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解決問題的利器,叫做「具體化思維」
1.
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過人類的一種不合理的信念,叫做「糟糕至極」。
糟糕至極的信念指的是:我們將一些事物或者其後果想像成非常可怕,非常糟糕,以至於絕對無法承受和面對的程度。
比如:
「我必須每晚七點準時回家吃飯,否則我媽會打死我的!」
「我不能失去他,沒有了他的話我將再也不可能得到幸福了!」
「我這次一定要考上,否則我的人生就全完了!」
在當事人的認識里,這些事情的後果會非常嚴重,但事實上,這些後果所謂的「嚴重」之處,僅僅只在於當事人的「感覺」。
也就是當事人會把問題想像的很嚴重,在經歷後果時會把過程「想像」的非常的恐怖。
比如那個必須每晚七點準時回家吃飯的女孩。
有一天她一看錶七點十分了竟然還沒到家,她會在一路上非常忐忑、恐懼的走在回家的路上,
回到家後她面對著怒氣沖沖的母親,她媽媽非常憤怒朝她吼叫:「幹什麼去了你!!!你也不看看現在幾點了?給我老老實實說清楚!」
這個女孩這時害怕到了極點,戰戰兢兢的說:「媽……對……對不起!我今天加了會兒班所以晚回來了!我以後再也不會這樣了!」
她的媽媽接下來會繼續訓斥她幾句,在飯桌上吃飯的時候也一直不給她好臉色。
直到吃完飯回到自己的房間,這個女孩才終於感覺自己解脫了。回想剛才的經驗,她感覺「自己像是剛從地獄走過一樣,太可怕了!」
看到這裡,讀者的感覺會有兩種:
一種是:不就是被她媽媽吼了幾句而已啊,這有什麼可怕的?
一種是:感覺和我的經歷好像啊!那個女孩回到家的時候一定怕死了!我能體會到她的感受。
有這兩種感覺的讀者之間是很難相互理解的,第一種讀者會認為只是被吼了幾句而已,那又能怎樣?
而第二種讀者也切實的的確會在那樣的情境下「感覺」非常可怕。
這兩種讀者無法相互理解,根本原因在於,第二種讀者對於「被媽媽吼」這件事情的認知是「模糊化」的。
「模糊化認知」指的是我們對一些事物的認知是非理性的、模糊的、不合邏輯的。
多數時候我們是用下意識的、本能的反應替代了主動的認識,我們用直覺的感受替代了理性的思考。
比如上面的例子,那個女孩對「被媽媽吼」這件事的認識只停留在一個籠統的「這件事非常可怕」上,而沒有弄清楚:為什麼這件事是可怕的?哪裡可怕?會對我造成什麼影響和傷害?
如果這個女孩子仔細去分析這件事情就會發現,「被媽媽吼」這件事情本身其實並不可怕,很多時候只是媽媽的表情和話語喚起了一些成長過程中的可怕感受。
也就是說,當下的恐懼只是過去恐懼的「重現」,而這種重現顯然是不合理的。
媽媽的憤怒並不會傷害到她,她也不再是過去那個無法照顧自己的小女孩了。
一個最典型的、大眾化的模糊化認知的代表就是——鬼。
多數人都怕鬼,但這種恐懼本身也是模糊的,我們很多人也並不真正想過,鬼究竟是什麼,他為什麼可怕,他會不會傷害我,如果傷害我的話我能不能反抗等等。
但我們就是本能的,大半夜起床看到一個黑影子站在跟前的話鐵定都會嚇一跳。
但如果你仔細想想:一個男鬼會不會趕潮流給自己燙個捲髮?
一個東北鬼說東北話是什麼樣子的?他也會喊麥嗎?
一對鬼夫妻也會為今晚誰刷碗而吵架嗎?一言不合會給對方戴綠帽子嗎?
鬼那邊買房的壓力大嗎?在那邊送快遞的話,一個月能掙多少?
鬼界互聯網行業發達嗎?它們怎樣見投資人?
