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史觀 l 中國歷史學的發展趨勢(1)新理論
王川老師在四川省培給中學老師做的報告,詳細梳理了中國歷史學的發展趨勢,乾貨滿滿,值得一看。因信息量極大,小編將課件轉化為文字,分期推送,感謝王老師的授權。
報告人簡介
王川
王川,男,四川樂山市人。現為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中國近現代經濟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專門史專業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藏學研究所兼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近現代四川、西藏、西康及其毗鄰地區等地的經濟社會史;以陳寅恪、李源澄為中心的近現代學術史。
一 題目釋義
兩種涵義
(一)在中國,歷史學科的發展趨勢
1997年,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學科設置目錄中,歷史學為一級學科,下轄 二級學科8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門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
2011年,歷史學劃分為3個一級學科: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
中國史分為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專門史
世界史分為世界近現代史、中外關係史等
(二)中國歷史【即中國史】的發展趨勢
本講座就是談談,中國歷史學科以及中國歷史研究的發展趨勢。
由於中國歷史學科的發展,就是在中國史範圍之內的變化,如中國經濟史、西部民族史、特區開放史、清代西部開發史、當代人物史、西藏金融史之類的題目,所以,本講座主要講講中國歷史研究的發展趨勢。不外「五新」:理論、方法、領域、熱點、發現。茲予以分述。
二、中國歷史學的發展趨勢
(一)新理論(新史觀,如「三論」、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等新史觀;文化遺產等理論)
(二)新方法(如人類學即民族學、考古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融合,社會經濟史,社會史,口述史等)
(三)新領域(身體史、婦女史、人物史、民國史、當代史、環境史、電影史、公共史學等)
(四)新熱點(傳統的研究課題在當前全球格局下表現為新熱點:邊疆、民族、宗教等)
(五)新發現(考古,文物,其他)與新史料
註:篇幅所限,本文推送第一部分
(一)新理論(新史觀,如「三論」、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等新史觀;文化遺產等理論)
史觀
1、對歷史和歷史教材的認識及把握離不開一定史觀的指導,不同的史觀對歷史的認識不同,對教材知識的整合也不同。史觀是認識歷史的重要指針,也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指針。
2、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運用不同史觀,進行歷史,人類歷史演進的認識結果也不同。
3、我國傳統的唯物史觀、社會形態史觀,注重把握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演進的情況,特別是在社會發展的歷程中,注重社會生產的決定性作用;注重物質文明起到決定性作用,物質文明的變遷往往帶動了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先後出現的幾種史觀:
英雄史觀
民生史觀
人文史觀
唯物史觀
社會形態史觀(革命史觀,即階級鬥爭史觀)
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文明史觀
生態文明史觀
社會史觀
現代化史觀
社會形態史觀側重於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為依據把人類社會劃分為依次遞進的五種社會發展階段。
整體史觀(全球史觀)強調在全球範圍內從整體上把握人類歷史的演進,注重不同民族與國家之間的聯繫和互動。
社會史觀關注社會經濟變遷及其對民眾生存狀態和風俗習慣的影響,關注社會的進步。
文明史觀是以文明為研究的基本單位,以考察人類文明的演進和探索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為基本任務。亨廷頓《文明的衝突》
「生態文明史觀」簡言之就是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開發時順從自然。對此,學術界有準確的定義[1];學術界有文明生態史觀,在現今中學新課改亦有介紹,屬於新史觀。
[1] 余謀昌著:《生態文明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8月,第9—10頁;高德明著:《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中國致公出版社,2011年4月,第68—79頁。
現代化史觀
(1)現代化含義(modernization)
觀點一:
現代化的幾種含義:現代化就是「西化」或「歐化」;現代化就是工業化;現代化就是富強化;現代化就是創新與效率化。
——參見羅榮渠:《現代化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93頁。
觀點二:
現代化就是近代化。(高考試題)
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隨著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方針的確立,中國近代史學界開始關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現代化問題,儘管在西方學術界討論現代化的熱潮已經過去了。在討論中,多數學者使用了「近代化」這個詞,少數人堅持使用「現代化」這個詞,始終未能取得統一。應該說,「近代化」這個詞,來自於日本。英文的Modernization,日本人用日文漢字譯出就是「近代化」。英文的Modernization和日文的「近代化」,用漢語表達就是「現代化」,因此「近代化」是一個日文辭彙,譯成中文應為「現代化」。許多學者在討論近代中國的現代化問題時直接借用了日文的「近代化」一詞。他們的基本理由是,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的過程就是現代化的過程,1840年的鴉片戰爭便開始了中國人對現代化的探索,因此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現代化過程便可以稱之為近代化過程,用「近代化」這個詞比較妥帖和符合實際。這裡所說的中國近代史,指的是1840-1919年的歷史,這是一種舊的分期法。今天學術界多數已經這接受了1840-1949年間的歷史是中國近代史。無論是按照舊的分期法還是按照新的分期法,用「近代化」這個詞來說明近代中國的現代化過程,都是不太妥當的。因為英文的Modernization和日文的「近代化」,所表達的是一直延續至今的時間概念,兼有中文的近代和現代之意。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同意直接採用「現代化」來說明近代中國的現代化過程,這個過程今天還在繼續中。如果中國學者把「近代化」新創為一個概念,那麼,在漢語里,「近代化」與「現代化」如何區分,將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因此,把「近代化」和「現代化」這兩個術語統一起來,恢復英文Modernization和日文「近代化」的本義,稱為「現代化」,用來說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作為學術概念,應該是更科學、更準確、也更方便的。
