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痊癒,我想遠行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封信
GIF/376K
(信件已獲當事人授權)
親愛的爸爸:
我生病了。
因為生活中接二連三的突髮狀況,我無法控制自己忽左忽右的情緒。
去醫院看病,精神科醫生給我開了一大堆葯。從小到大,只要我生病,無論天涯海角我都會第一時間找到你,對你說:「爸爸,我不舒服。」因為你是醫藥領域的科研人員,你會耐心地交待我吃哪些葯,告訴我怎麼把病養好。
唯獨這次,拿著精神科醫生的診斷,我不敢給你打電話。心境障礙的康復,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有些心理疾病可能伴隨終身,我不想讓你擔心。因為從小我就體會到,至親生病時,那種無窮無盡的憂慮是什麼感受。
是的!就是我小時候,你生病的那幾年,作為一個本該無憂無慮的孩子,我嘗盡了擔心喪失的滋味。
也是從那時起,我發現自己已經不單單是被你寵愛的小公主,也是你的小天使,守護你在病痛的的折磨下安然入睡。我那時更希望自己真的是個小戰士,這樣就可以在病魔和死神肆虐時,將他們擊退,把你永遠留在我身邊。
於是,在童年的很多時間裡,你是我的依靠,我是你的動力。也許正因為我們對彼此難以割捨,所以才撼動了病魔和死神那冷酷的心。他們最終退卻了,你康復了。
可是,我的靈魂似乎停止了成長,至今迷失在時間的迷宮裡,依舊徘徊在你生病的那幾年。
從兒時起,難以承受的焦慮透支,讓我一直對你異常牽掛。我似乎永遠走不出你的生命,不願意去獨立。這種情懷裡,除了擔心喪失,更多的應該是希望你把欠我的寵愛,通通補給我。
因此,這種父愛的不足,在我心底留下了黑洞,以至於在成年後,我都一直試圖用各種方式進行填補。
長大後的很多年,我都活在你的生命里。我考上你夢想的學校、夢想的專業,到了你喜歡的城市工作。我忠實地做著你的夢想延續者,離開家替你遠行。
甚至,無論是我分手的男友,還是現在的老公,身上都充滿了你的影子。我把親情當成了愛情,於是在親密關係中,我走得並不順利。
爸爸,寫到這裡我想對你說,我沒有怪你什麼。因為人無法左右命運,我佩服你同病魔作鬥爭的毅力和勇氣。你也給了我幸福的家和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你至今還在為我操勞,就像所有用心良苦的中國式父母一樣。
在我眼裡,你永遠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其實這麼多年,我還一直在其他人身上努力尋找著你的影子。這次我生病時,第一個給我看病的醫生,是一位斯斯文文的年輕醫生。我見他第一面時,就感到好親切。因為他的模樣身材、音容笑貌,分明就是年輕時的你。
所以,一開始我就特別聽他的話,按時吃藥,按時複診。我也特別喜歡坐在他的診室里,因為我感覺小時候的自己,終於在時間的轉角處,和年輕時的爸爸再次相聚了。
幾次治療下來,年輕的醫生說我身上有許多「雙相障礙」的癥狀表現。雙相障礙是一種發病率高、自殺率高的心境障礙,患者情緒經常在抑鬱和躁狂之間互相切換。
如同所有被診斷得了慢性病的人,我的第一反應是否定。我那麼健康有活力,我那麼熱愛生活,怎麼可能是一名雙相障礙患者?但作為一名醫藥行業從業人員的女兒,我尊重醫生的診斷,於是我漸漸開始接納自己的癥狀。
隨後在我學習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我發現:這段時間裡,我所有的情緒問題,統統源於你生病那幾年,我同你之間缺乏分化和獨立的親子關係。難捨難分的親情,至今還沒能讓我從原生家庭獨立出來。
於是,我開始試圖要從你的生命中走出去。因為你已痊癒,我已經不需要再做守衛你的女戰士,時刻為你的生命擔憂。同時,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我不能再讓自己還停留在小時候的家裡守著你。我需要更多的空間,接納自己的生活,經營自己的家庭。
獨立的第一步往往是孩子氣的掙脫。也許是因為你不在我身邊,也許是治療過程中的過度移情,我在潛意識裡分辨不清你和年輕的精神科醫生。我開始對我的精神科醫生髮出了「質疑」。