可能想這些的時候,你的恐懼就在不知不覺間減少了很多。
2.
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有著一些模糊化認知,這些認知往往沒有充分的理由支持,而本人卻又深信不疑。
有時候這種模糊化認知,也是無意識之間我們自己製造的,比如:
小劉中午沒幫你帶飯,你就說小劉這人真不行啊;
你這次考試沒考好,你就說我真是個廢物!
你剛畢業拿不定主意考研還是工作,你給諮詢師說:我現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路渺渺,後路茫茫,我分不清自己該進入黑暗叢林中搏殺,還是該繼續默默修鍊提升自己的實力,老師,你說人生的方向,究竟該如何去選擇呢?
我上面舉的最後這個例子其實在諮詢中非常的常見。
很多人都不會直接的去就事論事,而是一定要上升一個高度,試圖去和你討論一些很大的概念,一些戲劇化的形容。
但其實正是他們自己的這種表達方式迷惑了他們自己。
他們不想著怎樣經營好自己的關係而要和你討論什麼是真愛;
他們不投入的做事而是要和你糾結人生的意義;
剛畢業的大學生不先努力工作一陣子非要和你討論職業規劃。
其實我們之所以會熱衷於把溝通的維度上升一層,根本原因在於:這能帶給我們一種安全感。
你告訴一個大學生:你先好好工作一兩年,努力闖一闖,試的多了,也許慢慢就能找到合適的方向。
別一上來就給自己定很多的計劃,沒有經歷,對自己不了解,做再多的計劃都沒用。
你這樣說其實這個大學生根本聽不進去。
因為他始終很焦慮,這種焦慮是來自於對未來不確定和未知的恐懼,他不知道自己的未來的方向在哪裡,他想像不出自己五年後在做什麼。
但是,當他在討論職業規劃,人生的意義等這些更大的概念的時候,他就能夠根據一些規則或者討論的結果而想像出未來;
根據職業規劃,他能知道自己三年後也許在什麼位置上。
由此,他的焦慮就被緩解了。
但是這種緩解,本質上也只是一種「自欺」。他只是通過這種自欺給自己製造了一個「我知道自己未來會怎樣」的假象。
但是很多時候,也有不少的人會因為這種假象而限制了自己,他們不敢偏離自己最初的規劃半步,因為一旦做出規劃之外的選擇,就意味著他要重新面對未知。
但是人生的機遇,也往往都是來自於對未知的探索。
3.
我們要談的「具體化思維」,就是針對模糊化認知的利器。
具體化思維指的是:將對事物的認知與描述明確化,具體化,力求以準確的認知與表達,代替模糊的、非理性的認知。
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其實非常的簡單。
但困難的地方也正在於它的簡單。
我想看到這裡的讀者還是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理解了什麼是具體化思維,所以不需要多言,他們就已經能夠清楚了,該如何去在生活中運用具體化思維理解問題。
另一類是雖然在理智層面上知道了具體化思維是什麼,但是他們還是沒有辦法理解這個具體化究竟要如何去做,怎樣在生活中實踐。
不僅僅是今天我們談的這個具體化思維,其實很多概念都是這樣的,那些理解了和沒理解的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而偏偏這些鴻溝又是難以用語言構建去跨越的。
對於理解了的人來說,怎麼去運用,這很自然。就像我們不需要再想怎樣把飯夾到嘴裡,下意識的自然而然的就那樣去做了。
但正因為是自然而然的就做到的,所以我們也說不清,道不明,究竟是怎樣做到的。而且對於不同的概念,事物,怎麼具體化也不存在著統一可用的步驟和順序,所以更難表達。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書、文章,寫的很好但並無卵用的原因,因為我們無法構建出能跨越理解障礙的橋樑)
我可以提供一個可參考的點,也就是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可以從三個角度入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
我當下的感受是什麼?我們在討論的是什麼?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怎樣實現目的?
