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克戟而生的特殊武器,為何會退出戰場?
今天介紹一種中國特有的防禦性武器——鉤鑲。鉤鑲的造型非常奇特,由把手、鑲板、上下兩個鐵鉤等部件組成,幾乎全部為鐵制部件。
上圖:鉤鑲(現代復原)
根據現存最完好的一塊鉤鑲的數據,鑲板大約三十公分長,十幾公分寬,是典型的小型的盾板。鑲板的中間有橫向的一道脊,使得鑲板形成了一個傾斜角度,增加了防禦性能。脊的上方還有一個幾厘米長的小刺。
上鉤長度大約為三四十公分,下鉤稍短。上下鉤、把手有時候是一體的,形成一個「鉤鑲架」,鑲板則是通過鉚釘在這個「鉤鑲架」上的,這可能也是鉤鑲名稱的由來。
就目前出土的鉤鑲來看,鉤鑲全重都在三斤上下,重量比一般的單手長刀稍重一點,作為一種防禦性兵器,這個重量絕對稱得上輕便。要知道同時代羅馬人的大盾,動不動就有十幾斤重。
上圖:碩大的羅馬盾
央視的紀錄片《古兵器大揭秘》中,說鉤鑲拿在手裡很有分量,要麼是對其他防禦兵器缺乏了解,要麼是復原的不對,和出土文物在尺寸上不相符。
關於鉤鑲的用法,最早的靠譜記載是東漢末年劉熙在《釋名》中所說的:「鉤鑲,兩頭曰鉤,中央曰鑲,或推鑲,或鉤引,用之宜也。」字面意思就是說:
鉤鑲,兩頭的叫鉤,中間的叫鑲。既可以用鑲去推擊,又可以用鉤去鉤拉,用起來非常方便。
上圖:《釋名》是東漢最著名的訓詁學著作之一
再根據一些畫像磚我們可以知道,鉤鑲是配合環首刀使用的,因為幾乎所有出現鉤鑲的場景里,都會出現環首刀。又因為一些畫像磚中,手持鉤鑲和環首刀的武士往往與戟對陣,故而很多人提出鉤鑲是一種為了克戟而存在的武器。
按照一些人的觀點,鉤鑲的使用方法是用上下的兩個鐵鉤勾住戟的小枝,然後往回拖拽,將持戟的對手拉扯到面前,同時上前一刀結果對手性命。而且按照他們的觀點,鉤鑲的消亡也和戟有關,因為戟的消亡,鉤鑲沒了用武之地,故而消失。
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在央視的《古兵器大揭秘》上,節目組也採信了這一說法,並做出了演示。
上圖:央視演示鉤鑲的用法
然而,這種使用方法,存在幾個不可迴避問題。
第一:戟是和鉤鑲都有鉤的功能,而且戟是雙手握持的長兵器,而鉤鑲則是單手握持的短兵器。在鉤鑲與戟互鉤的時候,兩個手握持的戟,在力量和靈活度上,應該是勝過單手握持的鉤鑲啊?戟手如果趁勢兩手用力迅速回鉤,極有可能讓鉤鑲手失去平衡。換而言之,互鉤的情況下,鉤鑲手極容易被戟手反殺。
上圖:復原的漢代戟
第二:即使鉤鑲手的靈活度過關,環首刀的長度是否足夠?
在一些畫像磚中,鉤鑲手的環首刀有時候非常短。而且,古代的戟長度也遠比視頻中演示的要長,《周禮》記載車戟長度為一丈六尺,也就是三米長,漢代出土的戟要稍短一些,長度也普遍在兩米二以上(步兵實戰長桿武器很少有長度短於兩米五的)。面對戟的長度,持短刀的鉤鑲手能否夠得著,也是個問題。
上圖:鉤鑲手的短刀
上圖:漢代持戟騎兵俑,步戰用戟必然更長
第三:根據出土鉤鑲來看,一些鉤鑲上下兩端的鉤弧度並不大,不可能勾住戟枝往回拖拽。如果勾住戟枝是其主要作戰方式,不可能存在這種例外的情況。
上圖:現存最完整的一幅鉤鑲
另外還有些小細節也經不起推敲。如果鉤鑲是只針對戟而誕生的武器,那麼東漢的《釋名》一書為何沒有明示?如果鉤鑲是只針對戟而誕生的,為什麼畫像磚中也有很多鉤鑲對陣其他兵器的內容?
