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是我最喜歡的篆刻家。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像)

趙之謙的人生是悲情的,他一輩子傳世的篆刻作品也就三百九十餘方(如果是兩面印,我們就算兩方),但這不到四百方印,方方是精品,我曾經想過,是不是趙之謙把他刻得不好的作品都磨掉重刻了呢,亦或者毀掉了,以他的個性,他是會這樣做的。他的藝術家特質是那麼突出和明顯。

他自己說自己「余少負氣,論學必疵人,鄉曲皆惡。」(《亡婦范敬玉事略》那個長長的邊款里寫的)他說自己小時候傲氣十足,一但談到學問,必然會疵人,鄉里們沒有一個人喜歡他的,其實,他不是年少負氣,他這脾氣,一輩子也沒有改。就算他家遭不幸,妻女相繼亡故後開始信佛,依然是「必疵人」的,除了他認可的幾個少有的知己朋友外。當然,這跟他的天資高,求學勤奮有關。他因此有較高的學問和藝術修養。趙之謙20歲時候中秀才,這並不算早,以後他也參加鄉試,31歲時,他考取浙江鄉試第三名(當時最多的士子就是來自浙江,那個地方出才子),但在37歲時,他在禮部的考試中,他落榜了,原因出人意料,是因為他的試卷上有30多生僻字,考官不認識。

當然,這次落榜對他的藝術是有好處的,因為科考失敗,他把注意力更多地轉移到了金石篆刻上。也因此,他一度把自己在妻女去世而改號的「悲盦」,改為「無悶」。他顯然在金石之間找到了自家的樂趣。他似乎在金石篆刻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託。他「無悶」了。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刻「悲盦」及邊款)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刻「無悶」)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刻「無悶」)

但是這種沉在金石之中的「無悶」與快樂,趙之謙並沒有堅持下來,他後來把精力還是放在了仕途上,於是,他從江西的一個小到九品芝蔴官的官位上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直到最後在任上去世。其中的原因,他在看到魏錫曾給他集輯並且由吳讓之做序的《二金蝶堂印譜》拿到北京讓他過目時,他題了「稼孫多事」四個字,並說寫了」稼孫韻半載心力,為我集印稿,鈔詩,搜散佚文字,比於掩骼埋胔,意則厚矣。然令我一生刻印賦詩學文字,固天所以活我,而於我父母生我之意大悖矣。」他顯然是個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他希望自己能夠從政,能夠兼濟天下,通過做清官實現勤政愛民是他的人生價值所在,藝術上的成就,他就只認為是「天所以活我」,老天想讓我活著,所以讓我有了這些才能,他可不想當個職業書畫家,這跟後來的黃牧甫是不一樣的。

人生的成功是以什麼來衡量的呢?

是家財萬貫,是身居高位,還是藝術上取得成就以及身後名聲及史書記載?

趙之謙的曾經在「會稽趙氏雙勾本印記」印的邊款上寫道:「不能響拓能雙鉤,但願文字為我留,千載後人來相求」。在「響拓」的「雙勾」之間,趙之謙因為經濟方面的原因選擇了較經濟的「雙勾」方法,這種「無力感」暴棚的無奈讓趙之謙心裡很不舒服,生前受困於財力的趙之謙在他死後,趙之謙的一方印章已經在市場上拍賣到幾百萬人民幣的價格,趙之謙的「片紙隻字」和「一方印」都成了「千載後人來相求」的寶物了。

趙之謙是浙江紹興人,因此,他受地域影響,初學篆刻時,趙次閑,錢松還都在世,浙派在印壇影響很大,於是他一開始學浙派,師法陳鴻壽(曼生),不過,天資過人的趙之謙很快認識到陳的問題,他在《杭四家印譜(附二陳)序》中稱「余少學曼生,久而知其非,則盡棄之。」當然,他是一個思辨能力極強的天才,他放棄陳曼生,並沒有放棄浙派。他很快又在徽派找到鄧石如,26歲時,他刻的「陶山避客」邊款里記道:「學完白山人作……」,這證明,他已經開始接觸徽派,但他同時期還有浙派黃易風格的印章(傅以豫茂臣氏之印信)也有漢印風格(郭承勳印)的印章。

