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朱東老師薦書:聽1000場「國學講座」,不如看看這位皇族後裔畢生講學的精華

朱東老師薦書:聽1000場「國學講座」,不如看看這位皇族後裔畢生講學的精華

點擊關注

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gxjhshys





今天給大家介紹三本中信出版社推出的儒學新書,作者是

愛新覺羅·毓鋆。




孟子說: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在介紹這三本書之前,先了解一下作者愛新覺羅·毓鋆這個人。既然姓愛新覺羅,顯然就是滿清皇族之後。事實上,毓老師是滿清禮親王世鐸之孫,和碩禮親王誠厚之子,與滿清末帝溥儀同年,毓鋆這個名字也是出自溥儀的「御賜」。




出身皇家,自幼既得以師從名家,接受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先後師從自幼受宮廷教育,即長又師事陳寶琛(皇儲之家庭老師、宣統帝之太傅)、鄭孝胥、羅振玉、柯劭忞(蒙古史學者)、王國維、康有為、梁啟超、和葉玉麟等先生,習經史子集之學。




1948年到達台灣後,又自學30餘年,於1971年在台北創設了「天德黌舍」(後改為「奉元書院」)從事私人講學的事業,直至2011年去世。



從其畢生經歷不難看出,所謂皇室的出身,不過其一生當中不期而遇的遭逢而已,

一位學養身後的儒者,才是毓老師真實的身份

。因此,其在講學的過程中,自然要帶有濃濃的傳統儒者的風範。




中信出版社這一次所出的三本書《毓老師說論語》,《毓老師說易傳》和《毓老師說人物誌》,就是在毓老師長期講學的實錄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



其中的《毓老師說人物誌》,我抽時間看了一下,就以此為例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三部書的基本特徵。




毓老師的這三書,對於今時今日的大陸讀者來說,可謂來得正是時候。尤其適合那些有志於學,有求於用的傳統文化愛好者。




原因二:



第一,毓老師所使用的解讀方法,是一種基於經典解讀經典的,非常傳統或曰正統的解讀方法。




其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在其解讀的過程中,連續的,大量的引用經典,來闡釋其觀點。




比如這一段:





毓老師在闡述「敘詩志,則別風俗雅正之業」一句的時候,




首先引用了《尚書·堯典》來解釋詩與人的基本關係,或曰詩對人的基本價值——「詩言志」,「志者,心之所主也。」




接著又連續引用兩句《論語》進一步講述作為文學作品的《詩》,在人的現實生活中的意義與功用。




不長的文字,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將為什麼「敘詩志,則別風俗雅正之業」,闡述的有理有據,清清楚楚。




再比如這一段:




在闡述何以平淡能夠「調成五材,變化應節」的時候,綜合引用了儒家——《論語》《荀子》和道家——《莊子》中的章句和觀點,來闡釋做人應當有變有守,平衡適度的基本原則。




與大陸目前流行的「心得」式,或者乾脆就叫他散講式解讀方法相比,這種傳統的階段方法有兩個顯著且又重要的不同之處——




首先是這種解讀方法,需要講經者擁有深厚的學養,由此就屏蔽了那些不學無術的濫竽充數者;



其次是這種解讀方法,必然且自然的將解讀的內容,鎖定在傳統的思想範疇之內,能夠保證其始終保持在正道之上,而不至於走偏,既不至於成為某種偏激思想的媒介,也不至於不小心淪為無聊的心靈雞湯。




因此,當下的大陸讀者,從毓老師的解讀方法中,得到的不僅是豐厚的知識,更有近乎原汁原味的傳統的熏陶,以及鑒別所謂國學課程真假的尺度——凡不是這種基於經典解讀經典的關於傳統文化的講授,多半有問題(或者水平不夠,或者心思不正)。




第二,毓老師在解讀的過程中,不僅有對經典的大量引用,而且也有對所解讀,所引用的經典內容的深刻解讀,其中不乏精彩之處。




比如這一段對「致中和」的解釋:





僅僅「致,是主動力。」一句,就可謂揭示了人生修養的最關鍵之本質——必須心有所向,必須有一個主動上進的意願,才能有後續的努力與堅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以「志於學」作為其人生的起點。




後面「中與和不是相對的,此時宇宙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更深刻,因為他告訴我們,人本來就應當是與天地一體而成和的,只不過由於脫離了「中」的狀態,也就是失去了與天地成「和」的可能。但是,因為作為物質存在的我們,始終保持著與天地一體的屬性,因此也就始終保有著回到「中」的狀態,重構與天地「和」的關係的可能性。




所以,孟子說:學問之道,在求其放心而已矣。(放,丟失,遺失意。)




讀者在讀這樣的書的時候,得到的不是一個單調的,一維的知識,而是一個立體的多維的體系。




知識和體系的不同在於,知識不過是一些獨立的構建,基本沒有,即使有也僅僅是一些簡單的實用功能。體系則不同,體系就如同一部成型的機器,即使簡陋,也能切實的解決某些現實的問題。