上圖:畫像磚中也有鉤鑲手對陣刀盾的內容
上圖:鉤鑲對陣劍
總而言之,小編個人認為用鉤鑲勾住戟枝往回拖拽的作戰方式並不合理。
我們仔細觀察下面這幅畫像磚就會發現,鉤鑲不是勾住戟枝往回拉,而是利用上鉤將戟的攻擊側向彈開,鐵鉤與戟枝尚有距離,勾住的是戟的杆子而非戟枝。
而且畫像中的戟手所用的是「丩」字戟,而不是「卜」字戟。「丩」字戟的小枝是往前傾斜的,要想勾住「丩」字戟回拉,還是有難度的。
從這個角度出發去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鉤鑲的設計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合理,而且鉤鑲的使用面也更廣,絕非對付戟這一種武器。
在防禦矛、戟等長桿武器時,鉤鑲可以利用上下的兩個鉤去撥開矛、戟的進攻,而且可以利用鉤狀物勾住長桿武器的杆子進行移動。這樣,破壞了對手的動作,對手的進攻節奏便會被打亂,給自己上前持刀反殺提供了時機。
在進攻矛、戟等長桿武器時,鉤鑲相比較其他盾更為靈活,可以主動出擊,格擋開敵人的武器,為進攻掃清道路。
GIF/1.0M
上圖:鉤鑲對槍的動態圖
在與刀盾手作戰時,鉤鑲顯然具備更大的優勢。刀劍的刺擊也好,劈砍也罷,都是一個線、一個面的攻擊,利用鑲板和上下的鉤狀延伸完全可以格擋,而且鉤鑲遠比一般的木盾要輕便的多,甚至可以主動進攻,用上下的鉤子去啄擊對手,干擾對手。
上圖:畫像磚中的鉤鑲主動攻擊
GIF/592K
上圖:鉤鑲對劍的動態圖
GIF/1.0M
上圖:鉤鑲對盾動態圖
GIF/557K
上圖:鉤鑲對雙手刀動態圖
可以這麼理解,鉤鑲和後世的武器拐有非常類似的地方,都可以利用格擋起到防禦的效果。而且鉤鑲中間的鑲板可以保證自己的手不被擊傷,兩邊的鉤可以破壞敵人的動作,打亂敵人的進攻節奏,而且拐多為木製,鉤鑲為鐵質,在設計上比拐要科學許多。
上圖:雙拐
類似的武器國外也有,比如印度的羊角盾,還有北非的安達爾噶盾(adarga)。這些盾牌都是在一面小盾兩邊加上兩根延伸,利用格擋進行防禦。只不過他們的這些盾的延伸大多是直的,只能格擋,不能利用鉤拉去破壞敵人的進攻動作。
上圖:羊角盾
上圖:北非的安達爾噶盾
那麼,既然鉤鑲如此有用,為何在東晉之後鉤鑲再沒出現過,到南北朝又被木製的大盾所取代了呢?
上圖:東晉晚期的畫像磚,此後文物再無鉤鑲的蹤跡
上圖:南朝持盾武士俑
這其中的原因,小編認為主要有三個。
首先,成本原因。魏晉之後發生了五胡亂華,戰亂頻發,之後南北對峙,社會經濟出現倒退。鉤鑲是金屬鍛造而成的,而且用到了鉚接工藝,成本高於木盾,難以大量裝備。
上圖:鉤鑲的細節圖
其次,鉤鑲適合與短兵、長桿武器交戰,但是防禦面積小,不能防禦弓弩。根據文獻記載,唐朝軍中,弓弩的配比率達到了120%(人手一張弓,20%的人另外裝備弩)。唐朝如此大量裝備弓弩,必然之前有個發展過程。南北朝關於這方面記載較少,但是根據一些畫像磚推測,南北朝時期的弓箭手比例也是相對較高的。面對越來越多的弓箭手,鉤鑲的適用空間慢慢被縮小了。
上圖:南北朝初期軍隊中的弓箭手
最後,鉤鑲是一種步戰利器,卻難以對付騎兵。因為馬鐙的普及,南北朝正是中國重騎兵大發展的時代,面對歷史的潮流,鉤鑲只得讓步於能夠對付重騎兵的長矛。
上圖:手持長矛和圓盾的南朝士兵
點擊展開全文
※它是古代戰場上神秘強悍的冷兵器之一,其原型竟是農具!
※善於偽裝的「心機婊」:這些兵器看似文雅,實則暗藏殺機!
※古代刺客最愛的殺人利器,被此物抓住只能束手就擒?
※古代戰爭中人們用兵器檔箭,真的可以嗎?
※刀劍性能的好壞與什麼因素有關?
TAG:中華冷兵器 |
※冷兵器時代戰無不勝的戰車,為何最終會退出歷史的舞台?
※冷兵器時代戰無不勝的戰車,為何最終會退出歷史的舞台
※為何反坦克步槍會退出歷史的舞台?
※在馬戰中戰鬥力強悍的「槊」竟因為「差錢」退出戰場?
※騎兵為何在一戰出場後不久便逐漸退出了戰爭的舞台
※刺激戰場:堵橋戰術已經到了該退出歷史舞台的時候了
※WWE:那些令人心疼的選手,生病的生病,退出的退出,太可惜了!
※華為遭打壓,假如蘋果再退出中國會發生什麼?庫克:後果不堪設想
※敘利亞內戰,坦克即將退出歷史舞台,步兵將成為戰場主宰!
※特朗普這次失算了!退出中導條約實在愚蠢,俄羅斯有更致命的武器
※上了賊船還想跑?法國欲退出敘利亞戰場,特朗普諷刺:異想天開!
※吳昕宣布退出鹹魚 , 臨走前竟又被噴!衣品逆襲的她又變回時尚絕緣體了嗎?
※反坦克槍曾是陸戰之王的噩夢,卻為何退出了歷史舞台?
※它曾是先秦時代的武器之王,因何退出戰爭舞台?
※華為或即將退出美國市場!那蘋果推出中國市場,會產生怎樣的結果?
※井柏然、倪妮分手了?退出遊戲戰隊,宴會無交流,連尾戒都戴上了!
※蔣勁夫的退出娛樂圈是逃避現實,還是為了更好的復出?
※俄羅斯不退出一戰會因此而崩潰嗎?
※戰壕要退出歷史舞台?使用挖壕神器的戰士們可不這麼認為!
※鷂式戰鬥機也曾在馬島戰爭威風過,但為何會退出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