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曾有一個名字叫契丹
中國曾有一個名字叫契丹,這廣告都打到美國了。
契丹(Khitan)是中世紀歐洲國家對中國的稱號,長期以來歐洲人對中國的認識,多為模糊之詞,稱呼也不統一,在眾多關於中國的叫法中,部分歐洲國家曾使用契丹。第一個稱中國為契丹的是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遊記》此書將元朝稱契丹。但真正使歐洲人為中國給定統一專名的是義大利來華的傳教士利瑪竇,他在1605年寄給義大利的信函中斷定中國就是馬可波羅的契丹。
Китай從詞源上講來自蒙古語「乞塔」,原來專指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歐洲人稱中國。這一詞義因13世紀蒙古的西徵逐步擴大,而蒙古人稱中國北方為契丹,通過蒙古人轉手給歐洲人,該詞泛指中國。在蒙古人統治下的地區以及與這些國家和地區有交往的國度,都已習慣用Kitai來稱中國。公元1404年西班牙公使克拉維約赴撒馬爾罕覲見帖木兒汗在《克拉維約東使記》用契丹來稱呼中國。大部分歐洲人從15世紀開始稱中國為契丹,這並非源自契丹強盛之故,俄羅斯從伊凡三世(1440年-1505年)開始學習西方文化,俄羅斯按照當時歐洲部分國家的習慣稱中國為契丹。在金帳汗國時期,很多突厥語和蒙古語的詞根和辭彙進入了古羅斯的語言,蒙古人稱中國北方為契丹,後該詞泛指中國,而俄羅斯受韃靼蒙古的桎梏近250年,加上蒙古武力強盛,國祚長久,也按照蒙古人的習慣稱中國為契丹。
「契丹」這一稱號在由東向西的傳播中逐漸演變:
蒙古語:Хятад(Khyatad) / Kitad
維吾爾語:, Xitay
哈薩克語:, ытай, Qtay
喀山韃靼:Qtay
俄語:Китай(Kitay)
烏克蘭語:Китай(Kytay)
保加利亞語:Китай(Kitay)
波蘭語:Kitaj
斯洛維尼亞語:Kitajska
中世紀拉丁語:Cataya, Kitai
義大利語:Catai
西班牙語:Catay
葡萄牙語:Cataio
法語、英語、德語、荷蘭語、北日耳曼語支:Cathay
現時突厥語族和斯拉夫語族的多數語言中仍把中國稱為「契丹」,如俄語中的Китай。在英語中,由「Khitan」演變而來的「Cathay」也是中國的雅稱,但多用於詩歌中。這個詞語在漢語中有時被譯為「國泰」,如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國泰電影院(Cathay Theatre)等。
現在據有人統計,有近十個國家稱呼中國為契丹。
歷史上契丹確實強大一時,那為什麼會把契丹與漢人給混餚了呢?
首先混在服裝上,參考契丹出土古墓壁畫,漢人、契丹無大區別。.其次文字,雖有契丹文,契丹文外形也很像漢字,對外國人而言,看外觀差不多,反正他們都不認識。而且外文書有的也是用漢字書寫。漢化的契丹唯有髮飾與漢人不同。也難怪他們曰中國為契丹。
對中國稱呼契丹,最早可能是蒙古人,並把這一稱呼帶給中東和歐洲。
有人認為,蒙古語稱漢人為hiatad是「瘦小、乾癟」的複數形式,契丹hiadan在蒙古語里是「山崖、岩石、山峰」的意思,兩者讀音相似。所以外界就把蒙古人對漢人稱呼變為對中國的稱呼了。
滿族文化網編輯有關資料而成,轉載請註明。
TAG:福貝勒府 |
※這個國家有一個奇怪的規矩,國王的名字必須是中國名
※這7個有中國名字外國名人,個個了不得,其中一女性獲諾貝爾獎
※她有一個名字叫天使,她也有一個名字叫犧牲
※取名字也是一門大學問 甄子丹一個人就用了一位三國名將的三個字
※道有兩個名字
※這個國家模仿中國,連省份名字都和中國一樣
※這個時代只有一個球王 他的名字叫C羅
※一個人擁有兩個名字兩張身份證,全國只有他一位!
※有個美麗的名字叫媽媽
※中國這兩個直轄市,名字是同一位皇帝親賜
※中國名字最長的縣,全稱因為有15個字而一炮走紅
※中國的兩個城市,名字同音不同字,一個的人口卻是另一個的10幾倍
※名字一字之差的兩個人,一個是開國元帥,另一個拉進來一位元帥
※阿齡——是一個女人的名字
※三國中最有水平的七個名和字,個個都是取名字高手,劉備名字最贊
※娛樂圈名字是四個字的6大女星:第6位因名字常被誤會不是中國人
※春秋有個英國,戰國有個韓國,還有一個國家的名字讓人忍不住大笑
※中國名字最有趣的12個城市,一個比一個隨意,有你家鄉嗎?
※這個姓氏的人全國只有幾十個,浙大有個此姓的人名字很恐怖
※3艘國產航母名稱全公布?專家:寓意深刻 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