被拆除了,我們靠什麼來確立我們這一群人與另一群人的不同呢?世界上還有沒有叫做「漢文化」的東西呢?這是葛兆光先生的擔憂。金觀濤先生則從軸心文明孕育的現代性和現代社會對自己母體的反叛發出哀嘆,他說人類可能要告別自軸心時代以來的那個不死的精神世界,那個使生命不朽、人生充滿著宗教和道德追求的三千年了。
這些反思都是對民族文化的召喚與追思呀。
一種文化傳統就是一種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模式,其多樣性正是像物種的多樣性一樣是演化的結果。傳統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依據不同的文化目標選擇的結果,各個族群不同的傳統可以說主要是社會集團的構成、價值觀、行為方式、藝術、語言、宗教等方面的差異,它們沒有好壞之分。
無論你願意還是不願意,只要生活在這個區域里,你就會受到這個傳統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個人習得傳統,部分是通過有意識的教育,大部分則是通過無意識的模仿。個人通過模仿和認同把老一代以及同伴們的信念、認知、態度、情緒以及行為方式逐漸內化。當然,要深刻理解一個傳統,必須接受持續不斷的深入學習。
所以對於傳統,我們首先要做到的是確信,只有在相信的基礎上才能學習,才能穩定的傳承,你根本不相信,怎麼去學習?不學習,你怎麼深刻的理解它?怎麼知道它的對錯與好壞?又何談批判?
什麼是批判?西方康德的哲學被稱為批判哲學,康德對「批判」有相當好的解釋。批判原本在古希臘是法官斷案的意思。法官斷案需要兩個條件:第一法官要聽各種意見才能兼聽而明,不偏袒一方;第二孰是孰非必須有根據,法官只能根據比他更客觀更高度清明的法律,而不能以自己的情緒、學派或與雙方的關係為依據。法官根據法律做公正的判斷叫批判。批判應該是者還其為是,非者還其為非。
如果對一個博大精深,綿延流長的文明根本不知曉,不理解,也能做批判的嗎?那隻能是讓人笑掉大牙的事。不可否認,年輕時我也做過這樣狂妄自大的傻事,但現在我至少學會了審慎的對待一個古老的文明,不管是華夏文明,還是印度文明,或者基督教文明,我願意首先虔誠的懷著敬意去學習,再來辯析,正如《中庸》里所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我想,這至少是正確的態度。
因此,在當代恢復古制之成人禮,我看大有必要,不知諸君持何意見?
【正已不求於人,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居易以俟命】
TAG:人間世逍遙遊 |
※古代女孩的成人禮——笄禮
※文史|中國古代成人禮
※乾燥——紅茶的「成人典禮」
※千奇百怪的成人禮儀式
※一份特殊的「成人禮」
※因為欣賞詩詞而選擇成人之美的愛情故事,流傳千古成美談
※總冠軍,郭艾倫的「成人禮」
※邂逅一場成人禮
※「案列展示」松溉古鎮孝親文化節,傳統成人禮大放異彩
※胖姑娘的成人禮
※范丞丞與張藝興拍時尚大片,這應該是最好的成人禮物
※成人所謂的儀式化
※成人禮——寫給妹妹的信
※成人之禮 唯愛首金——「大成金」系列產品點燃傳承之火
※《鐵血戰士》絕對能成為你科幻觀影的 「成人禮」
※周益帆成人禮打動米蘭,成為僑界新時尚
※成人科幻動畫被寫成荒誕論文,竟然還能在學術期刊上發表?
※人骨磨成粉末,又重新塑成人形埋葬,宋代這座古墓專家也解釋不了
※感謝特朗普,貿易戰是給中華民族復興的成人禮
※她的成人禮,開始於他們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