比如:有個人說:「我很煩,煩死了煩死了煩死了啊啊啊啊啊啊啊!」
那麼這個表述是很模糊的。
很多人都是這樣只認識到自己「很煩」這種情緒本身,而沒有繼續深究,於是他們就一直持續著這種很煩的狀態。
其實他可以問自己:「我在煩惱的是什麼?」
這個時候他會發現他在煩惱的是:「天氣很熱,今天不想上班,想擼貓但是貓又不在。」
當他對自己的情緒有一個清晰地認識之後,就會發現他只要請假回家開空調擼貓煩惱就不在了。
比如:我們在文章開篇舉的那個每晚七點必須回家吃飯的女孩,她需要問自己的是:為什麼這麼恐懼?
找到恐懼的原因,發現這種恐懼的不合理之處,恐懼自然也就會逐漸消退了。
比如:有一個人很煩惱:工作好難啊!給的時間又短,好心累!不想做不想做不想做啊啊啊啊啊啊啊!!!!!
但如果他將注意力放在「怎樣將工作目標實現」上,逐步將目標分解為可實現的較小單位,而不是繼續深陷在不好的感受中,那麼這種煩惱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也正是對應上面三個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具體化思維所能夠給我們帶來的三個維度上的好處:
1.破除認知誤區,重新認清事實。
「具體化」的思考和溝通,這在本質上是一種獨特思維方式,一個慣於以這種方式思考的人,在一開始就已經超越了大部分關於模糊化思考的人。
過去我們慣於用模糊化的思維思考的時候,我們對於很多問題的認識是錯誤的,狹隘的,偏激的,看看網上那麼多為了熱會熱點問題爭論的面紅耳赤的人就知道了,「非黑即白」的他們永遠無法理解怎樣的認識才叫「客觀認識」。
2.加深對自我的了解,明確自己的需求。
在心理諮詢中,很多的來訪者敘述思想、情感、事件時常模糊不清,很多的矛盾和不合理,令問題變得非常複雜。
這種複雜化會令來訪者的思想中充滿了很多矛盾的、衝突的觀念,由此就會導致他們無法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了解自己的真實感受。
而具體化技術,能夠令我們將問題梳理清楚,不再混亂。
3.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很多時候,當我們開始將問題具體化時,就意味著問題可以被解決了。
因為把問題具體化,就意味著我們開始面對和正視問題了,很多時候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只是因為我們一直都只是在抱怨,煩躁,逃避,而一直沒有「開始」。
沒有開始,當然不可能有解決。
其次是我們在前面提到的,當我們對問題的認知是模糊的時,往往會認為問題很困難、無法達成,而不願意去做;
當將問題具體化,分拆了之後,大的問題就被分解到易於接收,可以解決的程度了。
4.
其實所謂的具體化思維,說白了也不過是要我們尊重事實,就事論事。
是「我有兩個黑人朋友人品不好」
而不是「黑人都是垃圾」
不是「我絕對不能讓父母生氣」
而是「在不有損我個人意志的情況下我不會惹父母生氣」
是「我反對官員貪污」
而不是「所有當官的全都不是好人」
不是「所有的保姆都素質低,不是東西」
而是「杭州縱火的保姆是個壞人」
是「《大護法》這個電影劇情不好」
而不是「《大護法》辣雞!」
不是「人生好沒有意義啊!」
而是「我「現在」感體會不到意義感、覺得很無聊」
「具體化」,就是選擇多走一步。
不是停留在你大腦所構建的世界裡,而是去看清楚,現實的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
以上
左岸記:
好消息,據人民網7月21日報道,物理學迎來重大突破: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終於找到了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從而結束了國際物理學界對這一神秘粒子長達80年的漫長追尋。
國際同行指出:發現馬約拉那費米子是繼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波色子)、中微子、引力子之後的又一里程碑發現,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讓量子計算成為現實。
