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許孩子哭,會傷害孩子一輩子【魔書堡專欄】
第897篇分享
魔書媽媽說:
很多家長會為孩子愛哭煩心不已,我在正面管教家長群里經常看到家長提問:「我們家孩子太愛哭了,一點小事不如她的意,就哭哭啼啼煩死人。」後面很多家長留言「+1」、「+10086」......
比起女孩子,家長似乎更接受不了男孩子愛哭,我曾經不止一次聽到有家長跟自家小男孩說:「我們是男子漢,所以我們不能哭!」甚至還有更過分的,有一次,我帶孩子去公園玩,看到一個家長特別嚴肅地跟他兒子說:「別哭了,再哭你就去女廁所,你就不是男子漢!」那孩子3歲多的樣子,聽到這句話,他立刻收住了哭聲,家長也一臉得意。
哭跟笑一樣,都是釋放情感壓力的過程
大部分家長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哭泣,但是我從來沒見過哪個家長抱怨說:「我的孩子太愛笑了,這該怎麼辦?」其實,哭泣,跟笑一樣,都是天然的、健康的,是不具破壞性地釋放情感壓力的過程。我一個朋友曾經很認真地說:「不讓孩子哭太殘忍了,就像咯吱你痒痒時不許你笑一樣,會憋死人的。」
娃娃從出生就愛哭,因為我是剖宮產,身體比較虛弱,他哭泣的時候,如果身邊正好有其他的照看人,我的耐心能夠更多一些。有天正好家裡沒有其他照看孩子的幫手,而娃娃不明原因哭泣了一個多小時還不能停止,我不得不拖著虛弱的身子抱著他走動,搖晃,直至耗盡耐心,終於,我越來越暴躁,我沖著這個什麼也不懂的孩子大聲吼叫,進而將他扔在沙發上,然後自己也坐在沙發上崩潰大哭。
因為孩子哭泣,沖孩子發脾氣,發完脾氣又後悔,後悔完後繼續發脾氣,我想,很多家長都曾經有過我這樣的經歷。
那個時候,我並不知道,激怒我的並不是孩子哭泣這件事情,而是因為我根本沒有接納過我自己內心那個哭泣的孩子。
在正面管教的一堂鼓勵諮詢課上,我的導師讓我回憶小時候最難忘的一件事情,並用紙寫出來。我想起了一個做錯事情後被媽媽批評的午後,當我流淚時,媽媽跟我大喊:「你別跟我哭哭啼啼,再這個樣子你就給我出去。」我忍住了眼淚,後來,我躲到自己的房間,在被子里壓抑地哭泣。導師問我:「如果童年時那個躲在被子里哭泣的小女孩就在你面前,你會對她說什麼?」我想了很久,說:「我好想抱抱她,讓她靠在我的肩膀上,跟她說,哭出來吧,沒關係的。」當我說出這句話時,我忍不住淚流滿面。即使已經過去二十多年,那樣的委屈因為當時沒有發泄出來,仍然深埋在我心底。
當我想明白這點的時候,我好像打開了自己內心的一個結。再遇到娃娃哭,他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繼續兵荒馬亂,試圖用各種方式阻擋他繼續哭時,我會跟他們說:「沒關係,讓他哭一會兒。」而我自己,會檢查看他是不是尿了、便了或者哪裡不舒服了。如果都不是,他只是想哭一會兒,我便抱著他,輕輕拍他的背,一直到他停止哭泣。當他長大一點,會說話後,我會在他情緒平穩的時候,再跟他溝通。
我發現,當孩子哭泣時,我不再跟先前一樣如臨大敵,我的情緒就會特別平和,而當我情緒平和時,孩子也會更快地停止哭泣。我很慶幸,自己能夠察覺,如果不是因為這種察覺,從小被「不許哭」的魔咒傷害的我自己,又會繼續傷害我的孩子而不自知。
接受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解決孩子的感受
我有個特別好的朋友,她從小不愛哭,什麼事情都喜歡自己扛著,每次給家裡打電話都是報喜不報憂。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我和她住合租房,有天晚上11點多她還沒回家,我打電話給她,她說:「我就在樓下,你別擔心。」我關切地說:「這麼晚了,我很擔心你。」她突然就泣不成聲,她說:「你知道嗎?在地鐵上接到我媽的電話,她問我好不好?我說好。我能好嗎?我每天坐2個多小時地鐵上下班,我想換個房子,可是我一周就休息一天,老闆還總要求加班,今天下班後我看了兩處房子,差點被人性騷擾,趕最末班的地鐵回家,到現在我連晚飯都還沒吃。」那是她第一次在我面前展現她的脆弱,我把肩膀借給她,讓她哭得鼻涕一把眼淚一把,哭完她說:「我第一次哭得這麼痛快。」
