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你有沒有讓你形成錯誤的優越感?
文:曾於里
感謝澎湃新聞授權發布
關於讀書的好處、讀書的意義,已經不必多談了,從小到大,我們從老師、家長、媒體乃至於我們自己的閱讀體驗中,聽得足夠多、看得足夠多、也感受得足夠多了。不過,當「多讀書」成了一種「輿論正確」時,反倒鮮有人去思考,該怎麼讀書才是真正的「好」,或者說,是否也存在某些可能,「多讀書」反倒弊大於利?本文有意對此展開思考,讀書雖好,但它是否也可能存在著哪些陷阱呢?
屏蔽書籍以外的知識來源
古語有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說的是只讀書,書中有著一切。在古代中國,這句話還是行得通的,畢竟當時信息閉塞、時代變化速度慢,書籍往往是獲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讀聖賢書」便意味著「聞窗外事」。
不過信息時代的今天,仍有不少人把這兩句話奉為圭臬,他們的確熱衷於讀書,但他們把書籍當成唯一的知識來源。很顯然,這樣的讀書方法論與信息時代是格格不入的。信息時代最根本的特徵之一是,萬事萬物瞬息萬變,信息傳播的渠道更多元,最新的思想、最新的知識,往往出現在書籍以外的渠道上。
書籍只是獲取信息的渠道之一,除此之外,刷刷公眾號、看看新聞、田野調查、現場觀摩、面對面交流、頭腦風暴,都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如果還以為書中有黃金屋、有顏如玉、有現代社會所需的所有技能,就會屏蔽了書籍之外更廣闊世界。
郝明義在《越讀者》里對此早有過警告,他說,文字固然提供了「一個可以極為抽象又方便地認知世界的方式」,但它也可能導致「我們原先綜合運用各種感官的全觀能力逐漸退化」,書籍把「文字的傳播力量做到最大的擴散」,也使「我們容易疏忽——甚至,貶低——書籍以外的知識來源」。
《越讀者》
奉書本為圭臬,把書本當教條,表面上看讀書「教會」了一個人思考,可實際上,書籍恰恰把個體的思維開闊性徹底封死了,讀書人反倒成了「套子里的人」,就像是紙上談兵的趙括,或者李白詩中嘲諷的「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在坊間,我們把這樣的讀書人稱之為「書獃子」。
死讀書,不僅屏蔽了書籍以外的知識來源,也會屏蔽一個人的經歷。時下有句網路流行語,「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置換在讀書上面,這句話同樣成立:讀了這麼多書,怎麼遇到很多事卻也沒能處理得更好呢。這凸顯的是經歷的重要性。
讀書所獲取的知識往往是字面上的、是靜止的、是冷冰冰的,但如果能夠把讀書與經歷結合起來,那麼這些冷冰冰的知識就會變成一種切己的、有溫度的、感同身受的體驗。
這讓人想起奧斯卡獲獎電影《心靈捕手》里那段著名的台詞,天才少年威爾自恃才華、傲慢得不可一世,心理學教授尚恩這樣跟他說:「你只是個孩子,你根本不曉得你在說什麼。
所以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出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有關米開朗基羅,你知道很多,但你連西斯汀教堂的氣味也不知道吧?你沒試過站在那兒,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畫吧?你年輕彪悍,我如果和你談論戰爭,你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朗誦『共赴戰場,親愛的朋友』,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摯友的頭擁入懷裡,看著他吸著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
電影《心靈捕手》劇照