這說明,這個時間段的趙之謙對於任何一派都不滿意,他一方面在浙、徽之間變換,一方面在古秦漢印中尋求營養,他是一個性格高傲,個性突出的人,這樣的人,不可能困於任何一門一派。

1861年,趙之謙33歲,杭州鬧太平軍,趙之謙躲避戰亂到了福州,第二年春,魏稼孫來訪,從此二人結為摯交,(魏家孫這個人,回頭我要專門寫篇文章),他對趙之謙的印作水平非常欣賞,於是,他極力籌措給趙之謙出印譜,因為趙之謙並不把自己刻印這件事當成重要的事,這個印譜就是後來非常有名的《二金蝶堂印譜》,這個印譜中的作品大多是趙之謙在34歲至36歲其間完成,為了出印譜嘛,趙之謙在三年間刻了二百餘方印,他一生的作品,有一半是出在這個時期。

魏稼孫認定趙之謙是個牛人,於是,他把《二金蝶堂印譜》拿給當時的印壇領袖吳讓之看,趙之謙也很知趣,他在這些印中有一方自己的「會稽趙之謙字撝叔印」的邊款里記道:「息心靜氣,乃得渾厚,近人能此者,揚州吳熙再(裁)一人而已」至少在當時,這不完全是奉承話,當時趙之謙確實認為吳讓之的印,真的「渾厚」,真可作當世第一人。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刻「會稽趙之謙字撝叔印」及邊款)

吳讓之為了答謝趙之謙的稱讚,當時回贈趙之謙兩方印,並在邊款里說「先生所刻,已入完翁室,何更贊一辭耶」。印壇領袖,給這麼高的評價,擱一般人,該滿足了吧,但趙之謙不,他不服氣。

他對誰都不服氣。

浙派的鼻祖不是丁敬(龍泓)黃易(小松)嗎,他給魏稼孫刻了一方印「稼孫」,邊款里寫道:「稼孫目予印為在丁黃之下,此或在丁之下黃之上。」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刻「稼孫」)

顯然,這是從浙派出來奔皖派而去的一方印,小篆入印,用鄧石如法,線條流暢,整方印既從容婉暢,又留有浙派的澀感與古樸味道,因此,趙之謙覺得超過丁敬可能還不到,但比黃易是好了,他不服氣魏稼孫說的在丁黃之下。

皖派的吳讓之認為他已入完翁之室,但他卻認為鄧石如不是不可超越的神仙,於是他刻了一方「趙氏撝叔」,終於說出了真心話:「完白山人刻小印,亦不如是之工,自記」。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刻「趙氏撝叔」及邊款)

就算是鄧石如來刻這樣的小印,不一定有我刻得好呢,這種發自骨子裡的自傲,把徽派創始鼻祖超過之後的欣喜感也溢於言辭。浙派丁敬呢,他放下了?沒有。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刻「趙之唐謙印」)

一方趙之謙印,兼取皖浙之長,古樸與婉暢並足,趙之謙放話了:「龍泓無此安詳,完白無此精悍」這是他在當時印壇自傲的一聲響亮的吶喊:當今印壇我最厲害!。

顯然,這個時候的趙之謙已經有了自己的風格,他的風格是徽(皖)浙橫站,這從胡澍在《二金蝶堂印譜序》里寫的話可以看出來:「吾友會稽趙撝叔同年,生有異稟,博學多能,自其兒時,即善刻印,初遵龍泓,既學完白,後乃合徽、浙兩派,力追秦漢。漸益貫通,鐘鼎碑碣、鑄鏡造像、篆隸真行、文辭騷賦,莫不觸處洞然,奔赴腕底……」