是的,這種發泄性的哭之所以會讓人感覺痛快,那是因為對自己內心情緒的尊重。然而,親密如我和她,過後,她仍是特別抱歉地跟我說:「那晚的我,讓你見笑了。」因為對哭泣的自己從內心深處不接納,所以,她會覺得那樣的她,是讓人見笑的。
其實我們這代正在養育孩子的人,大部分人的童年經歷都比較類似。當我們還是一個小孩子時,長輩對待哭泣這種情緒表達的方式,從來都不夠坦誠,哭泣常常被認為是不懂事,是太脆弱,當一個孩子哭泣時,沒有人願意去探知別人哭泣背後的原因,他不但得不到安慰,還會被斥責,被羞辱。有這種成長經歷的人在長大後,也會認同哭泣是膽小、脆弱、不懂事。所以,我們習慣藏起眼淚,展現自我懂事、堅強的一面。因為我們的過往經歷並沒有教會我們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
有著這樣認知的我們在成長為父母,遇到愛哭的孩子時,怎麼能夠輕易打開胸懷接納?因為打開,便意味著打開自己的童年,意味著勾起自己內心那個哭泣的小孩,因為不願意再回憶那種哭泣但從未被理解的痛苦,所以,當孩子哭泣時,我們第一時間的反應會是,我受不了你哭,第一時間的做法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停止哭泣。
其實,一個孩子遇到解決不了的事情,發泄情緒;到了一個新的環境,感覺不適;因為疼痛,忍不住流眼淚;因為想要什麼,說不清楚,就發脾氣要哭……這些原本就是很正常的情緒反應,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接受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哭泣,而不是努力解決孩子的感受。
看過《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的觀眾對林志穎的兒子kimi印象會很深刻,Kimi初入節目組時,特別愛哭,然而,一個季度的節目說長也不長,短短的半年時間,一個從剛開始時出任務也要黏著爸爸哭的小可憐,變成換爸爸時就算委屈也要遵守規則的男子漢。這樣的變化,與林志穎每每都能做到接受孩子的感受,並幫助孩子說出這種感受有關。
每一次kimi哭的時候,林爸爸首先表示的都是對孩子的理解,在哭泣的時候,如果能夠被理解,孩子的心情就會好很多。比如第一集的時候,每個小孩都要上交自己的玩具,kimi捨不得交上自己隨身攜帶的玩具小黃,他因為這件事傷心哭泣,林爸爸蹲下摟抱著kimi說:「小黃是你的親人,對吧?」他明白對孩子來說,並不只是交上玩具這件小事,而是小小的他,在跟自己最親密的夥伴分離。得到理解的kimi感覺逐漸好轉,主動交上了自己的玩具。
如果林志穎跟kimi說:「這點小事也值得你哭?你看,別的小朋友都交了,連恬恬妹妹都交了,哭哭啼啼的,是不是個男子漢?。」也許孩子也會停止哭泣交上玩具,但是,無法疏導出來的情緒便壓在心底,這對他的心理健康無疑是有傷害的。
可怕的是,很多家長在孩子哭泣時,都會說類似的話,而這樣說話的家長常常並不知道他給孩子帶來了什麼樣的傷害。因為沒有察覺,他的行為方式也會一直如此,而孩子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壓抑自己的情緒釋放。最終,你可能真的得到了一個不愛哭的孩子,但是,這種不愛哭,是以壓抑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堵塞他情緒釋放的渠道換來的。這樣的孩子,內心深處好比埋了一個定時炸彈,笑的時候也常常不開心,因為他們不得不用更多的笑容來掩蓋內心的痛苦。
怎樣正確面對哭泣的孩子