所以羅素這樣說,有經驗而無學問勝於有學問而無經驗,培根也這樣說,「有一技之長鄙讀書,無知者慕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讀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所以中國古人更提倡「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先賢們都非常智慧地注意到了,要讀書,也要經歷,否則我們很可能只是知識的局外人和旁觀者,知識並沒有真正內化為我們可理解的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經歷並不只是字面上的多去遊山玩水看世界,它指的更是在我們自己的人生中對「正確」的勇敢踐行,以及對我們所不能理解的人生的經歷,並在經歷基礎上建立起對他人真正的同理心。
就比如你閱讀了大量有關農民工的書籍,卻不曾到過他們的住所,不曾聽他們講述過自己的故事,你了解的農民工很可能也只是書面上的一個群體,而不是具體的、活生生的人。
脫離大腦的知識肥胖
我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好像書讀得越多,整個人就自然而然地變得智慧、變得有氣質了。可在《儒林外史》里,我們看到那麼多滿腹詩書的文人卻一副酸腐相,在魯迅的小說里,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四銘滿口仁義道德,然而,人們卻不會將他們與智者聯繫起來。
《儒林外史》
這其實涉及到知識與智慧的差別,讀書可以獲得知識,但讀書卻不必然獲得智慧。智慧是知識的下一個階段,是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之上,對知識進行思考、分析和整合,繼而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並具備正確的判斷力。
這就好比一個人對唐詩宋詞信手拈來,這是知識,但智慧是在對古詩詞的吟詠中習得審美的能力,是在古人的七情六慾、親情友情、熱愛生活、有趣幽默、善良寬容等方面感受人類的普遍情感和價值,從而豐盈和完善個體生命。換言之,知識是死的,智慧才是活的,而要從知識進階到智慧,離不開思考。
什麼是思考呢?換用龍應台的一個說法,「知識是外在於你的東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思考則是「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他的生活與行為」。北大教授曹文軒也這樣說,「讀書不是裝書,讀書用腦子,裝書用箱子」。
可問題是,很多人讀書了,卻只是裝書,而沒有思考。他們就像日本學者外山滋比古在《思考的整理術》中說的,「脫離大腦的知識肥胖」,讀了大量書,腦中被各種知識灌滿了,可卻沒有哪一樣是自己的。外山滋比古將這一類人稱為「滑翔機」。「滑翔機」看起來很像飛機,但其實與飛機大不一樣:滑翔機沒有自己的動力裝置,得完全依賴他力才能在空中飛翔,而且無法長距離地持久飛行。
《思考的整理術》
最近高考結束,有個老段子再次被網友拿出來自嘲:「人生最輝煌的一斷時間是高考前6個月,這時你上知天體運行原理,下知有機無機反應,前有橢圓雙曲線,後有雜交生物圈,外可說英語,內可修古文,求得了數列,說得了馬哲,溯源中華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陸海百千萬,既知音樂美術計算機,兼修武術民俗老虎鉗,現在呢,除了玩手機,廢人一個。」
這個段子頗為形象地說明了知識與智慧的距離。如果你只是背誦了知識,而沒有從中學會思考、懂得實踐、充實思想、涵養品格,那麼,即便你知道得再多,也不過是掌握了一堆瑣碎的知識。
殘酷點說,瑣碎的知識與破銅爛鐵無異,之後自然被你「扔」(忘)得一乾二淨,它們來去匆匆,但卻耗費了你大量的時間,妨礙了你思考的進程。因此文化學者鮑鵬山才這樣說,「當知識不成體系時,它是無用的,只是碎片」「無聊的知識會讓人生變得無聊,瑣碎的知識會讓人格變得瑣碎,甚至猥瑣」。
錯誤的優越感
常常在網上讀到一些知識青年的「回鄉偶得」,說的是自己初中、高中時成績在班裡都是數一數二,也是全村裡為數不多的名牌大學學生,屬於「風雲人物」,讀書人的身份認同感特彆強。
幾年過去了,畢業後一回鄉,參加個同學聚會,或者加入同學群聊一聊,才恍然驚覺:當初那些成績很差的同學「混得最好」,娶妻生子、有房有車,也變得特別熱絡,成了最受大家歡迎的人。相較之下,自己沒房沒車一無所有,群里別人聊得熱火朝天,自己卻找不到共同話題,不敢吱聲,也不會有人想起。
本以為讀書人應該很受尊重,也應該混得最好。可風水輪流轉得令人措手不及,於是就產生了特彆強烈的失落感和幽怨情緒。
