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參觀陽明墓有感 四篇

參觀陽明墓有感 四篇

拐過七八個彎,才在錯綜複雜的山間小路上找到了目的地,駛過鐵鏽斑駁的門,左邊便是高大的牌坊,再往前看,就可以看到一片蔥翠中半隱半現的墓冢。

在這裡,長眠著明一代唯一的聖賢,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的偉大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王陽明。

早在去之前,就有夥伴問我去哪兒,一聽是浙江,都一副瞭然於胸的樣子——喔,橫店演視城,有意思。也不乏有文藝青年故作深沉地點頭——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嘛。聽至此,我笑而不答,也免去提及陽明先生時相對無言的尷尬。

然而,在駛過大門的那一刻,我就驀地意識到了什麼。那對幾乎鏽蝕在地里的大門似乎預示了一種蒼涼落寞的命運。走進墓園,道路兩側的介紹板在風中瑟瑟發抖,雨打日晒已稍稍淡退了上面的字跡,介紹板下雜草叢生,黃的綠的亂蓬蓬擠成一團。走上層層疊疊的石階,先生的墓冢便映入眼帘,那黃色的裸露的小土包孤獨地掩映在樹蔭下,墓腳有一塊石碑,上書——陽明先生之墓。碑兩側放著不知何年何月放在這裡的花籃,枯萎的花葉羞澀地低著頭,褪色的飄帶似乎還回味著往日的明艷。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在無聲嘆息,這裡的一切都透著荒蕪的氣息,凝重得如一潭死水,春風吹不起半點漣漪。只有牌坊上「此心光明」四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兩相照應,透著一種諷刺的意味。

我心中不由隱隱作痛。這不是別人,是陽明先生的墓冢啊。中華五千年唯一做到三不朽的聖賢為何逝後卻落得這樣一個凄慘落寞的下場?我忽想起那些我曾奉為金科玉律的名句: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貴者,凄涼萬古。時過境遷,人心不古,洪應明洞察人世千姿百態,卻難料後世的薄情寡廉。我又想起來的路上,徐渭墓、蘭亭的指路標識,接連而生,熱鬧了一路。而陽明先生的墓卻無路標可指,無閑人問津。孤零零地流落在郊區。不可否認,徐文長之畫,王右軍之字確實精美絕倫,但先生,一代偉人,兩肩正氣,就真的比不上字畫的功夫嗎?我突然想起夏立君在《一個人的儀式》中半心酸半諷刺地說:「才子到底比英雄可愛。」是的,人們從來只愛才子風流,佳人婉轉,卻往往忘記了我們本該崇拜的,那些克明俊德,止於至善,捐軀赴國難,視死如歸的聖賢英雄。

我久久佇立在墓前,真切感受到夏立君心中的悲痛。那痛不是為陽明先生、陳子龍、夏完涼父子而痛,更是為中華民族而痛,那是中華民族的隱痛,也許現在你並未感覺到它,但總有一天,它突然在你心中掀起滔天巨浪,讓你痛徹心扉。

此刻,那徹骨的痛便侵蝕了我的心房,我不由踉踉蹌蹌地在墓前跪下。此前我不跪是因為先生說過,治學之人不必在意這些虛禮。可現在,洪水般的愧疚撕咬著我的心,我想即使先生看到眼前這一幕也不會痛心疾首,罵世人薄情,他只會莞爾一笑,不置可否,可我卻在跪下的一瞬間意識到,有些事,先生未必執著,但我們必須替他執著,替世人執著,替中國執著。

頭觸地的一剎那,我不由淚流滿面。

正德元年的天空,昏昏冥冥。

也許只有身處絕境之中,才能感受到毀滅隨時可到的恐懼。當廟堂被玷污,當是非被顛倒,當一批批仗義死節之士血濺午門,當八虎的蠅營狗苟已變為明火執仗,還有什麼可以幫大明撕開厚厚的烏雲,窺見希望的曙光。

還有我們,你說。

還有戴銑,薄彥,還有天下忠直之士,即使一切都無濟於事,還有我,我筆,我心!而現在,在這萬馬齊喑,瓦釜雷鳴之時,哪怕暴虎馮河,也該捨身一擊!你拿起筆,蘸飽墨,毫不猶豫地寫下——《論奸忠辨好疏》,臣刑部主事王守仁。那一刻,你便放棄了一切——似錦前程,如花美眷,乃至生命,你跳出了保護圈,走向了未知的未來。