(移情:來訪者將自己過去對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太多投射到心理諮詢師、心理醫生身上的過程。)
我對他說:「關於我是否是雙相障礙,請給我推薦一名專家,我想做仔細的精神科評估。」話一出口,我就覺得不對勁。這種孩子氣的任性,明顯越過了醫生和患者的邊界。
一方面,我挑戰年輕醫生的權威,如同在和自己的父親宣告獨立;另一方面,我依舊對那位年輕醫生充滿了依賴和信任,還想著讓他幫我介紹一名專家,就像每個青春期嚷著要獨立,卻又羽翼未豐的少年。
就這樣,我的治療突然止步不前。
因為我對醫生的移情,影響了治療效果:我的努力掙脫,我對治療方案的質疑削弱了藥物的療效。同時,我的醫生那種父親式的認同,又讓我朝著雙相障礙的方向演繹自己身上的癥狀表現。
最致命的是我的心結,我曾經不止一次幻想,有一天我能生病,換爸爸去陪著我--這樣的想法也許會讓我為了將這個酷似爸爸的年輕醫生留在身邊,而不願意好起來。
於是,年輕的精神科醫生,做出了專業的決定,將我轉介給另一位醫生。
一開始,我是沮喪和惱怒的。我覺得我的醫生拋棄了我。實際上,我在內心深處則認為是爸爸拋棄了我。但是,讓一個「孩子」成長的最好方式,就是父母保持合適的距離,放手讓他自己在磕磕絆絆中學會獨立。
現在,我在新醫生的精心指導下,按時服藥,定期接受治療。漸漸地,我的脾氣不再忽冷忽熱,我能夠心態平靜地面對周圍的一切。
親愛的爸爸,我們的家庭是一個整體,但我和你是彼此獨立的個體。前半生我用盡一切力氣愛你,活在對你的無盡擔憂中。後半生,我想我應該將自己從你的生命中剝離出來,好好地愛我自己,認真過自己的生活。
你已痊癒,我要遠行。
永遠愛你的女兒
後記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
女主是一個典型的、沒完成自我分化的成年人。由於童年時經歷父親重病這一創傷性事件,她始終沒能同父親進行情緒上的分離。
於是,這種未解決的情緒依戀,讓成年的她依舊固守著兒時同父親之間看似緊密卻不安全的依戀關係,並將這種不安全帶到成年後的人際交往、家庭關係乃至親密關係中。
在原生家庭中,每個人都與父母共生共存而又彼此獨立。
自我分化的核心是一個人與父母的關係,一個健康的人能夠不斷地與父母進行情緒上的分離。而無法分離的、低分化的依戀狀態,會讓成年人迷失在與父母之間發生的未完成事件里而拒絕長大。
原生家庭是人生長的土壤,遠行的基石。原生家庭的災難性事件,是每個人一生中逃不劫。離開原生家庭的獨立和遠行,是每個人必須要經歷的。
特約撰稿人
「小崔不抑鬱」
宋艾米
心理諮詢師,80後潮媽,愛滑板,愛京劇。曾留學英國、遊歷歐洲;多年英語培訓教學生涯,喜歡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感知孩子的世界。
點擊展開全文
※遊學火了,但我們想冷靜地說幾句!
※拒絕千篇一律,本該是人生最好的姿態!
※與父母的分離,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長
※遊學夏令營,真的就是詩和遠方嗎?
※為什麼有人總是喜歡自責?家屬如何調整孩子患病後的自責情緒?
TAG:小崔不抑鬱 |
※如果有可能,我帶你去遠行
※「就算遠行,也將你放在我心裡」
※即使沒有夢想,也要遠行
※我蛙遠行的第一天,想他
※再見,靈璧!我又要遠行了…
※明知有鄉愁,我們卻不得不遠行
※孩子在,不遠行
※愛不孤起,必能遠行
※遠行 是我的海
※什麼樣的路,值得你去遠行?
※再不遠行,就老了?!
※住在風景里,何需去遠行?這裡,就是你的詩與遠方!
※你好,1月31日 | 你有憂愁我有酒,你想遠行我陪你走。
※孫允珠:不要因為距離太遠而放棄,愛情可以和你一起遠行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患有關節炎,遠行有多遠?
※想起那次遠行
※我親愛的大樹,你在遠行的路上可好?
※可愛·動漫頭像,「只要有你,在任何地方都不是遠行,是歸屬」
※青春是一場遠行,只能回憶著,漸行漸遠
※遠行,只為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