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人消夏納涼有妙招

古人消夏納涼有妙招

古代流行的避暑妙招

承德避暑山莊,歷代避暑集大成的地方

藏冰避暑,在我國古代由來已久。考古發現,早在周代就已經有了用來貯存冰塊的冰窖。明清兩代,大量藏冰。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

冰窖造型基本相同,採用埋入地下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長約11米,寬約6米,容積為330多立方米。這些冰塊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後,由采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待來年夏天使用。

有專職官吏負責採集天然冰塊,貯存於「冰井」之中,炎夏期間取出,以供皇家和貴族使用。

自雨亭原理圖 自雨亭借水力轉動水車的機械原理

唐代涼殿想像圖,借水力轉動水車的機械原理,汲水而上,遍於屋頂,飛簾四注,激氣成涼風

皇宮內還採用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張仲素《宮中樂》詩云:「甘泉將避暑,台殿水光凝」,就是對涼殿消暑的讚譽。

皇帝如此,大臣們紛紛效仿。唐代的高官顯貴們,都有私家避暑設施,規模雖比不得皇家,但也巧妙得很。其中專供納涼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官吏設置的一種避暑建築。《唐語林》卷五記載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

劉禹錫《劉駙馬水亭避暑》詩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這種水亭,利用機械將冷水輸送到 亭頂的水罐中貯存,然後讓水從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簾,從而起到避暑降溫的效果。唐代顯貴楊國忠更是異想天開,造了座冰山來避暑。《開元天寶遺事》卷上記 載:「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於宴席間。」

到了宋代,這種設備造得比唐朝更加豪華。《武林舊事》卷三載: 「禁中避暑,多御復古,選德勘殿及翠寒堂納涼。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地可十畝。池中紅白菡萸萬柄,蓋園丁以瓦盎別 種,分列水底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等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聞洪景盧學士嘗賜對於翠寒堂。不可久立,上問故。笑遣中貴人 以北綾半臂賜之,則境界可想見矣。」可以看出,宋代涼殿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而且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使冷風帶香,芬芳滿室。

清琉璃釉竹節方冰桶,通過放置冰塊來保存食品或散發冷氣消暑,箱體有泄水和散發冷氣的孔洞

清代宮內儲存冰塊的器具被稱為「冰桶」、「洋桶」,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為內胎,也有用金屬胎的。形制呈斗狀,口大底小。蓋多採用很厚的木板,兩腰部都 有銅環,方便搬運。有四條腿足,足下還裝有托,用來防止潮濕。這種宮廷「冰箱」比起現在的冰箱太過簡單,但構造合理、經久實用。

當時的「冰箱」主要有兩個用途,一個是用來冰鎮飲料和時鮮水果,因為箱體內採用鉛或錫為里,能起到較好的隔熱作用,而箱底有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

冰桶另一個用途是降低室內的溫度。箱蓋上設有透氣孔,因此排出的冷氣還能起到「空調」的功效,讓後人讚嘆不已。

戰國時期的青銅冰鑒,用來儲冰解暑(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

春秋戰國已經有了「空調」

古代中國沒有電力,更沒有空調,當時人們究竟怎樣應對酷熱?又有哪些應對措施是值得咱們現代人學習的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代中國雖然沒有電力和空調,但是古代中國人卻發明了一種可以代替空調的設備。

這種設備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它的名字叫做「冰鑒」,是用青銅鑄成的大型容器,分內外兩層,上面還有蓋兒。人們往夾層里塞滿冰塊,把食物和美酒放在內層,然後蓋上蓋兒,可以避免食物腐爛、酒水變酸。從這個意義上講,當時的冰鑒很像現在的冰箱。

冰鑒還一專多能,除了具有冰箱的功能,還能當成空調使用:夾層放冰塊,內層讓它空著,然後把蓋兒打開,絲絲冷氣自然會從冰鑒里冒出來。找幾個人把冰鑒抬進卧室,放在卧室的中央,或者在房間四個角各放一個體量較小的冰鑒,室溫會很快降下來。

青銅屬於金屬,比熱太小,熱傳遞太快,夾層里的冰塊會很快化掉,過個把小時就得再換一批新的冰塊,比較麻煩。所以到了宋元明清這四個朝代,人們不再用金 屬鑄造冰鑒,改用實木來做。比如清朝宮廷里盛夏常備的冰鑒,用松木做成,刷上清漆,一尺多高,兩尺見方,裡面用錫箔貼壁,外面用銅片包裹,上面有蓋兒,底 下有座兒,冰塊擱進去,整日不化,冷氣嗖嗖的竄出來,一室生涼。