是啊,他所以有這樣的成就,一方面是天資,一方面是他所研究的對象已經超過了前人鑽研的範疇,他把到浙派丁敬為止「印中求印」的路走到了盡頭,又把到徽派鄧石如為止「印從書出」的路走到了極致,除此之外又在印外的眾多的「鐘鼎碑碣、鑄鏡造像」下足了功夫,把這些印外的樣本中所蘊含的藝術元素運用到篆刻中來。顯然,這是前無古人的,當然,這也是他英才天縱的原因。

諸如,取資漢鏡的「壽如金石佳且好兮」,取資古錢幣的「鄭齋所藏」,當然還有取資石鼓文的「沈樹鏞印」,取資秦權、詔版的「竟山所得金石」、取資漢磚的「鄭齋」,取資各種碑刻的「靈壽花館」……。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刻「壽如金石佳且好兮」及邊款)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刻「鄭齋所藏」)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刻「沈樹鏞印」及邊款)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刻「竟山所得金石」及邊款)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刻「鄭齋」)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刻「靈壽花館」)

這位天才印家,可能自家的風格沒有自己所謂的獨特風格,因此沒有形成特的派別,後人說「趙派」,明顯是把趙之謙風格硬生生的歸了一個派別,要說他自己是不是有自己派別,也不是不能說沒有,但他的風格明顯太多樣了,我們把他定位成一個承前啟後的綜合性轉折點更合適些。他似乎把前人篆刻做了個總結,又為為後來的篆刻大家們開了出路,彷彿在趙之謙這裡,上天給他的任務:打破以前的,開創以後的。比如,我們說,上述的「沈樹鏞印」取資石鼓文可能就給吳昌碩開了條路,儘管小趙之謙15歲的吳昌碩的路更多得益於他本人在石鼓文上下的功夫,但最初的啟發當來自於趙之謙。

另外,我們說這方朱文的「靈壽花館」就為後來的黃牧甫開了一條路,整方印中,以橫平豎直為基調,大量的線條排疊,又參以斜線打破平板獃滯,在分布上疏密得宜,這正是比他小20歲的黃牧甫受啟發的地方,黃牧甫後來評論趙之謙:「仿古印以光潔勝者,唯趙撝叔,余未得其萬一……」說趙之謙仿漢「無一印不完整,無一畫不光潔,如玉人治玉,絕無斷續處,而古氣穆然,何其神也……」這當然不僅指趙之謙在仿古印上的審美,而是在整個篆刻審美中對「光潔完整」的審美契合。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刻「靈壽花館」)

再比如,我們看趙之謙的「丁文蔚」一方印,這是從《天發神讖碑》出來的樣本特徵,民國時期的齊白石後來最終能有那麼大的成績,都說他是一位創新的大篆刻家,但他單刀的啟發或許就是從趙之謙這一方印出來的。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刻「丁文蔚」)

有人說,趙之謙所說太過龐雜,各種元素雜取印中,未必是好印吧,這一輩子刻的這幾百方印,是不是都是好作品呢,在這裡我們不可能把他所有的有都列出來,但我們可以舉幾方印,大致說一下:

比如,我們經常提到的「古印有筆尤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這句話,它來自「鉅廘魏氏」這方印的邊款。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刻「鉅廘魏氏」)

詩中表達的對印壇風氣的不滿以及其他的篆刻理論先不說,我們只看這方白文印,除了筆墨意味外,之方採取秦印印式的印章,中間十字界格刀法爽利之外,章法上的意味實在也值得一說,這方印「鉅」字上部的留紅與「氏」字下方的留紅是趙之謙故意經營出來的,「魏」字與「廘」字的方框形成對角呼應,「廘」字與「氏」字的下部類似的部分,卻又做了不同的處理,這又是一種呼應與變化。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刻「吳祖潘祖蔭章」)

這方白文印師法的是將軍章的章法,五字印,章字獨佔一列,「章」字下邊留有大量的紅地,趙之謙的處理是通過篆法變化,讓「吳」字經營出來了兩小塊相應的紅地,以形成印章的對角呼應,另外,「祖」字又做了傾斜處理,「祖」字左側搭接「章」字,右側又搭接「吳」字,使橫方向上產生了字與字之間的聯繫,同理,「蔭」字,也有相應的處理,而整方印章的縱向的關係,依靠「章」字與上下兩個字的搭接得到安穩。用將軍印而刀法的光潔感又用了鑄印的刀法,使整方印有渾厚安穩感感,「祖」字的傾斜又使整方印變得活潑……