當然,時下大學生文憑的貶值、身份的失落背後有複雜的社會原因,不過,讀書人的這種優越感也值得反思。什麼樣的優越感?就是認為讀書人比沒有讀書的人更聰明更智慧,身份更高一等,讀書人理應比沒有讀書的人賺更多的錢、擁有更大的權力、過更幸福的生活。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優越感,一是古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舊觀念的延續。在那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皇帝是唯一的買家,讀書是平民階層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所以古人看不起那些不讀書的人,並有「君子不器」「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之類的說法。
二是我們教育價值觀的偏差,應試教育以升學為首要目的,以分數論英雄,充滿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氣息,讀書人不免也以實用角度看待讀書,認為讀書了就意味著上大學、找好工作、賺更多的錢。
可時代已經變了,皇帝沒有了,多元的買方市場出現了。固然讀書仍舊是下級階層實現階層流動最主要的方式,但切記,這已經不是唯一的方式。你在寒窗苦讀,很多沒讀書的人也在為改變命運而艱辛打拚,讀書與不讀書,只是窄的路與更窄走的路之間的差別,而無關權力的大小、身份的高低、財富的多寡。
並且,「學習成績很好的最後卻給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打工」,這種說法其實屬於一種邏輯謬誤,叫倖存者偏差,我們看到的常常只是少數的成功者。退一萬步說,即便「學習成績很好的最後卻給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打工」,那又怎樣?這並不是讀書無用,而是我們把「有用」的標準定義得狹隘,只以金錢的多寡來衡量。
遺憾的是,個別讀書人對此沒有清醒的認知。對讀書有認同感是好事,但他們把讀書當成一種優越感,併產生某種文人式的自戀,認為自己是天之驕子、與眾不同、「世人皆睡,唯我獨醒」,最終將讀書異化為一種高利潤、高回報的投資,彷彿他讀了書卻不比別人有錢,就是社會虧待了他。
如此「眼高」,一旦沒有實現,要麼就開始懷疑讀書的意義,懷疑人生,進而懷疑社會,成為一個憤青;要麼就是自怨自艾,感到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愁容滿面、抑鬱寡歡。對於這樣的讀書人,我倒想起了賈平凹先生的一句話:「不要以為讀書是最崇高的事情,如果脫離了生活只是純粹讀書,還不如去路邊賣油條。」
本文原標題為「讀書這件事雖好,但有些陷阱也得避開」
--徵文&招募--
※為什麼外國版的《西遊記》,總喜歡把唐僧被設定為女人?
※紫禁城真正的主人,皇帝的管家到底權力有多大?
※太平軍在世人心中到底是什麼形象?
※九尾狐被改造記:一千年前傳入日本,至今已徹底妖魔化
※中國和巴基斯坦為什麼這麼鐵?
TAG:歷史研習社 |
※有哪些錯誤的護膚手法是你不知道的?快看你有沒有中招
※你是不是不愛我了?你有沒有做過一些傷害對方的行為
※你不覺得還有很多事沒有做嗎?
※讓濕氣有機可乘,都是這些不良習慣害的!趕快看看你有沒有
※這麼吃蜂蜜不僅沒功效,嚴重還可能傷身!快看看你有沒有搞錯?
※有一種隱形肥胖有沒有聽說過?是什麼情況呢?
※你有沒有一瞬間覺得自己特別噁心?沒錯,我就是那個噁心的人!
※這六種特徵可判斷你是不是痰濕體質,趕快看看你有沒有?
※「那你是不是沒愛過我?」 「沒有,我很愛你!」
※這種被誤認為西瓜的「打瓜」,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吃過呢?
※沒有感覺不代表你的血管沒有堵,你知道嗎?
※你胖難道沒有想到是因為你睡錯了?
※在如今這個社會,你沒錢試試,說得真現實!不知道你有沒有同感?
※懷孕頭一個月什麼感覺都沒有?不是沒有,而是你忽略了這些!
※有沒有一瞬間,你覺得錢很重要?
※搞笑段子:姑娘是不是這胖哥對你特別好,有沒有別的理由傷害我們
※有沒有哪些瞬間,讓你突然覺得自己老了?
※看看你的婚姻里有沒有這三個錯誤,這樣的女人很難得到男人的真愛!
※你可以沒有顏值!但是你不能沒有才華?
※你沒有活成想要的樣子,不丟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