清代的木質「冰箱」

英國使館購買中國「冰箱」

木製冰鑒在清朝叫做「冰桶」,宮廷里有,貴族家裡有,家道小康的富裕市民家裡也常備這種玩意兒。事實上,在19世紀中葉的北京,木器店裡大量出售冰桶,一兩吊銅錢就能買一個,很便宜。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英國人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個大使館。建成以後的第一年夏天,在使館工作的外國人就發現受不了北京的炎熱,還有人因為食物腐敗和水土不 服而病死,所以他們不得不向中國人學慣用冰桶降溫和冷藏食物。1861年6月,英國使館在北京西城一家木器店裡採購了大量的冰桶,事後一個英國人寫道: 「這些中國冰箱呈四方形,木製,包了鉛皮,雙重掀蓋,中間有一小孔,冰箱內放冰,通常是一塊大雪團,人們以之降低茶和酒的溫度。他們也把冰箱放到客廳中 間,讓房間較為涼快。」(芮尼《北京與北京人》,李紹明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版)他所說的「冰箱」,就是清朝人常用的冰桶。

從唐朝到民國的涼棚

除了用冰鑒或者冰桶來降低室溫,古代中國人還喜歡在夏天給住宅搭建涼棚。

涼棚的製作很有創意: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頂,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蓋出一個高高的遮陽罩,把屋頂和院子罩起來,不讓盛夏的陽光直射到牆壁上,這樣外牆不容易曬透,院子里的地面也不會很快升溫。

但是遮陽罩也有個弊端:影響採光。所以古人又發明了活動的棚頂:把整張席子切割成很多矩形的小塊,每塊席子的邊緣都拴上長長的繩子,陽光照射最厲害的時候,席子是完全遮蓋的,等到早上或者黃昏,輕輕一拉繩子,席子就自動掀開了,光線和涼風都可以進來。

涼棚最遲在唐朝就已經出現,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周世宗柴榮甚至勸導市民在自家門口搭建涼棚,好給過路人遮陰(參見《冊府元龜》卷14)。

清代北京和民國北京是涼棚最盛行的地方,老北京形容小康之家,常說「天棚浴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其中的「天棚」就是指涼棚—小康之家到了夏天, 指定要僱人在院子里搭涼棚來避暑。那些涼棚的棚頂都是可以活動的,人們可以用繩子和竹竿來控制每一塊席子的啟閉,非常靈活好用。受雇者叫做「棚匠」,都是 專業搭涼棚的熟練工人,用不了一個小時就能搭出一個堅固耐用的涼棚。而到了中秋前後,不需要涼棚的時候,這些工人還可以負責把涼棚拆掉,那些竹子、席子和 繩索之類的建築材料也一同收回,到了下一年還可以再拿出來使用,非常環保。

民國北京還流行一種避暑用具:竹帘子。這裡的竹帘子不 是在門口掛著遮擋蒼蠅那種,而是從屋檐上懸掛下來,一直垂到地面,把住宅的大門、窗戶和整堵大牆都給遮起來。這樣全方位遮擋的好處是能讓牆壁保持低溫,進 而讓室內保持低溫;壞處是影響室內的光線。所以老北京人又在竹帘子上拴了繩子,甚至裝上滑輪,需要在屋裡辦公的時候,一拽滑輪,竹帘子就被卷到屋檐上了, 屋內照樣透亮。

清宮藏小風扇,這是一款手柄連接一體式的玩具小風扇,手柄為化學製品,扇頁為玳瑁材質

皇帝發明了風扇

清代宮廷與平民家庭不同,皇帝跟妃子們是不搭涼棚、也不用竹帘子遮牆的。

一是因為宮殿的牆壁都非常厚,屋頂都非常大,陽光不容易曬透,有冬暖夏涼的優勢(現在很多老房子也有這種優勢)。

二是因為清朝的皇帝有好多離宮,到了熱得受不了的季節,他們會離開紫禁城,前往承德避暑山莊或者圓明園「度假」。

三是因為皇帝有很多人侍候,天熱了總有太監宮女給他打扇。

但是太監宮女打扇所產生的涼風是斷續的、一陣一陣的,吹著不夠舒坦,所以乾隆皇帝又發明了風扇。

當然,乾隆的風扇不可能有電機(有電機也沒用,因為沒電,電這東西要到清朝末年才進入紫禁城),結構簡單,幾隻扇葉、一個轉輪、一個把手、一個基座而已。沒電怎麼用呢?他讓太監宮女做動力,站在風扇後面,抓著把手,像後來的日本放映師操作手搖放映機給末代皇帝放電影那樣,均勻而有力的搖著,讓扇葉呼呼呼地轉起來,乾隆則半躺在風扇前面很舒服地受風。很明顯,他的風扇屬於手搖式風扇。