再說兩方朱文印: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刻「金石錄十卷人家」)

跟上一方白文印一樣,這方印也是刻給潘祖蔭的,這位工部尚書,軍機大臣非常喜歡收集善本碑版,趙之謙進京之時主要投靠的就是他,因此,趙之謙一生刻印不多,而潘祖蔭得到趙之謙的印卻很多,我們看到的不同版本的「鄭齋」都與之相關。這方朱文「金石錄十卷人家」是標準的收藏印,七字分成兩行,長方體,七字布字均衡,「十」與「人」兩字筆畫較少,恰安排在左側,兩行均勻布字,「錄」,「卷」,「人」,「家」均線條流暢,「金」字向下的字頭與三點取向下的斜勢,「石」字的兩筆就以向上微揚的姿態予以回應,「錄」字的四個點,也做成向上的曲線,這與左上部的卷字的向下曲線形成對比,「人」字與「錄」字及「家「字之間的穿插避讓,各個字之間的協調照應,無一處不妥帖,無一處不安詳。

篆刻天才趙之謙其人其印

(趙之謙刻「會稽趙氏雙勾本印記」)

「會稽趙氏雙勾本印記」,就是上面我們提到的,趙之謙為自己雙勾的碑版本的印記,這算是他自己的自用印,趙之謙善刻多字印,篆刻人都知道,但凡篆刻作品,字越多就越不好安排,而此印九字,分三行,每行三字,似乎這樣的布局是最板滯的布局,但我們看這方印中的每一個字,似乎字字獨立,但似乎卻又字字相關,每一個字都與其他字有關係,氏字最疏,卻通過長長的一筆與「會」、「稽」、「雙」互相牽掛,「印」字又與「本」、「記」互相關懷。「記」與「氏」有相同的長斜曲線,又呈現了不同的姿態,處處精妙,妙到毫髮之間。這樣的精品在趙之謙的作品中是常態,每一方印拿來仔細思量,都能看到趙大師無所不在的精妙藝術構思。

藝術天分,後天勤奮,在「不以印傳名」的自我要求之下,趙之謙在不知不覺間成了橫亘在中國篆刻史上的一座風光獨好的山峰,在這座山峰上,我們可以看到更多別處不得見的絕美風光。

(【老李刻堂】之172,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篆刻實操:陳巨來是這樣上石的
《軍師聯盟》:你可能要錯過年度最佳的電視劇了
篆刻雜議:李流芳的印論重點
篆刻思考:向大神學習臨漢印吧,漢印是吳讓之、錢松、趙之謙的精神交匯點
篆刻學習:我該如何臨摹?

TAG:談藝錄 |

您可能感興趣

印章篆刻,篆刻之美
印人傳:那個寫草篆的趙宧光其實也是篆刻家
讀印:晚清篆刻天才趙之謙的「二金蝶堂」
印人傳:那個寫草篆的趙宦光其實也是篆刻家
印人傳:中國篆刻「晚清四大家」之吳讓之
趙之謙:用篆刻記錄刻骨銘心的愛
瓷印之青瓷篆刻之美
篆刻知識:10枚影響篆刻史的印章,其背後有故事
篆刻老子 天之道
讀印:篆刻大師鄧石如的「一日之跡」
篆刻課程之十三:鈐印
篆刻愛好者∣說說肖形印
印人傳:被篆刻界公認的篆刻鼻祖真的是個名流
趙長秋:揚書法之博大,匯篆刻之精粹
篆刻吉祥——戰國時期的「吉語印」
純粹欣賞一下名家印面,感受篆刻之美
印人傳:篆刻「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黃牧甫
名家的篆刻作品好在哪?趙之謙:「何傳洙印」
祝福新年,篆刻吉祥——戰國時期的「吉語印」
浦東篆刻會印人系列之十四——董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