一疏既上,石破天驚,廷杖,下獄,一連串置人於死地的報復接踵而來,風刀霜劍嚴相逼,你卻如霽月清風,泰然自若。邦無道,富且貴焉,恥矣,國養士百年,自當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成,縱如朗月照花,深波微瀾;敗,不過頸就戮,了此一生。你立於牢獄之中,鐵窗外的樹影婆娑綽綽,忽明忽晦,如死神的陰影蠢蠢欲動,但那又如何?此心如霽月,寒潭清皎潔,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敕令終於下達,刑部主事王守仁貶為龍場驛丞,即刻任職。與死神擦肩而過,你拖著傷弱的身軀來到這窮鄉僻壤之地,草木蕭條,十里無人煙。這哪裡是重生,分別是死亡!在這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了此一生,雖生猶死。

你怨過,恨過,自傷自憐過,你甚至打了一口石棺,隨時等候肉體的死亡,但你終究撐了過來,生不能用,死而誄之,何用之有?這裡雖是絕境,卻也是死地,置身死地,焉知不能後生?

終於,涅槃的一瞬還是到了。在那個寧靜的夜晚,你浴火重生,恰如那飛進太陽的鳳凰,揮翼,是八百里祥雲裊裊,流光熠熠;振翅,是九千丈雲波風涌,霞飛雯散。那一瞬,天地之間只有一個靈明。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因為你終於領悟到了真正的天理;我心即宇宙。

從那以後,再沒有什麼能阻擋你,即使是死亡也不能,因為你早已造生死業,得大涅槃。

都道是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殊不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霽月難逢終如夢幻泡影,此心光明才可經久不衰,恰如蝴蝶只有衝破那層保護它的繭,才能最終獲得新生。

於是你,獲得新生後的你,無往不勝。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為官,為師,為人皆至勝境。有人說你是聖胎暗結,我卻道是你早已獲得新生——

那是從血淚中焠火重生的生命,是靈魂的不死涅槃。

知其白,守其黑

初冬的夜晚,月色如水,灑落一地清輝,據說今晚的月亮是半個世紀以來最大最亮的,連月球表面的黑色環形山都清晰可見,隱隱綽綽,半明半晦,彷彿嫦娥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的舞姿,兀自幽怨著羅浮舊夢。

夜幕黑如潑墨,唯見一輪霽月。「皎皎空中孤月輪」,我募地想起這句話,這是鮑鵬山一篇寫莊子的文章所用的標題。世人皆醉汝獨清,莊子一生逍遙,北冥秋水,不忮不求,這番真性情像極了今天的月亮,煢煢孑立於與之不容的黑暗之中,不卑不亢地亮出自我。

清風徐來,掠過樹梢拂過我的面龐。冷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風尚有冷飄之分,何況人哉?世人都各不相同。又為何硬要將自己埋沒於芸芸眾生之中。八卦中除表風的巽外,我尤為喜愛意為山的艮,不屈服,不妥協,驕傲地展示自己的千姿百態。明泰州學派創始人王汝止即名為艮,在那個以八股取士的時代,王艮及其門人不願隨波逐流,奮起反抗假道學。何心隱、李贄等人甚至不惜一名相爭。我暫且不論這一做法是否過激,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人活著,不是為了人云亦云,不是為了渾渾噩噩混一輩子,而是要活出自我,哪怕拼盡畢生之力,只為做一瞬與眾不同的煙火。

夜色深沉,寒意漸濃,我關上窗,望著窗外明亮的圓月,不由想起兩句詩:我心如明月,寒潭清皎潔。在愈來愈複雜的今天,想要守住一顆皎潔如明月的心,怕是極不容易,我腦中不由浮現出那個可愛的女孩,那閃光燈也掩不了的率真的光芒,在這個夏天,在多如星辰的金牌銀牌獲得者中,她像一輪明月,皎皎立於眾星之上。也許有人質疑她的「不得體」,但更多的人卻堅信,傅園慧正如《皇帝的新裝》中的小孩,用自己的真性情將中國的電視採訪從空話套話中解救了出來。

《道德經》中說:「知其白,守其黑。」人生在世,若是時時長袖善舞,左右逢源,那豈不是活在別人眼中而沒有了自我?所以,知己之白,守己之黑,焉知那一點黑不是人生中的點睛之筆?