手搖式風扇並不是乾隆的首創,根據內務府檔案,雍正剛即位的第二年夏天就讓工部製造過一批手搖風扇,而且是用鐵片做的扇葉,除了沒有電機,已經很接近我們現在常用的立式電風扇了。

有一年夏天,雍正睡午覺,太監倆站在龍榻之前,輪流給他搖風扇,搖得汗流浹背,汗臭味兒隨著涼風吹進雍正鼻孔,把雍正熏醒了。雍正下旨說:「人在屋內推扇,天氣暑熱,氣味不好,不如將後檐牆拆開,繩子從床下透出牆外轉動。」工部立馬照旨意做了一架改進的風扇,這回是牽引式的,讓太監們離雍正遠遠的用繩子拉,雍正再也聞不到汗臭味兒了。把手搖式風扇改成牽引式風扇是雍正的發明,如果他申請專利並大規模生產,是可以發筆小財的。

乾隆比雍正還有創意,他發明了水激式風扇—大概在乾隆九年,這廝下旨在圓明園某宮引入流水,從宮牆外嘩嘩流入,繞室一圈再嘩嘩的流出去,入口處則安一風扇,以水流為動力驅動。完了一試,果然好使,有風有水,清涼無比,乾隆高興極了,御制《水木明瑟詞》:「以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轉風扇,冷冷瑟瑟,非絲非竹,……斯時斯景誰圖得,非色非空吟不成。」他在為自己的創意而驕傲。

我們應該向古人學習哪些避暑方式

上述兩個皇帝發明的風扇非常省電(根本不用電),非常節能, 絕對不會造成電力短缺,絕對不會影響大氣質量,它們比咱們現代人使用的空調環保得多。但問題是,雍正發明的牽引式風扇需要人力驅動,他涼快了,太監宮女熱 死了;乾隆發明的水激式風扇雖然不需要人力,可是對安裝環境的要求太苛刻:必須要有流水。

所以牽引式風扇也好,水激式風扇也好,都不能代替我們的空調和電風扇。

我覺得我們應該向古人學習這麼幾點:

第一,開發商蓋房子,應該把牆體搞得節能一些,像過去老房子那樣冬暖夏涼,別老是把牆體和房頂建得一拳能打一窟窿,還不加什麼隔溫材料,太陽輕輕一曬,屋裡就突然升溫。

第二,地方政府可以像古代那樣給每座城市都修建幾處大型冰窖,冬天從江河湖泊里採集天然冰,貯藏到冰窖里,來年夏天低價出售給市民。同時市民們也應該買些冰桶,把冰塊放進去,這樣至少可以節省一半的電能。

第三,我們還應該學習古人,在樓頂上搭建可以自動調節的涼棚,在外牆上安放可以自動捲起的防護罩,這也是非常節能的手段,而且成本很低,很容易操作。

文章來源:福客資訊網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 | 李唐

閱讀,讓一切有所不同

歡 迎 關 注

楚塵文化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aotexi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塵文化 的精彩文章:

大熱天,我的命是這四樣東西給的
龍沙·除了你,我不會另有所愛
我住在山洞裡的父親
一年只有30天吃得到的鮮黃桃,酸酸甜甜

TAG:楚塵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古人消夏,優哉游哉!
古人妙趣橫生消夏詩,助君清涼一夏
消夏,古人更懂!
消夏有良方,看古人如何度夏避暑
哈爾濱:松花江畔夏至清涼 消夏人流如織
古人如何消夏納涼?白居易說「心靜即身涼」,這些古詩古畫告訴你
山中消夏
消夏良品 辛棄疾的「小清新」
何以消夏,唯有閑讀
禪雕生活美學——何以消夏 唯有閑讀
綠樹濃蔭夏日長 悠然消暑覓清涼:申城居民繪就新時代「消夏圖」
在花園露台消夏納涼,哪些戶外傢具好看又實用?
開州有種消夏「小神器」,風行百年送清涼……
古人不熱?乾隆八年熱死超萬人!古人如何消夏?各朝「空調房」大比拼!
消夏飲品雞尾酒系列——莫吉托
古人的「避暑良方」,古代畫家筆下的《消夏圖》
讀書消夏
夏季,酷暑時間長,老年人防止中暑多喝這些消夏湯
第一夫人的消夏圖,太銷魂了
一杯白茶,消夏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