在物理學領域,構成物質的最小、最基本的單位被稱為「基本粒子」。它們是在不改變物質屬性前提下的最小體積物質,也是組成各種各樣物體的基礎。基本粒子又分為兩種:費米子和玻色子,分別以美國物理學家費米和印度物理學家玻色的名字命名。
東方西方哲學家都認為,人類似乎生活在一個充滿正反對立的世界:有正數必有負數,有存款必有負債,有陰必有陽,有善必有惡,有天使必有惡魔。 1928年,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Dirac)作出驚人的預言:宇宙中每一個基本費米粒子必然有相對應的反粒子。根據愛因斯坦E = mc2的質能公式,當一個費米子遇上它的反粒子,它們會相互湮滅,從而使兩個粒子的質量消失並轉化為能量。
從此以後,宇宙中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被認為是絕對真理。然而,會不會存在一類沒有反粒子的粒子,或者說正反同體的粒子?1937年,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埃托雷.馬約拉那(Ettore Majorana)在他的論文中猜測有這樣神奇的粒子存在,即我們今天所稱的馬約拉那費米子。不幸的是,他本人做出這一猜測後在一次乘船旅行中神秘失蹤。自此以後,尋找這一神奇粒子成為了物理學家門夢寐以求的探索目標。
找到天使粒子有什麼現實意義?張首晟指出,從基本科學發現到技術應用往往需要多年時間,但天使粒子的發現意味著量子計算已成為可能。
他解釋說,量子世界本質上是平行的,一個量子粒子能夠同時穿過兩個狹縫。因此,量子計算機能夠進行高度並行的計算,遠比經典計算機有效。以算術問題為例,如果給出一個很大的數字,問這個數字能否拆成兩個數字的乘積,那麼經典計算機只能用窮舉法逐一嘗試整除計算,而量子計算機可以在一瞬間同時完成所有可能項的測算。
然而,一個量子比特的信息非常難以存儲,微弱的環境雜訊就能毀滅其量子特性。因此,量子計算機往往被視為可望不可即的空想。
「通常情況下,量子比特只能放在一個傳統粒子內儲存,容易被干擾。但如今,天使粒子的發現提供了一種絕妙的可能性:一個量子比特能夠被拆成兩半,存儲在兩個距離十分遙遠的馬約拉那費米子上。」張首晟說,如此一來,傳統的雜訊很難同時以同樣的方式影響這兩個馬約拉那費米子、進而毀滅所存儲的量子信息。「相較於傳統的存儲方式,基於天使粒子的存儲方式極其穩固。」
「我們提出的器件同時還是二維體系,從而允許馬約拉那費米子的糾纏和編辮,使得有效的量子計算成為可能,從而解決人類面對的一些艱難問題。」張首晟說,「我對天使粒子巡遊的量子天堂充滿興奮與期待。」
點擊展開全文
※活在人生的不同階段
※澡堂殺人事件
※昔日的怒目金剛,今日的菩薩低眉
※語不驚人死不休真正的隨緣有三重境界
※我為什麼寫作?為我的美麗新世界
TAG:左岸讀書 |
※有一種情,叫做思念;有一種愛,叫做動心
※有一種善良,叫做沉默
※有一種心理戰術,叫做「大家都反應你有問題」
※義大利,有一種感情叫做「既愛又恨」!
※有一種生活叫做跑步,有一種優秀叫做堅持
※有一種愛,叫做不聯繫;有一種思念,叫做不打擾!
※有一種成熟,叫做「不解釋」
※有一種成功,叫做堅持
※有一種思念,叫做不再聯繫
※有一種善良,叫做「隨喜他的功德」
※有一種心酸,叫做靠自己
※有一種愛,叫做
※有種思念叫做沉默,有種感覺叫心碎!
※有一種愛叫做固執
※有一種心態,叫做隨緣!
※有一種愛叫做苦想
※什麼是易瘦體質呢?有一種人叫做瘦子,有個體質它就叫做易瘦體質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很多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錯誤的
※有一種好的修養叫做講話不著急
※有一種爽,叫做身體被掏空,有一種笑,叫做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