事實上,毓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涉及了大量的現實應用問題,於有意無意之間,起到了引導讀者藉助由傳統文化構建起來的思想體系,去思考,應對,解決現實中的種種問題,從人生大小事,到事業明暗局。




比如這一段:





就從選人的標準,用人的原理開始,很快的轉向了關於讀書對人的價值問題。也就是從如何用人,轉向了如何提升個人的修養境界,變成一個可用之人的問題。




雖然,用人是一個大問題,但是畢竟用人者寡,被用者眾,而且在事實上,即使身居要職,也基本上無法完全擺脫為人所用,甚至是爭取能夠為人所用的境遇。




如何用人,固然是在講用的問題;如何能夠為人所用,則可謂是體用結合了。




因此,我說這是一部非常適合於既有志於學,又有求於用的讀者來閱讀的書——完全無志於學的人,根本無法忍受其中大量的引用,因此不會讀,也不必讀;對於完全立志於學問,而無心於應用的人,這幾本書略顯簡易,也不必讀。




對於這個全民普及讀書的時代來說,至少對於絕大多數而言,學與用是並重的,這也是為什麼大陸的國學課程往往被冠以「某某的智慧」等名目的原因。




只不過,一旦失去了像毓老師這樣對經典的依託與秉持,所謂的「某某的智慧」,不過是另一些某某的小聰明,甚至是胡思亂想罷了。




最後,還要說一下中信出版社此次選題的精妙之處。




這一系列的毓老師說,選擇了《人物誌》,《論語》和《易傳》三部。




其中《人物誌》是由三國魏劉劭所作的一部,系統品鑒人物才性的玄學著作,對後世中國的政治家的人才觀具有重大的影響,顯然是一部實用性很強的,在個人修養與品鑒人物兩個方面,都極具指導意義的書籍。




按照中國傳統的說法,這是一部講「用」的書。




《論語》和《易傳》不僅是毓老師在講學過程中最常引用的內容,而且也在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論語》是儒家的源頭和基礎,熟讀《論語》就能基本掌握儒家,乃至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大部;




《易傳》是對《周易》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的系統闡述。人們在讀《易經》的時候往往沉醉於卦象繫辭,殊不知《易傳》才是核心所在,沒有讀懂《易傳》就相當於沒有讀《易經》;




反之,一旦真正讀懂了《易傳》,至少對於絕大多非專業人士而言,讀不讀卦象繫辭,其實並不重要。因為,此時你已經掌握了《易經》的綱領。




——按照中國傳統的說法,這兩部書是講「體」的書。




因此,這三部書其實是一個體用相成,讓讀者學有所得,用有所據的整體。中信的編輯將這三本書一併出版,也可謂用心良苦了。




從經典中讀出智慧與活力


在生活中感受情懷與學識







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

  美尚 · 臻選  



《毓老師說論語》《

毓老師說易傳》


《毓老師說人物誌》


___


不止知識,更是見識



[ 長按二維碼 進行購買 ]





▼ 點擊

閱讀原文

進入商城,在經典中尋找中國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的精彩文章:

劉墉:凡事都往好處想
擁攬善真 就是修行
把醉美的時光,停在指尖上
最強廚房收納大法,看這20條就夠了!

TAG: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人傳統祠堂的老祖宗都是古代的皇族,那些老百姓後裔呢?來看看
清朝皇族後裔,將中醫隗寶無償捐給國家,今年103歲依然很健康
他是滿清皇族,無償捐美國183件國寶,以450萬美元賣給祖國
30個有中國皇室血統的姓氏,快來看看你是不是皇族的後裔?
隱姓埋名300年!甘肅老農拿出玉璽自稱皇族後人,專家:你贏了
歷史上最囂張的皇族子弟,12歲權傾朝野,14歲使4名宮女懷孕
大清皇族在西方人眼裡的模樣,100年前法國畫報
山西「宰相村」一個家族,2000年長盛不衰,繁榮勝過皇族
古皇族、貴族和士大夫尤其鍾愛此物,更見證中華5000多年的歷史
隱姓埋名300年!甘肅老農拿出玉璽自稱皇族後人,專家竟然這麼說……
溥儀的親妹妹,活到了2004年,臨終前說:清朝皇族或是歷史罪人
1980年越南最後一位皇太后葬禮,儀式簡陋完全不像是皇族
伊麗莎白公主,1918年遇害後遷葬至北京的俄國皇族
大清滅亡後,清朝皇族曾想「復國」,如今14萬皇族子孫都去哪?
此皇帝夜觀天象,說:遷都!多年後,皇族800餘人全部跳海自盡
這位10歲的皇子死前說了一句話,卻成為皇族名言,流傳千古!
享國三百餘年,皇族傳襲22帝,竟有10帝出家為僧,卻是為何?
朱氏3兄弟,300萬銀兩改造山寨,自稱均為「皇族」後裔,日軍敗退於此
稱霸北朝158年北魏皇族,最後竟然被魚吃了
1980年越南最後一位皇太后葬禮,儀式十分簡陋完全不像是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