我的青春我的夢

青春似火,青春如夢,行走在旖旎的花季,感受似霰似霞的年華。青春當如大鵬展翅,扶搖直上九千里;青春當如騏驥騰躍,春風得意馬蹄疾。沉醉於青春似夢似幻的美好中,我有著別樣的夢想,我願注目於古老的哲學與箴言,放眼於未來的無儘可能,以勤修身,以敬養德,以恆心格物致知,以仁心止於至善。

《大學》開篇即言「大學之道,在親民,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而要做到這三點,必先「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以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之道。概即此爾。聖人之所以為聖,離不開兩個方面,即修身、養德,這,便是我的夢想。

《論語》開卷第一篇即《學而篇》,足見聖人對學習的重視程度,學習,應有吃苦精神,「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一心向學,是為勤;應有踏實態度,「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抱朴守拙,日積月累,是為篤;應有探索精神,自我探尋,「亦能有發」,勤學善問,是為辯。勤學,篤行,明辨,方為為學之道。這三者之中,勤居於首。「勤」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韋編三絕到囊螢映雪,「勤」始終是中國人心目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經之道。勤學的基礎在於好學樂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獲取新知識為樂,才能勤於學習。汪國真說:「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寄託著一個遠方,但卻鮮有人願意為此披荊斬棘,長風破浪。「士不可以不弘毅也,任重而道遠。」人這一輩子總要吃苦,放棄征程就是放棄自己,前路漫漫,唯有勤學才能達到夢中的遠方。但勤學並不是「三更燈火五更雞」的一味刻苦,而要勤之有道。子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此方為勤學之道,若只一味苦學不講方法,就只做到了勤右邊的「力」字,而不算是「勤」。勤學,要誠意正心,要溫故知新,要知行合一。,故曰修身必以勤,為學必以勤。我夢想我能以勤為帆,徜徉於浩浩書海。

《論語》有云:「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改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子,吾必謂之學。」勤學、修為自身學問素養固然重要,但美德更為重要。陽明子曾怒斥重學問而輕德行的人:「學如焦芳,不如孩提之不學不問!」管寧畢歆割席斷交,孔子誅正少卯,莫不源於此。才華固然重要,但做人更重要。「做人」便是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屈。「做人」便是要此心光明,清凈明澈;「做人」便是要知其黑,漂其白,敢暴虎馮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總是夢想回到百家爭鳴的時代,那個輝煌的時代,那個熱情的時代,那個人人追逐哲學,追逐止於至善的時代,那時的人們,盤銘上刻著「敬日新,又日舊,日日新」的箴言,望著流水也會沉思逝者如斯不舍晝夜的歲月嬗變,這些被褐懷玉的人兒啊,有著天清日白的心事與玉韞珠藏的才華,笑著,走過風乎舞兮的暮春。我總覺得,行走在戰國的古棧道上,遇到的每一個人,哪怕是交趾,抑或是駢拇,都有著清凈明澈的眼波,都可御風而行,拈花一笑。他們是真君子,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好德,君子不器,君子謹言納行,君子先行後從。為人,當敬天,敬祖,敬父母,敬君子,敬生靈,敬職責,敬哲學,如此才能修身養德。故曰養德必以敬。我夢想我能以敬養德,如皎皎空中月,寒潭清皎潔。

勤以修身,敬以養德。好學愛學,好德愛德,則必能使此心純乎天理,而至於善,如此,方為為學之道,方為為人之道。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夠將我的青春播撒在古老的土壤上,沿著古人未盡的道路,乘風,破浪!

作者:張曼齊,女,2001年7月出生,江蘇省東台中學高一(1)班學生。酷愛閱讀、旅行,興趣廣泛。

王陽明心學

|為往聖繼絕學——鑄造心學傳播第一平台|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一家之言 我對「心學」體悟
用心學功夫建立企業家精神
你的精力分配 決定了你的層次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