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智者大師:調五事

智者大師:調五事

夫行者初學坐禪,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應當先發大誓願,度脫一切眾生,願求無上佛道。其心堅固,猶如金剛。精進勇猛,不惜身命。未成就一切佛法,終不退轉。然後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諸法真實之相。所謂善、不善、無記法,內外根塵妄識一切有漏煩惱法,三界有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經》云:「三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無性,則諸法不實。」心無染著,則一切生死業行止息。作是觀已,乃應如次起行修習也。

云何名調和?今借近譬,以況斯法。如世間陶師,欲造眾器,先須善巧調泥,令使不強、不懦,然後可就輪繩。亦如彈琴,前應調弦,令寬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諸妙曲。行者修心,亦復如是。善調五事,必使和適,則三昧易生。有所不調,多諸妨難,善根難發。

一、調食者

夫食之為法,本欲資身進道。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意虛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穢濁之物,令人心識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則動宿病,使四大違反。此為修定之初,須深慎之也。故經云:「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二、調睡眠者

夫眠是無明惑覆,不可縱之。若其眠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復喪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沒。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凈。如是乃可棲心聖境,三昧現前。故經云:「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三、調身者

三調身、四調息、五調心,此三應合用,不得別說。但有初、中、後方法不同,是則入、住、出相有異也。

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慾入三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為,悉須祥審。若所作粗獷,則氣息隨粗。以氣粗故,則心散難錄,兼復坐時煩憒,心不恬怡。身雖在定處,亦須用意逆作方便。後入禪時,須善安身得所。

初至繩床,即須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

次當正腳。若半跏坐,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若欲全跏,即以右腳置左腳上,次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

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

次當正身。先當挺動其身,並諸支節,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異。如是已則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聳。

次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令粗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閉口,鼻納清氣,如是至三,若身息調和,但一亦足。

次當閉口,唇齒才相拄著,舌向上齶。

次當閉眼,才令斷外光而已,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首四肢切爾搖動,是為初入禪定調身之法。舉要言之,不寬、不急,是身調相。

初入禪調息法者

息有四種相:一風、二喘、三氣、四息。前三為不調相,後一為調相。

云何為風相?坐時則鼻中息出入覺有聲,是風也。

云何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是喘相也。

云何氣相?坐時息雖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是氣相也。

云何息相?不聲、不結、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此是息相也。

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即定。

坐時有風、喘、氣三相,是名不調。而用心者,復為心患,心亦難定。若欲調之,當依三法:

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

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舉要言之:不澀、不滑,是調息相也。

初入定時調心者

有三義:一入、二住、三出。

初入有二義:一者調伏亂想不令越逸,二者當令沉浮寬急得所。

何等為沉相?若坐時心中昏暗,無所記錄,頭好低垂,是為沉相。爾時當繫念鼻端,令心住在緣中,無分散意,此可治沉。

何等為浮相?若坐時心好飄動,身亦不安,念外異緣,此是浮相。爾時當安心向下,系緣臍中,制諸亂念,心即定住,則心易安靜。

舉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調相。

其定心亦有寬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攝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當寬放其心,想氣皆流下,患自差矣。

若心寬病相者,覺心志散漫,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時暗晦。爾時應當斂身急念,令心住緣中,身體相持,以此為治。心有澀滑之相,推之可知。是為初入定調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從粗入細,是以身既為粗,息居其中,心最為細靜,調粗就細,令心安靜,此則入定初方便也,是名初入定時調二事也。

住坐中調三事者。行人當於一坐之時,隨時長短,十二時,或經一時,或至二三時,攝念用心。是中應須善識身、息、心三事調不調相。

若坐時向雖調身竟,其身或寬、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覺已隨正,令其安穩,中無寬急,平直正住。

複次一坐之中,身雖調和,而氣不調和,不調和相者,如上所說,或風、或喘、或復氣急,身中脹滿,當用前法,隨而治之。每令息道綿綿,如有如無。

次一坐中,身息雖調,而心或浮、沉、寬、急不定,爾時若覺,當用前法調令中適。此三事的無前後,隨不調者而調適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及心三事調適,無相乖越,和融不二。此則能除宿患,妨障不生,定道可克。

出時調三事者,行人若坐禪將竟,欲出定時,應前放心異緣,開口放氣,想從百脈隨意而散,然後微微動身。次動肩、膊及手、頭、頸,次動二足,悉令柔軟。次以手遍摩諸毛孔,次摩手令暖,以掩兩眼,然後開之。待身熱稍歇,方可隨意出入。若不爾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頓促,則細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頭痛,百骨節強,猶如風勞,於後坐中煩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須在意。此為出家調身、息、心方法,以從細出粗故,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說:

進止有次第,粗細不相違。譬如善調馬,欲住而欲去。

《法華經》云:「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住、出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

(摘自智者大師《小止觀》一書)

歡迎您關注十方叢林微信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覺居士 的精彩文章:

太為自己想的人往往富貴不了
中國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
修正法師:末法之世弘法護法為兩難
觀世音菩薩,我可以叫你媽媽嗎
世界各地寺院「觀世音菩薩」對聯

TAG:明覺居士 |

您可能感興趣

智者大師:初學坐禪,善調五事
智者大師:初習禪應如何調身
愚者調境,智者調心
星雲大師:唯智者能忍
太湖大學堂旁聽生憶南師:智者風範、仁者襟懷
智者?愚者? 星雲大師教您如何分辨
學者、師者、仁者、智者——楊生茂先生的道德文章及其魅力
大智者謙和,大善者寬容!
寂靜法師:愚者拚命,智者改命
《了凡四訓》:愚者拚命,智者改命——你是愚者還是智者?
最有智慧的四大星座,大智如愚,屬於智者!
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
《了凡四訓》:愚者拚命,智者改命
佛說:仁者靜,智者壽!
頭腦最聰明的三大星座,天生的智者,但惰性最大!
愚者暗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
古訓:智者搭橋,愚者築牆
關公被智者大師度化成為佛教護法的故事
鬼谷子智謀:和智者商量事情,與明白事理的人講道理
寒光智者的故事,致敬這位即將消失的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