——張海鵬著:《近代中國歷史進程概說》(《中國近代通史》第一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頁。
1969年,本迪克斯在《國際視野中的現代化》中給現代化下了一個綜合性定義:是源於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政治大革命的一種社會變遷模式。它存在於一些率先發展的社會的經濟進步和政治進步之中,也存在於後來者追隨於前者的轉變過程之中。
現代的定義:「我們對於『現代』一詞的使用,不是作為『當代』的泛稱,而是指一個特定的歷史時代。這個新時代的曙光,最早可上溯到十六世紀,當時現代生產方式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到二十世紀又新出現社會主義生產方式。」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93頁。
(2)現代化理論
世界現代化進程已經進行了300年,而實際現代化的理論研究僅做了50多年。
「現代化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理論。該理論認為:「現代化」有雙重含義,一是在近代西方率先展開的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化;二是19世紀以後在全球發生的不發達國家的西方化。
社會領域經典現代化的主要特點
(3)現代化的類型:4種
「原髮型」現代化(內源性):西歐和北美(德國例外),主要是內部因素積累,自發轉變;
「傳導型」現代化(外源性 ):大多數國家均屬這一情況,主要不是內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應和學習。
資本主義現代化:歐美、亞洲四小龍等
社會主義現代化。
(4)現代化的主要領域及其內容
艾森斯塔特在《現代化:抗拒與變遷》一書中認為:現代化就是「社會、經濟、政治體制向現代類型的變遷」,並對「現代化因素」或「普遍的進化因素」作了許多描述與規定,如,在經濟領域就是確立一種工業體制;在社會領域就是個人行動與制度結構的高度分化與專門化;在政治領域,統治的合法性來自世俗公民的批准,以對公民承擔責任為基礎,從而使政治權力建立在全體公民形成一個意見一致的道義體系的基礎之上;在文化領域,現代社會的特徵在於宗教、哲學、科學等主要的文化及價值體系的日趨分化,識字和世俗教育的普及。現代化的新文化觀更注重進步、改良、幸福、能力與感情的自由流露,強調個性和個人尊嚴。
總之,現代化理論所主張的是一套全新的社會結構與價值體系,即經濟領域的工業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社會領域的城市化、價值觀領域的理性化、文化領域的多元化等。
現代化的主要領域及其內容
經濟領域:工業化、市場化、全球化
政治結構:民主化、法制化
思想觀念:理性化、科學化
軍事領域:軍隊、武器的現代化
外交領域:全球化
(5)中西現代化的含義
中國近代化,亦稱中國早期現代化,是指近代中國社會資本主義化的歷史進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近代化具有明顯特色。近代中國前80年近代化可稱為資本主義化;後30年又增加新的內涵,即由無產階級領導的為社會主義開闢道路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也叫現代化,又稱資本主義化。它是18世紀後期工業革命以來現代生產力引發的社會生產方式與人類生活方式大變革,以經濟工業化和政治民主化為主要標誌;是以現代工業、科學和技術革命為動力,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大轉變,是使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的深刻變革過程。它將引起社會生產力、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心理態度的變化,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中國現代化含義的引申
1、從過程上看:它發生在封建社會後期,貫穿於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社會主義確立、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必經階段。(不同地區,不盡相同;全國,西部,四川)
2、從內容上看:它是以科技為動力,以工業化為中心,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機器工廠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場為主要標誌,並引起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全方位變化的一場社會變革。在中國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業化和與工業化相伴隨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就是實現社會的轉型,即從中世紀社會轉化為近代社會。
完成這一歷史任務,必須解決兩大問題:一是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榮富強和持續發展。
(6)現代化史觀的含義
「現代化史觀」就是運用「現代化」的總觀點來看待中外歷史,特別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歷史以及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歷史。
現代化史觀側重於考察人類歷史以生產力為根本推動力,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二戰後是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變)以及由此帶來的全面社會變遷。
特別說明:本講座課件參考了羅榮渠教授、錢乘旦教授、馬德研究員等多位學者、同行的觀點和研究成果,限於講座體例、性質(屬於中學歷史教學知識線索性專題講述)等原因,這些觀點和成果未逐一註明出處,如各位交流的同行,欲引用請查閱原著,在此特別衷心地感謝上述學者、同行的啟發。
編輯:王倫立 殷曉彤
負責:周六
讓歷史走入人心
用教育啟迪人生
記得這是一個有理想的公眾號
TAG:歷史學科教育 |
※專家報告 l 中國歷史學的發展趨勢(3)新領域、新熱點與新發現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2019年新媒體發展趨勢報告
※蔡方鹿:宋代學術發展趨勢——經學的理學化
※隋唐制度史研究:史學綜合化趨勢下有了新突破!
※經濟學學科體系的演變趨勢
※參加國內高端康復學術會議,把握學科最新發展趨勢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新趨勢
※《2019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解析行業發展大勢趨勢
※皮尤最新報告:美國數字新聞行業發展趨勢
※大歷史觀與趨勢又論
※社科院預測中國新媒體發展十大趨勢,互聯網新三巨頭「TMD」漸現
※「教育政策:中國經驗與世界趨勢」國際論壇在滬召開
※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精英縱論行業發展新趨勢
※我國網路教育的發展歷史、現狀和趨勢
※科創新區:城市創新發展的新趨勢
※中國家博會新聞發布會彰顯行業發展新趨勢
※解析:全球新材料產業發展特徵與趨勢!
※小眾文化界新趨勢!英國雜誌《Dazed》中文版即將面世!
※《2019 華南第六屆正畸科學高峰論壇》探討新趨勢 聚焦塑顏正畸
※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世界旅遊經濟趨勢報告