從幼兒心理的發展過程來看,3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可以接受家長的引導,但是還是比較固執,堅持自己的想法;4歲的兒童基本可以正確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要求,做一些成人讚賞的行為,情緒有間歇的波動,也有了明顯的好惡;5~6歲的兒童則開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並具有良好的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有時能夠接受別人的批評。
這種心理發展是因為,孩子在太小的時候,他還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願望或者要求,急了就只能哭,而大一點的孩子會比小一點的孩子哭得少。但也不會完全如此,即使是相同的年齡,也常常會出現一個孩子明顯比另一個孩子哭得更多的情況,比如有的孩子就是敏感,就是愛哭。
孩子哭泣會有很多原因,父母要細心觀察並發現孩子哭泣到底是因為什麼樣的因素,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但不管是什麼原因,當家長面對孩子哭泣時,一定要做到先檢查一下看是不是有什麼身體傷害,如果沒有的話,那麼蹲下來擁抱孩子,用溫柔的目光注視他,靜靜地陪伴他,傾聽他,讓他能夠做到在家長的身邊,可以想哭就哭,等孩子情緒好、不哭的時候,再跟他溝通,可以跟他說:「寶貝,你願意告訴爸爸媽媽發生了什麼事情嗎?我們希望可以理解你並幫助到你。」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哭完,情緒發泄出去,問題也解決了大半。
千萬不要在孩子大哭的時候,跟他講大道理,或者勒令他停止哭泣。因為在孩子哭的時候他是什麼也聽不進去的,在他平靜的時候跟他溝通,會讓他更容易接受,而且也不要講空乏的大道理,最好是根據某一件具體的事,來幫助孩子體會這其中的道理。
娃娃的小夥伴來家裡玩的時候,有個叫西西的小女孩坐了他的小凳子,娃娃便一直哭一直哭。西西的奶奶一把拉起西西,開玩笑跟娃娃說:「真小氣,我們把凳子還給你,我們家西西再也不要來你家玩了。」以往發生類似的事情時,我會立刻擔心別人的感受,而不是我孩子的感受,我會跟著別人一起斥責孩子小氣一邊強行讓他把東西給他的小夥伴。但現在我只是蹲下來抱著娃娃輕輕拍他背,等他感覺好點了,我跟他說:「你不是小氣,是覺得凳子是你的,但是西西坐著了,所以你就哭了對嗎?」娃娃點頭。我繼續說:「西西不是要拿走你的凳子,她是我們家的客人,你是小主人,你看,西西奶奶到我家裡來,媽媽就把自己的凳子搬給西西奶奶坐。」然後我問娃娃:「你願意當一個合格的小主人,給你的小客人搬一個凳子嗎?」娃娃立刻擦乾眼淚,把自己的凳子搬過去,請西西坐下,接下來,兩個小朋友還是會打鬧哭泣,但他的每一次哭泣,我都會去理解,而不是橫加指責。
即使孩子仍然還很小,但是在這不長不短的幾年育兒生活中,我越來越相信,當孩子哭泣時,你給予的接納和理解越多,他就會成長得越好。如果你希望20年後的某一天,你的孩子推門來到你身邊,自信、快樂,陽光滿滿,而不是將所有的心事都壓在心底,有什麼事情不願意跟你溝通,那麼,就停止不允許孩子哭的行為吧,要知道,一次次不許孩子哭,你會傷害孩子一輩子。
付立平
9歲女孩的媽媽
兒童閱讀與家庭教育研究者
安迪月讀營主創
《親子》雜誌專欄作者
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學校講師
付娟娟
2歲男孩的媽媽
豐富的孕育、家教類圖書策劃編纂經驗
魔書堡專欄作者
正面管教兒童情商講師
※如果我們真的成為了完美媽媽,一定是我們剝奪了孩子的某些能力【魔書堡專欄】
※年度白月光王力宏,如何讓孩子擁有一張「沒受過欺負的臉」?魔書堡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